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棕榈油因其产量高、油源稳定和价格具有竞争性,同时具有良好的氧化稳定性和营养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及化学工业领域。棕榈油熔点相对较高,在低温条件下易发生凝固从而影响食品的感官特性。将不同熔点的棕榈油与大豆油和菜籽油混合,并测定其冷冻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开发棕榈油基香辣酱。通过研究与辣椒酱制作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分析,确定了香辣酱配方:混合植物油47%、辣椒粉13%、白砂糖1%、酱油2%、味精1%、辣椒酱33%、食盐1%、大蒜1%和生姜1%。其中植物油的配方为:菜籽油:棕榈油(12℃)=8:2或RSO:PO(8℃)=7:3。  相似文献   

2.
复配乳化剂乳化生物油/柴油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对生物油和柴油混合制备乳化油技术进行了研究.以乳化油稳定性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乳化剂的选择,并考察了HLB值、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对乳化油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乳化温度为30~50℃的条件下,以2%的司班80和吐温80复配液并辅以0.1%的正辛醇构成的HLB值为8的乳化剂乳化含有5%生物油和柴油的混合液,可以形成油包水(W/O)型乳化油,其稳定时间可达60h;显微镜照片显示,乳化油中粒径为5~15μm的生物油液滴占60%以上.  相似文献   

3.
我国玉米胚芽制油经历了30个春秋,最近几年发展迅猛,无论是技术状况还是产品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除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几大油种以外的一个产量较高、品类较多、市场覆盖面积较大的受大众欢迎的独立油种。研究玉米胚芽制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推动玉米胚芽制油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1玉米种植与玉米胚芽油总产量  相似文献   

4.
对丝瓜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提取的最佳溶剂为石油醚;影响提取率的因素为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8(g/mL)、浸提时间4h和浸提温度70℃,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16.52%。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生物柴油的转化率,以大豆油为原料,研究在KOH催化剂作用下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甲醇与菜籽油的摩尔比等操作条件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最适宜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6:1、催化剂加入量为油脂质量的1.2%、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6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生物柴油最高转化率为96.87%。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适宜的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ZDP)乳液制备工艺,通过高压均质方法,采用2种天然乳化剂:大豆卵磷脂(SL)和乳清分离蛋白(WPI)和4种合成乳化剂:十聚甘油单油酸酯(PGE18)、十聚甘油单月桂酸酯(PGE12)、蔗糖酯(SE15)和吐温80(T80),以及2种不同油相:大豆油(SO)和中链甘油三酯(MCT),分别制备了ZDP乳液,研究了不同乳化剂种类和质量分数以及油相种类对ZDP乳液性质和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在最佳乳化剂条件下,研究了ZDP添加量对乳液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然乳化剂乳化制备所得ZDP乳液平均粒径大,且稳定性一般。小分子合成乳化剂制得的ZDP乳液平均粒径小,但稳定性差异大。其中,PGE18为乳化剂时制备的乳液各项指标较好,且在质量分数为0.8%时乳化效果最好。MCT为油相较SO为油相制备所得乳液稳定性好。因此,选择质量分数为0.8%的PGE18为乳化剂,MCT为油相,高压均质可以制得粒径小于200 nm的ZDP乳液,且在4℃下贮藏28 d仍可保留约90%的ZDP。ZDP添加量变化在4~32 nmol/g时对ZDP乳液的粒径和电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磁化水是一种被磁场磁化了的水。本试验是对这种磁化水用于大豆油脱胶工序的研究。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磁化水添加量为油质量8%、脱胶时间30min、脱胶温度75℃和搅拌速度70r/min,在此条件下,得到脱胶油的磷含量为16.9mg/kg。同时,采用磁化水脱胶比普通水脱胶可提高中性油含量,脱胶油精炼率可提高0.65%~0.70%。  相似文献   

