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对阔叶林采伐迹地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培育阔叶林,幼苗成活率高,生长快,密度均匀适中。阔叶林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减轻了营林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避免了自然生态立地条件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2.
对迹地天然下种更新、迹地散生竹垦复更新、疏林地补植成林和留母树择伐更新4种次生阔叶林培育改造技术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迹地天然下种更新、迹地散生竹垦复更新、疏林地补植成林、留母树择伐更新等4种阔叶林采育更新方式是保护和发展阔叶树种的有效方式。从保护和发展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角度出发,采用疏林地补植成林和留母树择伐更新方式比较合理有效,保留密度以3 000~3 750株/hm2比较适宜。适时调整林分密度能够促进次生阔叶林的生长。不同经营措施对林木生长量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采取较集约经营能够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生产力,是有效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近自然林是实现我国人工林经营由数量上的扩张转向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婺源县生态林场人工林更新的实践经验,总结出阔叶树特别是乡土珍贵阔叶树造林成活率低是影响当前社会营造阔叶树特别是乡土珍贵阔叶树积极性的根本原因。介绍了人工林炼山更新、不炼山更新及近自然林业、近自然恢复、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结果。在借鉴婺源县天然阔叶林天然更新、刨花楠天然更新的基础上,提出人工栽植阔叶树近自然恢复人工林采伐迹地的更新方法,并以婺源县生态林场人工栽植刨花楠近自然恢复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为例,指出了人工栽植阔叶树近自然恢复人工林采伐迹地为人工纯林向乡土珍贵阔叶树近自然林的转变提供了简易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未采取恢复措施的林地做对照,对针叶林、阔叶林幼林、针阔混交林和次生裸地4种不同林地的生态恢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该4种林地分别采取了间伐、自然更新和移植等不同的恢复方法。通过重要值分析,发现阔叶林幼林的优势种是常绿阔叶树种;次生裸地的优势种是常绿阔叶树种幼苗,但群落简单,无乔木;针叶林中阔叶树种幼苗的重要值较高;针阔混交林中常绿阔叶树种的重要值相对较低。结果表明,各林地的恢复状况是阔叶林幼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裸地。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近自然林是实现我国人工林经营由数量上的扩张转向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有效途径[1]-[6]。本文结合婺源县生态林场人工林更新实践的经验教训,认为阔叶树特别是乡土珍贵阔叶树造林成活率得不到保障,是影响当前社会营造阔叶树特别是乡土珍贵阔叶树积极性的根本原因。 介绍人工林炼山更新、不炼山更新及近自然林业、近自然恢复、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研究结果,在借鉴婺源县天然阔叶林天然更新、刨花楠天然更新的基础上,提出人工栽植阔叶树近自然恢复人工林采伐迹地的更新方法,并以婺源县生态林场人工栽植刨花楠近自然恢复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为例,分析指出人工栽植阔叶树近自然恢复人工林采伐迹地,为人工纯林向乡土珍贵阔叶树近自然林的转变,提供了简易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浙江天台山落叶阔叶林优势种群结构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对浙江省天台山落叶阔叶林优势种群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是:多数落叶阔叶树种的龄级不完整,种群存活曲线不表现为线性关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常绿阔叶树种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或增长型,七子花种群和短柄种群的分布格局呈集群分布,其他多数落叶树种的分布格局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木荷和短尾柯的分布局呈集群分布,各优势种群从小树到大树群强度逐渐降低,种群呈扩散趋势。图2表2参9。  相似文献   

