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在草原成火研究的基础上生物量呈极对甘肃草原火的因子控制和区域控制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为草原火的管理和建设提供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2.
浅析我国草原火灾信息管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和  刘桂香 《中国草地》2004,26(3):69-71
3S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草原火灾信息的获取、管理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条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遥感技术获取草原火灾信息,加快了草原火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到90年代草原火灾信息获取、管理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并直接服务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3.
3S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草原火灾信息的获取、管理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条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遥感技术获取草原火灾信息,加快了草原火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到90年代草原火灾信息获取、管理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并直接服务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及湿地生态系统和物种组成及分布的影响。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或物种)影响评估模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表明这些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全球气候变化下对生态系统(或物种)保护、监测等,为我国生态环境系统的管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干旱半干旱区草原灌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中原生灌木/木本植物的植株密度、盖度和生物量增加的现象称为草原灌丛化,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区草原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灌丛化研究正成为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引起灌丛化的因素包括过度放牧、草原火、气候变化、大气CO2浓度升高及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变化等,灌丛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灌丛化过程表现为地表景观由草本植物占优势转向灌木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转变过程,此过程改变了原有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增强了地表景观异质性,打破了原生态系统的光照、热量、水分、养分等的分配格局,灌丛斑块成为了灌丛化草地中水分、养分等相对富集的“肥岛”。目前灌丛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强烈地域性和限制性的定点研究和因子控制实验等方面,未来应更多关注气候变化与灌丛化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对灌丛化过程的反馈以及与灌丛化的监测、缓解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模型模拟将是今后研究灌丛化发生、发展及灌丛化生态系统演替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21世纪人类密切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正向地球生物发起巨大的挑战。蜜蜂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中数量庞大且传粉高效的昆虫,在人类社会和农业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蜜蜂的生态分布、种群丰度、觅食授粉等生理过程正受到全球变暖、冰川消融、人类活动等环境因子的深刻影响。近年来,科学家们以诸多环境指标为依据,探索了蜜蜂的生态响应,试图利用这些研究结果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程度。基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蜜蜂生态响应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归纳不同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蜜蜂的直接和间接生态响应。  相似文献   

7.
草原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20年来所进行的草原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 通过研究光照、大气温度、湿度和CO2浓度等自然生态因子对草原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呼吸和暗呼吸与光照和温度的关系、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以及不同叶位叶片和地上器官光合速率的差异,深入剖析了草原植物的光合生产过程;(2) 从光合生理生态角度研究了草原植物的光生态类型、水分生态类型和碳代谢类型的划分指标;(3) 探讨了草原植物光合作用与刈割、土壤水分、氮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人为生态因子的关系,以及草原植物光合作用午间降低的原因和减缓措施,为提高草原第一性生产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横穿内蒙古和青藏高原长达4000 km的中国草地样带中,设置了132个采样样地,采集到120个植物根系样品,对样品进行了化学元素测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植物根系N、P元素的基本特征,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植物根系P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大于N元素,而青藏高原地区植物根系N、P含量的变异系数均高于内蒙古地区。植物根系N和P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同时,P与N/P的相关关系比N与N/P的相关关系更为明显。在草地类型上,高寒草甸类植物根系的N含量最低,而温性草原最高。在与生境因子的关系上,草地植物根系N含量具有随着海拔增加而降低,随年均温的增加而增加,随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其相关程度都较弱,这说明植物根系的元素含量可能受到植被组成、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对草地植物根系元素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有助于为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草地的C、N、P元素循环研究以及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研究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相关生态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锡林郭勒草原地域辽阔,地形复杂,风大多变,草原火时有发生。经多年的努力和实践,锡林郭勒盟草原防火管理体系已初具规模,但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防火工作的需要。本文通过对草原火的特点、发生规律及草原火的危害和管理等方面的分析,就进一步提高预防与扑救火灾的综合能力和科技含量,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方草原火灾灾情评价及等级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草原火灾的频繁发生,导致草地资源减少,畜牧业发展受到威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有必要对中国草原火灾灾情进行研究。本研究利用灾害发生原理及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判方法(FCE)和GIS技术等,提出了草原火灾损失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草原火灾损失评价模型,将草原火灾灾情等级划分为4级,并对我国北方草原火灾灾情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包括新疆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和甘肃省属于特大草原火灾区;吉林省属于重大草原火灾区;山西省和陕西省属于一般草原火灾区;河北省、青海省、四川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辽宁省属于草原火警区。其中特大草原火灾区和重大草原火灾区需要国家重点管理,一般草原火灾区需要以省级管理为主,国家管理为辅,草原火警区以市(县)管理为主,省级管理为辅。此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草原火灾损失评估和赔偿提供客观依据,为各级政府和相应部门制定草原灾害管理对策、减灾规划,部署防灾、抗灾、救灾工作和草原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丽  丁勇 《草业学报》2022,31(10):189-205
