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地流转作为林业改革进程中群众的一种创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发展的客观必然。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林地经营制度的历史沿革、毛竹林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毛竹林地流转的原则、范围、形式、程序及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遂昌县毛竹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浙江省遂昌县毛竹林经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毛竹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即提高竹林生态功能;推广生物物理防治;减少化肥用量;增加林地保水能力;开发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2008年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全省竹林受灾面积52万hm2,占竹林总面积的66.4%,直接经济损失36亿元,占林业总损失的37.7%。本文从海拔、混交林和纯林、竹林年龄结构、毛竹钩梢、林地垦抚和使用除草剂等方面分析了竹林受灾原因,提出了受灾竹林更新复壮原则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虽然沙县是福建省竹子重点中心产区,但现行毛竹林的经营方式相对落后,部分竹林处于一般性经营的状态,集约化经营水平相对偏低,未能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经过详细的调查分析和评价,提出沙县毛竹林宜实行可持续分类经营,并提出可持续分类经营的方法和原则,以充分发挥竹林林地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对实现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用材林地力衰退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地地力衰退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洋的热点问题。地力衰退直接影响到林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森林资源的持续性发展,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本文着重对福建省用材林地力衰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竹林清理 将竹林中低值乔木、灌木和妨碍竹木生长的“霸王树”清除掉,保留价值高或对林地肥力维护效果好的阔叶林,给竹林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使竹林能更多的接受阳光雨露和林地肥力,提高竹林产量。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选择合适林地覆盖物适时覆盖等雷竹提早出笋技术,提出了保持合理地上地下结构、林地施肥与松土、冬季竹林钩梢、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早出高产经营措施,并针对目前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林地及农地(对照)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其林地(农地)表层土壤容重的顺序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农地>灌木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顺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常绿阔叶林>农地.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有效水分涵蓄量要明显大于其他的森林类型,其蓄水量是竹林的1.4倍,是农地的2.14倍.4种森林类型林地及农地土壤的水分下渗性能,其层间稳渗率以腐殖质层>淀积层>母岩层;在土壤层,以竹林和农地的水分初渗为高.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水分渗透性能极强,其初渗值达到了10.169 mm/min.从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来看,灌木林涵养水源和理水调洪的功能要远大于其他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要优于常绿阔叶林,而竹林最差.然而,对于遭遇短历时较高强度的降雨而言,竹林的理水调洪作用可能略好于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9.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4种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林地及农地(对照)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其林地(农地)表层土壤容重的顺序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农地>灌木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顺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常绿阔叶林>农地。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有效水分涵蓄量要明显大于其他的森林类型,其蓄水量是竹林的1.4倍,是农地的2.14倍。4种森林类型林地及农地土壤的水分下渗性能,其层间稳渗率以腐殖质层>淀积层>母岩层;在土壤层,以竹林和农地的水分初渗为高。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水分渗透性能极强,其初渗值达到了10.169 mm/min。从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来看,灌木林涵养水源和理水调洪的功能要远大于其他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要优于常绿阔叶林,而竹林最差。然而,对于遭遇短历时较高强度的降雨而言,竹林的理水调洪作用可能略好于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0.
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介绍了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主要表现:一是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恶化;二是林地养分的匮乏;三是人工林生产力的下降。并从林地土壤酶活性下降、林地土壤微生物区系改变、有毒物质的累积3个方面对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进行阐述。最后,对合理轮作、混交、林地施肥及土壤改良等一系列防治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AboutSoilErosionandSoilandWaterLossZhangHongjiangCOlleg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n,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1ig100083,P.R...  相似文献   

12.