7.
撂荒为采伐迹地树种提供了更新机会,但是撂荒在用材林向天然林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尚不清楚.该文比较分析了亚热带湖南会同林区,杉木采伐迹地撂荒10年而成的次生常绿 阔叶林、杉木人工林、老龄次生常绿阔叶林,3个演替阶段的维管植物多样性差别.结果显示,撂荒过程相对于杉木人工林过程有显著更高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和Srensenia 相似性距离,但是Pielou均匀度在乔木层、林下层以及各生长习性的比较中表现相似.NMS(非度量多元标度)排序揭示不同的演替阶段,无论乔木、灌木、草本还是藤本均有明显的分组现象,从杉木林林下植被演替到老龄常绿阔叶林,β多样性是增加的.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检验了灌木、草本和藤本的物种组成单独对树种的更新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其总的联合效应促进了本地树种的更新.实验证实,撂荒所致的物种变化不单纯是α多样性的改变同时还伴随了β多样性的增加,表明撂荒可作为多样性保护及天然林重建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8.
四年生多树种混交造林调查结果表明,林分生长量均超过速丰林的指标;生长差异均达到极显著与显著水平;落叶阔叶树种枫香与拟赤杨的树高、胸径年均生长量分别较常绿阔叶树种木荷高24%、19%及102%和104%。无论是树高,还是胸径的生长,落叶阔叶树种枫香与拟赤杨对立地条件优劣的反应敏感性大于常绿阔叶树种木荷。针对密度太大与树种配置不合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常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是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发展,对大明山区绿阔叶林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乾过程物种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和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明山中山区和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发展速度存在很大差异,中山区采伐森林后炼山种植杉木,经过20年的自然恢复,在600m^2的调查面积里出现了178个物种,其中乔木层就有58个物种,并且20年左右能就形成以阳性阔叶先锋树种与中生性  相似文献   

10.
半天然杉阔混交林分形成、发育与结构特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针对砍阔栽杉导致的尖锐矛盾,提出人工栽杉与天然更新阔叶林相结合新的栽培方式.分析半天然杉阀混交林的形成、发育过程,揭示天然阔叶林迹地炼山与不炼山栽杉,所形成林分的种类组成、分布特点、年龄与径级结构、层性等林分结构的差异,为科学培育半天然杉阀混交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铜陵叶山林场天然次生落叶阔叶混交林内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调查,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该次生落叶阔叶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林分乔木层共有19个树种,麻栎是该森林类型的优势树种,主要伴生树种为化香、枫香、檫木等;该森林类型林分平均角尺度、平均混交度和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556、0.525和0.497;在林木空间格局上,林分整体呈团状分布;从林分种间隔离程度来看,整体处于中度混交状态;在林木大小分化程度上,麻栎、化香、枫香和檫木在生长上整体处于中庸状态,林木空间大小分化不大。该森林类型还处在不稳定阶段,即落叶阔叶向常绿与落叶阔叶林演替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以江西武夷山典型中山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在30 km2固定样地设置16个样方,其中13个常绿阔叶林群落、3个落叶阔叶林群落。群落乔灌层物种丰富,占物种生活型的83%。共调查到植物58科112属186种,以壳斗科、山矾科、蔷薇科、山茶科、樟科物种数最多,建群种主要为多脉青冈、闽皖八角、白檀、枫香树等,灌木层以山矾科、山茶科、禾本科为主。物种科属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性质为主,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地区特点。常绿阔叶林群落和落叶阔叶林群落均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这2种林型在多样性指数上不存在差异显著性,乔、草优势种重要值亦不存在差异显著性,只有灌木层重要值存在差异显著性。  相似文献   

13.
天目山常绿阔叶林的混交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典型常绿阔叶林,设置100m×100m样地,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树木坐标。选择胸径在5cm以上的乔木,用优势度分析法确定群落优势种,八邻域边缘校正法校正,并采用树种多样性混交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以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为主,形成多优势种结构特征,样地平均混交度为0.5051,优势种群中常绿树种的混交度为0.4836,非常绿树种的混交度为0.5823。研宄认为,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保持了较高的树种多样性;细叶青冈、青冈和短尾柯等优势种群因兼有实生和萌生2种聚集繁殖方式所致,降低了常绿阔叶林的混交度;树种混交度是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大的;常绿阔叶林总体呈中度混交状况。图5表1参12  相似文献   

