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地震作用下水库大坝坝体填土和坝基砂液化、坝坡失稳是大坝安全运行重点.针对天津于桥水库主坝最大断面1+150进行了大坝地震危险性分析,采用现场标贯试验和室内动三轴试验对大坝水中倒土、坝基中粉质黏土、粉砂层和沙砾石层进行了地震液化判别;进行了有效应力动力法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上游坝体填土在库水位以下部分的坝坡浅层在一定范围内可能液化,坝基砂层局部液化,沙砾石层也可能液化;大坝可能存在裂缝和局部隆起,但大坝整体是稳定的,可适当培厚.  相似文献   

2.
在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上修建水库,由于坝基土粉粒含量较高,渗透性较强,因此,必须确保坝体坝基的稳定性。结合胜利油田修建的纯化水库,对坝体坝基静动力应力变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与原型观测值进行了对比,最后得出了结论,对该地区地质条件下修建高坝水库并保证坝体、坝基的稳定性,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鸭子荡水库坝基处理施工过程中采用强夯的方法对湿陷性壤土、粗砂基础进行了处理,采用这种方法使基础的沉降量和承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消除了坝基粗砂层的振动液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对某水库12号坝进行钻探取芯、野外动力触探试验、渗透试验,并搜集、分析了大坝渗流观测资料,综合以上成果,认为坝体散浸与坝体渗漏无关,主要是左岸构造裂隙水产生的,大坝渗漏途径主要为浅层坝基渗漏.  相似文献   

5.
鸭子荡水库坝基处理施工过程中采用强夯的方法对湿陷性壤土、粗砂基础进行了处理,采用这种方法使基础的沉降量和承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消除了坝基粗砂层的振动液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土石坝填筑后的渗透特性是评价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针对云南省内5个新建的土石坝工程的坝壳料,采用试坑单环注水、试坑直接注水和室内粗粒土常水头渗透试验,将三种测试方法获得的渗透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三种测试方法具有各自的适用性,对不同的坝壳料须采取合理的测试方法。采用试坑直接注水法测得的渗透系数较大,试坑单环注水法测得的渗透系数更接近室内常水头测试结果;试坑直接注水法所测渗透系数与试坑单环注水试验的结果较为接近,且测试结果能真实反映坝料碾压后的渗流过程,测试速度较快,仪器安装简便,在现场测试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对层状坝基岩体的渗流可按非连续介质模型进行分析的结论,建立了对层状坝基岩体的深层抗滑稳定进行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分析的数学模型及其数值方法。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和方法,具有对层状坝基岩体渗流的考虑更为合理,分析计算的结果更为准确等特点,对类似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较好的应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土样物理性质和矿物成分的基础上,应用碎块试验、针孔试验和双比重计试验方法,对天子岗水库和漩门二期围垦工程粘土试样的分散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分散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土样均为分散性粘土,引起其分散性的矿物为伊利土;采用综合判别法比单一试验判别法更能准确地判别粘土的分散性。文中还给出了粘土分散性的判别步骤。  相似文献   

9.
黄河大堤非饱和土边坡渗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进的非饱和土三轴仪,对取自黄河大堤开封段的土样进行了土水特性和渗透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非饱和土的渗透性进行分析,推导出了适合黄河大堤的渗透函数方程,并应用二维饱和-非饱和有限元渗流分析程序得出洪水时期黄河大堤中的含水量、浸润线的变化、水头分布,为拟定必要的渗流控制和堤坝的补强、加固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分别建立了不考虑温度因子和考虑温度因子时某混凝土坝坝基扬压力监测统计模型,对比研究了温度对混凝土坝坝基扬压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考虑温度因子建立混凝土坝渗流监测模型,有利于提高建模质量,能更好地描述各环境变量对渗流的实际影响程度,能更准确地对大坝安全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1.
以湖南湘江大源渡枢纽工程的坝顶门式起重机为研究对象,对门机主体结构──门架的应力与变形作了静力、动力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掌握了各种负荷试验工况下门机结构的静力特性和动力特性。试验证明,所作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的主要成果与该门架现场负荷实测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2.
结合福州市闽江防洪工程,将三维一致粘弹性人工边界及其等效单元应用于该防洪堤及地基的非线性动力分析中,采用El-Centro地震加速度记录作为激励,通过数值计算讨论了不同地基边界条件对防洪堤地震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地基辐射阻尼的影响后,防洪堤的动力响应较固定边界无质量地基情况明显减弱,地基土体的液化范围明显减小并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计算精度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抗震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嵌岩桩的承载特性并为武汉天兴洲大桥桩基工程提供技术咨询,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试验依托该桩基工程,依据相似原理,确定了模型桩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以及周围岩土体的强度参数等,并用有机玻璃棒模拟桩体,用石膏砂混合体模拟基岩,用粉细砂模拟上覆土层,设计了粗糙度不同、嵌岩深径比不同的两组试验,研究了桩侧粗糙度和嵌岩深径比对嵌岩桩承载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桩侧越粗糙,其极限承载力越高,桩端阻力的分担比例越小,桩侧阻力的分担比例越大;随着嵌岩深度增加,桩项沉降减小,桩端阻力所占比例减小,当嵌岩深度超过5D(D为桩的直径)时,桩端阻力所占比例不超过30%;桩底的沉渣影响其承载特性。试验表明嵌岩桩的桩侧粗糙程度、嵌岩深径比直接影响其承载力以及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分担比例,嵌岩桩的设计嵌岩深度不宜超过5D,当桩底存在沉渣时,可适当加大,这也反映了施工质量影响其承载特性。  相似文献   