8.
挤压加工对脱壳菜籽油脂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脱壳油菜籽挤压系统参数(套筒温度、螺杆转速、螺头至模板距离、模孔长度、模孔孔径)对从榨笼中挤压出的菜籽油的游离脂肪酸、碘值和油脂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挤压系统参数对脱壳菜籽油的游离脂肪酸及油脂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对油脂碘值影响较小。比较了传统压榨菜籽油、挤压不脱壳菜籽油、挤压脱壳菜籽油的游离脂肪酸、碘值和油脂稳定性,结果显示:从榨笼挤出的脱壳菜籽油的游离脂肪酸及油脂稳定性都好于传统压榨油和不脱壳挤压油。  相似文献   

9.
王欣  傅利斌 《农业机械学报》2021,52(3):331-340,372
低场二维核磁共振(LF-2D-NMR)图谱可以提供丰富的弛豫信息。在研究8种食用油处于新鲜及氧化状态下的低场T_1-T_2二维核磁图谱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鉴别油茶籽油与其他食用油、氧化食用油的定性模型及油茶籽油掺兑玉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的定量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食用油的LF-2D-NMR信息存在明显差异,氧化食用油与正常食用油的LF-2D-NMR信息有显著区别,LF-2D-NMR可提供更为丰富的特征信息。基于样品的低场T_1-T_2二维核磁图谱信息建立的油茶籽油与其他7种食用油或8种氧化食用油的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的分类效果优秀,模型判别正确率均为100%。此外,还建立了油茶籽油掺兑玉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的定量预测模型,R~2分别为0.988、0.962、0.941。研究表明,低场T_1-T_2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可用于食用油种类判别及油茶籽油掺兑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大力发展茶叶籽油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缺油的国家,全国全年食用油的消费总量为2500万t,其中大豆油为1000万t,菜籽油约400万t,棕榈油600万t,其他种类的油约为500万t,我国的食用油大部分依赖进口,自给力只有35%左右。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先进农业国家对我国大豆等油料产业的冲击与影响有目共睹,稳定食用油的自  相似文献   

11.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冷冻丙酮法分离杜仲子油中α-亚麻酸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冷冻温度、V(丙酮)/m(脂肪酸)、冷冻时间为自变量,以α-亚麻酸纯度为响应值,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杜仲子油中α-亚麻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冷冻温度-44 ℃,冷冻时间3.3 h,V(丙酮)/m(脂肪酸)=4.2条件下,杜仲子油中α-亚麻酸纯度为28.05 mg/mL,其含量达到80.11%,杜仲子油中α-亚麻酸的含量由60.14%提高到80.11%。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充分合理利用大豆油脚,有效回收其中的有用成分,采用破乳剂破乳和溶剂萃取联合法处理水化大豆油脚,同时回收中性油和粉末磷脂。用破乳剂回收油脚中的中性油,通过反相破乳的原理破坏油脂与磷脂形成的乳化体系,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佳试验条件是:选用Tween-60作为破乳剂,先将油脚在90℃下加热10min,在2000r/min下离心分离20min,分出油脚中的水。然后在75℃下破乳3次,破乳剂浓度0.08g/mL,第1次用量为2.2%,第2次和第3次为2.0%,中性油回收率可达到82.57%,回收的中性油达到大豆原油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在磷酸缓冲溶液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60与Candida rugosa脂肪酶作用生成了Tween-60包合脂肪酶。在正己烷溶剂中,以Tween-60包合脂肪酶为催化剂,研究了油脂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40℃、催化剂加入量60%(油重)、反应时间30h和醇油摩尔比4:1的条件下,大豆油的转化率为90%。  相似文献   

