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栾城县种植业结构演替的功能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河北省栾城县40年种植业结构演替特征及其功能效应,结果表明,以产量为主目标的结构演替能较充分发挥光、热生产潜力,但环境压力相应增加,营养平衡不协调及结构稳定性下降等。改善种植业系统的持久度,应开拓新的生态位,加强第一性生产力的多级转化利用,并以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进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上海市郊区种植业应继续进行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在新形势下,上海郊区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的基本思想、具体目标、调整走向以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3.
2008年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大目标,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积极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扎实推进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保持了种植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好局面。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科学的分析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该文在分析现有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建立了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同时参考黑龙江省实现农业现代化时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最后,利用综合评价法测算2001-2008年黑龙江省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测算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种植业机械化水平从2001年的45.91%增长到2008年的63.24%,平均每年增长2.17%。通过各评价指标的对比研究,分析了阻碍种植业机械化水平发展速度的原因,为指导黑龙江省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问题,探讨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阐述所确定的模型以及交互式多目标线性规划的合理性。在模型验证的前提下,从土地生产力、土壤侵蚀、种植业结构、养殖业比例以及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多方面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情景方案,从而提供多种土地利用模式以供选择。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城郊种植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短缺,水足迹方法能够完整、清晰描述作物耗水特征,基于水足迹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对于干旱区种植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例,估算当地农作物水足迹,并以此为基础综合考虑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因素,构建了基于水足迹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探讨节水型城郊种植业结构调整路径。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蓝水、灰水足迹较低、收益较高、耕地规模适宜的特点,可作为种植业发展规划的基础方案。根据此方案,预计到2015年,种植面积将控制在6.65万hm~2之内,粮油作物、果蔬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例为35∶49∶16。就目前而言,应通过调减高蓝水消耗的粮油作物面积,增加低耗水的果蔬类作物面积,提高农肥利用率等措施来提高种植业用水效率、降低水污染,实施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植被生态工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被具有控制水土流失的重要生态功能。在云南高原山地生态环境下,公路沿线现有植物群落结构及功能演替状况将对该地区公路生态环境安全与水土保持具有直接或潜在的重要影响作用。选取昆明—石林高速公路沿线作为案例,结合3S技术综合运用,针对公路沿线路域植被群落开展定位样方调查,利用调查数据分析公路沿线典型植被群落的种群组成、结构层次,以及潜在演替等特性,运用生态原理运用探讨了高原山地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滨渤海平原的主要植物群落结构分布特征及演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盐分是影响植被类型、结构、空间分布和演替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自然恢复条件下植物群落组成与垂直结构变化,为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调查分析子午岭地区从弃耕到顶级群落植被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并构建反映群落垂直结构特征的指数,研究其变化趋势。 [结果] ①该地区共观察到植被种类42科98属115种,其中8个演替序列中有32科77属88种。 ②演替中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演替初期两指数值分别为0.901与1.702,演替末期则为1.998与2.665,且在中期均表现出单峰突增态势,而均匀度变化不明显。 ③演替中,乔木各指标有增加趋势;乔木胸径初期为12.13 cm,末期增加至22.19 cm,冠幅由11.64 m2增加至41.54 m2,乔木生物量由54.07 t/hm2增加至175.13 t/hm2;而灌木各指标变化不显著,灌木生物量在演替中期呈现显著峰值,最高为9.56 t/hm2,但在随后的演替过程中呈迅速波动下降态势,演替末期生物量仅为1.82 t/hm2。由灌木群落演替至乔木群落时,枯落物层的厚度显著增加,而盖度在各演替阶段间无显著性差异。 ④演替初期的综合垂直结构指数较低且相近,为0.086~0.104,演替中期迅速增加至0.349,在演替接近末期时达到最大值0.477。林下植被垂直结构指数在演替中期最高(0.342),演替末期降低并趋于稳定(0.195~0.246)。 [结论] 随着自然演替,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得到显著提升,群落总体垂直结构向复杂化发展,林下垂直结构则在演替后期呈现退化。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养鱼前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鱼是一种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的手段,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做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稻田养鱼这一模式,能够将种植业同养殖业充分结合,使得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得到循环且合理的利用,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作出相应贡献。基于此,以宁蒗县稻田养鱼初具规模的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宁蒗县稻田养鱼现存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宁蒗县稻田养鱼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有关部门发展稻田养鱼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