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我县自1986年进行秋蚕养蚕布局调整以来,即由原来的三秋蚕(出库日期分别为:早秋蚕7月22日~7月24日;中秋蚕8月23日~8月24日;晚秋蚕9月12日~14日)改为二秋蚕(出库日期分别为:一秋蚕8月10日~12日,二秋蚕9月10日~12日),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对比试验来看,还存在着一秋蚕与二秋蚕  相似文献   

2.
<正>宁南县2012年晚秋蚕于9月17日出库,饲育的品种为菁松×皓月,9月25日发到共育室,9月27日收蚁,共育小蚕于10月6日陆续分发到农户,11月28日开称收茧。全县发种30182.1盒,较2011年同期增加6521.3盒,增幅27.6%,产茧118.6万kg,单盒产茧仅39.3kg,比2011年同期降低5kg,创近几年来晚秋蚕养蚕单产新低。笔者就宁南县2012年晚秋蚕饲养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如下。1晚秋蚕单产下降的原因分析1.1主观因素1.1.1常规技术落实不到位。2012年晚秋蚕生产有三个方面表现比较好:一是订种增幅大,全县共发种30182.1盒,较2011年同期增加了6521盒,个别乡镇比2011年同期增加高达1000多盒。二是催青效果好,共育室收蚁整齐,一日孵化率  相似文献   

3.
<正> 1986年我省调整了夏秋蚕布局,全省范围逐步由“三秋”改“两秋”,不养早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夏蚕的出库时间为6月10~25日,一秋蚕出库时间为7月20日~8月20日,二秋蚕出库时间为8月20日~9月20日。一秋蚕与二秋蚕各地的出库时间跨度都长达一个月之久,变化范围过大,在  相似文献   

4.
夏德梅 《四川蚕业》2006,34(3):27-28
1晚秋蚕僵病的发生情况2005年我县晚秋蚕发种36870张,9月13日出库,22日早上发种,23、24两日收蚁,品种为苏菊×明虎,全县蚕区都不同程度暴发僵病,其中以蚕桑主产区特佣、盘湾最为突出,发病面达90%,有少数农户头眠就发生曲霉病和黑尾病,二眠起蚕时蚕座中普遍发生白僵病,每匾有4~5  相似文献   

5.
射阳县2005年全县共饲养晚秋蚕36 870张,9月13日出库,9月24日收蚁,而晚秋蚕较之往年相比具有多病齐发、暴发时间提前的特点,发病之重为多年少见。如特佣、盘湾等重点乡镇,一眠醒后已有脓病发生,20%~30%的农户发生黑尾病,而僵病则非常普遍。为此,县技术指导部门及时采取了多项果断措施,成功地遏制了病情的蔓延,减少了蚕农的损失。1原因分析1·1恶劣的气候条件是蚕病暴发的主要原因2005年晚秋蚕期恰逢持续阴雨寡照的灾害天气,9月份在遭遇麦莎、龙王等台风袭击产生强降雨之后,至10月8日前,没有一个完整的晴天,四眠以前气温比往年明显偏低,四龄…  相似文献   

6.
晚秋蚕的饲养量,历来主张在“大养中秋蚕”的基础上“看桑养晚秋”。但历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晚秋期气候、叶质较好,比中秋蚕高产稳产,山东省从1982年起逐步增加晚秋蚕的饲养比例,不仅提高蚕茧产量,而且改善了茧丝品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一般年份两秋蚕发种量是春蚕的1·6倍,蚕茧产量是春蚕1·4倍,因此,稳定秋蚕生产,提高秋蚕茧质量,是提高蚕桑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1秋蚕茧质下降的原因1·1养蚕布局是影响秋蚕生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县农村秋蚕主要以晚秋为主,中秋为辅,中秋出库时间是8月10日左右,饲养量是春蚕的0·3倍。晚秋蚕出库时间在9月10日左右,饲养量是春蚕1·2倍。这种布局存在着蚕期间隔时间短、大小蚕套养、无法彻底消毒、小蚕共育无适熟叶,桑园治虫难度大等问题,也是导致秋蚕产量不高茧质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1·2饲养管理粗放引发蚕病而影响茧质。秋蚕农村…  相似文献   

