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我县是蚕桑生产的新区,七七年恢复生产以来,多年的实践证明种桑养蚕是我县农民劳动致富的一条好门路。贯彻中央八四年一号文件以后,县委县政府又把种桑养蚕作为发展商品生产的重要项目来抓。群众种桑养蚕的热情空前高涨,蚕桑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八三年蚕茧4165担,相当于七九年的十一倍。全县有122个乡、1040个村、4319户、农户种桑养蚕,由于养蚕分散,给种桑养蚕科学技术的传授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蚕桑生产发展后,如何贯彻落实养蚕技术措  相似文献   

2.
林彩云是临海市双港区店前乡前塘村的农家妇女,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中,以自己辛勤的劳动,积极发展种桑养蚕家庭经济,1979~1988年10年中,共养蚕种195盒,出售给国家的商品茧达8.7吨,蚕茧产值48876元,走上了科学种桑养蚕致富的道路,成为台州地区蚕桑战线上的一名能手。  相似文献   

3.
嵊县青联乡(公社)上淡竹村(大队),蚕桑重点户俞水根,全家5人.自一九八一年开始种桑养蚕,三年来为国家投售商品茧3118斤,收入6100元.其中1983年饲养蚕种31.5张,产茧2107.9斤,得茧款4151.09元,人均提供商品茧421斤,收入830元.俞水根原是村(大队)蚕桑专业队长,有着丰富的栽桑养蚕技术,是一个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  相似文献   

4.
1 龙南县蚕桑生产现状龙南蚕桑生产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是全省重点蚕桑基地县之一。随着茧丝价格的多次大幅波动 ,以及管理和有关配套措施跟不上 ,严重萎缩到1997年初全县桑园面积仅存 4 6 67hm2 ,面对龙南蚕桑生产的严峻形势 ,龙南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 ,经深入分析认为本县发展蚕桑的有利条件 :一是全县种桑、养蚕有 10多年的历史 ,大部分蚕农积累了丰富的种桑养蚕经验 ,蚕农从事种桑养蚕得到了实惠 ,尝到了甜头 ,虽然茧丝价格不稳 ,对他们影响很大 ,但只要采取有效措施 ,大部分农民还是对种桑养蚕抱有希望 ;二是茧价虽然变化大 ,但与其它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相比 ,种桑养蚕还是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三是种桑养蚕投资少 ,见效快 ,经济效益高 ,回报周期长 ,发展蚕桑是调整农业种植业产业结构的理想模式 ;四是发展蚕桑是财政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是全县建立的四级蚕桑科技推广网络和一批技术好、经验丰富的蚕桑科技队伍是发展蚕桑的主力军 ;六是利用世行贷款建起的年产 12 0吨白厂丝的缫丝厂 ,可就地消化本县年产全部蚕茧 ,使蚕茧销售无后顾之忧。权衡利弊 ,龙南县县委、县政府决定从1997年开始启动新一轮全县蚕...  相似文献   

5.
我们广东省丝绸公司蚕桑考察组于1992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先后到印度、泰国和香港考察蚕桑生产及丝绸市场情况。在印度访问了萨氏贸易公司、卡纳塔克邦蚕业发展研究中心和一些主要蚕区,在泰国访问了许明发有限公司、泰国丝绸协会、泰丝公司和蚕桑主产区呵叻府,在香港访问了粤海丝绸有限公司。现将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印度,泰国蚕桑生产概况 1.种桑养蚕情况印度现有桑地面积28万公顷,其中水田桑园19万公顷,早地桑园9万公顷。在全国20个邦中,有15个邦种桑养蚕。主要蚕区分布于南方,一般位于北纬10~20°地带,届热带季风气候,适于全年多次养蚕。目前全国约有5万个乡、村,550万人从事  相似文献   

6.
三个重点即重点乡(镇)、重点村、重点户(科技示范户),笔者根据新蚕区桑园零星分散,生产比重过小,经济效益低下,产量极不稳定等薄弱环节,采取分片,分工负责方法,集中主要精力抓好“三个重点”的建设,改变了过去村村种桑,户户养蚕小农经济格局,调整了蚕桑布局,实现了规模经营,稳定了蚕茧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我县中洞区甲塘乡仁仔洞村是一个水库区移民村。全村81人,耕地面积82亩,其水早田面积70亩。今年,这个村庄种桑47.5亩(其中投产面积42.5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57.9%,人均桑园面积达到0.59亩,15个农户有14个种桑养蚕(一个单身汉不养蚕)。这个村庄自一九八一年起,蚕桑生产一年上一步,逐渐发展成为我县人均蚕桑收入比较高的蚕桑村(详见下表)。这个村庄还根据本村特有的自然条件,利用种桑养蚕积累下  相似文献   

8.
<正> 目前,我省蚕桑生产的技术优势,是蚕桑科研和生产部门储备了不少优良桑、蚕新品种和配套的科学种桑、养蚕技术,而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千家万户养蚕量小面宽,多数蚕农文化程度不高,加之蚕桑技术推广队伍力量薄弱,导致科学栽桑养蚕知识普及程度差,多数蚕农缺乏管桑、养蚕技术。当前,我省  相似文献   

9.
一、青枯病是一种毁灭牲灾害我县地处雷州半岛北部。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调整农业结构,把发动群众种桑养蚕作为一条致富门路来抓,因此,蚕桑生产发展很快。由79年全县有6个乡、镇共种桑650亩,产茧800担,至85年发展到17个乡、镇,110个村民委员会,13000多农户  相似文献   