14.
西藏云杉林人工更新与天然更新状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高山林区人工与天然更新在森林恢复过程中各机能,寻求有效技术措施,缩短森林恢复的时间,对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色齐拉山森林采伐迹地上的云杉人工与天然更新成活率,生长状况进行了综合试验研究,为西藏大面积采伐尽快恢复森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杉木林采伐迹地不炼山营造毛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杉木林采伐迹地采取炼山与不炼山二种造林方式营造毛竹林,对林分生长、土壤肥力及林分物种多样性的对比试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8年生毛竹林不炼山与炼山比林分生长稍好,土壤肥力有所改善,而且提高了林分物种多样性。在杉木采伐迹地不炼山营造毛竹是一种较好的造林方式,不仅可提高林分生长,而且有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可以在南方林区适宜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国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揭示当前群落演替趋势,为紫金山森林群落的科学管理以及南京丘陵地带的森林植被恢复提供依据。【方法】以南京市紫金山落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取相邻格子样方法先划分10 m×10 m的调查样方,再在每个调查样方的对角线建立2 m×2 m小样方(4个角及中心),采用每木调查法确定落叶阔叶林中各树种的重要值,进而确定该群落内重要值前7位的主要树种,并分析了这些主要树种在100 m2林分尺度下种群的胸径分布、空间分布状况以及种间关联性。【结果】(1)紫金山南坡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为糙叶树、朴树、山胡椒、黄连木、马尾松、枫香和栓皮栎。其中朴树和山胡椒为进展种群,糙叶树、黄连木、枫香和栓皮栎为稳定种群,针叶树马尾松为衰退种群。(2)主要阔叶树种群的空间格局为集群分布,聚集程度依次为山胡椒>朴树>黄连木>枫香>栓皮栎>糙叶树;先锋树种马尾松则为均匀分布。(3)7个主要种群间的整体关联性为显著正关联;其中不同树种间的正联结有14个,负联结有7个,且均不显著。【结论】在自然演替过程中,紫金山落叶阔叶林乡土落叶阔叶树种占据主要地位,群落仍处于进展演替的动态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树种组成、密度、生长性状(基径、株高、冠径)、空间分布格局4个方面探讨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人工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特征,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森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保护区内火烧迹地油松林为研究对象,根据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重度火烧、中度火烧、轻度火烧)和对照(未过火)分别设置3块20 m × 20 m样地,重度火烧下天然更新样地和天然更新下重度火烧样地为相同样地,共15块样地,调查林木更新出现的种类和数量,测量林木更新的基径、株高、冠径,进行每木检尺并记录样地的地理坐标和立地因子等信息。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林木更新密度、生长性状的差异,利用方差/均值法分析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1)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和山杨,分别占所有林木更新的38.1%和42.3%,此外还包括油松、裂叶榆、大果榆、榆树、色木槭等。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2)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 0.01)。(3)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种子来源、种间竞争和火灾后生长空间的影响,适宜的微生境、动物携带种子扩散等因素会促进更新小规模聚集。结论火烧后4年的油松林火烧迹地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山杨,中、低强度地表火可以促进林分天然更新,采取抢救性采伐等管理措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可以加速火烧迹地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8.
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结构与种类数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西省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典型群落的结构与数量特征。群落主要由热带、亚热带科属组成,优势科为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Camelliaceae,安息香科Styrac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和木兰科Magnoliaceae等科,优势树种以相应的优势科属树种为主。物种数量特征采用重要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5个样地中,胸径≥3cm的个体密度1808株·hm^-2群落相对较高大,平均高度达11.5m,乔木垂直分化较明显:林木平均径阶为14.2cm,树种水平分布不均。许多常绿阔叶林群落正处于过老与更新发展之中,并常见有阳性落叶树种如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拟赤杨Alriphyllum fortunei和光皮桦Betula lurainirera等侵入林窗,形成常绿阔叶树与落叶阔叶树混交林。  相似文献   

19.
通过铜陵叶山林场次生落叶阔叶林样地调查,对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植物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重要值和种间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2块样地中共有乔木树种19种,平均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分别为1.25、0.70和0.37.优势树种麻栎重要值为105.3,伴生树种化香、枫香和国槐重要值分别为65.1、36.3和18.6.该森林类型为麻栎落叶阔叶混交林.19个树种之间共存在171对相关,但正关联树种对少于负关联树种对,正负关联比小于1,说明该群落类型还处于演替阶段,即由落叶阔叶林向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20.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大岗山天然常绿阔叶次生林中25个样地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含量丰富,但钾素养分比较贫乏;(2)不同林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含量差异不大,但对全磷及有效钾含量差异显著,均为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3)就同一林分类型而言,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及有效钾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递减;全磷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递减的趋势,但减小不明显;全钾含量在不同土层间变化规律不明显,半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毛竹林土壤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