14.
对微波辅助提取丝瓜籽油的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和微波功率对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理想提取工艺为选用正己烷作为提取溶剂、提取时间5min、提取温度60℃和料液比为1:7g/mL。该条件下测得丝瓜籽油提取率为20.74%。与常规溶剂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丝瓜籽油具有省时、高效和节能等优点,优于常规溶剂提取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掺伪油茶籽油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掺伪油茶籽油的潜力,以12个产地的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和大豆油为掺杂油,以5个产地的油茶籽油为被掺杂油,制备了455份掺伪质量分数为0、1%、3%、6%、10%、15%和20%的掺伪油茶籽油,采集了所制备样品在833~2 500 nm范围内的近红外光谱。对采集的近红外光谱进行多元散射校正处理后,应用Kennard-Stone样本划分法按2∶1的比例将样本划分为校正集和测试集。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无信息变量消除算法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提取表征掺伪油茶籽油样本的特征波长,并建立判别掺伪油茶籽油样品的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模型。研究结果表明,SVM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RF模型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基于SPA提取的9个特征波长所建立的RF模型的识别准确率最高,为99.34%,对掺伪质量分数为1%的掺伪油茶籽油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4.74%,对掺伪质量分数为3%及以上的掺伪油茶籽油的识别准确率达到100%。本研究为掺伪油茶籽油检测仪的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化学法提取脱油米糠中蛋白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脱油米糠为原料,采用碱法、酸法、盐法依次分步对米糠蛋白质进行提取,以蛋白质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这3种方法中料液比、pH值、温度、时间以及盐溶液的浓度对其提取率的影响,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各方法的最优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碱法最佳提取条件:时间3 h,pH值13,温度35 ℃,料液比1∶10,提取率为24.3%;酸法最佳提取条件:时间3.5 h,pH值0.5,温度40 ℃,料液比1∶8,提取率为18.18%;盐法最佳提取条件:NaCl浓度0.6 mol/L,温度45 ℃,料液比1∶10,时间2.5 h,提取率为7.86%。最后依次采用碱法、酸法和盐法的最优参数对脱油米糠蛋白进行分步提取,提取率为48.23%。   相似文献   

17.
碳基固体酸催化大豆油与乙醇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蔗糖为原料,氯磺酸为磺酸化试剂制备了碳基固体酸催化剂,研究了在大豆油与乙醇的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中的催化性能,考察了乙醇与大豆油的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在大豆油中的质量分数)、正庚烷在大豆油中的质量分数和反应时间的影响。用XRD、FT-IR、N2-吸附、元素分析、热分析和酸碱电位滴定,结果表明:碳基固体酸催化剂是由键联高密度-SO3H基团的芳香碳薄层组成的中孔无定形碳,且在大豆油与乙醇酯交换反应中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在醇油摩尔比为6:1、催化剂占大豆油的的质量分数为5.0%、正庚烷占大豆油的的质量分数为30.0%和反应时间6.0h的条件下,生物柴油的产率可达98.33%。  相似文献   

18.
微波频率和温度对食用植物油介电特性的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同轴探头技术研究了20~90℃、200~4 500 MHz内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调和油的介电特性,分析了介电参数值随频率和温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同频率下,菜籽油具有最大的相对介电常数和最小的介质损耗因数,而玉米油则相反.在500~4 000MHz间,介电参数与食用油中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间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对介电常数随温度升高线性减小,但介质损耗因数则线性增大.菜籽油的介电参数受温度影响变化最明显,而玉米油最不明显.随着频率或温度的增加,电磁能在食用油中的穿透深度减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光皮树油在磷酸-乙醇作用下的脱胶、脱酸效果,酸值由23.18(KOH)/(mg/g)降到0.35(KOH)/(mg/g),磷脂含量由0.110%降至0.012%。在自制的K2CO3负载于ZrO2固体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单因素分析,精炼的光皮树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条件为:n(甲醇):n(光皮树油)=6: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60min,催化剂加入量为5%。红外光谱分析证明,光皮树油与甲醇发生了酯交换反应,所得产物为生物柴油。  相似文献   

20.
超声波强化有机溶剂提取石榴籽油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提高石榴籽油得率,利用超声波及有机溶剂浸提联用技术研究了石榴籽油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超声波及有机溶剂浸提联用技术提取石榴籽油的较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石榴籽油的较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2 mL/g、超声波功率225 W、超声波处理时间15 min、超声波处理温度50℃.在该条件下石榴籽油得率为23.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