生物结皮层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库布齐沙漠研究了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层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藻类或苔藓类生物结皮层微生物含量均显著高于流动沙土,同时生物结皮层微生物含量也高于下层土壤的微生物含量,说明沙漠地区生物结皮不仅是土壤养分活动的中心,也是土壤微生物富集的中心.并且,沙丘不同部位、人工或天然植被类型的不同等对藻类或藻类-苔藓类生物结皮层或2~10 cm土层三大微生物含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土的目力鉴别在土分类方面的应用,介绍了这个领域中的一些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土壤-植被系统及其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总结分析土壤健康概念与内涵、土壤-植被系统的组成与边界的基础上, 着重从植被类型与特征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物理健康、化学健康和生物健康3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在防护专用林、防护型用材林、防护型经济林和防护型薪炭林以2∶1∶1∶1比例配置的条件下,进行长期定位研究,其结果是:(1)在1~4 a期间,红壤区和紫色土区单位面积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38.98%和36.05%,平均含沙量分别减少41.19%和18.43%; 4~7 a期间,两区域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99.86%和75.73%,平均含沙量减少97.52%和 78.00%.(2)植被恢复后的第7 a,红壤区的土壤侵蚀量已控制在允许量以内,为3.42 t·km-2a-1;紫色土土壤侵蚀量以养分流失为标准时,在允许量以内,以成土量为标准时,尚有一定距离.(3)红壤水土流失量比紫色土小,在水土流失量的减小速度上大于紫色土区.红壤较紫色土区生态恢复快.(4)降雨量在10.1 mm·d-1以上时,造林1~4 a期间,两类区域均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量主要产生于25.1 mm·d-1以上的几场降雨.  相似文献   

16.
生物质土壤改良剂对风沙土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生物质土壤改良剂作为沙质土壤改良剂对风沙土的改良效果,通过室外蒸发试验比较了生物质土壤改良剂和羊粪2种改良介质的不同施用率(0%,10%,20%,30%,40%,50%)对风沙土物理性状及蒸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随着生物质改良剂追施比例的增大,土壤容重降低幅度为3.76%~42.11%,孔隙度、孔隙比增加幅度分别为8.52%~54.09%和15.55%~151.13%,饱和含水量最大增幅达到157.44%,是对照的2.57倍;经方差分析证明,G2、G3、G4、G5处理的土壤容重,G3、G4、G5处理的土壤孔隙度及饱和含水量,与CK相比,均达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各时段内累积蒸发率快慢呈CKG1G2G3G4G5,即随着改良剂添加比例的增大而递减。与同比例下的羊粪相比,经过生物质改良剂作用后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孔隙度及饱和含水量明显升高;各蒸发时段内累积蒸发率表现为:G1Y1、G2Y2、G3Y3、G4Y4、G5Y5。综合分析认为,生物质土壤改良剂能够有效地改善风沙土的物理性状,降低蒸发速率,增强沙土的保水能力;此外,在土壤各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上,生物质土壤改良剂的最佳配比在30%左右。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Soil erosion poses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in many tropical uplands. Agroforestry has been proposed as a sustainable land use that can mitigate soil erosion and promote the economic welfare of small farmers. To evaluate such claims, we must (a) develop a composite measure of effectiveness, such as a soil conservation index, and (b) define it in terms understood by the farmers who ultimately choose to adopt and implement agroforestry. We construct an empirical soil conservation index as a weighted average of farmer perceptions of four soil attributes and develop a statistical model of soil conservation benefits of agroforestry by using survey data from the Philippines. Accounting for self-selection bias, we evaluate the soil conservation benefits by test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dex and the level of agroforestry adoption. Our estimated model shows that agroforestry can generate 15-20 percent soil conservation for the typical small farmer. We offer several methodological, practical, and policy insights. Because many farm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ace informational and capital constraints,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public policies should support smallholder agroforestry, a type of “natural investment” in soil capital, to generate private and public benefits.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是反映土壤肥力最为重要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文章综合论述了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土壤酶活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做了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人工林地力的衰退与维护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林地力的衰退与维护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文中介绍了国内外人工林地力衰退状况,从人工林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土壤微生物种群区系变化、植物自身毒素、栽培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地力衰退产生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保护林下植被、调整林分结构、混农林业、混交、轮作与休闲以及林地施肥与土壤改良等措施维护地力,概述了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