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凹头小蜂属Antrocephalus Kirby,1883隶属于小蜂科Chalcididae截胫小蜂亚科Haltichellinae。本属成虫的主要特征是:中单眼几乎位于头部最高处;触角洼深凹;眶前隆线明显,横向延伸至中单眼上方。触角细长。前胸背板侧隆线向中央延伸,在中央处略断开并向  相似文献   

2.
现将江西采到的凹头小蜂属两新种和一中国新记录种记述如下。莲塘凹头小蜂 Antrocephalus liangtanensis Sheng,新种雌:体长7毫米左右,黑色。触角柄节基部、端部、梗节、环节、棒节端部和触角间突上部黄色,余黑色。单眼和复眼黄褐色。前、中足基节除端部红褐色外,余暗褐色,腿节、胫节和跗节红褐色;后足基节黑色,腿节红褐色,有不明显暗斑(图6);胫节和跗节暗褐  相似文献   

3.
在寄生性膜翅目昆虫中,姬小蜂亚科中的羽角姬小蜂属Sympiesis虽不是一个大的类群,但有的种类对农林害虫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有的是著名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现把已经鉴定和整理的三种记述如下。其中二种是中国新纪录,一种是雄虫首次描述。 1.棉大卷叶虫羽角姬小蜂Sympiesis derogatae Kamijo 雌:体长2.1—3.4毫米。头前面观横形,与胸部等宽。两复眼间距离与复眼长相等;内眼眶在复眼下具弱分支。侧单眼间的距离是侧单眼直径长的1.5倍。触角鞭节长是头宽的1.3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属膜翅目小蜂总科姬小蜂科啮小蜂亚科,周氏啮小蜂属是杨忠歧教授等人在1985年调查美国白蛾天敌昆虫时发现,并于1989年记述发表的一个新属新种。1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1.1~1.5mm。红褐色稍带光泽,但头部、前胸及腹部色深;触角各节褐黄色;上领、单  相似文献   

5.
横胸步甲属Anaulacus MacLeay 1825属鞘翅目步甲科截翅类(Truncatipennes)横胸步甲族(Anaulacini).该属主要特征为:触角近链珠状,短,不伸达前胸背板基部;后足胫节具长端距,几乎与相当长的第1跗节相等,胫节表面具数列短刺;鞘翅长,将整个腹部覆盖,使腹部末端不能外露(而在截翅类中极大多数类群腹末端是外露的),但翅端钝,整个鞘翅近长卵形;下颚端无毛;前胸背板横,侧缘阔圆,后角钝而不明显,侧缘中部前及后角具2根或更多的毛[1].横胸步甲属仅分布于东洋区.该属共计3种:斯氏横胸步甲A. sterbai Jedlika 1934产于菲律宾,四斑黄胸步甲A. quadrimaculatus Schmidt-Goebel 1846分布于缅甸,带横胸步甲A. fasciatus Schmidt-Goebel 1846则为广布种,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优势寄生蜂亮腹釉小蜂Tamarixia radiata的个体发育形态学及寄生行为,为柑橘黄龙病的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方法】在温度为(26±1)℃、相对湿度为60%~80%的试验条件下,观察亮腹釉小蜂寄生行为及个体发育形态,并测量形态学指标。【结果】亮腹釉小蜂寄生柑橘木虱3~5龄若虫产卵;亮腹釉小蜂整个发育历程分为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室内条件下其世代发育历期约为13.40 d;雌虫个体明显大于雄虫;雄虫触角刚毛发达,几乎覆盖整个触角基节,而雌虫触角刚毛很短,触角基节清晰可见;雌虫腹部背面黄色区域明显大于雄虫。【结论】亮腹釉小蜂为柑橘木虱体外寄生蜂,雌、雄成虫形态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八种绒茧蜂,其中四种为我国新记录,现分别描述于后。 1.粘虫小绒茧蜂Apanteles Cirphicola Bhatnagar(中国新记录) Apanteles cirphicola,Bhatnagar,In dian.J.Entomol.1948.10:135 形态: 雌:体暗红黑色,头部后单眼间距离为后单眼至复眼距离的3/4,为后单眼至前单眼距离之半,有微细和模糊的刻点;后头稍凹陷,光滑有光泽;颜面暗红褐色,有微细而浅的刻点及明显的中纵脊;触角比体稍长,红褐色,柄节除基部红暗色外,柄节其余部分暗褐色、不达到前单眼,唇须和后足胫距黄白色。胸部:黑色,翅基片之间的距离和头等宽;中胸背板具强,而紧密的刻点,端半部两侧具稀细而浅的刻点;小盾片尖三角形,  相似文献   

