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害生物适生性研究是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明确有害生物在新区的适生地分布,无疑会大大提高对其宏观预见的准确性和检疫决策的科学性。然而,有害生物适生性研究相当复杂,存在着许多困难,这使早期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对气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其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西北旱作冬小麦干旱风险管理水平,选用甘肃省41个气象站1971—2016年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甘肃省冬小麦农业生产相关资料,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建立了甘肃省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用Arc GIS对甘肃省冬小麦进行干旱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甘肃省冬小麦全生育期干旱高危险区和次高危险区主要位于陇中北部、陇东北部和陇南南部;高暴露区和次高暴露区集中在陇东和陇南地区;高脆弱区和次高脆弱区主要位于陇东大部;次低防灾能力区和低防灾能力区位于陇东大部和陇南北部。甘肃省冬小麦高风险区分布于庆阳市北部和陇南市南部,次高风险区和中度风险区主要位于陇东大部、陇中北部和天水市北部,省内其余冬小麦区属于次低和低风险区。该研究成果将为甘肃冬小麦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作物生态气候滑移相似离度分析及其应用——以河西走廊酿酒葡萄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生态气候滑移相似离度分析方法综合了生物气候滑移相似分析和相似离度分析的优点,使作物生态气候相似分析更为准确。以河西走廊酿酒葡萄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应用验证,发现它能较准确地反映不同酿酒葡萄适生种植区之间热量条件、灌溉条件等的生态气候差异。 相似文献
4.
天水市大樱桃种植中影响产量的生态气候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天水市地区大樱桃物候特征及生态气候条件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分析该区域气象因子与大樱桃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4月上、中旬平均最低气温、4月极端最低气温及年降水量为影响当地大樱桃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根据春季低温冻害及春旱对大樱桃产量的影响程度,确立了影响系数,对大樱桃种植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并提出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大樱桃产业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甘肃省雨养农业区55个气象站1971—2015年气温和降水实测资料为基础,根据玉米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需求,运用综合评判法筛选出7月平均气温、≥10℃积温和年降水量作为玉米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指标.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及Mann-Kendall法对研究区气候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突变进行... 相似文献
6.
河套灌区春玉米农业气候条件分析及适生种植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河套灌区两个观测站22 a玉米观测资料和相应气象资料,计算玉米各发育期气温、日照等要素的多年平均值,分析了各发育期适宜和不利条件。利用气候资料与气候潜力产量建立回归模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玉米适宜种植分区,将河套灌区玉米种植分成最适宜区、适宜区和基本适宜区等三个种植区域,并提出了不同种植区域的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玉米气候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选取代表甘肃省不同气候生态区的成县(温热湿润区)、礼县(温暖半湿润区)、平凉(温和半湿润区)、武威(温和干旱区)4个点资料,运用积分回归方法分析了玉米生育期光、热、水气候生态因子对玉米气候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不同气候生态区气候产量静态模型;以筛选后的关键气象因子为主要区划指标,对甘肃省玉米进行气候生态适生区划,并对玉米高产优质气候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河东地区玉米种植适宜性评价和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1—2015年甘肃省河东地区17个典型测站气候资料,采用均值法并运用Origin8.0软件对其近65年来年平均气温、4—9月份玉米生育期平均降水量、≥10℃积温总量和年平均无霜期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温度、无霜期日数和生育期降水数据对不同测站玉米种植适宜性予以评价。通过对影响研究区玉米种植适宜性主要气候因子分析,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得出河东地区玉米种植适宜性区划等级结果。结果表明:(1)研究区玉米种植适宜性等级总体表征为东高西低。(2)最适宜区范围最小,密集分布在平凉市和庆阳市南部区域,为正宁县、宁县、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和庆阳市区。(3)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陇东黄土高原大部、陇南秦巴山区(两当县除外)以及临夏回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4)次适宜区集中分布在陇中黄土高原,另有零星分布如环县、两当县、和政县和康乐县。(5)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甘南高原。 相似文献
9.
应用农业气候相似距分析假高粱在我国的适生范围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利用北京农业大学建立的计算机系统“农业气候相似距库”分析了假高梁在我国的可能分布范围。首先,选择美国密西西比州的维克斯堡进行气候相似比较,然后,确定假高梁的生态气候下限指标为:全年零度以上的积温大于3285日度。通过气候相似比较结合生态气候下限指标分析出假高梁在世界的可能分布区及在我国的适宜分布区、可以分布区和不适宜分布区。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以冬小麦年雨量平均值±0.5倍样本标准差和平均值±1.5倍样本标准差界定不同等级的干旱年份,以气象产量减产大于等于3%界定冬小麦受灾年份,分析了河北省各市冬小麦旱年的平均减产率及其空间分布,研究了冬小麦不同旱灾强度的频率分布规律.提出了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指数的区域分布规律,并以旱年平均减产率、干旱灾害风险指数和冬小麦年雨量等因子为指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全省冬小麦种植区区划为干旱灾害高、中、低3种风险区,并探讨了各类风险区不同旱灾年景的平均减产率和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1.
