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甘肃景泰提水灌区田间灌水技术评价与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灌溉试验和计算机模拟,对景泰提水灌区现行地面灌水技术进行了评价,研究对比了地面灌溉田间灌水效率的2种计算方法,用模拟地面灌水流运动的计算机模型模拟灌溉试验,得到平均灌水均匀度和田间灌水效率,并针对灌区田间灌水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滴灌系统设计灌水均匀度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非补偿式灌水器的水力特性,分析了新疆棉花膜下滴灌工程设计中存在灌水均匀度较低的问题。为了保证系统灌水均匀度指标符合标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方法:安装调压管;安装补偿式流量调节器;选择流道长度变化或多种规格的灌水器。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测定微灌灌水器制造偏差系数的试验方法,分析了微灌灌水器出口压力对其制造偏差系数的影响,提出运用灌水器工作压力下的理论流量计算灌水器制造偏差系数,从而消除了压力对制造偏差系数的影响,并设计具体试验装置进行试验,得到数据验证了上述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棉花高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棉花全生育期不同灌水时期和不同灌水量的试验比较,认为在结合降雨、保证底水前提下,盛花期开始灌水,灌水量控制在450-600m^3/hm^3,棉花产量和水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农田畦灌畦田规格不合理、灌溉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等问题.采用2次田间灌水试验和WinSRFR 5.1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模拟地面灌溉水流过程和灌水质量情况.第1年田间实测灌水结合WinSRFR 5.1模型率定土壤入渗参数(入渗系数K和入渗指数α);第2年田间实测灌水是对模型进行验证,根据WinSRFR 5.1模型模拟得到的灌水质量等值线图对参数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灌水技术不确定性与灌水技术参数有很大关系,畦长和流量对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有很大的影响,灌水效率对畦长变化更加敏感,灌水均匀度对单宽流量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根据灌水质量等值线图得到满足灌水质量要求的畦长和流量组合范围,即畦长30 m以内,单宽流量增加对灌水质量影响不大;畦长30~53 m,单宽流量为2.7~5.7 L/(s·m);畦长50~100 m,单宽流量≥3.34 L/(s·m);畦长100~150 m,单宽流量≥6 L/(s·m).  相似文献   

6.
石津灌区适宜田间灌水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石津灌区适宜的田间灌水技术,在对石津灌区现有灌水技术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田间灌水方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储水灌溉既实现了高产,节水的目的,又适应灌区的运行管理,是今后灌区渠道灌溉地区田间灌水发展的重点技术之一;小畦灌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灌水灵活,在井灌或井渠结合地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畦田水流特性及灌水质量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陕西杨凌区的冬小麦及果树地进行了畦田规格和灌水技术要素对水流推进和消退过程、灌水效率及灌水均匀系数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文中给出的地面灌溉模型可较好地模拟畦田水流运动。根据灌水前、后土壤体积含水量计算了入渗水深均匀系数。结果表明,入渗水深均匀系数随畦宽的变化趋势与灌水效率相同,但可以达到0.75以上。对地面灌溉来说,高均匀系数并不一定意味着高灌水效率(田间水利用系数)。  相似文献   

8.
大豆需水规律及喷灌模式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通过对大豆各生育期需水量的研究,并经过多年的灌水试验和大面积的喷灌示范,巳初步探索出大豆需水规律及灌水预报方法,对垦区大面积推广喷灌下的高油大豆种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膜孔灌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沟畦灌、喷滴灌、波涌灌、低压管灌和膜孔灌的基本灌水特征。得出了传统灌水方法和现代灌水技术在本质上的区别。在比较各种灌水方法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基础上,说明膜孔灌是近于滴灌特征的低投入高产出的现代灌水技术  相似文献   

