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懋群 《作物学报》1995,21(2):136-143
Courtot 4 phlb、Courtot 2 phlb、Courotot与 Ae.variabilis杂种F_1平均每PMC在MI染色体交叉数(Xta)分别为15.18、11.62、1.67。杂种F_1育性极差,自交不结实。Courtot 4phlb、Courtot 2 phlb与Ae.variabilis杂种F_1回交难,回交结实率仅分别为0.13%、1.66%;BC_1植株染色体少,93.1%的植株为2n=35-44,且减数分裂行为极不规则。在2phlb×Ae.variabilis×2phlb×Ph×Ph BC_3群体中可获遗传性较稳定、育性较正常、对 M.naasi抗性一致的重组系或易位系。而Courtot×Ae.variabilis杂种F_1回交较易成功(6.81%)。93.8%的BC_1植株染色体数变化在2n=47-56,BC_3中仅获抗M.naasi单体附加系。  相似文献   

2.
对节节麦(2n=2x=14)×六倍体小黑麦(2n=6x=42)杂种胚培养植株和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育性比较,发现杂种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育性有较大的变异。8株胚培养杂种植株的平均育性为0.87%(0.39%~1.40%),同期抽穗的杂种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平均育性为0.75%(0~5.39%)。细胞学研究表明杂种F_1可育性是由于未减数配子产生的结果,在一些PMCs中,单价体中期Ⅰ集结到赤道板上,后期Ⅰ分裂失败形成再组核,再组核分裂产生二分体或细胞质提前分裂产生有核和无核子细胞,有核子细胞分裂产生未减数配子。细胞学研究揭示再生植株的育性和染色体数目和配对构型无关而和单价体中期Ⅰ在赤道板上的集结程度呈正相关。远缘杂种F_1再生植株的育性变异为克服杂种不育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野生二粒小麦与野生燕麦远缘杂交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 Con,2n=4X=28)与野生燕麦(Avena fatua L、2N=6X=42)直接杂交成功。F_1代优势强,主穗和一、二次分蘖穗基本不结实,愈到以后分蘖结实率愈高,所结种子饱满和基本饱满,F_1的穗子不断节,颖壳包裹籽粒不太紧。F_1花粉母细胞镜检表明,野生二粒小麦的2组染色体与野生燕麦3组染色体中的2组基本配对。杂种F_2分离出5株燕麦型植株,经过氧化物同工酶研究表明,它们具有野生燕麦的特征谱带,又具有野生二粒小麦的特征谱带,大部分小麦型植株均具有野生燕麦谱带。  相似文献   

4.
1989年,进行了谷子(Setaria italica)Ch4n×法氏狗尾草位(S.fabeiii)的远缘杂交和杂种胚培养。共接种已授粉子房264个,得到22株苗,仅11株成活。试管苗经继代培养和繁殖,得到了大量的小植株,移栽成活并发育到成熟。经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其中有两个株系是杂种,杂种F_1的染色体数为2n=4x=36,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不正常,染色体构型为(18-2)Ⅰ+(13-0)Ⅱ+(0-9)Ⅲ+(0-3)Ⅳ,后期染色体分离不正常,形成不正常的四分体和微型小孢子,花粉败育。F_1高度不育,其形态特征介于双亲之间,植株在许多性状上都与父本法氏狗尾草相似,而与母本相差较远。  相似文献   

5.
野生二粒小麦与野生燕麦杂交F_2共61株,其中抽穗前(?)亡和黄化未能抽穗的共21株。分离出野生二粒小麦型、硬粒小麦型、斯卑尔脱小麦型、燕麦型和普通小麦型。野生二粒小麦型结实率11.2~63.5%,PMC染色体数为27~36。硬粒小麦型结实正常,PMC染色体数为2n=14″。斯卑尔脱小麦型结实率2.7~43.4%,PMC染色体数为37~50。燕麦型结实基本正常,PMC染色体数为41~43,出现1~2个单价体。普通小麦型的护颖包裹籽粒较松,不断穗节,容易脱粒,染色体数为39~45,结实率1.2~68.2%。杂种F_2不同类型植株的PMC染色体数为27~50,每株能抽穗扬花的植株都能结实,结实率1.2~92.3%。杂种F_2的小麦型中有一部分植株的芒长在外颖背上,表现出燕麦族的分类特征性状。  相似文献   