草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给人类带来诸如食物生产、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服务。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全球接近一半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世界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世界各地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退化草地恢复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10年(2021-2030)启动之际,需要新一代的恢复研究和实践项目来应对全球的环境挑战。本研究对世界各地有关退化草地恢复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希望从已有的草地恢复工作中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找出未来退化草地恢复研究的主要方向,制定合理的退化草地恢复计划,进而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新的草地恢复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寒草地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及我国的生态安全有着重大意义,而合理采纳地区传统生态知识及公众建议对高寒草地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基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的实地调查,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收集、整理了该区的传统放牧方式、气候变化感知与本土应对策略,分析了该区草地管理决策和科学研究的公众参与现状。调查发现,该区牧民能够依据传统知识进行牧业生产生活并有效管护高寒草地资源,他们对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及相应的草地生态问题有较直观感受,并采取了以传统生态知识为基础的应对措施,但目前该区牧民较少有机会参与草原管理决策及相关科学研究活动。因此,建议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可持续管理中应充分吸纳牧民的本土知识,增强牧业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上游甘肃段草地退化的现状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河上游甘肃段草地退化的现状和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环境脆弱、全球气候变化、过度放牧、鼠害严重、草地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是导致黄河上游甘肃段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该区域草地退化的趋势可能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长期的不合理利用,日益加剧的草地退化威胁着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草地分类经营从区域全局的角度协调了草地利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为有效遏止草地退化、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本研究在估算和分析青海省草地生态和经济两大收益的基础上,提出用收益差异指数(BDI)划分草地分类经营区,将青海省草地分为保护性草地和生产性草地两大类。其中保护性草地面积为2.841 44×107hm2,占草地总面积的46.27%;生产性草地的面积为3.299 04×107hm2,占草地总面积的53.73%。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对三江源草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数十年来在气候变化和生态工程实施的背景下,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的三江源地区的气候条件和人为干扰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研究借助CASA模型和气候生产力模型,结合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分析,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LUCC和草地管理措施对三江源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1-2012年间,三江源草地总面积增加了6749 km2,草地的平均NPP下降了5.47%,总NPP下降了5.00%。 2)由新增加的草地带来的NPP总量为1293.12 Gg C,由转出草地带来的NPP总量损失为215.42 Gg C。 3) 2012年气候总NPP比2001年下降了20.27%,而人为总NPP增加了41.51%。12年间气候变化的趋势不利于草地植被的生长,而人为活动对草地植被的负面影响力有明显减弱。4)由气候因素引起的草地总NPP变化量为-165.28 Tg C,而管理措施引起的总NPP变化量为140.03 Tg C; LUCC导致的草地总NPP变化量为2.22 Tg C。草地管理措施的改进对遏制草地退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牛学礼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17,26(11):205-215
微根管(minirhizotron, MR)技术自出现以来,因其方便、简洁、省时省力和能够原位观察的特点而在植物细根(直径<2 mm)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草地植物细根在土壤养分循环和草地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学者运用微根管技术研究草地植物细根的进展,主要集中在草地植物根系产量、寿命及周转速率对气候变化、草地管理与利用以及土壤生物的响应等方面。多数研究认为CO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暖会增加植物细根根长、根数量或生物量,降低根系寿命;春季发生的细根寿命相对秋季发生的细根较短。刈割和人工施加氮肥对天然草地植物根系没有显著影响,但会成倍增加草地地上生物量,减少物种丰富度。植物细根寿命与直径呈正相关关系,周转速率与直径呈负相关关系。微根管技术在今后研究的重点可围绕4个方面:1)放牧、草地利用与管理以及土壤生物与草地植物细根的相互关系;2)根系寿命或周转速率对土壤碳库或养分库的影响;3)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引起草地植物根系发生变化的机制。通过综述,以期更好地利用微根管技术服务于草地根系研究,促进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根系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草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也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气候变化深刻地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由于在群落中的高优势度,植物优势种对草地群落组成和结构、群落生物多样性及动态、生态系统生产力、生态过程和功能均有重要影响,是生态学研究中空间尺度推绎的关键。从优势种的定义入手,通过解析优势机制,阐述了植物优势种的研究意义;综述了气温升高、降水变化等气候变化驱动因素及其联合作用对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影响;以羊草为例,总结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草原植物优势种的影响;提出应加强不同研究方法的综合,加强自然和人为双重长期干扰对优势种的影响及其级联效应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研究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作用机制及其适应特征,有助于深刻理解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各项服务功能的影响,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模拟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植物生物量的改变及其可能的机制分析,探讨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和当前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