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2012年)的~篇研究报告,来自印度石榴国家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丛枝状真菌菌根对微繁石榴小苗硬化的影响。不适当的硬化会造成组培苗移栽到大田后高死亡率和生长不良,是组培繁殖石榴的一大障碍。在该研究中,  相似文献   

2.
据《Scientia Horticulture》(2012年8月)的一篇研究报道,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教育部园艺植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研究了磷酸盐缺乏对柑桔属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柑桔实生苗通过根系直接吸收或间接从共生的丛枝菌根真菌(AMF)中获得磷。为阐明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无机磷缺乏状况下枳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分析了不同磷浓度下5个球囊霉属丛枝菌根处理根系的菌根繁殖情况、枳单重、磷浓度、磷吸收及无机磷转运蛋白基因Pht1的表达。结果表明,5个球囊霉属丛枝菌根中,对枳生长适  相似文献   

3.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2012年5月)的一篇研究报道,来自印度理工学院园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对露地杧果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调查了3年生杧果砧木Vellakulamban、Bappakai、Olour、Chandrakaran、Necker、Peach、Totapuri和Vellakulamban 15cm和30cm深处的丛枝菌根真菌  相似文献   

4.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1.109937),来自伊朗Shahrekord大学农业学院园艺系的研究人员研究了菌根对干旱和盐分胁迫下开心果砧木营养摄取和氧化平衡的有益影响。目前对环境有益的管理技术需求迫切,以改善植物营养并克服非生物胁迫,如丛枝菌根真菌(AMF)策略。  相似文献   

5.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1.110780),意大利米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杏种质资源果皮和果肉酸度及有机酸组成进行了评价。消费者不断反应,目前市场上的许多杏品种风味淡.  相似文献   

6.
我国菌根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菌根认识的不断深入,菌根学理论研究日益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菌根化应用技术研究也日趋加强。为了及时把握我国菌根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现状,阐明我国学者在菌根机理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的成绩,本研究归纳了从2006-2010年我国菌根学研究发表的所有科技论文,分析了这些研究论文的性质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我国在菌根营养学、菌根生态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菌根学中的应用和菌根对植物耐受胁迫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论述;探讨了我国在利用菌根真菌开展育苗造林和食用菌生产方面的进展。结合当前菌根研究在农、林生产上的应用前景,分析当前我国菌根研究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今后我国菌根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据西班牙研究人员在《Plant Physiology》(2012年4月)中的一篇研究报告,苦杏仁苷是一种生氰二糖苷,是苦杏仁中的苦味组成成分,在杏果实形成过程中合成增加。野黑樱苷作为苦杏仁苷的合成前体,它能够被β-葡糖苷酶野黑樱苷水解酶(PH)和扁桃腈裂解酶分解成氢氰化物、葡萄糖和苯甲醛,或者被糖基化生成苦杏仁苷。该研究以甜杏和苦杏品种为材料,应用PHs特异的抗体,在杏果实发育过程中对PHs进行组织和细胞学定  相似文献   

