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小麦-玉米轮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进行定位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6a11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表现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3种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长速率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对有机碳活性提升效果优于两季秸秆还田和玉米季小麦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2.
砂姜黑土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后,要与耕作方式互相运用配合,才能达到利用玉米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且不影响后茬作物(冬小麦)生长的效果。浅析砂姜黑土地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后耕作方式的配合运用及效果。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形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利用秸秆资源,以研究最佳的秸秆还田方式,以玉米为研究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还田方式和数量对下茬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鲜秸秆还田表现出对玉米株高、叶面积和产量构成因子(穗重、穗粒重、穗长、穗粗等)的促进作用,同时,半量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作用与腐熟猪粪的作用相当;半量秸秆还田对土壤碱解磷有促进作用,腐熟秸秆还田对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有一定提升作用。此试验条件下,半量鲜秸秆还田更有利于玉米产量的形成和肥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玉米秸秆是非常重要的有机肥来源之一,研究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同一品种种植、设置6种栽培模式,其中5种为玉米秸秆还田的不同栽培模式,1种为常规垄作的栽培模式,在玉米收获期对玉米产量进行分析,测产方式按照吉林省玉米区域试验测产要求实施,以选择出适合本地区玉米生产种植利用的玉米秸秆还田方案,为解决玉米秸秆处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是黑龙江省的重要的粮食作物,特别是近几年,玉米价格的攀升,我省玉米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对收获后的秸秆处理过去主要采用直接焚烧的方式还田,既浪费资源的,又污染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秸秆的价值被发掘,作为宝贵的生物资源,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利用方式就是直接还田,而秸秆还田机则是实现秸秆还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只有正确认识和使用秸秆还田机,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1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粮食作物秸秆可持续资源化利用方案,以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为研究对象,利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分析玉米秸秆露天焚烧、还田等7种资源化利用方式产生的经济负荷,在构建我国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生命周期成本清单的基础上,分析有产品替代和无产品替代时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生命周期成本。结果表明:无产品替代时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生命周期成本为纤维素乙醇沼气发电还田饲料堆肥焚烧,有产品替代时成本降低幅度为还田发电堆肥纤维素乙醇饲料沼气焚烧;经敏感性分析,对焚烧、纤维素乙醇、直燃发电、沼气、饲料、还田和堆肥的生命周期成本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柴油、酶、运输、添加剂和电力。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夏玉米登海605及冬小麦良星66为试验材料,研究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夏玉米产量为过腹还田>粉碎还田>堆沤还田>留茬还田;夏玉米的穗数为过腹还田>粉碎还田>堆沤还田>留茬还田;夏玉米的穗粒数为过腹还田>堆沤还田>粉碎还田>留茬还田;夏玉米的千粒重为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粉碎还田>留茬还田。因此,较好的秸秆还田方式为过腹还田和粉碎还田。  相似文献   

8.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玉米秸秆不还田(CK)、玉米秸秆直接还田(CS)、玉米秸秆过腹还田(CGS)和玉米秸秆转化为食用菌基质,出菇后菌渣还田(CMS)4个处理,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麦田温室气体(CO2、N2O和CH4)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麦田温室气体通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排放量不同。在小麦生长季,CO2和N2O均表现为排放,其排放量为CK >CGS >CS >CMS;甲烷表现为吸收,其吸收量为CS >CGS >CK >CMS,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从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GWP)来看,在20、100年和500年3个时间尺度上,仅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这一环节,GWP均表现为:CS >CGS >CK >CMS,也就是说秸秆直接还田,显著增加麦田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其次是玉米秸秆过腹还田方式,而秸秆-菌渣还田则降低了麦田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角度,推荐秸秆-菌渣还田方式。该研究结果可为秸秆合理利用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初烤烟叶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适宜的玉米秸秆还田方式,于2012—2013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堆沤还田和直接还田+腐熟剂3种还田方式对烤烟生长发育、烟叶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均显著或极显著地促进了烟株干物质的积累,初烤烟叶产量增幅为3.9%~4.8%,产值增幅为5.1%~7.9%;玉米秸秆还田有效改善了烟叶物理特性、常规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及吃味,提高了土壤肥力。各还田方式中,以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腐熟剂方式对烤烟干物质积累、烟叶经济性状及微生物量影响较大,以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方式对改善中上部位烟叶内在品质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探究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腐熟还田与化肥配施等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钾肥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施化肥会降低土壤的钾肥力,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有影响;施用未腐熟的秸秆对于提高土壤钾肥力来讲效果要好于施用腐熟的秸秆处理;玉米秸秆的还田方式以秸秆直接还田并配施适量的秸秆速腐剂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利用对策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该文估算了黑龙江省2011年的主要农作物秸秆量,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限制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的原因,提出了促进农户秸秆还田的对策,即玉米连作秸秆还田技术、玉米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水稻秸秆还田技术三套机械化秸秆还田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科学评价吉林省中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技术效果,本研究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灭茬起垄(CK)为对照,设置秸秆深翻还田、秸秆碎混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3种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出苗率、生育进程、苗期株高和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出苗率、生育进程、苗期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具有不同影响;与CK相比,秸秆深翻还田有利于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生育进程与CK基本一致,秸秆碎混还田降低了出苗整齐度,玉米出苗时间和6叶期分别延迟2d和1d,秸秆覆盖还田出苗率虽然与其它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是出苗率降低幅度最大,出苗整齐度最差,玉米出苗时间和6叶期分别延迟5d和4~5d;所有秸秆还田处理均降低苗期株高和单株干物质积累,秸秆覆盖处理降低幅度最大,碎混还田和深翻还田降低幅度小于覆盖还田。