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湿度监测系统广泛应用于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工农业生产中。本文采用C8051F020单片机、DHT11温湿度传感器、LCD1602液晶显示屏等部件设计了实现温湿度的采集、显示等功能的下位机系统,并且基于Visual C++6.0设计了对温湿度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及统计的上位机系统,通过RS-232实现了上位机和下位机之间的通信。系统测试表明,本文设计的系统能够对环境进行更好的监测和分析,适用于各种领域。  相似文献   

2.
豫北黄牛适应性强,耐粗饲,繁殖力旺盛。但是,由于长期饲养管理粗放,牛群未进行系统的选育和合理利用,致使体格较小,生产性能不高,养牛经济效益低。为了充分开发豫北丰富的黄牛资源,提高黄牛利用价值,发展肉牛生产,我们利用肉牛冷冻颗粒精液与豫北黄牛进行了杂交改良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选取1985年出生的犊牛344头,其中西黄F_168头(公、母各34头),夏黄F_182头(公42头、母40头),利黄F_168头(公32头,母36头),海黄F_166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闽南黄牛在白天放牧,夜间补喂尿素氨化稻草育肥增重效果,我站于1996年Ic月25日至12月25日,在三班镇奎斗村外洋自然村养牛专业户陈贞勇的养牛场作闽南黄牛的育肥增重试验。正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中选择:从该场牛群挑选1龄左右、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健康无病、体重较一致的闽南黄牛8头(公4头,母4头)作为试验牛。1.2分组:随机将试验牛分为1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4头(公2头,母2头)。经检验组间均重差异不显著(P>O.OS)。l.3试验方法:1.3.l预试期:从9月30日至10月24日计25天,其间试验牛适应新条件,分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日本和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膘情和胎次等基本资料相近的西杂、秦杂和本地母牛共200头,随机分成四组.A组50头为日本和牛冻精+西门塔尔+本地黄牛杂交(和西杂组);B组50头为日本和牛冻精+秦川+本地黄牛杂交(和秦杂组);C组50头为日本和牛冻精+本地黄牛(和杂组);D组50头为本地黄牛,对比分析四组牛群的在初生、半年、一年后的体重数据.结果:前两组牛群的受胎率、产犊数以及产犊成活率等与后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牛群的受胎率分别是80%、84%、70%以及66%,和西杂牛数值最高,而本地黄牛的牛犊成活率达到了100%;前两组牛群的牛犊在初生、半年后和一年后的体重数据与后两组牛群的牛犊体重数据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西杂牛组数据最优,其三个阶段中结果分别为(43.1±4.2)kg、(203.8±8.3)kg、(300.2±13.1)kg.本地黄牛组数据最差,其三个阶段中结果分别为(21.0±2.3)kg、(161.5±6.5)kg、(224.3±8.7)kg.结论:应用日本和牛冻精+秦川/西门塔尔+本地黄牛方式能够有效的达到黄牛改良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西门塔尔牛与湘西黄牛杂交1代牛在湘西丘陵山区,自然放牧条件下的产肉性能及生产潜力,提高商品牛群经济效益。几年来,张家界市永定区进行了18月龄牛的屠宰对比试验,为武陵山区的黄牛改良和加强商品化进程提供了科学依据。1“材料和方法1.1屠宰试验牛的选择在湘西黄牛的主产区永定区三家馆多的农户中挑选健康、体质结实,发育正常的18月龄牛。包括经外貌鉴定具有代表性,中等膘情的西杂1代牛8头,湘西黄牛8头。1.2试验牛饲养管理选择的屠宰试验牛,按永定区传统饲养方式,各个生长期均为粗放的自然放牧,不补充饲料,管理条件…  相似文献   

6.
