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虎平岛周围海域的斑海豹种群动态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5年4月和2006年3—5月,分别对大连虎平岛周围海域的斑海豹栖息地及斑海豹资源进行了调查,斑海豹的数量调查采用领地计数法;调查发现2005年春季在此处的斑海豹日最多为54头,2006年春季日最多为67头。在风浪较小,晴好天气,斑海豹在该海域出现的几率多;通过斑海豹数量的脉冲式变化推测每一批斑海豹在本调查海域不做长时间的停留。  相似文献   

2.
庙岛群岛海域斑海豹的分布与保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庙岛群岛是斑海豹的重要栖息地,2002年和2004年对该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庙岛群岛的海洋环境条件比较适合斑海豹的生存;2002年和2004年3~5月,在庙岛群岛主要观察区域斑海豹的数量分别为72和87头,年变化不大。从时间分布来看:每年的3月初即发现斑海豹,3月下旬~4月初斑海豹数量最多,4月下旬开始有斑海豹陆续离开,5月中旬基本上完全离开。综合历史资料和调查结果对斑海豹在庙岛群岛的空间分布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渤海斑海豹资源现状和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斑海豹历史上年获量达千余头,至八十年代已临濒危状态。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为过多的猎捕幼兽和大量枪杀亲兽。斑海豹种群补充量逐年减少,必将危及斑海豹种群延续能力。虽经采取禁捕措施,但资源恢复甚缓,亟待建立辽东湾斑海豹自然保护区,以利资源恢复。  相似文献   

4.
渤海斑海豹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是1986—1988年乘破冰船和飞机对渤海冰区斑海豹的分布调查结果。斑海豹在辽东湾的繁殖场位于40°00′N,120°50′—121°40′E至40°40′N,121°10′—121°50′E之间的流冰区内。为了调查渤海斑海豹Phoca largha的种群数量和资源分布,作者在国家海洋局的大力支持下,于1986年、1987年和1988年的1月至3月参加了海冰调查队,乘海军的破冰船在渤海共出海3个航次,乘海冰航空调查的飞机在辽东湾飞行1个航次,对斑海豹在渤海冰区的分布进行了观察,现将调查资料整理报道。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产》2017,(11):8-16
一、物种现状和保护的必要性 (一)物种现状 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从东印度洋、东南亚沿岸延伸一直向北到达中国的东南沿岸,据推测其总数在6000头左右,而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种群数量大约为4000—5000头.在我国,中华白海豚主要栖息于长江口以南的河口海域,包括福建的三都澳、厦门湾、东山湾,台湾岛的西部海域,广东的韩江口、珠江口、漠阳江口、雷州半岛东部海域、海南三亚附近海域以及广西北部湾等,其中珠江口水域(包括香港澳门)数量最多,超过2000头.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中华白海豚生存面临着严峻威胁.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行为变化规律,基于2017年3月25日—4月3日在南奥克尼群岛海域43个站位点收集的声学和CTD数据,提取250 m以浅水层南极大磷虾群的深度和对应的温、盐信息,分析不同光照条件下南极大磷虾昼夜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黎明时段(6∶00—8∶00)磷虾群分布较分散,20~60 m(35.72%)和200 m以深(33.65%)虾群相对较多;白天时段(8∶00—16∶00)磷虾群则较多分布在40~120 m(58.52%)水层,多聚集在温跃层(54.55%)和盐跃层(63.64%)内;黄昏时段(16∶00—18∶00),温盐跃层内虾群减少;夜间时段(18∶00—次日6∶00)磷虾群主要分布在20~40 m(49.55%)和180 m以深(31.51%)两个水层,多聚集在温跃层(75%)和盐跃层(70%)外。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南极大磷虾的迁徙规律和资源分布。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白海豚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粤港澳大湾区所处的珠江口,现存有全世界资源量最多的中华白海豚群体,数量超过2000头,接近全中国中华白海豚数量的一半。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不断缩小,种群数量不断减少,中华白海豚物种延续面临严峻挑战,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斑海豹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LA-PCR扩增和引物步移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辽东湾斑海豹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并完成了基因组成和系统发生学分析。辽东湾斑海豹线粒体基因组长为16 754bp,其基因构成与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基本一致,包括37个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和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1个控制区。在其37个基因中,ND6、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Tyr、tRNASer(UCN)、tRNAGlu、tRNAPro位于L链上,其余均位于H链上。对我国辽东湾、韩国和美国阿拉斯加斑海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三者线粒体基因组长度略有不同,差异主要体现在以重复片段形式存在的控制区序列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编码区中,3个目标群体的线粒体ND5基因核苷酸差异最为显著,共检测到了18个突变位点,造成4处氨基酸序列变异。斑海豹线粒体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的变异分析及海豹科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辽东湾和韩国斑海豹的序列同源性显著高于美国阿拉斯加斑海豹,说明辽东湾和韩国斑海豹很可能来自同一个种群。  相似文献   