6.
芥菜型油菜与白菜种间杂种的获得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芸薹属植物芥菜型油菜和白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常规正反杂交后子房的离体培养,通过离体子房培养获得的杂种种子经MS培养基诱导成苗,获得了芥菜型油菜与白菜的杂种F1代植株,表现出杂种优势;通过细胞学的方法,鉴定了杂种F1幼蕾体的细胞染色体数为2n=28,为母本芥菜型油菜(2n=36)和父本白菜(2n=20)的单倍体染色体数之和;芥菜型油菜与白菜常规杂交后,经离体子房培养获得了“胚性芽”,确立了植物胚挽救的另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节节麦与野生燕麦杂交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 Sch,2n=2x=14与通北野生燕麦Avena fatua L·2n=6x=42直接杂交成功。F_1有两株,一株优势很强,成穗143个,另一株生长很弱,从苗期开始脚叶就逐渐黄化,成穗14个。经花粉母细胞镜检表明,生长势很强的杂种,是自然加倍的双2倍体,染色体数为2n=8x=56。生长弱的杂种植株,是7倍体,染色体数基本上是2n=7x=49。这2株杂种芒长在护颖和外颖的背上,具有燕麦族芒长在外颖背上的族的特征性状。这2株杂种对国内白粉菌小种均表现免疫。节节麦及其他山羊草种,基本上是不抗白粉病的。7倍体植株的结实率极低。  相似文献   

8.
对小麦川农16与圆锥小麦地方品种杂交后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_1均含有35条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出现多种配对形式,染色体组成上存在差异。F_1植株株高和小穗数普遍介于双亲之间,穗长表现出了超亲优势,穗粒数不同组合间存在差异,同时F_1正常结实。F_2代表现出较大分离,单株间差异较大,同时育性发生分离。采用优异品种回交可以有效控制远缘杂种后代分离。  相似文献   

9.
节节麦与野燕麦8倍体杂种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Coss.)Sch.2n=2x=14)与通北野燕麦(Avena fatua L.2n=6x=42)杂交,F_1自然加倍成8倍体,8倍体播成的F_2代,遗传性基本一致,PMC镜检表明,染色体数为2n=28Ⅱ。用F_2所结的种子进行根尖细胞核型分析,结果发现8倍体中包含有全套的节节麦和野燕麦的染色体。节节麦中有1对随体染色体.2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野燕麦有3对随体染色体,5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8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5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而节节麦与野燕麦8倍体杂种,有4对随体染色体,5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10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9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节节麦与野燕麦杂交合成的8倍体,是节节麦与野燕麦的双二倍体。  相似文献   

10.
对当年抽穗的62株小冰麦杂种 F_1再生植株的形态特征及染色体变异观察表明,杂种无性系变异十分明显:有倾向冰草、倾向小麦及产生特殊形态三种变异类型,其中倾向冰草的变异植株较多。杂种无性系的染色体变异率也较高: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变异率为56.2%;41株再生植株中有19株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杂种无性系还出现较多的表型嵌合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利用二倍体栽培稻(Oryza stativa L.)品种8204,染色体组型为AA,2n=24作为母本,四倍体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染色体组型为BBCC,2n=4x=48作父本杂交,获得异源三倍体杂交种,染色体组型为ABC。F1根尖检查,染色体数目为2n=3x=36。用该异源三倍体杂交种的幼穗诱导愈伤组织,经长期细代培养进行原生质体游离,获  相似文献   

12.
克服节节麦×普通小麦杂交不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幼胚培养的方法,克服了节节麦作母本与普通小麦杂交的困难。在授粉后15~30天,在无菌条件下剥下杂种胚,接种在修改的 B_5培养基上。从25个培养的胚得到3个植株,F_1的形态学特征像小麦亲本,完全或高度不育,用普通小麦花粉授粉回交结了种子。杂种的育性恢复很快,BC_1自交结实率18.1~22.2%,BC_2为28.6~58.1%,BC_3植株的育性已经基本正常。检查的 BC_2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2n=42。它们的酯酶同工酶酶谱与父本小麦相似。BC_1F_3和BC_1F_4的主要性状倾向小麦,也出现了一些新类型。  相似文献   

13.
为了合理利用谷子杂种F_(1:2)代单株,以低直链淀粉含量×糯质杂交组合亲本及其F_(1:2)代植株为材料,利用形态学和SSR分子标记鉴定F_(1:2)代植株的真实性。结果表明,2015(07)组合的母本为圆锥形紧穗,父本为猫爪形松穗;2015(07)-1至2015(07)-4等4个F_(1:2)代单株仅2015(07)-4为猫爪形、紧穗,SSR标记呈现父母本的互补型条带,为真杂种,其余3个单株株形、穗型上与母本相同,SSR带型与母本相同为假杂种。2015(13)组合双亲均为圆锥形穗,茎、叶深绿,F_(1:2)代植株形态上不易识别;2015(13)组合从40对SSR引物中筛选到双亲间多态性较好的引物17对,采用这17对引物对2015(13)-1至2015(13)-13等13个F_(1:2)代单株基因组DNA扩增检测表明,仅2015(13)-6和2015(13)-9的SSR带型与母本相同为假杂种,其余11个单株均为互补型条带,为真杂种。组合2015(07)和2015(13)杂种F_(1:2)代当选单株的真实性频率分别为25.0%和84.6%。本研究通过田间观测结合SSR分子标记,对谷子F_1代当选单株的真实性进行鉴定,为F2:3代群体种植及其单株选择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Elymus rectisetus( Nees in L ehm ) A.L ove et Connor是目前小麦族 ( Triticeae)中发现的唯一的无融合生殖种。本研究以普通小麦 ( Triticum aestivum L.;2 n=6x=4 2 ,AABBDD)为母本 ,以E.rectisetus( 2 n=6x=4 2 ,SSYYWW)为父本进行杂交 ,经过幼胚拯救获得了属间杂种 F1。杂种 F1分蘖力强 ,具有多年生习性 ,其形态特征偏向于父本。杂种 F1高度雄性不育 ,自交不结实。对杂种根尖体细胞的细胞学观察发现 ,杂种 F1体细胞染色体数 2 n=9x=63( SSYYWWABD) ,其中 2 1条来自普通小麦 ,4 2条来自 E.rectisetus。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配对频率为 :2 2 .69 16.15rod 3.0 1ring 0 .83 0 .0 1 。小麦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杂种 F1及父本 E.rectisetus表现免疫 ,而母本Fukuhokomugi高度感染白粉病。上述杂种的获得为将 E.rectisetus无融合生殖基因及抗白粉病基因向小麦中转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 节节麦(Aegilops squarrosal)2n=14,染色体组型为 DD。黑麦(Secale cere-ale)2n=14,染色体组型为 RR。为了合成包含有 DD 和 RR 染色体组的异源四倍体,我们于1979~1981年进行了节节麦×黑麦的杂交工作,并且获得了杂种 F_1幼苗,本文仅就杂种幼苗的产生及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作一初报:  相似文献   

