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冬马尾松毛虫幼虫蛰伏树干调查查准、查清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基数是指导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中龄林以上的马尾松林分内,碍于林木数量大、树干高等原因,给调查越冬虫口基数尤其是蛰伏树干2m以上的幼虫数量带来很大困难。多年来,我们对越冬马尾松毛虫蛰伏树干幼...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毛虫是危害松林的大敌,它以幼虫越冬,每当春季来临,越冬代松毛虫随着气温的回升,倾巢而出,吞噬松树针叶,危害很大。防治松毛虫要抓住越冬代,这是因为:第一,越冬代松毛虫虫口密度的大小,常决定着未来松毛虫发生的趋势。如果越冬代虫口基数大,来年暴发成灾的可能性就大。第二,越冬代松毛虫繁殖力强,每条雌虫产卵可达300粒以上,1年2~3代,发展数量惊人。在越冬代繁殖之前,将其灭除,使其不能“传宗接代”,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三,越冬代松毛虫从越冬到初春活动之前,使用“无公害农药”———白僵菌,是防治的最佳季…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毛虫是湘乡市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2017年度,本试验通过频振式诱虫灯诱集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成虫进行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5月30日是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成虫上灯的高峰期,用期距法预测第一代3龄幼虫高峰期为6月19日,为最佳防治时期。有效基数法和危害程度预测数据均表明湘乡市月山镇群乐村2017年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虫口基数过大,建议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工作,避免翌年越冬代幼虫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4.
我国长江沿岸地区松毛虫二、三代分化的决定因子是光周,分化的比例决定于第二代幼虫孵化的时间。八月初以前孵化的,大部份可完成二代进入三代,而八月上、中旬以后孵化的,绝大部份就以第二代幼虫越冬。分化比例的大小明显地影响越冬虫口的基数。温度和营养等因子通过对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而影响其二、三代的分化。重庆地区松毛虫的临界光周值为13 h30 min左右,二、三代分化的临界日期在八月上旬前后,这一问题的解决为长江沿岸松毛虫种群生态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数量变动的预测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赤眼蜂大面积防治不同类型区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分析了赤眼蜂大面积防治不同发生类型区(丘陵区、山区和越冬代、第三代)马尾松毛虫的试验情况,发现利用赤眼蜂对丘陵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进行规模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山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对第三代松毛虫的防治,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夷陵区位于三峡库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是该区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笔者总结了近十多年来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发生和防治情况,分析其发生规律,提出了今后的防治对策,供领导和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几种方法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为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具备白僵菌寄生、发展的条件。否则,达不到治虫的目的。现介绍我市多年来的几种方法:1.带菌越冬于九月、十月对第2代、第3代越冬松毛虫幼虫群体布菌,使白僵病在松毛虫群体...  相似文献   

8.
总结分析了江西省马尾松毛虫防治的经验教训,依据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遵循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规律,视不同发生阶段,采取相应措施,提出在害虫潜伏期和上升初期采取营林、生防措施,稳定低虫口;在害虫上升期,加强小面积除治,控制虫情上升;在害虫越冬代暴发成灾期,弃重治轻,遏制灾情蔓延等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将室内自然温度饲养的第2代马尾松毛虫成虫所产的卵孵化后收集幼虫,分别以自然温度和加温饲养越冬。结果表明,通过加温的方法马尾松毛虫在室内可以继代饲养,室内自然温度越冬饲养1代过程中可以加温饲养3代,加温饲养的马尾松毛虫成虫的产卵量和孵化率与越冬代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松毛虫越冬调查方法的多角度研究,分析、计算所得经验公式(公式Ⅰ)、(公式Ⅱ),已在我区林业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验证,越冬代虫情调查准确率在95%以上。该研究成果为目前万州区最新松毛虫越冬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雨日对马尾松毛虫诱发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雨日作为一种气象因子,直接影响着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量及越冬。全年雨日及11月份雨日越少,当年马尾松毛虫发生量越大,次年越冬代恢复取食期危害面积及程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12.
弄清冬季诸气象因素对越冬松毛虫的综合影响将有助于在大面积范围内预测越冬后不同地区松毛虫的残存虫口,节省大量的越冬后虫情调查用工。同时,掌握越冬松毛虫的减退规律后,将为划分松毛虫发生类型区和建立越冬代松毛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根据。 本文根据江山县1985年冬至1986年春不同地理条件下,冬季主要气象因子的观察资  相似文献   

13.
对太行山区飞播油松幼林内的油松毛虫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毛虫在太行山区油松飞播林内1年发生1代,以4—5龄幼虫在树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上树危害。其越冬死亡率平均为11.42%。幼虫的空间分布为负二项分布。其防治采用开林道进行化学防治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毛虫越冬代虫口调查样树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典型样树,调查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越冬代虫口数量,作为预测当年虫口发生量的依据,可准确判断是否采取预防措施,控制越冬代虫口的数量,有效地防止第1代虫口数量剧增。  相似文献   

15.
宽结大头蚁筑巢于土中,3月中,下旬开始出巢活动取食,5、6月为繁殖高峰,繁殖期巢内各虫态个体总数高达14865头,7月中旬有翅雌雄成蚁羽化,11月下旬开始越冬,越冬巢内个体数大减,仅以成蚁和少量幼蚁越冬,该蚁是马尾松毛虫卵和初龄幼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对人工挂放于林间的第2代马尾松毛虫卵的最高捕食率达55.33%。  相似文献   

16.
越冬代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越冬代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发现了松毛虫在越冬场所的数量分布、自然死亡率、抗药性、抗寒性、出蜇活动和上树取食过程规律。  相似文献   

17.
冬季气温的高低,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雌雄幼虫数量消长起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到马尾松毛虫群体雌雄幼虫的生命力,影响越冬后虫口密度和幼虫雌性比,还影响到第1代群体发展趋势。1983—1984年,笔者对越冬代4龄雌雄幼虫的耐寒力作室内和林间观测,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8.
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与环境温湿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期的气候特点,在不同时间、不同温度条件下,开展白僵菌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因子是影响越冬代防治效果的主要因子,在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在18℃以上时放菌,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出现白僵时间为10d左右。  相似文献   

19.
松毛虫可分为落叶松毛虫与油松毛虫,属于鳞翅目枯叶蛾科,主要危害落叶松、红松、樟子松等,老龄幼虫危害最为严重,特别是越冬后的幼虫,取食量大增,被害林木常常大片光秃以致枯死,给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1生活史   落叶松毛虫与油松毛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大多 1年发生 1代,以 3~ 4龄幼虫在树干基部周围的枯枝落叶层下卷曲越冬。翌年春 4~ 5月,油松毛虫在日平均气温达到 5.7℃、落叶松毛虫在日平均气温达到 8~ 10℃时上树危害, 6月中旬结茧化蛹, 7月上旬开始羽化, 8月初出现秋代幼虫, 10月份下树越冬。   2…  相似文献   

20.
温度对B.t杀虫剂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毛虫 ( Dendrolimus spp.)是我国第一大森林害虫 ,其中马尾松毛虫 ( D.punctatus( Walker) )占很大比例。由于苏云金芽孢杆菌 (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erliner,简称 B.t)杀虫剂对松毛虫的危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因此在松毛虫灾害的治理中 B.t杀虫剂倍受重视 ,并广为推广应用[1] 。但在利用 B.t杀虫剂防治越冬代的松毛虫时 ,发现其防治效果不佳 ,可能是当时气温较低所致。本研究就是针对不同温度下 B.t杀虫剂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进行的 ,旨在为利用 B.t杀虫剂防治越冬代松毛虫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虫1999年 4月从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