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毛竹在森林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竹林不同经营措施的影响,进而了解植被生物量碳库及影响土壤碳库的状况。【方法】利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排除地形因子等影响,选取施肥和采伐留养方式2个因素,研究不同经营措施对毛竹林各土层2010—2013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贮量变化影响。【结果】1)不同经营措施0~10 cm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最大,介于-0.52%(±0.62%)~0.75%±(0.44%)之间,其中A2B3(中等施肥弱度采伐)与A1B1(大量施肥强度采伐)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量差异极显著(P<0.01);2)中等施肥0~50 cm土壤有机碳贮量增量分别是大量施肥和不施肥的3.61倍和5.05倍,大量施肥和中等施肥0~10 cm层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3)弱度采伐0~50 cm土壤有机碳贮量增量分别是强度采伐和中度采伐的5.51倍和1.63倍,强度采伐和弱度采伐0~10 cm层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4)不同经营措施0~50 cm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介于-15.56(±10.21)~53.15(±37.81)t C·hm-2之间,其中A2B3(中等施肥弱度采伐)与A1B1(大量施肥强度采伐)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5)结合效应图得出结论,A2B3(中等施肥弱度采伐)的经营方案对0~5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贮量的积累效果最佳,而A1B1(大量施肥强度采伐)的经营方案最不利于0~5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贮量的积累。【结论】大量施肥强度采伐方式虽然可以保证竹材的大量输出,却会破坏原有的竹林生态结构,同时对土壤碳含量和贮量的影响尤为不利,从毛竹林生态系统碳汇积累角度考虑,并不是最可取的竹林经营方式。同时经营过程中,不同经营措施不仅会对土壤碳库产生影响,更会显著改变植被碳库状况,并伴随着碳排放和碳泄漏问题,这都将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经营对竹林生态系统碳综合影响的各个因素和环节。  相似文献   

2.
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选在绥阳林业局双子林场23林班的1~4小班、5、6小班以及18林班的1小班。1~4小班林木组成为6柞、3桦、1椴,林内天然幼树有水曲柳、杨树、椴树,伐区清理时都均匀地予以保留。小班土壤为暗棕壤,上层厚度30cm,坡向东北,坡度为12°。采伐作业时上层林木均匀的保留0.4郁闭度,采伐后于当年秋天进行了暗穴整地,于1985年春造林。5、6小班未采伐,上层林分原始郁闭度为0.6,18林班1小班采伐后保留部闲度为0.2。2结果与分析2.1不同保留郁闭度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23林班1~4小班上层林木保留郁闭度为0.4,当年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正> 目前,对集约经营的人工林早期生长和养分动态的探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将以1-4年生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 Bartr. )人工林为例,报道生物量、养分积累和分布状况、养分的内部循环、林木生长以及由于采伐所引起的林地养分损耗。研究方法美洲黑杨人工林试验地位于密西西比州Stoneville附近的三角洲实验林中,面积2公顷,林地原为天然阔叶混交林近期采伐迹地。土壤是Sharkey系粘土,含大量蒙脱,属于变性薄层潮始成土(Vertic Haplaquepts)热  相似文献   

4.
探讨不同采伐强度下林分生长和林分结构的变化,对于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以辽东山区52a生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强度采伐(40%)、中度采伐(29%)和对照(0%)3块固定样地,利用伐后7年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不同采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和林分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伐促进了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增长。采伐7年后,强度、中度采伐林分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长6.9cm和5.2cm,单株材积分别为对照的1.8倍、1.5倍(P0.05)。2)采伐降低了林分蓄积量,提高了林分蓄积生长率,7年间林分蓄积年均生长率表现为中度采伐强度采伐对照。3)采伐降低了林分平均混交度,使林分整体趋向于纯林。在林分空间分布格局方面:中度采伐提高了随机分布林木比例,林分整体呈随机分布;强度采伐反而降低了随机分布林木的比例,林分整体呈聚集分布。采伐促进了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生长,优化了林分结构,综合考虑宜采用中度采伐强度。  相似文献   