饮水行为与猪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监测饮水行为有助于及早发现患病仔猪并隔离治疗,提高猪的健康水平和养猪效益。试验以断奶后群养仔猪为研究对象,利用RFID和流量传感器建立集仔猪识别和饮水行为监测为一体的采集节点,通过蓝牙进行数据无线通信,上位机软件和管理系统实现对保育栏多头仔猪饮水数据的记录和图形显示,系统实时监控、记录每头仔猪的每次饮水数据,合成每日饮水数据。结果表明,5头仔猪断奶后1~4周每日饮水均量分别为993.3mL、1372.1mL、2216.8mL和3149.5mL,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且与断奶前的体重正相关;断奶后1d仔猪饮水量显著高于第一周的均值,反映出仔猪的断奶初期不适应引起其饮水量增加,总结现有仔猪的饮水规律,用于及时发现异常饮水情况并报警,提高仔猪成活率和猪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奶牛乳头长度和乳头末端健康状况在奶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本研究对山西省奶牛场的514头泌乳牛乳头长度和乳头末端状况进行评分,并收集了该场2013年6月24日的DHI数据。采用固定模型分析牛只泌乳阶段、胎次、乳头长度和乳头末端状况四个因子对产奶量和体细胞数(SCC)的影响。经抽样分析发现,该牛场泌乳牛群乳头长度集中在4~6cm。乳头长度短于4cm的个体有22头(6.6%),最长乳头超过6cm的个体有53头(15.8%)。与乳头长度为4~6cm的牛只相比,乳头长度超过6cm或短于4cm的奶牛,其乳头末端健康状况显著下降(P<0.05)。该牛群乳头末端评分的均值为2.25分,参照文献评价乳头健康的标准,该场泌乳牛乳头健康状况良好。经对前后乳区的乳头末端损伤程度进行分析,表明奶牛后乳区乳头末端状况极显著好于前乳区(P<0.01)。乳头长度和乳头末端状况对产奶量和SCC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乳头过长时奶牛平均SCC比正常个体高出5.8万个/mL。乳头有损伤的个体较乳头健康奶牛SCC的均值高出2.2万个/mL。评价牛群的乳头长度和乳头末端状况有助于了解牛群的乳房健康状况,可为牛群管理提供有用建议。  相似文献   

8.
沙山养牛场位于贵池市西南角,与东至县坦埠乡毗邻。牛场依山傍水,紧靠升金湖北岸、滩涂广阔,湖草丰盛有宜渔、牧、林的资源优势。为了开发利用丰盛的牧草资源,发展草食动物,唐田乡于1995年建成了沙山养牛场,同年11月从蒙城县购买成年杂交黄牛43头,1996年5月又从利辛县购买成年杂交黄牛13头。自1996年4月初起,除1头种公牛实施舍饲外,其余55头黄牛全部进行半天下湖滩放牧,半天舍饲的管理方法,放牧饲养3个月后、牛群膘肥体壮,未发生任何疾病。自1996年7月中旬牛群膘情开始下降,少数牛出现拉稀,粪便带血,行走步态不稳,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9.
我场于1978年5月以来,先后从大庆市各单位和农村调进和购入了大批黄牛。这些牛只因来源复杂,疫病较多,我们为了搞清牛结核病在牛群中的存在情况,于当年6月和9月用黑龙江省兽药一厂生产的7503—1和7603—3批号的结核菌素,对从未作过结核检疫的1,214头黄牛作两次皮内反应试验。结果检出结核反应阳性牛27头,检  相似文献   

10.
2010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从米东新区活畜市场购买的42头试验牛相继发病,并出现批量死亡,前后死亡黄牛9头。经对死亡牛的剖检诊断,发现牛瘤胃内有大量寄生虫。通过对虫体的鉴定,病原为后滕同盘吸虫(Paramphistomum gotoi Fukui)。经过驱虫治疗后,牛群停止死亡。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基于基因芯片数据分析杂交改良藏黄牛的遗传结构和血统组成。以30头本地藏黄牛、40头荷斯坦牛和40头西门塔尔牛为参照标准品种,待测样品为采自山南市的58头杂交藏黄牛。通过Illumina GGP50K芯片杂交获取所有个体的全基因组范围SNPs数据,利用GCTA、MEGAX和Admixture等软件对SNPs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杂交藏黄牛与荷斯坦奶牛和本地藏黄牛关系较近,与西门塔尔牛较远;杂交藏黄牛的血统中,荷斯坦奶牛占比最高为50%,其次是本地藏黄牛约40%,最低的是西门塔尔牛为10%。该研究结果与杂交藏黄牛的生产性能和体型外貌相符合,可以为下一步杂交藏黄牛横交固定选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补饲后贵州本地和杂交黄牛胚胎移植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用黄牛203头,其中杂交牛34头,本地牛169头,分2批进行。第一批杂交牛26头,本地牛111头,经补饲60d后,杂交牛和本地牛作为受体牛可利用率为80.75%和37.83%;用CIDR-PG法,加注VA-D-E做同期发情处理,杂交牛和本地牛同期发情率分别为95.23%和97.62%,黄体合格率分别为66.67%和83.33%,妊娠率为57.1%和62.8%。第二批杂交牛8头,本地牛58头,补饲100d后,杂交牛和本地牛作为受体牛的利用率分别为87.9%和87.5%,同期发情处理后,同期率均为100.0%,黄体合格率为100.0%和56.86%,妊娠率为85.7%和68.9%。