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改进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规律的变化,经过多年稻纵卷叶螟测报和防治工作的实践,对稻纵卷叶螟监测方法和预报技术作了相应的改进,从而提高了稻纵卷叶螟测报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为有效开展稻纵卷叶螟防治工作提供了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2.
2014年锦屏县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锦屏县水稻稻纵卷叶螟大发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通过一年的灯诱、排诱和田间系统调查,总结分析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特点及原因,为稻纵卷叶螟的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近20 a来玉林市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其灾变规律,简析了稻纵卷叶螟近年来发生偏重的主要原因,认为主要受稻纵卷叶螟抗药性、水稻栽培技术改变、气候、生态环境、防治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分析总结了在浙江省嘉善县不同耕作制度下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特点,发现耕作制度的改变不仅影响稻纵卷叶螟繁殖率和种群数量的消长,而且各代为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也随着改变。当前直播单季晚稻模式十分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发生和为害,大发生频率高,且为害期长,稻纵卷叶螟为害状明显,农民非常重视防治,用药量大,防治次数多,容易造成盲目和过度用药。总结并提出了在不同耕作制度下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5.
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对比药效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纵卷叶螟,属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以幼虫纵卷叶片成苞,在内啃食叶肉。稻纵卷叶螟分布于中国各稻区,但以南方稻区发生为害严重,而且抗性产生迅速,传统药剂已无法有效地防治稻纵卷叶螟为害。  相似文献   

6.
纵卷叶螟绒茧蜂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cypris Nixon是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我国南方稻区广为分布,对它的作用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现将我们多年调查研究的结果报告于下。一、发生世代和各虫态历期 (一)发生世代 1.越冬目前仅发现纵卷叶螟绒茧蜂寄生于稻纵卷叶螟的低龄幼虫,未发现其它寄主。稻纵卷叶螟在本市不能越冬。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卵和幼虫也不可能越冬。围  相似文献   

7.
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秀山县2009年稻纵卷叶螟成虫、卵量、幼虫数量消长动态,并与2008年及1978—2008年平均值进行比较,研究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以指导稻纵卷叶螟测报及综合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分析秀山县2014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和发生特点,为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发生频率加大,为害程度加重,药剂防治效果变差。针对该现象,笔者通过多年对稻纵卷叶螟防治实践.选出丙溴磷40%乳油、毒死蜱40%乳油、杀虫单90%可溶粉剂等11种参试药剂,对稻纵卷叶螟(Cnaphlocrocis medinais)的防治效果进行筛选试验,为今后开展稻纵卷叶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3年稻纵卷叶螟(Cu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在汉川市稻区大发生,其发生程度是近30年有资料记载最严重的一年。累计防治稻纵卷叶螟55万667m^2次,共挽回水稻损失0.8万t。回顾2003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特别是稻纵卷叶螟第2代和第3代在气象条件迥异的情况下连续大发生的现象,给我们提供了更进一步认识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江苏省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3年稻纵卷叶螟在江苏稻区特大发生。在总结其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特大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成虫迁入虫量大、气候及苗情适宜、残留虫量基数高、自然控制作用弱等因素有关。并根据各地防治工作实践,提出要加强监测,准确把握防治适期,科学用药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车琳  蒋沁宏  王也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3):233-241
为掌握我国水稻各产区害虫的发生形势和防控现状,为分区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11年来水稻五大产区(华中稻区、西南稻区、华南稻区、东北稻区和华北稻区)的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发生及防控情况,并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五大产区的害虫发生情况不同,二化螟在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和华北稻区整体发生较重;“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在华中稻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发生较重。水稻病虫害防控主要通过化学防治,应进一步提升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比重,推进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选用25%毒死蜱微乳剂与对照40%毒死蜱乳油防治稻纵卷叶螟,进行药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5%毒死蜱微乳剂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效,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对其他有益生物未见药害。建议使用时,每公顷用25%毒死蜱微乳剂468.75~562.50 g(有效成分)于稻纵卷叶螟幼虫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对水600 kg于水稻叶面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明确不同杀虫剂对单季稻四(2)代、五(3)代稻纵卷叶螟兼治三代二化螟主害代的防控效果.[方法]对4种杀虫剂防治四(2)代、五(3)代稻纵卷叶螟主害代兼治三代二化螟的田间试验.[结果]每667 m 236%抑食肼·茚虫威SC 70 mL、6%阿维·氯苯酰SC 40 mL、5%甲氨基阿维菌素WG10 g 3种处理对单季稻四(2)代稻纵卷叶螟以36%抑食肼·茚虫威SC 70 mL较佳,药后4 d对幼虫校正防效达80.0%,其次为6%阿维·氯苯酰SC 40 mL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WG 10 g防效分别为66.7%和64.7%,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持效性以6%阿维·氯苯酰SC较好.每667 m 236%抑食肼·茚虫威SC 70 mL、6%阿维·氯苯酰SC 40 mL、12%甲维·氟酰胺ME 20 mL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防效均较好,药后7 d对幼虫校正防效分别为76.9%、51.1%、60.0%,药后17 d保叶效果分别达49.3%、38.9%、59.8%,对六(4)代稻纵卷叶螟持效性以12%甲维·氟酰胺ME较好;对三代二化螟主害代兼治防效均较好,株防效分别达78.9%、100%、78.9%,但以6%阿维·氯苯酰SC为最佳.[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浙西北单季稻区四(2)代、五(3)代稻纵卷叶螟和三代二化螟主害代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多维时间序列分析在稻纵卷叶螟长期预测预报上的试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多维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以梅雨三要素作控制因子,对江苏通州市稻纵卷叶螟迁入代的迁入高峰日、高峰日蛾量及迁入代累计蛾量提前1年作预测,3年预测结果准确率很高,为害虫的长期预测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施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的常规管理稻田和充分发挥天敌自然控害作用为主要防治害虫措施的稻田生态系统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其天敌的发生消长动态,以明确不同稻田生态系统对稻区内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结果显示,生态调控区稻田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最大高峰期虫量仅分别为常规管理区的0.51倍和0.63倍;生态调控区稻周植被上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发生数量几乎为0,而常规管理区最大高峰期虫量分别达到 23.61头/10网和82.03头/10网.生态调控措施还可以显著增加天敌数量,生态调控区稻田内最大高峰期天敌数量为常规管理区的3.72倍,其稻周杂草上最大高峰期天敌数量为常规管理区的5倍以上;同时,天敌与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发生高峰期吻合度远高于常规管理区.说明生态调控措施能充分发挥稻田及周边非稻田生境的保益控害功能.  相似文献   