16.
用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玉米自交系330及杂种F_1(玉米自交系330×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的幼雄穗进行离体培养,获得高频率的植株再生.幼雄穗培养在含2mg/16—BA的MS培养基上直接产生不定芽.在这一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建立了不定芽的快速无性繁殖系.不定芽转移到生根培养基(MS附加0.5mg/lNNA,300mg/l水解乳蛋白和1000mg/l 活性碳),非常容易生根.幼雄穗的发育阶段和植物激素的配比,对培养物的成功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还讨论了这一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野生二粒小麦与野燕麦杂种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用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 Corn.2n=4x=28)与通北野燕麦(Avenafatua L.2n=6x=42)杂交成功,F_2分离出燕麦型、二粒小麦型、硬粒小麦型、斯卑尔脱型和普通小麦型。斯卑尔脱型F_4中的一个类型,与双亲野生二粒小麦和通北野燕麦的核型进行比较研究。杂种中有一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5对随体染色体。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来源于通北野燕麦,5对随体染体来源于双亲野生二粒小麦和通北野燕麦。证明野生二粒小麦与通北野燕麦杂种斯卑尔脱型是真杂种。  相似文献   

18.
普通小麦与野生大麦的属间杂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继明  刘大钧 《作物学报》1990,16(4):324-328
通过活体/离体幼胚培养获得了智利大麦(Hordeum chilense,2n=2x=14)、海大麦(H.marinum,2n=2x=14)及平展大麦(H.depressum,2n=4x=28)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2n=6x=42)之间的属间杂种。智利大麦×小麦及海大麦×小麦杂种在形态上偏向父本小麦,而平展大麦×小麦杂种除穗部性状外,其形态明显偏向母本。所有杂种均自交不孕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TM-1×三裂棉、江苏棉1号×斯特提棉、泗棉2号×Alll 3个种间杂种F_1的主要形态特征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行为。3个种间杂种F_1的花器官性状大多趋向于父本野生棉,如花冠颜色、花心等;营养器官大多趋向于中间型,如叶色、叶形等。杂种F_1均表现高度不育。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构型依次为:13.73Ⅰ 12.52Ⅱ 0.03Ⅲ 0.04Ⅳ,28.03Ⅰ 5.38Ⅱ 0.07Ⅲ和33.26Ⅰ 2.87Ⅱ;其染色体组亲和性指数分别为0.9715、0.4192和0.2208。这一结果表明:(1)陆地棉与三裂棉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斯特提棉的亲缘关系较远,与Alll的亲缘关系更远;(2)泅棉2号×Alll的F_1染色体数为2n=3x=39,其染色体数x=13与棉属相同,其次因Alll原产于澳大利亚,形态上与纳尔逊氏棉、澳洲棉比较接近,因此推测它可能属于棉属的C染色体组种。  相似文献   

20.
陆地棉品种86-1 G.hirsutum L.×辣根棉C.armourianum Kearn.F_1染色体2n=3x=39,平均染色体构型为14.051 12.45Ⅱ 0.01Ⅲ。F_1直接与陆地棉回交,得到的BC_1F_1是一株混倍体(mixploid),其染色体为54—67个,其中2n=65的整倍体(euploid)只占15.7%,非整倍体(aneuploid)占82.8%,平均2n=61,平均染色体构型为7.741 25.83Ⅱ 0.45Ⅲ 0.06Ⅳ 0V 0.01Ⅵ。又以BC_1F_1为母本,与陆地棉二次回交,BC_2F_1苗期夭折;而以陆地棉为母本、BC_1F_1为父本回交的BC_2F_1生长健壮,有些辣根棉性状继续传递。通过多年选育已获得一些结铃性强、中长绒纤维高品质、高衣分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