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吉林省西部地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农业科学》2014,(3):83-87
利用吉林省西部1961~2013年11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对西部地区作物生长季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干旱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干旱在空间分布上呈西重东轻的特点;在作物生长季内,4~5月和9月干旱发生频率较高,7月发生频率最低;21世纪以来为西部地区干旱的高发期,干旱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白城地区大部为干旱的高风险区,松原地区西部为次高风险区,其他地区大部为较高风险区。由于西部地区大部分地方干旱风险都较高,应采取重点防御、大力推广抗旱农业生产技术、加大人工增雨投入力度等措施,从而科学防旱减灾。  相似文献   

2.
该文探讨了驻马店市小麦生长季干旱特点,降雨量和土壤渗透深度的关系,小麦各生育阶段对人工增雨的精细化需求指标。结果表明:驻西部、西北部干旱较重,东部、东南部干旱较轻。以春季干旱最重,秋季次之,冬季最轻。1mm的降水量平均土壤渗透深透对应为0.76cm。沙土的透水性最强,壤土次之,粘土最差。一次积雪过程,待积雪完全融化后,1mm的降雪对应的土壤渗透深度为1cm。播种期:9月10日至10月10日期间,适宜人工增雨量不少于60mm或10月1—10日增雨量不少于30mm,累计适宜增雨量为60~80mm;越冬至返青期:单次人工增雨量为30 mm或累计增雨量不超过80mm,增雪过程,在当前的气候条件下,不设上限;拔节至抽穗期:单次降水量不能大于50mm或累计降水量在80~100mm;灌浆期:5月5日前或5月5日后只要出现过30mm的降水过程,则不建议人工增雨。累计降水量少于30mm,则就需要人工增雨,适宜增雨量30~50mm。  相似文献   

3.
《云南农业》2013,(4):25
3月14日,记者从怒江州气象局获悉,11日、12日,受南支槽影响怒江州出现人工增雨作业的有利条件。从11日21时至12日18时,5支作业队先后在10个流动作业点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22点次,发射增雨火箭弹123枚。本次降雨对怒江州春季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怒江州气象局85个雨量监测点资料显示,此次人工增雨作业范围内平均降水量为5.5mm,当前旱情暂时得以缓解,森林火险等级降低,消除  相似文献   

4.
2015年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春旱严重,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积极组织开展飞机增雨作业,为缓解中西部地区旱情、保障农业春耕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选取2015年5月12日7时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个例,对干旱监测、天气形势、作业条件、作业方案、作业前后对比以及效果评估等进行详细分析。此次增雨作业,作业区内雷达回波强度和覆盖面积均有所增强,降水量也在作业后明显增大,作业区普降小到中雨,局部地区出现大雨。利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对此次增雨作业进行了效果分析,计算得到此次增雨作业影响区面积为21678.38 km2,3小时增加降水量264357.2m3。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许昌市春季干旱发生频率、不同降水量级雨日概率分布和人工增雨可作业几率。[方法]选用许昌观测站1953~2010年3~5月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分析,分析近58年来许昌市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和不同降水量级雨日概率分布,并结合人工增雨原理和催化作业技术,分析了该地区人工增雨可作业几率。[结果]许昌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变化范围为-83.03%~168.58%,在极端年份会出现严重春旱和春涝;春季干旱发生频率为36.2%,平均每2.8年出现一次;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Pa≤-50%的年份有10年,且近年来Pa≤-50%的年份明显增加;春季出现1.0~2.9和5.0~9.9 mm降水量级雨日的概率较大,分别为36.4%和26.3%;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Pa为正距平年份有22年。许昌春季3 mm以上降水量级的作业机会平均有8次,5 mm以上和10 mm以上降水量级的作业机会平均分别为6和3次。[结论]该研究为该地区抗灾减灾、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60年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阜新地区春夏干旱有加重趋势,安全高效地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影响阜新地区降水的天气系统进行分析,总结人工增雨作业条件、作业时机、作业部位,充分利用气象服务产品,科学地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地开发高空云水资源,缓解阜新地区干旱状况。  相似文献   

