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研究,林分内立木个体树冠的大小和发育状况,反映了每株立木营养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立木的直径生长量。一般在树冠的大小与立木的胸高直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冠幅愈大,所占据的生长空间也就愈大,则胸径愈粗。因此,若在林分中测得立木胸径与树冠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就可以根据林分的平均直径,确定应保留的立木株数,以保证每株立木有适宜的营养空间。  相似文献   

2.
<正> 杉木林分群体结构的发生发展规律,也同其他植物群体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一个从初植密度到适宜密度直到最大密度的发展过程。而且在各个生长阶段,都有其相应的适宜密度。人们往往根据立木密度与胸径、胸径与树冠面积的相关规律来推算不同径级林分的适宜密度指标,并以此指标作为确定抚育间伐强度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胸径与树冠幅之间是呈正相关的。本文针对郁闭的杉木林分,进一步探讨了胸径与树冠幅之间的相关规律,这对于研究造林初植密度以及通过抚育间伐调节生长密度,提高杉木林经营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从林分开始间伐至主伐的整个周期,平均胸径每增加一厘米,单位面积应伐除蓄积是个常数(近似值)。林分林木胸径的增长,树冠面积的扩大,必然引起林分内单位面积上立木株数的减少。根据这个规律,得出了落叶松人工林的立木株数(密度)与胸径的相关方程,利用这个相关方程计算了不同胸径生长阶段的林分最大密度及经营密度(最适密度)。把胸  相似文献   

5.
对10年生杉木、红锥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的树高、胸径、蓄积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杉木、红锥不同比例混交林与杉木纯林之间,其目的优势树种杉木的平均胸径、单位林分蓄积量存在着极显著差异。以7杉3锥为最优混交比例组合,其林分树高、胸径、立木蓄积均达最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3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四种不同强度的扶育间伐对比试验,经五年跟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显著促进杉木林分的生长,弱度间伐后只在前2年生长较快,而胸径生长量以强度间伐为最大,中度间伐最后立木蓄积量最大,未进行间伐的林分长势最差。  相似文献   

7.
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中试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2年连续3次定位观测分析,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技术中试结果初步表明,采取不同的间伐强度,实施密度管理,对杉木的胸径生长影响达到极显著差异,对单株材积,单位面积立木蓄积,枝下高的生长影响均为差异显著,对树高,冠幅生长影响不显著,放肥对杉木林分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立本蓄积,枝下高,冠幅的生长影响均差异不显著,总体施肥比不施肥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对8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杉木林分的生长效应进行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林分的胸径、树高、冠幅及材积生长差异及显著。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表现为:8年生时杉木林分的蓄积量与造林密度的大小成正相关,密度越大,林木的分化越早,影响后期杉木的生长。因此,合理的造林密度对林分正常生长发育尤为重要。通过对杉木4个不同造林密度进行分析,以1600株/hm2为最好。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对杉木采伐迹地改造,营造马尾松台湾相思混交林、纯林,经过施肥、抚育,十几年的经营管理,林木生长良好。混交林生长林分与纯林生长林分相比,经调查显示:13年生马尾松台湾相思混交林的林分生长平均树高、胸径、树冠、蓄积量,分别比马尾松、台湾相思纯林的林分树高提高2.43%、12.46%,胸径粗6.3%、12.71%,蓄积量多11.92%、36.84%。能增加土壤养分全量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0.
杉木大径材培育效果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3年对不同培育措施的杉木大径材培育效果进行定位监测,对取得的重复测量数据建模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间伐抚育措施对杉木单株立木胸径和蓄积生长有极显著促进作用;施肥措施对单株立木胸径和单株立木蓄积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未达到显著水平。在杉木大径材培育生产中,应及时实施间伐抚育措施,辅以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在一个县级区域一定时期内对林木的高、径生长作连续跟踪调查,得出当地马尾松、湿地松、杉木人工纯林及阔叶天然纯林等几种典型林分的树高、胸径、立木蓄积量的生长量和生长率。这为本区及周边邻近地区相似林分和立地条件的林分生长量、生长率指标的使用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运用青钱柳育苗繁殖栽培技术,采种育苗繁殖,培育青钱柳一年生苗木在杉木采伐迹地造林,杉木萌芽后,形成青钱柳杉木混交林。经过8a的经营管理,青钱柳杉木混交林林分生长量,比青钱柳纯林林分生长量增加很多。经调查分析显示:混交林造林后的林木生长保留株树、树高、胸径、树冠、单株材积、郁闭度,分别大于青钱柳纯林造林后的林木生长保留株树多0.40%、树高大8.12%、胸径粗11.97%、树冠10.26%、郁闭度12.5%,单株材积大25%、蓄积量多23%。这表明了青钱柳杉木混交林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湖北省高密度杉木人工林生长规律,对鄂东南地区高密度杉木人工林进行标准地调查,获取61块样地数据和183株解析木数据,建立了杉木单木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模型,根据拟合优度及残差指标,高密度杉木单木胸径和树高生长的最优模型选择理查德模型,单木材积最优模型选择考尔夫模型,所选模型检验精度均较高,达到拟合效果;通过绘制杉木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曲线图,杉木生长量在初始阶段生长速率较大,单木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在第4 a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单木材积连年生长量在第10 a达到最大值;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建立关于杉木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林分蓄积与林龄、立地指数和林分密度的林分生长模型,选择的林分生长模型均通过检验;利用林分蓄积量的平均生长量和林分平均直径来确定高密度杉木林分的数量成熟龄和工艺成熟龄,在立地指数16~20 m和林分密度4 000~6 000株/hm~2时,杉木的数量成熟龄和工艺成熟龄分别为10~13 a、10~11 a,与湖北咸宁地区高密度杉木造林小径级采伐年龄相符。  相似文献   