8.
从2008年夏蚕至2009年晚晚秋蚕,我县在河口镇进行了夏蚕、正秋蚕、晚晚秋蚕共3季蚕农饲养,涉及30个村,200户,共饲养“两广二号”100130张,产茧3.8万千克,摸索出一些品种特性及饲养经验,现就试验示范结果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病害蔓延、温湿激变、农药中毒和叶质老化是影响秋茧质量的主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秋茧质量,这已成为蚕桑技术推广部门的重要工作。近两年来,我县在提高秋茧质量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调整养蚕布局,选用优良品种1986年,我县调整了夏秋蚕饲养布局,实行了“三秋改两秋”,提出了养足中秋蚕,适养晚秋蚕的思路,并提前中秋蚕出库时间,秋茧张单产由原来的15公斤,增加到25公斤左右。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这种养蚕布局虽然对提高张产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已不能适应提高秋茧质量的要求。为此,我县从1991年起对养蚕布局和品种结构再次进行  相似文献   

10.
王玉云 《四川蚕业》2006,34(4):39-40
2004年射阳县饲养晚秋蚕47800盒,9月6日出库,9月17日收蚁一日孵化率在95%以上。1~2龄前期小蚕发育良好,整齐健壮,2龄后期部分养蚕户发生血液型脓病,3龄又发生一定数量的僵病,5龄后期至上蔟大量发生蚕病和不结茧蚕。据调查,全县80%的农户不同程度地发生蚕病,发病严重的户损失70%以上,个别户甚至颗粒无收。对此蚕农反映强烈,有人认为蚕种质量存在问题。为了正确分析蚕发病的原因,10月19日中国蚕业研究所专家对病蚕进行了鉴定,其结果是:大部分为血液型脓病,少量蚕有微量化学因子积累性中毒症状,蚕发病及不结茧主要是由于消毒防病及饲养不善造成…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县以往常年的气候状况,秋季前期气温高,后期凉爽,适宜蚕儿生长发育.桑树秋芽萌发,生长旺盛,桑叶质地柔软,含水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较丰富,加之每年春、夏季又播种了“桑苗”,增养晚秋蚕,能充分利用桑树秋叶和“苗叶”,增加全年发种量,提高经济效益.我县蚕农均有饲养晚秋蚕的经验,不少蚕户晚秋蚕单张种产茧在30公斤以上,高的达到40多公斤,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蚕农历年饲养晚秋蚕获得蚕茧优质、高产、增收,主要做好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正> 饲养正秋蚕以后,由于桑树枝条继续抽长,再加气温先高后低逐渐下降,适合家蚕蚕体生理要求。因此,每年晚秋茧质量比夏、秋茧还高。但是,晚秋蚕壮蚕期和上蔟阶段容易遭受低温多湿的不良气候影响,若蚕前、蚕中消毒防病不严饲养管理不善,往往容易诱发蚕病,引起晚秋茧歉收。针对各地历年饲养晚秋蚕情况,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几点科技措施,现综合于下:  相似文献   

13.
如东县养蚕布局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养蚕布局变化情况 1994年以前,如东县推行一年五批蚕的养蚕生产布局,即5月份养春蚕、7月份养夏蚕、8月份的早秋蚕、9月份的中秋蚕和9~10月份的晚秋蚕,其中晚秋蚕饲养量较少.  相似文献   

14.
金湖县历来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水稻是我县的主要农作物。自1993年以来,由于受农药污染的影响,中秋蚕饲养中毒现象普遍发生,蚕农怨声载道。到2003年,我县被迫取消了中秋蚕,每年只饲养二季蚕,即春蚕和晚秋蚕。随着养蚕次数的减少,蚕农收入下降,蚕桑效益与其它农作物相比失去了明显优势,蚕桑生产稳定的形势也变得不容乐观。为巩固和发展我县的蚕桑生产,提高桑园单产效益,2007年春我们引进了“二春蚕”饲养这一做法,进行了二春蚕的饲养实践,现对推广二春蚕饲养谈一点体会。1二春蚕推广饲养的优势1.1二春蚕期的气候适宜,蚕作安全二春蚕的饲养正值6月份,气温一般在25~30℃,气候条件相对夏蚕、中秋蚕而言比较适宜,而且大田农作物未到农药使用高峰期,蚕作十分安全,正好适合二春蚕的饲养。1.2二春蚕的经济效益高于夏蚕和中秋蚕夏蚕期由于高温多湿,蚕茧产量极低,经济效益差。中秋蚕由于水稻多次使用农药,造成大环境的污染,蚕中毒现象屡见不鲜,甚至绝收。通过实践,饲养二春蚕,桑叶质量优良,蚕茧产量和春蚕相当,蚕茧质量略逊于春茧,但明显好于中秋茧,总的效益高于夏蚕和中秋蚕。1.3桑叶硬化延迟,有利于晚秋蚕生产由于春蚕和晚秋蚕相差3个半月左右的...  相似文献   