8.
氮沉降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因子。丛枝菌根真菌(AMF)作为一种能够与绝大多数植物共生并广泛存在的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养分吸收以及抗逆性等均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针对氮沉降对植物-丛枝菌根共生体影响的研究往往被忽视。基于此,笔者从氮沉降对菌根侵染特性、菌根多样性、菌根对宿主植物生长发育、氮代谢、磷吸收以及对宿主植物生物多样性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应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旨为菌根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分根装置中丛枝菌根真菌影响蚕豆秸秆降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涛  石孝均  朱敏  罗珍 《草业学报》2014,23(5):263-270
为了研究丛枝菌根对植物凋落物降解的作用,采用四室分根装置即土壤室、根室、菌根室和菌丝室,分室间用37.4 μm尼龙网和有机板分隔,尼龙网袋包埋蚕豆秸秆于不同分室内,以玉米为宿主植物,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试验分别在移栽后第20、30、40、50、60 天时取样,通过比较不同分室内在降解过程中土壤中酸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微生物量碳和氮及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60 d的培养后,与非根际土壤室(S)相比,根室(R)、菌根室(M)和菌丝室(H)蚕豆秸秆降解量分别提高了15.61%,20.54%和7.74%,降解系数分别提高了25.87%、35.00%和12.17%。M室中土壤酸性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其他三室都有显著提高,同时菌根室(M)和菌丝室的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呼吸作用也显著增加。因此,丛枝菌根真菌和宿主植物形成共生体系后,通过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微生物量的大小和活性来作用于蚕豆秸秆的降解过程,成为造成玉米秸秆降解加快的重要原因,这也表明了丛枝菌根真菌土壤碳氮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方香玲  张彩霞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19,28(12):169-183
紫花苜蓿(简称苜蓿)是我国和世界种植面积最大最重要的豆科牧草。由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称为镰刀菌根腐病)是苜蓿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该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导致草地衰败和利用年限缩短。镰刀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土传病原真菌,一直是苜蓿根腐病研究的热点。由于镰刀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且苜蓿为多年生牧草,导致苜蓿根腐病的防治尤为困难。从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分布与危害、病原种类与生物学特性、侵染源及发病规律、镰刀菌对苜蓿的致病性及致病机理、苜蓿品种对镰刀菌的抗病性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阐述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苜蓿镰刀菌根腐病后续研究及其防治新方法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果业信息》2006,23(9):53-53
据《园艺学报》2006年第3期报道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和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的研究人员以枳为材料,研究盆栽条件下5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正常水分和水分胁迫下的枳实生苗水分代谢的影响。供试的5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别为Glomus versiforme、G.moss-eae、G.geosporum、G.diaphanum和G.etunicatum。取枳种子,消毒后放置于垫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28℃下暗培养7天,于3月播种于由黄壤、蛭石和珍珠岩混合的基质中,设分别接种5种丛枝菌根真菌及对照(空白)等6个处理,6个月后采收植株。测定植株株高、茎…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应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评价不同扁杏加工副产物的营养价值。选择3种不同的扁杏加工副产物,分别测定其营养成分,应用CNCPS体系理论计算其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组分,并分析其营养价值。结果显示,在常规营养成分中,杏仁皮的粗蛋白质(CP)含量较扁杏渣高54.38%(P <0.05);其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较扁杏皮分别高1.84、1.47、1.27和1.93倍(P <0.05);扁杏皮的灰分(Ash)含量显著高于扁杏渣和杏仁皮(P <0.05)。在蛋白质组分中,扁杏皮的非蛋白氮(PA)含量较杏仁皮高3.63倍(P <0.05);扁杏渣的慢速降解真蛋白质(PB3)含量显著高于杏仁皮和扁杏皮(P <0.05);杏仁皮的快速降解真蛋白质PB1、中速降解真蛋白质PB2和不可利用蛋白质(PC)含量显著高于扁杏渣和扁杏皮(P <0.05)。在碳水化合物组分中,扁杏渣的碳水化合物(CHO)含量较杏仁皮提高13.36%(P <0.05);扁杏皮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CNSC)较杏仁皮高87.43%(P <0.05);扁杏皮的糖(CA),淀粉和可溶性纤维(CB1)含量显著高于扁杏渣和杏仁皮(P <0.05);扁杏渣的可利用纤维(CB2)含量显著高于杏仁皮和扁杏皮(P <0.05);杏仁皮的不可利用纤维(CC)含量显著高于扁杏渣和扁杏皮(P <0.05)。结果表明,不同扁杏加工副产物在常规营养成分、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组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应用扁杏加工副产物作动物饲料时,应对其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进行实际测定或估测。  相似文献   

13.
正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8.02.012),来自土耳其伊兹密尔理工学院食品工程系的研究人员使用配备有4个紫外线灯的新设计的UV-C处理系统研究了在Salak杏表面发现的天然菌群的情况。研究人员使用多点源求和(MPSS)模型来估计该处理室中的UV光强度。  相似文献   