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干旱绿洲灌区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玉米田土壤水热特征的调控效应,基于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方式(免耕、传统翻耕)和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下农田土壤水分、温度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作方式、秸秆还田显著影响土壤贮水量、耗水量、土壤温度、土壤有效积温、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积温生产效率,且互作效应显著。较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提高了玉米各生育期0~12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降低了玉米拔节至成熟期耗水量、播种至拔节期与吐丝期0~25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及各生育期土壤有效积温。免耕较传统翻耕提高了玉米拔节前土壤贮水量,降低了拔节至吐丝期耗水量,而传统翻耕较免耕提高了玉米各生育期土壤温度及有效积温。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积温生产效率较秸秆不还田分别提高20.3%、23.6%和23.2%。传统翻耕的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积温生产效率较免耕分别提高20.8%、22.6%和12.3%。传统翻耕结合秸秆还田降低了玉米拔节前、吐丝至成熟期的耗水量,提高了各生育期土壤温度与有效积温。传统翻耕结合秸秆还田的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积温生产效率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20.3%~37.9%、22.0%~40.5%和7.0%~32.4%。因此,传统翻耕结合秸秆还田是绿洲灌区玉米高产、农田水热资源高效利用的理想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4种秸秆还田方式,分别为秸秆粉碎翻压还田(T1)、秸秆粉碎行间覆盖还田(T2)、秸秆发酵翻压还田(T3)、秸秆炭化还田(T4)。研究了玉米叶面积指数、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和转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特征。【结果】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影响显著,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各处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表现为T3>T4>T1>T2>CK,玉米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均是T3处理最高。【结论】秸秆发酵翻压还田有利于提高玉米叶面积,增加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和转运,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是较好的秸秆还田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一、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 1、秸秆还田方式 方式一:人工摘玉米穗-机械切碎秸秆抛撒还田 方式二:玉米收获机摘穗并切碎秸秆抛撒还田 方式三:人工摘玉米穗-秸秆青贮收获(一旋耕灭茬)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冀西北寒旱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素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采用秸秆还田翻耕、秸秆还田旋耕、大垄轮播秸秆还田3种春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利用连续烧失法测定0~100 cm土层土壤各种碳组分,计算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土壤总碳(TC)含量为60.89~111.27 g/kg,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33.04~56.16 g/kg,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0~40 cm土层土壤碳素含量,其中秸秆还田旋耕下SOC含量增幅最大;土壤活性有机碳(ASOC)含量为1.60~10.09 g/kg,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40 cm土层ASOC含量,其中大垄轮播秸秆还田方式下ASOC含量的增幅最大.土壤CPMI为44.35~610.92,土壤碳库活性指数(LI)为0.55~4.71,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0~40 cm土层的CPMI和LI,秸秆还田翻耕处理的20~40 cm土层增幅最大,秸秆还田旋耕对0~20 cm土层土壤的CPMI和LI提高幅度最大.可见,秸秆还田主要影响0~40 cm土层土壤碳素含量及CPMI,对深层的影响相对较小,秸秆还田后旋耕、翻耕和大垄轮播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对于冀西北寒旱区采用大垄轮播秸秆还田方式更能够发挥春玉米秸秆还田的固碳能力,促进春玉米农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正>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秸秆还田可逐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山东省青岛市每年玉米播种面积390万亩左右,玉米秸秆资源丰富,随着玉米收获机械的普及应用,玉米秸秆还田率越来越高。由于玉米秸秆产量大且不易腐烂,还田后土壤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干旱区长期连作滴灌玉米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玉米生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该地区玉米秸秆高效还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计还田量为18、9、0 t/hm2的秸秆还田3个处理,利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Biolog-Eco),研究干旱区滴灌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对玉米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的均匀度;秸秆还田造成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碳水化合物类、多聚物类、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程度上;秸秆还田可在生育期的中后期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玉米秸秆还田量为18和9 t/hm2较秸秆不还田分别增产13.56%和5.48%;与秸秆不还田相比18 t/hm2秸秆还田可显著增加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分别增加0.43%和0.39%。【结论】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提高玉米产量、品质。  相似文献   

19.
高光效栽培和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高光效栽培通过调整栽培行向、栽培株行距等方式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光热资源,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将收获后的部分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该研究通过对玉米高光效栽培和秸秆还田研究,结果表明:高光效及秸秆还田能显著提升玉米产量,秸秆还田收获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比种植前提高了198.47%,秸秆还田处理速效钾的含量相比对照提高了59.18%,说明秸秆还田有助于提高有机质含量,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力,为作物高产优质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玉米生产、加工、外贸交易的重要国家,提高玉米生产效率和提升玉米产值可提升我国经济实力,随着玉米生产面积逐年增加,秸秆处理成为了近年来玉米生产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黑龙江作为我国粮仓重省,每年生产输出玉米后都会遗留下大量秸秆难以处理,农业生产中最常见是使用以机械或其他处理方式将秸秆转变为可利用或易分解物质归还田间的秸秆还田栽培方法,但在不同地区实际推广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难题。文章从秸秆还田利弊、4种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后对土壤环境的改变及对黑龙江经济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为黑龙江省玉米秸秆处理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