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对虾康养殖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病是对虾殖业的最大危害,每年因虾病全球对虾养殖的产量减少一半,损失几百亿元人民币。1993年,由于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暴发,我国对虾养殖业出现大幅度滑坡,使年产对虾20多万吨、年创汇5亿美元,成为世界养虾大国的我国对虾产业走入低谷,随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对虾养殖业,广大科技工作和虾农做了大量的科研攻关和细致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在全国范围内,对虾养殖业仍没有恢复到虾病暴发流行前的水平,并存在一定的差距,虾病依然是对虾养殖业的瓶颈。本对广东省对虾养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对虾健康养殖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日本对虾与青斑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日本对虾,学名为日本囊对虾,俗称花虾、车虾、斑节虾、竹节虾。日本对虾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且耐低温、耐干能力强,适合鲜活虾出售,售价较高。近年来由于对虾病害的暴发,造成对虾养殖效益大幅下降,严重挫伤了广大对虾养殖户的积极性,影响了海南省对虾养殖业的发展。为了探索日本对虾健康养殖的技术,利用鱼、虾对空间水质的不同要求,混养互补性强等特点,笔者于2011年在海南省昌江南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黄流基地进行  相似文献   

3.
自1993年以来,养殖对虾病害暴发,不仅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广大虾农的生产积极性。改革旧模式,开辟新途径,是对虾养殖业重新崛起的必由之路。为寻求对虾养殖高产高效新途径,搞好对虾养殖“二次创业”,我们依据近几年本地区探索的多种对虾养殖模式经验,就胶东半岛地区对虾健康防病养殖技术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不同养殖模式的凡纳滨对虾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器分析法(营养成份分析和质构分析)与感官评价法有机结合,以对虾口感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对虾品质鉴定体系,并以此法对无公害海水养殖、传统海水养殖及传统淡水养殖对虾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生产的对虾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对虾的机体营养成分组成差异不大,只有无公害虾肌苷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余两组,达2.76 mg·g-1.氨基酸分析中表明:无公害海水养殖对虾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及氨基酸总量等指标优于其余样品;无公害虾的感官指标基本上与海水虾相似,3种虾的色泽和气味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无公害虾的滋味及口感均比其它两组对照好;多汁性指标则以淡水虾最佳.在质构分析方面,3种虾硬度指标差异显著(P<0.05),无公害虾与海水虾在肌肉的弹性及咀嚼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淡水虾差异显著(P<0.05),其结果与感官评价基本一致.本文全面比较3种对虾品质上差异,揭示对虾口感差异内在因素,为对虾品质评价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水产科技》1994,(3):8-11
1993年,暴发了全国性的虾病,我省对虾养殖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全省从粤东到粤西相继发生了大面积的传染性、急发性的以病毒性与细菌性并发的综合性虾病,损失惨重。两造暴发虾病的面积达11万亩以上,占养虾总面积的50%,损失对虾产量达6,  相似文献   

6.
有益微生物在虾池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几年,对虾病的暴发与流行,使我国对虾养殖业步入低谷。近年来,由于对虾养殖技术及配套技术的进步,养殖方式的改进和病害防治水平的提高,养虾业开始出现复苏。但是,病害仍然是对虾养殖业的制约因素,虾苗下池后,往往迟则一个多月,快则不到一个月就开始发病,尤其是到了养殖中后期,缺氧、泛塘、虾病暴发等事故频繁,养虾业者常常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如何防治养殖对虾的疾病,至今仍然困扰着广大养殖业者和水产科技工作者。本文就有益微生物在对虾养殖中的作用作一探讨。一、虾池内生态环境的演变虾类是水生养殖动物中生长速度较快的…  相似文献   

7.
张良尧 《内陆水产》2001,26(12):21-22
斑节对虾是合浦乃至广西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1988年开始引进合浦养殖,1999年斑节对虾养殖面积达到3733公顷,发展迅猛。但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病害不断发生,特别是1993年全国普遍出现暴发性虾病后,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着如何做好虾病的综合防治,实施对虾健康养殖进行不懈努力,虽然仍未能摆脱虾病的困扰,但是探索出许多养虾新技术、新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有效地减少虾病发生。笔者阐述的斑节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是我县1999年对如何进行低产虾塘技术改造,实施对虾健康养殖建立…  相似文献   

8.
张良尧 《内陆水产》2002,27(2):14-15
斑节对虾是合浦乃至广西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1988年开始引进合浦养殖,1999年斑节对虾养殖面积达到3733公顷,发展迅猛。但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病害不断发生,特别是1993年全国普遍出现暴发性虾病后,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着如何做好虾病的综合防治,实施对虾健康养殖进行不懈努力,虽然未能摆脱虾病的困扰,但是探索出许多养虾新技术、新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有效地减少虾病发生。本人阐述的斑节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是我县1999年对如何进行低产虾塘技术改造,实施对虾健康养殖建立的…  相似文献   

9.
对虾养殖是烟台渔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但由于1993年全国暴发流行性对虾病害,对虾养殖陷入了困境,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科技人员及广大虾农的共同努力下,1997年烟台市对虾养殖面积达到12万亩,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对虾养殖重新焕发了生机。二茬对虾养殖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对虾养殖以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为主,同时大力发展抗病能力强的南美白对虾,其中第一茬日本对虾养殖面积达到6.5万亩,超过了中国对虾养殖面积,而且大部分提前收获一茬虾的都进行了二茬虾养殖,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养虾热。为了打破单一中国对虾养殖的被动局面,全市…  相似文献   

