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浅谈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晓燕 《种子》2005,24(6):53-55
作物种质资源是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种质保存是指以天然或人工创造的适宜环境保存种质资源,使个体中所含的遗传物质保持其遗传完整性和高活性,能通过繁殖将遗传特性传递下去.目前最常用的种质资源保存方法有:种子保存、植株保存、离体保存等.  相似文献   

2.
广西农科院种质库1979年6月开始建设,于1981年11月竣工投产并正式运行至今,总建筑面积为900m^2。主要任务是管理、保存、分发作物种质资源并维护制冷机组的正常运行,保证种质资源安全贮藏;研究作物种质资源低温安全保存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发展确保种质低温安全保存的预警、监测及更新等技术。库中设有两个低温干燥库。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称种质,携带各类种质的材料称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或基因资源,俗称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种业》2020,(3):4-4
作物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是其有效利用的前提,安全保存需要确保维持种质高生活力和遗传完整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种质库圃已经收集保存超过51万份作物种质资源,此外各省、研究机构、育种单位也保存有大量作物种质资源。然而入库圃保存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种质库保存的资源会面临因活力下降而丧失的风险,种质圃保存的资源易遭受自然灾害和生境恶化等威胁,也存在丧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作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质资源亦称遗传资源或基因资源,在我国习惯上称品种资源。所谓种质,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基因,指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显然,作物种质资源除常见的种子外,还应包括植物细胞、组织和植物体。由于植物界大多数植物均以种子方式传宗接代,因而种子种质资源的保存就显得格外重要。 1973年,Roberts根据种子贮藏特性,把种子分成两类,一类称正常型种子,一类称顽拗型种子。正常型种子包括大多数栽培作物和园艺作物,目前这类种子已成功地通过低温、干燥、密封办法,得到了妥善的长期保存。而顽拗型种子的保存,尽管早在20世纪初已开始研究,但长期保存问题至今未能解决。本文仅限于论述正常型种子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性。从分生组织长期保存无性繁殖作物,超低温长期保存种子、花粉、营养器官,贮藏过程中遗传完整性研究及种子入库前处理等四个方面展示了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种子种质贮藏方法学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卢新雄 《种子》1992,(6):25-28
随着遗传资源保存的发展,种子种质贮藏方法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研究学科。本文着重介绍种质贮藏寿命,贮藏设施,生活力及活力测定,种子干燥,遗传因素,生活力的预测及种质更新等方面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魏红 《种子世界》2021,(7):0090-0092
野生牧草种质资源是指所有牧草物种和可遗传物质的总和,是牧草品种改良所使用到最原始的材料,是农业自然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保存野生植物资源,维持物种多样性,维持遗传的完整性,将种质携带的全部信息传递给后代,是牧草种质资源采集和保存的核心价值所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野生牧草种子资源是当地草地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创新的核心,同时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又是制约畜牧养殖产业生产、生态建设、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限制因素。本文探讨了野生牧草种质资源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论述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至1992年,作为我国作物遗传资源保存中心的国家种质库已保存近23万余份的种质材料。为确保入库贮藏种子的高质量,国家种质制定并建立起种质贮存管理标准和种子入库处理程序。与此同时.也建  相似文献   

10.
种子是植物生命的源泉。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种子,尤其是作物野生种、野生近缘植物或特殊遗传材料的种子,有着不同的遗传物质,即不同的遗传基因,因而它是改良作物、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种子保存技术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作物种质资源库,采用低温、干燥、密封的技术长期保存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1.
种质资源是人类共享的财富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质资源,就是种子中蕴藏的遗传物质的统称,它们是基因的载体,是改良现有农作物品种和种质创新的物质源泉。中国权威科研单位发布的一份《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报告》称,科学家在过去几十年搜集和保存了36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特别指出,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种质资源的搜集被誉为是“保存农业文明的火种”。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菏泽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及保护利用现状,开展了菏泽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通过普查收集种质资源 400 余份,被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研究中心确定接收 345 种,其中粮食作物 80 种,经济作物 36 种,蔬菜作物 119 种,果树作物 110 种,为作物育种、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生物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础,对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创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种质资源是作物优良基因的载体,切实保护现有保存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努力推进改良创新利用是当前乃至长远种质资源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概述了贵州稻种资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并围绕其保护与利用的主题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1988 年投入运行的新疆作物种质资源库,在自然条件下,保存有41 种作物2 万余份种质。经过发芽率测定, 所有种子均可保存10 年, 多数还可保存更长时间。表明该库在干燥环境条件下, 具有很好的种质资源保存性能。  相似文献   

15.
<正>1种质资源重要性及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种质资源是种子中蕴藏的遗传物质的统称,它们是基因的载体,是作物新品种培育及育种研究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最具潜在应用价值的重要财富,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源。一般种质资源包括古老的地方品种、新培育与推广品种、重要的遗传材料以及野生近缘植物等。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多样,孕育了大量种质资源。随着全球气温升高,生态环境的恶化,植物多样性迅速降低,1/3的植  相似文献   

16.
库存玉米种质资源发芽力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给种质库贮藏玉米种质及其他作物种质发芽力监测、方法制定及安全保存期限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对种质库中8种不同入库编号1729份的玉米种质资源取样进行发芽势和发芽率监测并将结果与入库前的发芽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贮藏27~32 年后,种子平均发芽势为82.66%,平均发芽率为88.09%,有86.58%以上的种子发芽率仍保持在75%以上,但有73 份种子发芽率已降至50%以下;贮藏31~32 年的种质发芽率下降明显,而贮藏27~30 年的种质平均发芽率下降不明显。不同原产地的玉米种质经31 年长期贮藏后发芽率下降不同,原产广西地区种质比原产区外、国外引种种质发芽率高。不同年份贮藏的玉米种质资源或同一年份贮藏的不同原产地的玉米种质资源经低温长期保存后发芽力下降趋势不同,玉米种质资源长期库的安全保存期限可达3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7.
孔晓蕾 《种子科技》2020,(7):24-24,28
牧草种质资源是筛选和培育优良牧草新品种不可缺少的遗传基础。近年来,黑龙江乃至全国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但仍存在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不全、保存不规范、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利用档案化思维,对如何开展好寒地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登记、保存、监测、更新和利用进行了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8.
玉米种质资源是选育优良品种的遗传物质基础,收集原始素材,拓宽种质基础,开展种质鉴定、创新和利用,在玉米品种改良工作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从全球范围来看,大约有300个玉米地方种族,但广泛开发利用的只有5~6个。种质资源狭窄也是当前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的突出矛盾,杂交玉米育种中每一次突破性品种的诞生,总是以突破性的基础材料和自交系为前提。为了扩大玉米遗传育种的种质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育种家对热带。  相似文献   

19.
正作物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是其有效利用的前提,安全保存需要确保维持种质高生活力和遗传完整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种质库圃已经收集保存超过51万份作物种质资源,此外各省、研究机构、育种单位也保存有大量作物种质资源。然而入库圃保存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种质库保存的资源会面临因活力下降而丧失的风险,种质圃保存的资源易遭受自然灾害和生境恶化等威胁,也存在丧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桃遗传资源核心种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具有广泛性和长期性,并为培育质量更高的新品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核心种质是以最小的资源数量和遗传重复最大程度地代表该物种整个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因此,利用目前已有的基本数据、评价鉴定数据和部分特征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构建的桃核心种质,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在桃种质的保护、利用中无效的收集较多、种质圃的占地大和管护成本高的问题,也使一些优异基因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并提高中国桃种质资源收集、保护、评价和创新利用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