17.
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在南昌用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剂进行了砌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7%阿维菌素·丙溴磷乳油(卡蒙,含2%阿维菌素和35%丙澳磷)和2%阿维菌素乳油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最好,每667m^2用150ml的卡蒙和2%阿维菌素乳油对稻纵卷叶螟的72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6.2%和87.3%,10d的保叶效果分别为87.5%和87.2%,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30%乙酰甲胺磷乳油防治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田间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使用30%乙酰甲胺磷乳油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均在71.7%以上,保叶效果高达83.8%。  相似文献   

19.
唐涛  叶波  刘雪源  王培  符伟  马明勇 《植物保护》2016,42(6):202-207
基于兼治水稻害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杀虫单剂缺乏的现状,2014-2015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三氟苯嘧啶与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甲氧虫酰肼、茚虫威、阿维菌素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混配以及吡蚜酮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以上几种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三氟苯嘧啶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最为理想,能有效控制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为害;药后14~21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40%~93.62%和86.57%~90.81%,药后42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7.60%~82.24%。其次为三氟苯嘧啶与溴氰虫酰胺混配,对二化螟和稻飞虱高效且兼治稻纵卷叶螟;药后14~21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43%~86.75%和67.31%~75.30%,药后42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9.07%~84.30%。三氟苯嘧啶与甲氧虫酰肼、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阿维菌素混配对稻飞虱高效,但难以有效控制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害。而吡蚜酮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高效,但后期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一般。在水稻生产实践中,使用三氟苯嘧啶与氯虫苯甲酰胺或溴氰虫酰胺混配,可有效控制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为害。  相似文献   

20.
唐涛  马明勇  符伟  王培 《植物保护》2019,45(3):215-221
2015-2016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10%三氟苯嘧啶SC、10%溴氰虫酰胺SC与50%吡蚜酮WG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能有效控制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害;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5.12%~100.00%,药后15~30 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09%~99.12%和78.34%~95.71%。10%三氟苯嘧啶SC、50%吡蚜酮WG对稻飞虱高效,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效果很差;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94%~97.76%和74.91%~93.56%,药后15~30 d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8.23%~43.14%和35.34%~42.71%、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20.04%~48.06%和13.62%~34.78%。10%溴氰虫酰胺SC对稻飞虱有一定效果却难以控制其危害,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高效;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33.28%~62.11%,药后15~30 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51%~96.60%和86.51%~95.26%。综上,建议在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发生做好监测预报的基础上,采用如下措施:若只有稻飞虱发生达到防治指标而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轻发生,只需使用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25 g/hm~2即可;若稻飞虱发生较轻未达到防治指标,而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达到防治指标,则只需使用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45 g/hm~2即可;当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均达到防治指标时,建议于稻飞虱低龄若虫盛发期或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盛发期施用1次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 34.5 g/hm~2,对水450~750 L/hm~2茎叶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