9.
1980-2010年,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3条主要河流的水獭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食物资源进行了长期监测;2006-2008年冬季采用路线直接计数法对18条河流进行野外定点调查;2004-2010年5-8月对头道白河流域的水獭活动情况进行了定点全天观察;2006-2008年冬季对水獭栖息地8条河流的无冰水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水域水獭种群数量从1990年开始显著下降,到2010年其种群数量比1975年下降了99.3%;2006-2008年冬季和2004-2010年5-8月的定点观察都没有发现水獭活动,水獭种群基本处于区域性消失状态。水獭种群数量的变化与河流中水生动物生物量的变化有显著的关系(n=8,r=0.977,P<0.01)。由于过渡捕捞、使用农药和筑坝等人类活动影响,鱼类数量减少,许多种类已经消失,致使水獭的食物严重不足;当地大量使用含有机氯和多氯联苯等成分的杀虫剂和除草剂,导致河流被污染,水生动物生物量急剧下降,这与水獭种群数量锐减关系密切;水獭栖息地冬季的河流无冰水面因修建电站、建设河坝和修引水渠等人类活动而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獭的取食活动。  相似文献   

10.
莱州湾头足类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莱州湾头足类的资源现状,根据2011—2012年进行的9个月份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莱州湾头足类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48网次共捕获头足类6种,隶属于3目、3科、4属。头足类生物量及个体数均以10月最高、3月最低,周年平均值分别为3 111.39 g/h和723.54个/h。枪乌贼为莱州湾头足类的绝对优势种,其周年的相对重要性指数为13 097。头足类个体数的空间分布随月份变化,6—7月以莱州湾中南部密度较高,8—11月以莱州湾中北部密度较高,3—5月头足类的密度整体较低。CLUSTER和MDS分析将9个调查月份分为4个群组,ANOSIM分析显示群组两两间的群落结构均呈显著性差异,SIMPER分析表明枪乌贼对群组区分的贡献最大。头足类的个体数分布与浮游动物密度的相关性最高。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是影响莱州湾头足类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的首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莱州湾头足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价崂山湾中国对虾的增殖效果,2012年5月在崂山湾分两批次放流中国对虾15673万尾。2012年7–9月开展了中国对虾跟踪与回捕调查,进行了中国对虾放流苗种存活生长状况、洄游分布及回捕情况的研究,并应用“Bhattacharya”法区分了中国对虾的自然群体与放流群体。结果显示,8月中旬中国对虾放流苗种主要生活在崂山湾中部海域,第1、2批放流苗种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144.9、130.5 mm,随着水温的降低,作季节性短距离的由浅水向深水区移动,放流种群和自然种群分别占总群体的92%和8%;由于受到竞争生物及栖息地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国对虾放流群体的回捕率仅为0.58%。虽然相比其他海域中国对虾的回捕率较低,但是崂山湾中国对虾增殖放流仍然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和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以1986—2017年间潮位最低的6个时相的Landsat影像数据为数据源,以瞬时水边线为下边界,以围垦大堤、养殖池塘、平均高潮线和植被线为上边界,提取黄河三角洲滩涂贝类栖息地信息,分析30年来贝类栖息地的时空变动。结果显示,1986—2017年贝类栖息地面积呈持续下降趋势,由1986年的1188 km2 减少为2017年的396 km2;1993—2001年和2008—2013年2个时段变化最为显著,年均减少面积均约为34 km2 。空间上,以刁口段变化最为剧烈,除1986—1993年下边界略向海扩张外,其他时段上边界向海推进、下边界向陆蚀退,面积大幅减少。河口段上边界基本稳定,下边界由于黄河入海水沙变化和海洋动力侵蚀的双重作用,淤积和蚀退交替进行,但总体上面积变化不大。黄河三角洲滩涂贝类栖息地时空变动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刁口段和莱州湾段主要由于滩涂盐田、水产养殖池塘和工程建设占用,河口段主要因为黄河入海水沙变动和海洋动力侵蚀,由于港口和油田建设,东营港及邻近段栖息地功能全部丧失。  相似文献   