陇东塬区冬小麦适宜播种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5年冬小麦观测资料和西峰国家基准气象站近35年来气象观测资料的详细分析,总体来看,气候变暖使陇东塬区冬小麦生育期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冬前发育期推迟,生育期天数延长,春季发育期提前,生育期天数缩短。冬前旺长现象严重,春季易受晚霜冻和干旱危害,对冬小麦生产影响严重。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种出苗影响较大,当冬小麦播种期推迟8~10 d后,能有效控制冬前旺长现象的出现,避免和减轻春旱对冬小麦生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在北方旱寒区不同生态条件下开展了冬油菜适宜种植密度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冬油菜越冬率、生育期、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率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密度对生育期存在一定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分枝部位增高,株高、植株总分枝数、主花序长度、千粒重、单株产量均降低.角粒数也受种植密度影响,随密度增大,角粒数基本呈抛物线状变化.冬油菜在新疆、酒泉、靖远和北京地区适宜种植密度范围不同,分别为60 ~ 120、60~75、60 ~ 90万株/hm2和60~90万株/hm2.北方旱寒区冬油菜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在60 ~ 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利用陕西近35a(1971-2005年)的气候资料和同期的冬小麦产量资料,将对冬小麦生长有指标意义的越冬期≤0℃负积温、4~5月降水量、5月降木日数、冬前10 ~ 11月降水量等气候指标与产量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冬小麦适宜气候资源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计算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后三个时期冬小麦的气候可种植面积.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冬小麦最适宜种植区面积在缩小;但同时随着冬季气温的升高,冬小麦一般适宜种植区的面积在扩大,北移到定边、靖边、横山、子洲、米脂、佳县一线;不适宜区的面积也在缩小. 相似文献
14.
在豫西旱地对小麦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沟播、平播(CK)等不同种植方式的增产效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沟播三种种植方式都有增温保墒的作用;地膜覆盖的增温作用主要表现在白天,秸秆覆盖、沟播的增温效应主要表现在夜晚;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沟播的保墒作用表现在小麦拔节前;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沟播可增加旱地小麦的次生根、分蘖、叶面积、穗数、穗粒数、粒重,能有效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其增产效应为秸秆覆盖>地膜覆盖>沟播>平播。与平播相比,前三者的增产幅度分别达17.8%、16.6%、12.0%。 相似文献
15.
旱地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土壤水分利用状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不同施氮量及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何种栽培模式,冬小麦生长期间水分动态变化具有相似的规律,播前贮存在土壤中的水分经过一个生长季后都会有大量消耗,消耗深度延伸到2 m及其以下土壤深层.小麦收获后,各种处理土壤在40~80 cm和120~160 cm深度均出现两个低水层.覆盖栽培措施对水分利用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年度变异性,原因可能主要与生育期降水量和播前土壤贮水量有关系:与无覆盖相比,秸秆覆盖在降水较少的年份可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地膜覆盖具有稳定的促进水分有效利用的作用;垄沟种植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增产增效的效果.施用氮肥显著促进土壤水分的消耗,这种作用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这种作用在0~200 cm整个土壤深度都有反映,而且深层比表层更显著,低水土层(40~80 cm和120~160 cm)比其它深度土层更显著.施氮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率.适当增加小麦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旱地水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的播前底墒下,应用抗旱指数法、隶属函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研究了14个不同生态类型旱地冬小麦品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随着底墒的增加,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相同底墒下品种之间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不同生态型冬小麦对播前底墒的反应明显不同。抗旱指数法、隶属函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均能较好地评价旱地冬小麦的抗旱性,其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参试品种从来源分析,抗旱性表现为:甘肃陇东>山西地区>北京地区>渭北旱塬>黄淮地区。 相似文献
17.
水分和温度对冬小麦和玉米免耕作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宁夏彭阳县旱地冬小麦、玉米的免耕作中水分和温度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探索。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前、后,旱地免耕作膜侧种植冬小麦处理比无地膜覆盖常规耕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高,膜侧种植冬小麦生育后期土壤水分明显高于无地膜覆盖常规耕作处理。膜侧的土壤含水量高于膜内的土壤含水量,有利于膜侧冬小麦的生长。旱地免耕作膜侧冬小麦产量达3540kg/hm2,比对照增产78.8%,纯收益比对照提高79.7%。旱地玉米免耕作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常规耕作玉米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覆盖1/2玉米秸秆、全部玉米秸秆处理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比常规耕作增加11.1%和9.8%。但是常规耕作有地膜覆盖,对耕层土壤的增温效果最好,而玉米秸秆覆盖对土壤增温的效果较差。覆盖1/2玉米秸秆、全部玉米秸秆处理产量分别比常规耕作减产25.4%和11.2%。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品质分析,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天选45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的产量降低,通过增加密度可以提高小麦成穗数,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从播期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影响来看,适宜播种期为9月25日至10月1日,播量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基本苗由9月25日的390万/hm2增加到10月1日... 相似文献
19.
华北平原秸秆覆盖滴灌冬小麦中后期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3—2015年华北平原典型区连续两年田间试验,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FAO单作物系数法以及水量平衡法,研究分析了充分滴灌下秸秆覆盖与不覆盖对冬小麦棵间蒸发、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显著抑制了日棵间蒸发量及其日变化波动幅度(P0.05),在冬小麦中后期相比不覆盖可减少棵间蒸发30%以上;基于田间冬小麦的气孔阻力系数实测值,采用P-M公式直接计算冬小麦日耗水量具有较高精度,其值与FAO单作物系数法计算值具有较高相关性(R~20.8);秸秆覆盖滴灌减少了7%~15%的灌溉定额,但与不覆盖滴灌相比,冬小麦日耗水量和生育期总耗水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冬小麦4—6月份期间平均日耗水量在4.0~4.5 mm·d~(-1)之间;充分滴灌下秸秆覆盖并没有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P0.05)。 相似文献
20.
陇东黄土高原光、热、水对冬小麦产量的贡献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海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6):128-131
本文对陇东黄土高原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光、热、水三要素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贡献进行了分析 ,得出对冬小麦产量起决定作用的农业气象要素为 :孕穗~成熟期≥ 0℃积温、全生育期降水、开春土壤水库含水量 +返青~孕穗期降水量 ,并建立了回归方程。同时对越冬期土壤水库水分损耗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减少越冬土壤水分无为损耗的对策 ,并对有效开发土壤水资源的增产效应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