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雪松流脂死亡是侵染和非侵染性病原危害,导致细胞组织坏死,树皮出现伤口大量流脂所致;从树体细胞组织快速愈合生长生理调控出发,采取树干涂药和使用特殊肥料相结合,春夏两次防治,连续3年试验,防治效果达100%;显著高于对照药剂涂干防治。  相似文献   

2.
雪松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是我国园林绿化的重要树种。但近年来,雪松疫病在我省特别是苗木繁殖基地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严重影响苗木的质量和数量,大大降低其经济效益。自1996年开始,通过对苗田及多年生大树的连续调查观察和防治试验,初步掌握了雪松疫病的发病症状、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现介绍如下:一、发病症状通过观察,雪松疫病的发病症状可分为3种类型:1.根腐型。是常见的雪松发病类型。多为新生根感病,病根初为浅褐色,内皮层组织水渍状坏死。病株不发新梢,长势衰弱,针叶失绿,易脱落。2.干腐溃疡型。常为多年…  相似文献   

3.
雪松,是松科常绿大乔木.其树冠塔形,大枝平展,小枝微下垂,树姿雄伟,在园林绿化中适宜孤植、对植、列植和成片栽植,是世界著名五大庭院树种之一.但雪松根腐病发生较多,除造成圃地幼龄雪松苗木枯死外,很多树龄10年以上的大树也因此病而死亡,严重影响城镇绿化景观.对此,在开展多年的防治工作中,总结其防治技术,主要是开沟排水,增施速效肥,利用化学药剂进行灌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雪松可分别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4.
庭园栽培的雪松,遇到严重积水,土壤酸度偏低等不良环境时,在植株新梢停止生长后,易感染落梢病。采取排除积水提高土壤酸度等方法,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侵染,防治效果明显,是目前防治雪松落梢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查清雪松病害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有助于指导本地区引种栽培雪松,巩固绿化成果。该文根据对大连地区雪松病害定点调查观测的结果,采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2种药剂防治雪松枯梢病,取得一定效果,并针对发病原因提出相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6.
雪松是南京市优良绿化、美化树种。就玄武湖约栽植500多株,其中梁洲上雪松树龄已达70年左右,胸径在80cm以上。惟近几年来,陆续发生病害,树势逐渐衰退,有的甚至处于濒死状态。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并及时采取了防治措施,1988年防治濒死雪松3株,现已取得了较好结果。 1 病害的诱发因素 1987年10月,发现针叶黄化、脱落,树冠稀疏。经调查观察,在针叶和枝叶上未见病斑和虫害;树木附近也无化工厂,无毒害。但雪松树下的土壤严重板结,地势也较低,下雨时易于积水。1987年夏季,因雨水多,雨量大,一度造成地表积水,使植株针叶在秋季发生严重黄化枯死现象。剖根检查,可见根皮层呈棕黑色至黑褐色,已腐烂坏死。取土样测定,偏碱性。进行土壤分离和检测,获得了对雪松。具较强致病力的樟疫霉菌。 2 防治措施 为了促进植株恢复生长,主要采取了以下防治措施: 2.1 松土:对树冠下的土壤,进行深翻松土,改善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根系的生长。翻土深度20~25cm。同时,对高低不平的地方,进行平整,以防下雨时地表积水。  相似文献   

7.
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郊林场、苗圃和城乡园林绿化树种雪松,近年不断出现死亡和生长不良,主要是疫霉病危害.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病组织,获得樟疫霉(Phytopbthoracinnamomi)、掘氏疫霉(P.drechsleri)和寄生疫霉(P.parasitica)等多种疫霉菌,病菌可侵染幼苗和定植多年的大树,可引起极腐、茎腐、猝倒、种芽腐烂等症状,其中根腐是主要危害状,实为雪松栽植区的重要土传病害.试验用乙磷铝和敌克松混合液浇灌根际土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国外松流脂病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松流脂病通常发生在秋冬季节 ,松梢第二次生长期过后寒冷时期 ,因土壤缺乏微量元素硼 ,而导致幼树枝梢流脂。用 0 2 %硼酸溶液树冠夏秋季喷雾 ,可防治流脂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雪松是园林绿化优良树种,深受人们喜爱.惟近几年随着引种栽植面积的扩大,黄化现象也相继发生.现根据初步调查观察结果,将雪松发生黄化的原因及诊断防治要点简介于下:根部病害 就南京、江浦、江宁等地观察,因疫霉病害导致雪松黄化最为普遍,从幼苗直至定植多年的大树均有发生.病株针叶初为暗绿后黄化,易脱落,大树严重发病,除叶黄化外,主干常见流胶,长势衰退.当疫霉菌侵染根部,解剖病根观察,内皮层组织浅褐色至酱褐色,呈水渍状腐烂.轻者植株生长缓慢,重者植株黄化枯死.在雨水多,湿度大,土壤粘重,透水性差的缓坡、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气候变暖等诸多自然环境的变化,杨树腐烂病(烂皮病)的发生呈上升势头,其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严重。杨树主干部位和新生枝条是腐烂病主要侵染区域。腐烂病侵染杨树后呈两种形态,一种为干腐,另一种为(枯梢)枯枝。对于腐烂病的防治要坚持病前预防、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多管齐下的防治方法,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雪松梢枯病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江苏南京、句容、淮阴等地庭园或城市行道树的雪松上发生枝条枯萎现象,甚至引起半截枯死,使原本挺拔绿郁葱葱的雪松变得很不美观。据调查研究,其症状是由于病害所致,而且有一个延续发展的过程,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现将雪松梢枯病简介如下:1 症状病害多数发生于成年树,初期侵染新萌发之树梢,主梢或侧梢均可受害。病菌侵染后首先使幼嫩的针叶失绿变色,并逐渐向下蔓延,当病斑环绕皮层后,小枝随之枯死,其上针叶呈赤褐色,并迅速脱落,仅残存枯死的小枝,在病菌侵染点附近的针叶上首先看到黑色颗粒状的病原菌子实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10年生以上的国外松林中,相继发生根腐病,严重危害着这些松林。一、病害的症状与病原物国外松根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树木感病后,不抽新梢,从枝桠基部针叶开始变黄,逐步向上蔓延,直至整株枯死。树干基部出现流脂现象;地下部分表现为根系流脂,结成脂块,根系干枯腐烂,病根皮层与木质部脱离。病原菌首先从根尖侵入,沿根部逐渐蔓延到根颈部分,导致根系腐烂。解剖病根可见明显病斑。病原菌为土壤中的杂居菌镰刀菌  相似文献   