13.
大亚湾核电临近海域中国毛虾声学探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9年1月11―14日在大亚湾核电基地临近海域尝试采用声学探测技术,同时辅以拖网调查与水下视频观测的方法,对该海域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的空间分布特征、定向迁移聚集规律和种群资源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为大亚湾核电基地典型冷源致灾生物中国毛虾的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提供新的思路。调查发现,拖网渔获物中中国毛虾所占比重在99%以上,仅有数量极少的水母和鱼类。19:00―07:00的声学原位观测结果显示,不同时段中国毛虾海里面积反向散射系数(NASC)波动较大(0.56~170.30m~2/nmile~2),整体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2:30―22:40时段。垂直空间分布上,中国毛虾主要集群分布于水深5.2~7.2m的中下层水域,在22:50―00:10期间有明显向底层迁移的趋势。水平空间分布上,中国毛虾生物量密度由湾内至湾口断面逐渐增大。结合不同时段中国毛虾资源动态规律与水下视频观测结果,调查海域中国毛虾很可能在19:00―23:00期间向湾内迁移,23:00之后向湾口迁移。综上分析可知,声学评估方法较传统的渔业调查手段具有生态、高效、时空分辨率高、能提供实时监测数据等诸多优点,更能满足大亚湾核电站冷源生物安全预警与应急防控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4.
鱼道是解决拦河筑坝阻隔鱼类洄游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满足兴建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后洄游鱼类上溯的要求,保护赣江水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减缓工程对鱼类种群遗传交流的影响,针对峡江水利枢纽实际情况制定了鱼道过鱼方式。鱼道采用垂直竖缝式结构设计,由上游鱼道(出口段)、坝体过鱼孔口、下游主、副鱼道(进口段)、集鱼系统及连接段组成,设计主要过鱼季节为4-7月,流速0.7~1.2 m/s。采用仪器监测与人工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峡江鱼道过鱼效果进行了初步监测。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监测到过鱼总数67.8万尾,其中上行占41.67%;期间共监测到22种鱼类,共计4目、7科、18属,以小型鱼类为主,如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三角鲂( Megalobrama terminalis)、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不同季节过鱼数量不同,其中以二季度最多,占总数49.17%,过鱼数量以7月最多;过鱼数量昼夜差别大,以上午10:00至下午16:00是过鱼数量最多;与国内其他鱼道相比,峡江鱼道过鱼数量较多,过鱼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世代分析对1990年至2002年鹿儿岛湾真鲷(Pagrus major)自然种群和放流种群的种群大小进行了评估,评估模型考虑了渔业资源管理和增殖放流措施。结果表明放流种群的规模有所减少,而自然种群的规模维持不变。真鲷自然种群的捕获量日趋减少,而放流种群的捕获量已超过50吨。研究结果表明增殖700000—800000尾真鲷种苗与其50吨的捕捞量相协调。在各种捕获量和放流量情况下,采用种群动力学模型预测了2017年真鲷的捕获量,其结果表明提高放流真鲷的数量能增加其捕获量。  相似文献   