14.
第1代与第2代9年生杉木林分生产力及土壤肥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杉木中心产区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采用以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对第1代与第2代杉木林分生产力及土壤肥力进行长期定位研究。结果表明,9年生第2代杉木林分的平均密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立木蓄积量和地位指数分别为2132株.hm-2、13.85 cm、9.91 m、168.94 m3.hm-2、19.54,同龄的第1代杉木林分的平均密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立木蓄积量和地位指数分别为1667株.hm-2、14.78 cm、10.88 m、163.53 m3.hm-2、20.86;第2代杉木林分平均树高和地位指数显著低于第1代,但蓄积量没有显著差异。第2代杉木林分的地位指数与同龄的第1代杉木林分相比下降了1.32,而与前茬(第1代)杉木林相比仅下降了0.59,第2代杉木林地土壤性质与第1代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采用杉木良种造林可延缓第2代杉木林生产力下降。  相似文献   

15.
在西江林场,采用实生苗造林、萌芽更新和插条造林3种更新方法对杉木林分进行了改造。结果表明:经实生苗造林和萌芽更新后,杉木林分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均好于插条造林,而实生苗造林和萌芽更新的杉木林分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6.
杉木人工林自然整枝进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5年定位观测数据来阐明杉木人工林的自然整枝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越大,杉木人工林自然整枝发生的时间越早,自然整枝强度也越大;当林木树冠比率(树冠长度/树高)降低到0.40时,不同造林密度小区的树冠比率降低幅度明显减小;当林木树冠比率减小到0.30时,发生林分自疏,且不受造林密度和林木死亡率的影响;在杉木人工林开始自然整枝但尚未进入到林分自疏阶段时,不同造林密度小区的树冠宽度/树冠长度比值均迅速上升;在林分自疏早期阶段,树冠宽度/树冠长度上升速率明显减缓;在林分自疏后期林木死亡率明显增大的条件下,树冠宽度/树冠长度又再次迅速上升,树冠形态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密度效应,但在自然整枝的整个过程中,树冠宽度/树冠长度均小于1;在杉木人工林自然整枝过程中,同化物质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的分配模式发生改变,从而出现林木的干形指标(树高/胸径)随着自然整枝强度增大而减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在会同杉木人工林林分全林整体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并建立了会同杉木人工林完满立木度林分自然生长和一般林分的自然生长的规律和模型,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会同杉木人工林人为控制密度生长过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这组生长模型可以满足林业生产和科研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研究树冠冠幅与胸径、树高和林分密度之间的相关模型基础上,利用林木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面积约等于林木树冠面积,胸径生长与树冠营养面积紧密相关的理论,编制了日本落叶松合理经营密度表,为准确地决定间伐抚育的强度、起始期。重复期,以及间伐抚育方法等技术指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安化县杉木人工林相似林分内设立样地,测量样地对角线上26株林木的地径、胸径和树高,用Excel软件建立地径与胸径、胸径与树高的回归模型,再测量采伐木地径,用回归模型预测采伐木的胸径和树高,推算采伐木蓄积量。同时,采用地径一元立木材积表法测算林木蓄积量,并与采伐作业设计的二元立木材积表法测算的林木蓄积量相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建立相似林分样木因子回归模型推算采伐木蓄积量方法接近采伐作业设计的蓄积量。  相似文献   

20.
对浙西北地区杉木林分15块标准地进行调查,并按随机抽样方法实测139株样木的胸径与冠幅。根据“六木密度一冠一直径”相关关系,选择最佳数学模型,计算各径阶单位面积立木密度,编制杉木生长密度表。该表编制科学,具有方法简单、实用性强等优点。便于生产经营单位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