5.
政策法规     
大规模超限额超商品材计划采伐现象基本遏制2 0 0 4年 ,国家林业局组织对全国 2 4个省 (区、市 )和林业 (森工 )集团公司的 31个县 (局 ) 2 0 0 3年度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 ,我国 2 0 0 3年度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继续好转 ,超限额、超木材生产计划的单位数量及超限额幅度均有所下降 ,林木采伐许可证管理和伐区作业质量管理工作趋于规范 ,超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数量采伐小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林木采伐管理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2 0 0 3年度大规模超限额、超商品材计划采伐的现象基本上得到遏制。被检查的 31个县 (局 )林…  相似文献   

6.
不同强度采伐5年后杉阔混交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采伐强度下闽北杉阔混交人工林土壤及其各组分的呼吸速率差异,揭示土壤总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以期为区域森林采伐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闽北杉阔混交人工林为研究对象,2011年8月实施了不同蓄积量采伐强度(中度择伐34.6%、强度择伐48.6%、极强度择伐67.6%、皆伐)作业试验,并与未采伐对照;2016年7月—2017年7月运用Li-8100 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土壤及其各组分的呼吸速率、土壤5 cm深处的温度和湿度开展了为期1年的定位观测。【结果】未采伐和各种强度择伐5年后,土壤总呼吸速率最大值都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3月份;皆伐5年后,土壤总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在6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1月份;各种强度采伐林地的矿质土壤呼吸速率与未采伐林地无显著差异( P >0.05);各种强度择伐林地的凋落物和根系呼吸速率都与未采伐林地无显著差异( P >0.05),而皆伐林地的凋落物和根系呼吸速率都显著低于未采伐林地( P <0.05),分别比未采伐林地(1.45和1.11 μmol ·m^-2 s^-1 )减少了0.93和0.53 μmol ·m^-2 s^-1;各种强度择伐林地的土壤总呼吸速率与未采伐林地无显著差异( P >0.05),而皆伐林地的土壤总呼吸速率显著低于未采伐林地( P <0.05),比未采伐林地(4.39 μmol ·m^-2 s^-1 )减少了1.64 μmol ·m^-2 s^-1;中度、强度和极强度择伐林地5 cm深处的土壤温度与未采伐林地没有显著差异( P >0.05),而皆伐使林地土壤温度显著升高( P <0.05),比未采伐林地(18.52 ℃)增加了4.7 ℃;中度、强度择伐林地的5 cm深处土壤湿度与未采伐没有显著差异( P >0.05),而极强度择伐和皆伐使林地土壤湿度显著降低( P <0.05),分别比未采伐林地(30.67%)减少了2.17%和3.98%;土壤总呼吸速率的土壤温度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优,能解释未采伐和各种强度择伐林地土壤总呼吸变化的77.8%~83.3%以及皆伐林地土壤呼吸变化的35.5%;未采伐、中度、强度和极强度择伐林地土壤总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参数Q 10 为1.77~2.72,皆伐林地的 Q 10 为1.49。【结论】不同强度采伐5年后,各种强度择伐林地土壤及其各组分的呼吸速率与未采伐林地没有显著差异;皆伐使凋落物呼吸速率、根系呼吸速率和土壤总呼吸速率都显著降低;各种强度择伐没有改变土壤总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规律,但皆伐使土壤总呼吸速率最大和最小出现时间有所提前;研究区土壤温度是土壤总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立地管理方式对多代经营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在 1代杉木采伐迹地上用 5种林地处理方式进行 2代杉木人工林营造 ,试验表明 :(1)BL3BM0 (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 )处理方式对 4年生 2代杉木林的生长最为有利 ,对降低土壤容重和提高土壤pH值的作用最大 ,是最佳的立地管理措施 ;(2 )BL1BM0 (清理树木的所有部分 )处理生长最慢 ;(3)BL0 BM0 (清除地上所有有机质 )处理的杉木在 1~ 2年生时生长为次好 ,但对土壤肥力的维持最为不利 ,3年生后杉木生长略为落后 ;(4)BL2 BM1(商业性收获加炼山 )处理的杉木生长比BL2 BM0 (商业性收获 )的略好 ,但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5 )采伐剩余物分解至质量残留 5 0 %的时间需要 2 0个月 ,估计分解至质量残留 5 %需要 90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带状采伐后土壤质量的恢复特征,以福建省建瓯市房道镇千竹园毛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两种不同采伐宽度的带状采伐,即5 m(C1)和7 m(C2),以不进行采伐处理为对照(CK),研究采伐后Ⅰ时期(2018年10月)和Ⅱ时期(2019年6月)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采伐后Ⅰ时期和Ⅱ时期相比,土壤质量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显著增加;采伐后Ⅰ时期C1和C2的土壤容重小于CK,但采伐后Ⅱ时期则相反。土壤中的水解氮(DON)含量在采伐后Ⅰ时期表现为C2>C1>CK,在采伐后Ⅱ时期不同土层平均值表现为CK>C2>C1;土壤中的有效磷(AP)含量在采伐后Ⅰ和Ⅱ时期均表现为C1>C2>CK;土壤中的速效钾(AK)含量、电导率(EC)和p H值在采伐后Ⅰ和Ⅱ时期均表现为C2>C1>CK;与采伐后Ⅰ时期相比,采伐后Ⅱ时期的土壤蔗糖酶(S-SC)与土壤酸性磷酸酶(S-ACP)活性升高,而土壤脲酶(S-UE)活性下降。带状采伐能明显增加土壤中AP和AK含量,提高EC、土壤p H值和S-UE活性;7 m带状采伐在改善土壤理化方面优于5 m带状采伐;故通过带状采伐可以提高土壤质量,有利于毛竹林恢复地力。  相似文献   