14.
以玉米芯为原料,乙二醇为液化剂,浓硫酸为催化剂,考察了不同的液化温度、液化时间、固液比以及催化量对玉米芯液化产物起沙风速的影响规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玉米芯液化产物处理前后的固结层进行了测试,推断玉米芯液化产物的固沙机理.结果表明,玉米芯液化产物主要通过物理胶粘作用增加沙粒的抗风蚀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了测试分析5种砂土的水分特征曲线,运用张力计法对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5种砂土在不同含水率下的土壤基质吸力进行实验研究,并对数据进行了三次多项式与Van Genuchten模型的拟合与验证。结果表明:细砂的水分特征曲线呈"反S"形曲线,砾砂、粗砂、中砂、粉砂呈"L"形曲线;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5种砂土的基质吸力大小为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三次多项式拟合结果的R2值、PBIAS值分别为0.982 7~0.998 3、-0.119 8~0.342 7,Van Genuchten拟合结果的R2值、PBIAS值分别为0.931 0~0.992 6、-2.083 5~5.256 7,此处3次多项式拟合效果要优于Van Genuchten模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吹填坝体和地基的孔隙水压力、垂直沉降和水平变形的原位监测分析,控制泥浆吹填速度及施工质量,保证了在淤泥质软土地基中吹填坝的施工安全。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坝体地基的应力应变规律与原位监测成果相吻合。原位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此类软土中吹填法筑坝是可行的,坝体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抗滑稳定分析是多软弱夹层高重力坝坝基设计工作中的关键内容。针对某一高重力坝工程,采用刚体极限平衡三滑面法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开展了抗滑稳定计算分析,并确定了适宜的泥化夹层坝基处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刚体极限平衡三滑面法与双滑面法相比,抗滑稳定结果更为准确、合理,更适合用于软弱夹层坝基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计算;提出的4种坝基处理方案中,抗剪洞方案的安全可靠性高、工期短、投资低,可优先作为重力坝坝基处理方案;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了抗剪洞方案下的坝基深层滑动破坏模式和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与三滑面法的计算结果相比,抗滑稳定计算结果相差不大,验证了抗滑稳定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所选坝基处理措施的有效性。本研究为类似工程抗滑稳定计算及坝基处理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芭蕉河流域无实测水文资料的情况,将邻近的溇水干流鹤峰水文站作为设计洪水分析研究的参证站,对历史洪水、洪水特征、暴雨特性、坝址地理参数等进行了分析,选取流量途径和暴雨途径两种方法推求了坝址处的设计洪水,对设计洪水成果进行了分析,并将成果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本文对设计洪水的计算、分析与研究,为芭蕉河一级水电站安全鉴定、防洪评价奠定了基础,研究方法为类似的工程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面力学参数综合测试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改进贝氏仪不依赖大型设备时测试范围的局限性和地面力学参数测试手段的分散多样性,设计了一种室内外两用的地面力学参数综合测试系统。测试系统贯入、扭转过程互不干涉,实现测试及数据处理的独立性。可选择电动机驱动或手动驱动。借助丝杠升降机传动,仪器具有较高的运行控制精度和测试量程。系统借助拉线位移传感器和力、扭矩传感器可实时同步获取纵深行进动态信息、土壤承压力和土壤抗剪切力等信息,可实现计算机远程控制和数据采集记录及处理自动化。实验室压实制备湿润砂土,通过剪切盘剪切试验得砂土内聚力为3.14 kPa,内摩擦角为38.2°;通过压板试验得砂土变形指数为0.963,粘聚变形模量为178.73 kN/m~(n+1),摩擦变形模量为11 908.40 kN/m~(n+2)。试验表明,该仪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膜孔灌室内试验研究分析,将膜孔灌分成3种入渗形式。通过对3种入渗试验结果研究,揭示了膜孔入渗的机理,并根据试验分析,分别建立了3种膜孔入渗模型。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膜孔入渗规律和膜孔灌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