10.
农业部发布的2010渔业主推技术共9项,包括:河蟹生态养殖技术、对虾健康养殖技术、罗非鱼无公害养殖技术、大黄鱼标准化网箱养殖技术、海参健康养殖技术、克氏原螯虾苗种培育与生态养殖技术、海水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盐碱地生态养殖技术、池塘高效增氧技术.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全国对虾养殖业有所恢复,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的对虾养殖产量在增加。特别是海南的对虾养殖业于1997年开始快速发展起来,主要是推广斑节对虾高位池的养殖模式和低位池健康养虾技术,高位池养虾水面由1997年初的近百亩发展到1999年的近万亩,低位池养虾7万亩。随着养虾业的发展,对虾的病害也逐趋严重,在海南的发病率达60%—70%。根据近两年我们的调查和实践,对斑节对虾暴发性疾病防治技术提出如下探讨性意见。 一、诱因分析 (一)外因 1.海区环境受污染,由于局部地区盲目追求高产量,采用高密…  相似文献   

12.
夏季是南美白对虾繁殖和虾病暴发的高峰期,如何做好虾病防治是南美自对虾夏季管理技术的关键。在生产过程中亲虾被较高频率地打捞,繁殖期间能量消耗较大等因素是导致增加夏季亲虾疾病高暴发率的原凶。  相似文献   

13.
南美白对虾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作为水产业中的支柱品种,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也是水产品中出口量较多的品种之一。针对目前对虾养殖过程中施用禁用药物、可用药物用量过多、成虾体内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等问题,海南省水产研究所于2003年进行了“南美白对虾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项目,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了SPF南美白对虾苗种,养殖过程中不投放抗生素等禁用渔药,利用有益微生物改善与优化水质以降低水体中有害物质在虾体内的残留,再结合温性中草药的合理利用来防治虾病,结果表明,养殖对虾各项指标均符合我国无公害对虾标准,达到国内出口与国外进口食品标准,而且…  相似文献   

14.
今年我省承担的农业部对虾养殖病害防治丰收计划项目的示范点在赣榆县宋庄乡。根据我省每年6月18日前后梅雨季节和9月下旬台风季节是养殖对虾疾病暴发期的规律,示范区和辐射区对虾养殖采取二茬虾养殖法避开虾病暴发期。第一茬对虾养殖为3月中下旬到6月中下旬.通过塑料大棚中间培育早繁苗,6月底对虾达到商品虾规格;第二茬对虾养殖6月  相似文献   

15.
邱国 《水产科技》1998,(4):26-27,31
对虾养殖从19993年全国性暴发虾病以来,虾病一直困扰养虾业的发展。发生这样严重的虾病,持续时间这样长,是由于外界环境的突变与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对虾机体自身无法抵制,导致疾病的发生。养殖生态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对虾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1993年6月上旬至8月中旬,全省养殖对虾普遍发病,发病面积达90%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4亿多元,其中有4.2万亩虾塘绝产,使对虾养殖陷入了新的困境。对于今后怎样养虾的问题,我们认为虾病暴发是宿主、病原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只要从阻断病原、改善环境、优化养殖技术和药物防治等方面认真考虑,采取有效措施还是能养好对虾的。  相似文献   

17.
对虾作为水产业中的支柱品种,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也是水产品中出口量较多的品种之一.针对目前对虾养殖过程中施用禁用药物、可用药物用量过多、成虾体内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等问题,海南省水产研究所于2003年进行了"南美白对虾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项目,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了SPF南美白对虾苗种,养殖过程中不投放抗生素等禁用渔药,利用有益微生物改善与优化水质以降低水体中有害物质在虾体内的残留,再结合温性中草药的合理利用来防治虾病,结果表明,养殖对虾各项指标均符合我国无公害对虾标准,达到国内出口与国外进口食品标准,而且产量高,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8.
崔彦卿 《河北渔业》2002,(2):24-24,14
<正> 自90年代初期,全国沿海地区暴发病毒性虾病以来,对虾养殖业一直在低谷徘徊。人们以改换养殖品种或实行虾鱼混养、虾蟹混养、虾贝混养来提高养殖效益。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对虾与缢蛏混养的试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凡纳对虾SPF种苗工程与集约化防病养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健康种苗的供给和虾病的预防。池塘培育凡纳对虾全人工繁育和连续传代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我国人工养殖对虾种苗的可持续供给,减少对我国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等土对虾种类野生亲虾的捕捞。目前,我国每年生产30万吨以上的凡纳对虾,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但是,病害仍是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主要威胁,尤其是病毒病原引起疾病的大规模暴发流行。我国凡纳对虾养殖业中最重要的病毒性病原是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本报道了我国凡纳对虾SPF种苗工程和集约化防病养殖模式的最新进展。SPF种苗工程技术可以使繁育系统排除WSSV、TSV和IHHNV等严重病毒病原的侵害,提高凡纳对虾亲本和种苗的质量。改进的集约化防病养虾系统则是一种生物安全性更高防病更有效果和环境更友好的集约化养殖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以海水为水源的滨海池塘养虾业全面复兴之路,2003年,我们在荣成市成山镇落龙湾养虾场,采用中国海洋大学李德尚教授课题组“对虾暴发性病毒病预防”专利技术,进行了对虾无公害健康养殖试验(养殖品种为南美白对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将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