16.
<正>我市一家养殖公司,自2011年5月份从其他省外购黑山羊270头,采用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适应期后,按照常规操作规程进行防疫等饲养。6—10月份期间就有个别体型偏廋的羊被逐渐淘汰。2012年1月,有部分初产羊产羔后,羔羊刚开始生长情况较好,2个月后,大多数出现咳嗽和其他不明原因的死亡。经当地兽医治疗后,不见好转仍出现死亡,存栏下降到137头,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2013年3—4月,我们受委托前往调查诊治,经过调查询问、临床观察、病理解剖、化验诊断,判定为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根据疾病性质作出治疗方案,经过一年多的防控  相似文献   

17.
孙明  段妍  柴雨  董婧  王一彤  邢勤旺  李楠 《水产学报》2020,44(12):2007-2016
无性繁殖是水母螅状体有效补充种群数量及扩展栖息地的重要方式,为正确掌握海月水母的无性繁殖方式进而深入了解其生活史,在显微镜下常年观察并详细描述了海月水母螅状体进行匍匐茎生殖、芽体生殖、足囊生殖、繁殖体生殖、纵向分裂生殖和破裂生殖等复杂无性繁殖方式的过程,发现繁殖体生殖可产生浮游态繁殖体芽,在水中漂浮并生长发育成螅状体,新发现一种破裂生殖方式,仅发生在螅状体极度饱食的状态下。对6种无性繁殖方式的行为特征和功能作用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匍匐茎生殖和破裂生殖有利于螅状体种群快速增加个体数量,芽体生殖和纵向分裂生殖有利于子代幼体生长,足囊生殖有利于种群抵御不良的环境条件,繁殖体生殖有利于种群随水流进行长距离迁移,以扩展或转移栖息地。研究表明,不同的繁殖方式是海月水母应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繁殖对策。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3~2011年的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生产统计数据及海表水温(SST)数据,以经纬度方向上偏移幅度和栖息地的铺展面积作为衡量指标,基于作业网次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用外包络法建立各月的栖息地适应指数模型,分析各月适宜栖息的海表水温范围。以2003~2011年各月历史均温为基础,研究海表水温分别升高和降低0.5、1、2℃,适宜栖息地的经纬度偏移幅度与铺展面积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栖息地随着SST的升高,有明显的向南移动趋势,5月、8月适宜栖息地面积逐渐减少,而6~7月份适宜栖息地面积则增加了;当SST下降时,智利竹筴鱼适宜栖息地有向北移动的趋势,同时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研究结果可用于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栖息地以及渔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声学标志和无线跟踪方法的鱼类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增殖放流鱼类的行为规律,于2016年7月16日—7月31日在深圳七星湾湾口海域对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与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2种增殖放流品种取样进行体外悬挂式超声波标志跟踪研究,采用浮标式无线数据传输接收机进行标志信号接收,并对鱼类行为进行初步分析,4尾样品鱼中的2尾(1尾黑鲷和1尾紫红笛鲷)获取数据较为完整,另2尾(紫红笛鲷)在跟踪4 d后游离跟踪范围。结果表明,该研究选取的紫红笛鲷与黑鲷都存在较为明显的昼夜活动规律及藏匿等行为,主要集中在放流点附近100 m较小范围内活动,日间(7:00—20:00)获取的数据量明显少于夜间(20:00—7:00),黑鲷日间于9~10 m水层活动,夜间于8~9 m水层活动;紫红笛鲷日间于2~3.5 m水层活动,夜间于1~2 m水层活动。通过对增殖放流鱼类的标志跟踪,旨在促进该方法在鱼类行为研究及在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效果评价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新疆阿卡尔河水生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阿卡尔河水生生态,2012年3月、5月、8月及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所对新疆农五师八十三团阿卡尔河水生生态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水化学、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高等植物和鱼类。结果显示,阿卡尔河现有浮游植物6门60种,浮游动物13种,底栖动物3门18科,水生高等植物6种,鱼类3种。分析显示,阿卡尔河以渠首作为分界点,上游水体理化因子、饵料生物及鱼类等参数良好,下游因梯级电站及水产生活引水导致天然水域生态发生改变,表现为水体主要理化因子组成发生改变、浮游生物群落组成逐渐单一化、水生高等植物栖息地范围减小、鱼类种群资源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