8.
蝽茧蜂属Aridelus Marshall属于茧蜂科的优茧蜂亚科Euphorinae。在我国已知三种,两种分布在福建省,一种分布在台湾省(赵修复,1974)。本文报导一新种,系采自吉林省长白山。模式标本存浙江农业大学。 夹色蝽茧蜂 Aridelus alternecolatus新种 前翅长3.9毫米。头部满布稀疏小刻点和细白毛,仅在两触角窝上方的额部光滑且稍凹陷呈半圆形;头背面观横形,其宽度为长度2倍;额具细中纵脊;唇基稍隆起,端缘有一小中齿;复眼之后头部稍臌出;单眼小,正三角形排列,侧单眼间距为单眼直径的2倍;后头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采自新疆北部梭梭林平腹小蜂属Anastatus Motschulsky一新种:荒漠平腹小蜂Anastatus desertus HuangHu, sp.nov.,其鉴别特征为:体大部分黑褐色,具紫蓝绿色金属光泽;头正面观宽为高的1.21倍,背面观宽为长的1.48倍;触角13节,触式11173,着生位置低于复眼下缘连线;触角索节第三节最长,条形感受器分布在索节第三节至棒节末端,其中端棒节感器最多;中胸盾片中叶前缘微突部分菱形,密布横条状刻纹,长为中胸盾片长的1/3;小盾片狭长,长为宽的3.25倍;前翅短小,不超过腹部第二节背板,末端尖。腹部拱起,长大于中胸,中间较宽两边窄。模式标本保存在新疆大学昆虫标本馆(ICXU),另外,文中还提供了中国已知平腹小蜂属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2.2巨马陆2.2.1原动物为姬马陆科(Julidae)巨马陆(Julidae bortersis Wood)。2.2.2形态雌、雄异体。成体体长25~30mm,圆筒形,茶褐色,具光泽,分头、躯干两部;头部具触角1对,眼为单眼,但多丛集似复眼。腹面前端有口器(1对大颚、1对小颚);躯干部没有明显的胸、腹之分,由大小相同的体节组成,其头后4节(属胸部);第1节无附肢(行动足),其余3节每节1对附肢,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形态学研究,解决寡索赤眼蜂属Oligosita Walker因个体微小,形态差异不明显而导致的鉴定困难问题,为寡索赤眼蜂属昆虫的鉴定提供可靠的形态依据,为利用该种寄生蜂防治农、林业害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新疆分布的8个种的成虫制作玻片标本,挑选40个外部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筛选出以下18个具有严格种间特异性,可应用于分类学研究的特征:复眼颜色、单眼颜色、触角索节长宽比、触角索节形状、触角棒节长宽比、触角棒节形状、触角端棒节条形感受器的数量、前翅缘前脉着生刚毛数、前翅是否具前缘室、前翅缘前脉端部刚毛是否着生于前缘室、前缘室中着生刚毛数量、缘脉下方是否具纤毛、前翅长宽比、前翅缘毛相对长度、前翅端部形状、翅痣形状、后足胫节与产卵管长度比、雄性外生殖器有无内突。【结论】形态特征能有效应用于寡索赤眼蜂属的分类研究,且能有效区分之前被认为形态相似而难以区分的部分物种。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系1990年收集的小蜂标本,鉴定出截胫小蜂亚科 Haltichellinae 中国新纪录种2种.现将其形态特征,寄主种类和地理分布等记述如下,标本均保存于江西农大植保系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真菌蚊属三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菌蚊科(Mycetophilidae)真菌蚊亚科(Mycomyinae)的真菌蚊属(MycomaRondani)主要特征是:复眼在触角上方具凹缘,中单眼缺如;后胸的前侧片和侧背片均光裸,足的胫节鬃排列规则;翅面无长毛,径分脉R_4存在;雄外生殖器异常特化。主要分布在全北区,已知164种(Vaisanen,1981),我国种类缺乏调查。1 长白真菌蚊Mycomya changbaiana,新种(图1 A—D)  相似文献   

14.
经实地调查和室内解剖观察,分析研究了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寒流对海南、广东椰心叶甲及其寄生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椰心叶甲成虫在海南冻死率为0,在广东冻死率为68.25%~98.00%;在海南随纬度升高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率AK39.88%下降为12.16%,椰甲截脉姬小蜂随纬度升高寄生率从4.61%提高到18.42%;在广东仅徐闻、雷州有两种寄生蜂分布,其中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寄生率为2.50%和5O%,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寄生率为34.37%和50%;椰心叶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在寄主体内的存活率随纬度升高而下降,分别从89.50%下降到76.11%和46.90%下降到11.23%。  相似文献   