7.
望胜玲  许焱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392-12394
利用多普勒雷达产品及地面密集的区域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13年9月10日夜间的一次火箭增雨作业进行物理检验和雨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增雨效果明显,相对于自然降水量的增雨效率达20%,为今后清江流域人工增雨效果评估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利用商丘市1960~2014年气象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商丘市干旱和降水气候特征,以及人工增雨潜力和效益评估。结果表明,干旱年份具有持续出现的特点,干旱年发生的频率为80%,四季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春旱发生的频率最高;年降水量有较大差异,降水变率大,各季降水量分布不均,夏季最多,降水日数为6~9 d,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各月降水量呈单峰型分布,7月份降水量最大,降水日数最多为8~9 d;从月、季增雨条件来看,春、夏、秋季均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6月份可供作业日最多,相对增雨潜力最大,8月份最少,增雨潜力最小,人工增雨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2009年四川省飞机人工增雨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介绍了四川省干旱背景,在概述人工增雨效果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利用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反演产品分析了催化作业的物理响应证据,介绍了区域雨量对比的效果评估方法,计算了每次作业的增雨效果,分析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对抗春、夏旱和增加水库蓄水等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充分利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基础的一门应用技术,通过人工作业影响局部天气,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2014年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出现了持续的晴热无雨天气,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旱,对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均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拉萨市与其他地区联合,抓住有利时机成功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基于此,重点从前期准备工作、确定可播条件、作业方式、作业记录及作业效果等方面对此次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探讨,为今后拉萨等地区开展规范化人工增雨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邵阳市人工增雨炮点分布图、邵阳市区域站雨量资料,对2010—2013年夏秋干旱期30次WR-98型火箭人工增雨作业个例采用双比法进行增雨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增雨效果在8%~265%之间,平均增雨效果为71%。  相似文献   

12.
开展人工防雹及人工增雨作业是湘西自治州防御冰雹及干旱的重要手段。介绍了湘西自治州人影作业标准化炮站的建设概况,并以出现严重冰雹、干旱、高温热害天气过程的2013年为例,介绍了湘西自治州以标准化炮站的要求,开展人工防雹、人工增雨作业情况,并对作业效益进行了简易评估。  相似文献   

13.
魏华兵  罗移民 《现代农业科技》2014,(12):250-251,258
干旱是湖北省常见的气象灾害,人工增雨是应对干旱气象灾害有效的手段。崇阳夏季干旱发生的机率高,为了提高夏季干旱人工增雨的作业效果,切实发挥人工增雨在抗旱工作中的作用,在对崇阳自然条件、夏季干旱情况、云层条件和人工增雨作业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其他比较成功的人工增雨作业经验,提出适合崇阳夏季人工增雨抗旱的作业方案。  相似文献   

14.
利用泰安市黄前水库1963~2015年的雨量资料,在2012~2015年开展人工增雨试验,并根据水库流域面雨量与对比区历史资料作回归检验,探讨库区年、月检验结果得出,试验总体增雨效果较好,各年度增雨效果差异明显。2012~2013年,增雨效果较好,相对增雨量达24.6%和46.7%;月平均增雨量20.4mm,5~6月増雨效果突出,其余月因作业条件不同,存在差异。高炮作业年份和月份增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辽宁人工增雨试验区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旭  高杰  杨青  房彬  赵姝慧  李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95-17096,17151
利用辽宁省1961~2008年5~9月人工增雨作业季节的日降水资料,从48年的降水资料中选出5~9月各月中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作为基础,以人工增雨试验区平均值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人工增雨试验区48年的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各月的平均变化趋势率5、6月呈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0.120和0.123d/10年;7、8、9月的趋势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0.236、-0.034和-0.079d/10年。由此体现出辽宁省在5月的人工增雨作业对于试验区最长连续降水日数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检验人工增雨的作业效果,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定量测量降水的技术获取面雨量资料,采取了非随机统计方法,对比区根据地形相似和时间相似方法选择,统计计算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的降水相似程度,建立作业区与对比区的自然降水关系回归方程。分析作业后对比区和影响区的3小时累计降水量的变化,即用作业区的实际雨量减去用对比区雨量计算出的作业区雨量,得出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结合桂林人工增雨作业的实际,规定各作业区与对比区,检验分析发现,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的降水总量有明显差异,多年统计平均,增雨率达到15%左右。雷达定量测量降水资料对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的检验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作业云回波面积和强度的变化,可定性判断人工增雨是否有效。对有效增雨,根据作业区样本点作业与对比参照区降水平均增量对比,可确定作业区平均增雨量,由此计算出作业影响区域累计增雨质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统计分析2012年~2016年,近五年的阜新地区夏季人工增雨作业天气形势,总结出夏季(6月~8月)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判别指标,为科学有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阜新地区6月份e-Ei0区域高度位于3~4km,7~8月份高度位于4~5.5km;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在25dBz~55dBz、液态水含量LWC0.15g/m~3、回波顶高6km,有利于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19.
2019年5月5日,受高空槽、地面冷锋和切变线的共同影响,铁岭市出现有利于人工增雨的天气形势。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在全市范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本文利用天气形势图、气象雷达和地面降水资料,对此次人工增雨的作业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铁岭市人工增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近10年甘肃春季飞机人工增雨经济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人工增雨效益评估的现状,并评估了甘肃省的空中云水资源及人工增雨潜力。在此基础上,根据2004~2013年春季(3~5月)甘肃省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资料,采用静态评价指标,重点评估了甘肃飞机人工增雨的直接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春季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年均增水量为4.07亿t,年均经济效益为3649.89万元,10年的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