13.
樟子松枯梢病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宏  徐志和 《林业科技》2000,25(2):31-31,28
林木病害通常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及其病原的研究长期被置于突出的地位 ,认为病原物的存在是引起林木病害的实质性问题 ,因此 ,多对病原物越冬场所、传播侵染途径及发生发展规律等进行研究 ,防治病害的关键措施也是针对病原物 ,而对如何减轻病害的措施研究较少。实践证明 :一些林木病害的发生往往与异常的气候影响、土地条件较差、某种病原物的存在、品种的抗性差异等诸多因素有关 ,非侵染性病原可以为侵染性病原开辟侵入途径 ,非侵染性病害可以降低林木对侵染性病害的抵抗能力 ;某些林木侵染性病害的防治往往是通过对…  相似文献   

14.
雪松针叶枯落原因及防治方法罗春娥任金保(郑州市黄河游览区郑州450042)厉天斌(郑州市林业工作站)雪松是一种很重要的园林观赏树种,在我国许多城市广为栽植。随着栽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各种病害相继发生。特别是近年来,雪松针叶枯病时有发生,严重的地方病株率...  相似文献   

15.
苹果树腐烂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树腐烂病是苹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被誉为苹果树的癌症,历史上曾造成苹果园巨大损失,目前仍是制约苹果生产的主要病害。为了有效控制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对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苹果树腐烂病病原体、侵染循环、症状、发病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丹东市主要绿化树种病虫害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危害行道树和绿化带的病虫害很多,病害主要是流脂病、腐烂病、干腐病和黑斑病,其中流脂病和腐烂病发生的面积大,发病率较高;高温、高湿和栽植过密是导致病虫危害的主要因素;混交度较差,纯林比例大,给病虫害传播创造了条件;生长势较弱的区段病虫危害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17.
油橄榄孔雀斑病是我省近年发生的一种严重叶部病害。1977—80年际,对此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害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大面积综合防治、抗病品种集团评比等方面进行了试验。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此病大发生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柳树根结线虫病是危害柳树根部的一种病害,系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危害所致。感病柳树由于根功能衰退,导致植株生长衰弱,并诱发真菌性病害,造成植株枯死。笔者自1981年开始对杭州市西湖周围的柳树进行了病害调查和防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一、症状柳树侧根和须根遭根结线虫侵染后,诱致细胞噌大、增生,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瘤状物(根瘤)。严重感病的根比未感病的要  相似文献   

19.
雪松枝枯现象目前在河北地区发生严重。为有效地防治雪松枯枝病,进行了观察防治试验。研究表明,该症状为雪松疫病。病原菌经分离培养,发现是樟疫霉菌(Photophora cinnamoin Ranas.)危害所致。病菌通过风雨传播,伤口侵入,引起枝枯或整株枯死。实验表明采用单一的化学防治效果不太明显,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才能控制该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杏树流胶病的综合防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胶病是当今果树常见的一种主要病害,尤其在核果类树上发病较为普遍,相当严重。 由于该病的发生给果树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1992年先后在下城子镇仁里西村、梨树沟等地的山杏改良基地进行了杏树流胶病的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将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流肢病,是由真菌侵染所致,是属于果树生理上的一种病变。此病主要发生在杏、桃、李等核果类树的主干、主枝和果实上。1 发病症状 初期病部膨胀,随后陆续流出透明、柔软的树胶。然后逐渐由黄白色变成褐色胶块,最后变成红褐色至茶褐色的硬胶块,病部易被腐生菌侵染,使皮层和木质变褐腐朽,树势衰弱,叶片变黄,严重时甚至枯死;果实发病,由核内分泌黄色胶质,逸出果面。病部硬化,有时龟裂,不能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