10.
畦灌灌水技术要素组合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杨凌区进行的畦灌大田试验为基础,采用WinSRFR软件对各试验点的灌水质量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畦长、田面坡度、入畦单宽流量和改口成数对灌水效率Ea、灌水均匀度Ed和储水效率Es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均匀试验设计与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构建了包含灌水效率Ea、灌水均匀度Ed和储水效率Es在内的单目标优化模型,以入畦单宽流量和灌水时间为变量,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提出了试验点不同计划灌水深度条件下畦灌灌水技术要素的优化组合,结果表明其可获得高的灌水质量,达到常规畦灌节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研制了一种工作可靠、灵活方便、价格偏宜、安全实用的新型充水装置.这种水泵充水装置省去了真空泵装置,又可去掉底阀,还可以实现自动充水,实现节能运行;同时,对进水管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改革,使进水管水流更加稳定,提高了泵站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2.
贯流式机组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中许多泵站扬程特低的特点,分析了不同结构型式的贯流式机组结构型式、水力性能和技术经济指标,指出在特低扬程的泵站可以采用轴伸贯流式、竖井贯流式和灯泡贯流式等多种结构型式,其关键在于必须解决水导轴承的材料和润滑方式以及齿轮箱的使用寿命和噪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离心水泵工况分析入手,研究了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中水泵的适用性问题,给出了保证系统高效运行的水泵选型控制参数。在水泵选型和运行调度都合理时,变频调速供水系统才可取得预期的节能效果,小流量条件下需辅以气压给水技术节能。为充分利用高效率调速运行的流量区间,设定的工作压力应等于或略大于所选水泵高效区右端点的扬程。同型号水泵并联工作,只对1台水泵调速时,调速泵仍然存在小流量供水现象;设定工作压力下单泵最大供水量大于高效调速区间下限流量的2倍时,对2台水泵实施调速可避免水泵工况点偏离高效区。  相似文献   

14.
针对吉林省某高扬程调水泵站进行了CFD数值计算.在网格无关性检查的基础上,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SIMPLEC算法,对单泵运行、2台泵和3台泵同时运行的不同工况进行计算.从水力损失、流线图、流速分布均匀度和速度加权平均角度等方面对比分析了这些工况的水力损失和内部流场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边机组在吸水罐内没有正对喇叭管的旋涡,对应的吸水管内流线较为光顺,未发生“S”型扭曲.对于单泵或多泵组合运行,边机组和边机组组合运行时的流速分布均匀度和速度加权平均角度最高,比中间机组和中间机组组合运行时的分别平均高1.8%,5.602°.因此,装备封闭式吸水罐的泵站,中间机组的流态较边机组恶劣,而边机组的流态反而较好.这一结论与常规开敞式泵站恰好相反.针对这类泵站,若需要单泵或者是2台泵运行时,建议优先考虑1台边机组或2台边机组组合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与机械水泵相比,电子水泵在能耗和冷却性能方面表现更好,尤其是随着汽车热管理系统越来越精细化,智能可控的车用电子水泵将是汽车冷却水泵的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降低车用电子水泵的能耗和缩短开发周期,以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冷却系统为研究背景,通过需求匹配设计和流体分析,为车用电子水泵后续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双向大型立式潜水泵在城市水环境整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国内外现有双向功能泵组及泵站的结构型式,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针对当前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工程需要,结合水环境整治的要求,同时以上海市木渎港泵闸工程的设计思路为例,提出了当前城市水环境整治中双向泵站泵组选择的原则、趋势和双向大型立式潜水泵的应用。经实际运行证明达到了预期的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7.
基于BP神经网络拟合水泵特性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的方法绘制出水泵的特性曲线是判断水泵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特性曲线拟合的精度决定判断的准确性.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处理能力和逼近能力.为此,在分析水泵性能试验及其特性曲线、阐明BP神经网络的方法理论及其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BP神经网络拟合水泵特性曲线的模型,并加以应用.结果表明,其效果显著,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典型的一用一备机组管路系统及其工作原理,分析了系统中各组件随外界供水量变化的运行逻辑关系,解决了进口负压水泵的脱水空转,进口倒灌水泵浸泡锈蚀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吉利某两款发动机冷却水泵为例,对比两款水泵叶轮的关键参数,在满足水泵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对水泵结构最小修改,达到其余零部件最大通用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传统水泵,设计了一种由多组单元泵组插装而成的二维插装水泵。单元泵组由两个单元泵组成,通过两个单元泵的配合可以消除流量脉动。基于其中的基础组件,即两个单元泵的组合特性展开了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对比,阐述了二维插装水泵的工作原理,说明了二维插装水泵的潜在优势,包括结构力平衡、排量大、油水分离、无结构性流量脉动等。同时,针对凸轮与滚子之间的接触曲面进行了数学建模与分析。有别于二维取点后补偿得到接触点的方式,接触曲面的数学建模方法采取分析滚子与凸轮的空间接触关系,基于空间关系建立接触曲面的坐标模型,接触曲面的数学模型在精度上优于二维取点补偿法。通过对活塞运动规律和两个单元泵组流量特性的试验研究,验证了接触曲面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和二维插装水泵无结构性流量脉动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