9.
采伐对森林土壤碳库影响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土壤有机碳(SOC)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样的森林类型和不同森林经营措施的干扰,使得森林土壤碳库维持机制以及碳固存过程的研究和森林土壤碳库的估算存在较大的变异。作为主要的森林经营措施之一,采伐对森林土壤碳储量以及碳过程均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为深刻理解森林土壤碳库对于采伐干扰的响应,本文综述了近十几年来不同采伐方式下森林土壤碳储量及其主要碳排放过程——土壤呼吸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了采伐方式、森林类型、采伐剩余物管理以及微生物因子等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1)生物因子作为CO2产生的主体,在应对干扰时结构、功能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碳排放以及碳固定,但它们具体作用机制以及过程并不清楚,需展开进一步的调查;2)不同森林采伐方式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森林土壤的影响的复杂性,亟须在进一步加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森林土壤碳循环的过程或机理模型,为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的碳循环过程表达及碳计量提供技术支撑,以期为我国森林经营以及碳汇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杉木人工林采伐前、后及其采伐迹地造林后林地土壤调蓄水分功能的变化,揭示采伐地造林后,幼林对土壤蓄水功能的调节恢复作用.[方法]采用定位连续观测方法,在24年生杉木人工林伐前、伐后以及造林后1年、3年、5年、8年的样地内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室內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与伐前相比,杉木人工林采伐后1 m深土壤层毛管孔隙度提高了1.70%,非毛管孔隙度下降了4.95%;伐后1 m深土壤层最大持水力、最小持水力和毛管持水力比伐前分别提高了4.02%、2.67%和5.31%,但土壤贮水力下降14.30%;0~20,20~40 cm土层的初渗速率分别下降19.81%和16.95%,稳渗速率分别下降12.97%和14.49%;造林后林分对土壤调蓄水分功能的调节作用,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8年生幼林0~20,20~40 cm土层对土壤水分的初渗调控能力恢复到采伐前的62.50%和58.83%,稳渗的调控恢复到采伐前的62.22%和48.79%;若以伐后与伐前土壤的最大持水力、最小持水力和毛管持水力的差值为100%,8年生幼林其与伐前的差异只有16.90%,17.84%和23.20%.土壤贮水力恢复到采伐前33.34%的水平.[结论]杉木人工林的采伐导致土壤调蓄水分功能减弱,采伐迹地再造林能逐步改善林地土壤调蓄水分功能,而且随着幼林林龄增加调节功能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1.
软木砖导热系数与容重间存在着一定关系。20℃时,软木砖导热系数与容重间的关系,可用以下方程预测:K=0.1039ρ+0.02148式中,K—20℃时软木砖导热系数(KCal/m·h·℃)ρ—软木砖绝干时容重(g/C·C)本方程适于0.096<ρ<0.22(g/C·C),当颗粒大小合理均匀一致时,平均和最大预测误差分别不超过6%和15%。  相似文献   