10.
蚕桑生产能否发展的中心问题,是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只有蚕桑的经济效益好,种桑养蚕才有生命力,才能发展和巩固。近几年来,肇庆市蚕茧生产能够稳步发展,除了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大力宣传贯彻茧价政策,采取积极扶持措施外,蚕户采取了科学的种养技术,提高种桑养蚕经济效益,调动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下面是笔者在生产指导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一、要有利于发展蚕桑生产的茧价政策,才能调动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正> 邛崃县宝林乡1村2组蚕桑重点户杨学义挖掘荒地、溪边、河畔栽植了“四边”桑和8亩带状桑园,以养蚕为主体发展规模经营,年年季季蚕茧优质高产,是全县著名的蚕桑重点户。曾获县、市、省表彰和奖励。杨学义今年春蚕饲养13张,总产茧586公斤,平均单产茧45.08公斤,茧款收入5247元;还为全乡共育小蚕120张,收共育费1200元,全春共收入6447元,人平收入1289.4元。杨学义养蚕年  相似文献   

12.
一、蚕桑生产的概况近几年来,我县的蚕桑生产发展较快。一九七九年全县种桑六百五十亩,产茧七百八十担,到一九八四年,全县有十七个区一百五十五个乡一万一千八百六十六户种桑养蚕,共种桑一万三千五百亩,饲养蚕种六万五千张,产茧二万八千二百四十九担,比一九八三年桑地面积扩大三千六百七十九亩,蚕茧增加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四担;而比一九七九年桑地面积扩大一万二千八百五十亩,蚕茧增加二万七千四百六十九担。一九八五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泰安市范围内种桑养蚕农户的问卷调查,了解了泰安市种桑养蚕农户户主及桑蚕生产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泰安地区桑蚕养殖投入产出特征与技术供需情况。调查结果:泰安市范围内种桑养蚕从业者老龄化现象相当普遍;广大从业者对良种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的需求意愿较强,泰安地区作为国家级蚕桑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在桑蚕养殖技术供给上能达到持续、系统性的供给,并将技术供给与农户养殖实践相结合;对于不能外出务工或者每月有其他经济来源的中老年家庭,年销售收入高于费用支出,种桑养蚕农户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据1985年统计,全省经营蚕桑生产的农户为97.2万户,平均每户产茧87公斤,这些农户中绝大多数既种粮又种桑养蚕,有的既在乡、村企业工作又不放弃承包桑园,利用工余时间采桑养蚕,绝大多数蚕农是兼业经营,它的经营规模受到家庭劳力和房屋设备等条件的限制,究竟经营多少桑园经济效益为佳?金华县22户蚕桑重点户的经营情况如下:22户的桑园面积为59.79亩,平均每户2.72亩,1985年饲养蚕种211.3盒,总产茧15915.6公斤,平均盒产75.3公斤,平均每户生产蚕茧723.4公斤,总茧款为34410.07  相似文献   

15.
我省珠江三角洲的顺德、南海、中山、新会等县(市),向以基塘耕作方式从事种桑养蚕生产而称著,年产蚕茧占全省总产茧量过半。近几年,国家兴办工厂,兴旺的区、乡工副业,也随而办了为数不少的砖瓦窑,这些厂、窑大量排出了废气,日益地加深污染蚕桑生产。这是桑塘地区,种桑养蚕密集,工副业密集,出现的一个新问题,也是污染蚕桑生产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县,从60年代以来,蚕桑生产的发展基础,主要依赖于“四边桑”,并以队营为主,专业队护桑、专业户养蚕,集中售茧,小批量生产。因而,当时蚕茧单产较高,居全川及我市首位,我县团碾乡当时出现养蚕技术高产能手、省人民代表陈华超,具有专用标准蚕  相似文献   

17.
太湖县是安徽省蚕桑重点县,蚕桑基地布局区域化,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太湖县蚕桑产业也存在诸多问题:受重视程度不够,项目资金投入少;茧丝价格波动大,种桑养蚕风险高;省力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低,蚕农积极性不高;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弱。针对太湖县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稳定发展蚕桑产业的建议:提高对蚕桑产业的认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降低种桑养蚕风险;强化桑园标准化管理,着重推广省力化技术;开展综合利用,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利民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18.
1985年江西省蚕桑生产会议于11月20--23日在高安县招待所召开。出席会议代表有来自各地(市)和重点蚕桑县、国营蚕桑(种)场领导和负责蚕桑生产技术干部以及养蚕重点户、专业户代表  相似文献   

19.
<正>蚕桑生产是我市传统的优势产业,种桑养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市的农业生产中,蚕桑生产有着最完整的产业链,从蚕种繁育到种桑养蚕,从缫丝织绸到丝绸印染,从服装生产到出口创汇,其产业链最长最完整。但目前蚕桑生产在我市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蚕农普遍老龄化,机械化程度十分低下,制约了  相似文献   

20.
<正> 故郡乡西原村蚕桑重点户王林,1983年至1985年,共养蚕18张收入1898.97元,养蚕已成为他家一项主要副业收入。为了帮助乡邻走蚕桑致富之路,经常指导蚕户科学务桑养蚕。他看到不少人家养小蚕技术不过关,1985年组织了小蚕联户共育,义务为乡邻养小蚕。因为他注重科学技术,管理有方,共育的小蚕发育齐,体质健壮,头数足,参加共育的六户均获得了产量高,收入好的效果。乡邻们都称他是共产党的好干部,是西原村养蚕人的好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