14.
紫花苜蓿(简称苜蓿)是我国和世界种植面积最大最重要的豆科牧草。由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称为镰刀菌根腐病)是苜蓿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该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导致草地衰败和利用年限缩短。镰刀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土传病原真菌,一直是苜蓿根腐病研究的热点。由于镰刀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且苜蓿为多年生牧草,导致苜蓿根腐病的防治尤为困难。从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分布与危害、病原种类与生物学特性、侵染源及发病规律、镰刀菌对苜蓿的致病性及致病机理、苜蓿品种对镰刀菌的抗病性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阐述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苜蓿镰刀菌根腐病后续研究及其防治新方法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存在苗期生长缓慢的现象,而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为了探究菌根真菌对柳枝稷苗期生长的影响,我们以来自于柳枝稷低地型品种Alamo的2个品系Ma和Mg为材料,诱导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柳枝稷共生,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柳枝稷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可以侵入苗期柳枝稷根的内部形成共生菌根,并显著增加柳枝稷苗期的叶绿素含量、株高、叶片数和生物量。寄生植物瓜列当(Orobanche aegyptiaca)种子萌发和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s,SLs)合成标记基因检测实验表明,丛枝菌根真菌与柳枝稷共生可以抑制柳枝稷根系合成独脚金内酯,进而解除独脚金内酯对柳枝稷分蘖的抑制作用,促进柳枝稷苗期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菌根桑苗在石漠化和消落带地区逆境胁迫下的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AMF)是土壤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真菌,能侵染大多数植物根系与之形成共生的丛枝菌根(AM)。将长势基本一致的接种了AMF(玫瑰红巨孢囊霉Gigaspora rosea)的菌根桑苗以及未接种AMF的桑苗同时移栽到位于我国西南部的石漠化和消落带地区,并连续2年进行追踪调查,探索菌根桑苗对石漠化和消落带地区旱涝逆境胁迫的生态适应性,以及对2类逆境生态的修复重建潜能。调查结果表明:在2类生态环境下,菌根桑苗的菌根侵染率均为未接种AMF桑苗的1.5倍以上;菌根桑苗的最大枝条长度、茎基粗、第5位叶长等农艺性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桑苗,营养生长对菌根的依赖性都100%;菌根桑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桑苗。上述结果提示:桑苗根系与AMF共生形成的丛枝菌根通过提高桑叶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增强了桑苗对旱、涝胁迫环境的耐受性,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了桑苗的营养生长。菌根桑生物技术的应用,可显著促进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和三峡库区消落带地区的生态修复与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17.
正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8.04.055),来自意大利福贾大学的Annalisa Tarantino等人连续两年研究了植物生物刺激素对"Orange rubis誖"杏(Prunus armeniaca L.)着果、生长、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杏产量不稳定,与其适应性范围较小有关。植物生物刺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和作物品质。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3种商  相似文献   

18.
在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下,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F)Funneliformis mosseae对枳生长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6 周的干旱处理显著抑制了枳根系菌根侵染率和植株生长。接种AMF能显著增加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下枳株高、茎粗、叶片数,也显著降低叶片丙二醛、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并显著增强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主要是Mn-SOD和Cu/Zn-SOD)、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研究揭示了菌根化植株具有更高的抗氧化防御能力,导致较低的氧化伤害,从而增强植物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9.
丛枝菌根对牧草与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及其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枝菌根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系统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促进相关研究,本文综述了丛枝菌对牧草养分吸收、抗逆性、生长发育以及对草地生态系统中牧草间竞争与共存、群落结构调节、提高草地生产力等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当前相关的研究:即主要牧草进行菌根共生特性与菌根依赖性的调查研究、菌根对牧草竞争的影响研究、高效菌种筛选与接种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对草地生态系统进行丛枝菌根综合效应的研究、菌根对牧草竞争的影响研究、草地管理与菌根效应相互关系的研究、丛枝菌根对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的作用研究、污染草地土壤菌根修复的研究、草地丛枝菌根资源库的建立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以9种常见的柞树菌根真菌为试验材料,对当年生柞树幼苗进行接种,并对接种后柞树的株高生长量、菌根化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种回接后的菌根化率也不同,其中1号、2号、4号和5号菌种的菌根化率明显高于其它菌种;菌根化(1a)的柞树,其生长量明显高于对照;另外,菌种不同,柞树的生长量也不同。其中,1号、2号菌种的生长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