15.
钱彩萍 《江苏蚕业》2002,24(1):35-36
传染性蚕病的发生与蔓延已成为阻碍重点蚕区蚕桑生产健康发展的障碍之一,本文以我县蚕桑重点乡镇特庸镇为例,就其发生与防治谈一点看法。特庸镇现有桑园1.5万亩,年产蚕茧7万担,2000年晚秋蚕期传染性蚕病普遍发生,损失惨重,个别农户甚至颗粒无收,全乡平均张产不足30公斤,比上年同期下降近5公斤。不仅造成大部分农户减产欠收,而且影响到蚕桑生产的巩固与发展,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安定因素。1 发病情况 特庸镇2000年饲养晚秋蚕20737张,9月9日出库,9月18日发种至各育蚕室,9月19日收蚁,二二眠前后开…  相似文献   

16.
吴江市晚秋蚕饲养量最多的年份是1992年,发种达115737张,而自2003年第二、第三产业爆发式增长以来,吴江的秋蚕生产产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2005年起吴江秋蚕无奈地调整为“一秋布局”,这是吴江晚秋蚕生产被逼入了萎缩期的起点,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晚秋蚕种分别饲养了34402张、33777张、28950张、9005张。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吴江晚秋蚕发种日期的选定更显得重要。为此笔者对近几年来的吴江晚秋蚕的发种日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选定了三个方案,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00年晚秋蚕饲养期 ,海宁市有不少蚕农发生极为少见、数量不等的五眠蚕 ,其中以丁桥镇勤力村十一组陈张茂户最为严重。该户饲养的1盒晚秋蚕全部为五眠蚕 ,引起了当地蚕农的好奇和怀疑。为此 ,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分析。1饲养观察和调查1.1饲育情况1~2龄期无异常。3龄虽然饲养温、湿度低于其他蚕室 ,但就眠时间比正常提前5小时。为便于观察和调查 ,我们随机抽200条蚕分别饲养 ,并加强整批蚕的饲养管理。4龄食桑期只有2天12小时 ,比正常蚕缩短1天12小时 ,且眠蚕类似“出火”眠头 ,明显偏小。5龄饷食时蚕体细…  相似文献   

18.
1994年12月22日农林水产省统计情报部公布了“1994年早秋蚕和晚秋蚕收茧量”,加上9月已经公布的春蚕收茧量,因此可知1994年蚕茧生产情况。现将概要介绍如下(表1、表2所示)。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0月上旬到11月上旬,凉山州遭遇连续的阴雨低温天气,导致晚秋蚕饲养时间延长,上蔟率低,单产低,质量差。2007年晚秋,蚕全州共饲养蚕种77551盒,收购晚秋茧2637835kg,单产仅34kg/盒,每盒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7kg,少收蚕茧884t,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50万元,而且蚕茧茧层薄,茧丝短,死笼较多。针对这一情况,凉山州蚕业管理局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现就调查的情况及对策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1适时分批饲养 夏秋蚕期根据气候条件、桑树生长状况、劳力调配情况等因素统筹安排,适时分批饲养.汉中蚕区一般分为夏蚕、中秋、晚秋三个批次饲养.夏蚕期桑叶充足,但气温高应选择抗性强的品种适量饲养,中秋蚕期叶质和气温适宜应充足养,晚秋蚕期叶质下降,应根据桑叶情况看叶养晚秋蚕.生产上,夏蚕、中秋、晚秋三个批次放养比例以1:1.25:0.75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