15.
砂生槐种实害虫对砂生槐种子与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藏林芝、拉萨、日喀则砂生槐自然分布区研究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itiana)种实害虫对砂生槐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库的害虫寄生率高达70%,寄生性昆虫为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刺槐小蜂(Bruchophagus onois(Mayr));整个种子库的发芽率为29.35%,正常种子的发芽率为50.3%;豆荚螟寄生完全阻断种子的发芽,发芽率为0;刺槐小蜂取食寄生的种子发芽率为9.4%。完好种子和不同昆虫寄生种子纵径、横径和质量有显著差异,与正常种子相比较,豆荚螟和刺槐小蜂寄生均使种子体积减小;豆荚螟和刺槐小蜂寄生引起种子的质量损耗分别为49.13%和39.30%。说明昆虫寄生对砂生槐种子有明显的影响,是影响砂生槐种群更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北地区绅元叶蜂属二新种(膜翅目:叶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中国西北地区叶蜂科绅元叶蜂属2新种:糙眶绅元叶蜂Taxoblenus temporalis Wei et Nie sp.nov.和王氏绅元叶蜂T.wangi Nie et Wei sp.nov.;首次报道和描述红足绅元叶蜂T.rufipes Wei et Nie的雄虫.修订了绅元叶蜂属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南林学院昆虫标本室.糙眶绅元叶蜂与T.rufipes Wei et Nie近似.但后头和后眶刻点十分致密.无光泽.雌虫触角等长于胸腹部之和,雄虫触角约等长于虫体.爪内齿微小、抱器中部不宽于基部.阳茎瓣头叶十分狭窄,顶端无钩;王氏绅元叶蜂与T.temporalis Wei et Nie sp.nov.近似.但体较大.爪具基片.单眼后区无中脊;雌虫触角明显侧扁,第3节2倍长于复眼短径;雌虫锯刃单叶状突出.翅痣大部黑褐色;雄虫抱器中部明显宽于基部.抱器端部的细毛很短.阳茎瓣具顶侧突.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栗绛蚧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绛蚧1a发生1代,以小若虫固定在1~2年生枝条上越冬,3月上旬越冬若虫出蛰,4月份蚧壳膨大变硬,雌成蚧4下旬至5月中旬为产卵期,平均卵量2500粒,卵孵化历期约6d,平均孵化率为97%;5月15日始见初孵若虫,5月下旬固定寄生,分泌蜡质覆盖体外,体极小,7月份蚧壳长到直径达2mm时,进入越夏、越冬.栗绛蚧的天敌有黑缘红瓢虫,内寄生蜂:花角跳小蜂,桑名花翅跳小蜂,中国花角跳小蜂,绛蚧细柄跳小蜂,绛蚧跳小蜂等8种,花角跳小蜂寄生于雄蚧,桑名花翅跳小蜂寄予生于雄蚧,也寄生于雌蚧,后3种寄生于雌蚧,1999年寄生于雄蚧的寄生率为14%,寄生雌蚧的寄生率为22.5%;自然天敌对栗绛蚧的控制作用显著.在防治板栗病虫时,增加施药次数、与施药时间不当,导致自然天敌对栗绛蚧控制能力减弱,加之栗绛蚧繁殖系数大,初孵若虫期降雨小或干旱等是栗绛蚧暴发的成因.栗绛蚧在轻、中度发生年,用药剂防治时,应在3月中、下旬施药,并注意挑治,以保护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40%速扑杀乳剂1500倍液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对聚果榕五种非传粉小蜂的产卵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对金小蜂Apocrypta westwoodi和长尾小蜂Platyneura agarensis的食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聚果榕上的5种非传粉小蜂的产卵顺序依次为,P.testeace,Apocrypta sp.,P.mayri,A.westwoodi,P.agraensis。在榕果的生长发育期内适合P.testeace,P.mayri 和P.agraensis产卵的时间分别约为 6 d,11 d,22 d。Apocrypta sp.和A.westwoodi分别紧随其寄主P.testeace和P.mayri产卵,适合这两种小蜂产卵的时间依次约为 6 d,33 d 。Platyneura属的3种长尾小蜂的产卵姿势比较相似,Apocrypta属的2种金小蜂产卵姿势也是相似的。金小蜂A.westwoodi仅寄生于长尾小蜂P.mayri,并不寄生于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长尾小蜂P.agraensis是传粉榕小蜂的寄生者,并非植食性造瘿者。  相似文献   

19.
<正>一、水蚤的习性水蚤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水蚤科,简称"溞"和"溞科",俗称"红虫",是枝角类动物的通称。体小,呈卵圆形,左右侧扁,长仅1~3毫米;体外具有2片壳瓣,背面相联处有脊棱,后端延伸而成长的尖刺(壳刺);头部伸出壳外,吻明显,较尖;复眼大而明显,可不断转动,在复眼与第1触角之间有单眼;吻下的第1触角短小,不能活动,第2触角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了采自河北省雾灵山区的叶蜂科2个中国新记录属,含1个新种和1个新记录种:中华双突叶蜂Anoplonyxsinensissp.nov.(新种)和黄褐顶脉叶蜂dineuravirididorsats(Retsius)。中华双突叶蜂前翅具2r-m脉、触角长于前翅C脉等与Anoplonyxduplex(Lepeletier)和Anoplonyxpectoralis(Lepeletier)比较近似,但触角端部各节长宽比为6,单眼后区宽长比为3,锯腹片15节且3-13节缝具粗长节缝刺突等与此2种不同。根据中国标本描述了中国新记录属一顶脉叶蜂属属征和黄褐顶脉叶蜂种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