12.
采用热分析及气相色谱方法研究了Pd/C催化松香脱氢反应的最佳温度和反应时间,同时,利用质谱,核磁共振光谱,红外光谱及紫外光谱确定了脱氢反应主产物的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13.
双马来海松酸酯多元醇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马来海松酸中酸酐和羧基反应活性的差异,合成了两种类型的双马来海松酸酯多元醇.测试了酯化产物的分子量、聚合度、粘度、羟值和官能度等理化参数;并对各产物的耐热性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酯化产物均可作为耐热的多元醇原料使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我国15个油橄榄种植点近30年的温度资料和15个国外油橄榄产区的温度资料,结合我国的引种实践,分析了我国油橄榄种植点春化作用阶段的温度特征,相似性和春化类型。研究表明:我国种植点的温度分布特征和数学模型与对照不同,大多数种植点春化作用靠第一春化阶段完成,危害温度与对照有较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热水加温处理病死木防治松材线虫、媒介昆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福元  李广武 《林业科学》1991,27(2):179-185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在我国江苏南京、镇江、安徽马鞍山、和县和广东深圳等地普遍发生。江苏发生的面积达30余万亩,被害树种有黑松(Pinus thunbergii)、马尾松(P.massoniana)、湿地松(P.elliottii)、海岸松(P.pinaster)、黄松(P.thunbergiixp.massoniana)、千头赤松(P.densifloraxp.umbraculifera)、白皮松  相似文献   

16.
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与树脂酸反应的TG-DSC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对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HMMM)与松香树脂酸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利用程序升温方法,着重研究了反应的影响因素、催化剂种类及其用量等。同时,对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HMMM与树脂酸在融熔状态下的反应比较复杂,重复性较差。而二者在溶液中进行均相反应时则简单得多。反应需在酸催化下进行,对甲苯磺酸(PTSA)的催化效果好,用量为总固体反应物重量的1%~2%。由TG-DSC图谱表明,HMMM和树脂酸摩尔比为1:1或1:2时,反应很简单,图谱清晰。若摩尔比为1:3或1:4时,则很复杂。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为二级反应。  相似文献   

17.
铅笔板高温热压改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高温烤板处理的缺点 ,进行了椴木铅笔板热压干燥基本规律及温度、时间与含水率的关系研究和热压干燥的铅笔板与烤板的吸湿性、脆性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高温热压可使木材进行热分解 ,热压干燥后的铅笔板的吸湿性和脆性能达到烤板的要求 ,并在质量稳定性方面优于烤板 ,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烤板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丙烯海松酸聚酯多元醇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丙烯海松酸为二元酸,与不同的二元醇进行缩聚反应制备丙烯海松酸聚酯多元醇。测定了不同聚酯多元醇的分子量,羟值,聚合度,官能度及粘度管理化参数,分析了产物的红外光谱及耐热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得聚酯多元醇均可作为耐热多元醇原料使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差热天平,对原黑液浓缩物和酸沉析木素进行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得到差热曲线DTA和热重曲线TG。解析结果表明:酸沉析木素比原黑液浓缩物热解温度低、速度快、灰分少,作为活性炭原料或高级燃料等的热解过程有明显的优越性,为草浆黑液合理利用于热化学加工,提供基础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20.
木材干燥预热过程的水分流和热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祝强  蒋礼  胡继青 《林业科学》2000,36(2):103-109
本文将非平衡态热力学的水分流和热流线性耦合方程应用于多孔介质 (木材 )的干燥预热过程 ,从机理上分析了其水分流和热流的特性 ,同时运用在预热样品边界上积分的方法求解耦合流方程 ,针对木材干燥预热过程进行了具体计算 ,所得的有关结论与以往的实验结论相吻合。这一结果表明线性流耦合方程是研究多孔介质干燥过程中水分流和热流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有效方法 ,既可揭示耦合过程中流的本质又可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因Soret效应预热过程中存在着进入木材内的水分热扩散流 ,预热结束后木材含水率将有所增加 ,而水分和热量的输运主要集中在预热开始的前 2h内。本文关于木材干燥预热的一些结果 ,可用于木材干燥预热的生产实际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