补饲100d后杂交牛和本地牛作为受体牛的可利用率、同期发情率以及妊娠率差异不显著,说明补饲不仅可以提高本地黄牛的体况,扩大受体牛群选择面,同时可使胚胎移植妊娠率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公主岭市开展黄牛改良工作已有20多年历史,现有牛群质量明显提高,逐渐形成了以比利时兰等为终端父本的多元高代改良品种牛。为了掌握该牛的生长发育情况,我们于2003年6月1日至11月30日在刘房子镇光明育肥牛养殖场进行了两个不同品种牛育肥增重对比试验。现将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县自一九八一年以来,在利用南阳牛改良山地牛方面,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采用以冷配为主、本交为辅的两种配种方法,并且落实了种公牛鉴定和劣牛去势等有关技术措施,全面开展山地牛改良工作,使黄牛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改良牛占牛群比重逐年增加.为了阐明黄牛改良技术效果,我们组织专业技术干部5人,对余关、湍东、师岗和板场四个乡进行了随机抽查,在22个行政村中调查各种年龄公母牛(包括阉牛)572头,其中改良牛453头(公牛185头,母牛268头)占总调查数的79.2%,山地牛119头(公牛68头,母牛51头)占20.8%,就牛群的毛色结构、生长发育状况和役用性能进行统计分析,在资料整理过程中,把同年龄、同性别的改良牛和山地牛进行分组,便于对比分析,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大额牛与黄牛杂交的试验来为探索种间杂交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用2头大额牛公牛与20头黄牛母牛圈舍混养分别进行本交试验。[结果]表明,大额牛能与黄牛进行本交使母牛受孕,受孕率达50%。[结论]不仅证实了大额牛与黄牛的种间杂交可行性,也为牛种间杂交改良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牛为人们提供肉食和乳食品,与人的生活极为密切.因此,加强对黄牛的弓形体检疫工作,对保护人们的健康和保障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应用间接血凝试验对德保县屠宰场的140头黄牛进行了弓形体血清学调查.结果,检出阳性牛10头(阳性率为7.14%).其中,雄性牛50头,阳性6头(阳性率12%);雌性牛90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航空磁测数据实时处理的需求,研究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航磁补偿数据处理模拟系统。系统选用STM32微处理器为主控制器,采用串行通信方式与上位机进行航空磁测数据实时传输。论文介绍了该系统硬件电路、下位机软件设计,对航空磁测数据的读取、补偿、实时显示、存储等方面进行了LabVIEW软件程序的设计。测试证明该系统对航磁数据实时处理结果和实际测试的数据对比效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省养牛业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1994年,全省牛存栏630.24万头,比1978年净增294万头,其中黄牛274万头,占总存栏数的65.7 %,能繁母牛237万头,占总存栏数的37%,当年产活犊84万头,繁殖成活率为32%,1994年共出栏牛54万头,生产牛肉5.32万吨.牛群结构趋于合理,肉牛生产技术普及及丰富的饲草资源,为改良我省地方黄牛发展商品牛生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试验用黄牛203头,其中杂交牛34头,本地牛169头,分2批进行。第1批杂交牛26头,本地牛111头,经补饲60 d后,杂交牛和本地牛作为受体牛可利用率分别为80.75%和37.83%;用CIDR-PG法,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做同期发情处理,杂交牛和本地牛同期发情率分别为95.23%和97.62%,黄体合格率为66.67%和83.33%,妊娠率为51.7%和62.8%。第2批杂交牛8头,本地牛58头,补饲100 d后,作为受体牛的利用率分别为87.9%和87.5%,同期发情处理后,同期率均为100%,黄体合格率为100%和56.86%,妊娠率为85.7%和68.9%。补饲100 d后杂交牛和本地牛作为受体牛的可利用率、同期发情率以及妊娠率差异不显著,说明补饲不仅可以提高本地黄牛的体况,扩大受体牛群选择面,同时可使胚胎移植妊娠率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乳房健康是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发挥和乳品质量最主要的因素,为深入了解奶牛乳房健康情况,本文通过DHI数据从长期和当月分析了上海某规模化牧场牛群的乳房健康状况,结果显示,该牧场牛群乳房年平均感染率为31.3%,月感染率与权重体细胞数呈线性相关(r2=0.9401),随着胎次和泌乳天数的增加,体细胞数和感染率升高;该牧场慢性感染牛是风险最大的牛群,牛群存在传染性病原感染。通过2015年12月份的DHI数据分析发现,体细胞数80万个/m L以上的牛占12.4%,但是对大罐奶体细胞数的贡献值却达到60.3%,同时新产牛乳房感染率偏高(28%)。因此从短期看,该牧场应对体细胞数过高的牛采取适当措施,从长期看首先应该减少慢性感染牛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