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田土壤质量评价是耕地地力升降实行奖惩使用的前提。由于当前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是以地块、地片为基础进行的。为适应这一需要,我们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基础上,以太谷县为试点,将土壤普查土壤分类中之土种以下通过因素重迭法续分为土种—变种—土片三级基层分类;同时以1/万地形图作底图,用航片与地形图上对应明显地物点分别建立相应菱形锁,用相似透视网格法按成图比例尺转绘成(1/5000、1/2500或1/万)地形地块(片)及土壤质量等级图、作为农田地力升降奖惩的图幅依据。  相似文献   

2.
田洪军  闫浩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929-2930
利用MapGIS软件中的投影变换系统和图形裁剪程序来完成标准分幅框的生成与制图实现,并以冀、豫、鄂3省为例说明此方法可用于编制1∶100万标准分幅农用地分等成果图。  相似文献   

3.
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手工和野外调查为主的传统地貌制图方法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鉴于此,该研究选择安徽省黄山市潜口镇为研究区,以资源三号卫星影像和1∶2.5万地形图为数据源,联合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提取等高线和高程点等地形信息,生成DEM,计算海拔高度、起伏度、坡度等地形形态矢量特征,然后按照地貌形态分类体系标准,结合地形图和遥感影像色调、纹理等特征,建立地貌遥感判读标志,在ArcGIS软件支持下,快速生成1∶2.5万数字地貌特征图.该方法在地形形态辅助下,使数字地貌制图工作更加高效便捷,为实际生产大幅节省了成本和时间.  相似文献   

4.
基于ArcGIS Engine 9.2的图幅自动接边算法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的存储介质发生了很大变化,数字地形图作为计算机可识别存储介质上的有序集合,仍沿用最初的分幅方式。这种基于分幅、相互分离的数字地形图存在以下弊端:与无分割的实际地理空间实体不一致,无法适应地理信息的完整性需求;不便于数据库的分布式管理;地形图的叠幅使得信息重复获取与存储,产生裂隙和数据冗余,致使资源空间在使用上浪费。基于ArcGIS Engine9.2(相对于以前版本,功能大大得到扩展)的图幅自动化接边,可以实现数字地形图无缝拼接,解决了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背景】具有时空维度的土壤大数据可为农业、环境、国土等部门了解、研究和管理土壤与环境提供数据支撑。历史上完成的纸质土壤调查图件和资料则是构建土壤时空数据库的重要基础。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土壤图成图标准差异较大,构建高质量土壤时空大数据,对异源、异质的非标准化土壤图资料的整理必须进行质量控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解析我国各地异源土壤普查原始图件状况,弄清其数字化整合建库中的质量控制关键问题,探索相应的技术指标与规范,为构建大比例尺土壤图数据库提供质量保障。【方法】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普查图件资料状况,结合我国数字地形图质量控制方法,制定了精度指标,对土壤图数据库实现地理精度质量控制;对比分县土壤图中的土壤名称和现有国家标准土壤分类,实现全库土壤类型名称的修编、编码;通过拓扑检查完成土壤图空间数据库结构统一,以统一境界实现境界标准化。【结果】利用异源大比例尺土壤图构建大区域土壤图数据库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数字化地理精度控制、土壤要素提取标准化、全图整合赋码三大部分。其中数字化地理精度控制包括纸图扫描精度、定位坐标系、不同地形图幅的几何校正精度、几何校正控制点的选取和点数规定。土壤要素提取标准化主要包括土壤要素与非土壤要素采集与核准、空间要素分类码、图层与图幅的标准化。全图整合赋码包括土壤类型名称的修编、编码和行政边界标准化,针对原始分县土壤图土壤名称的不规范命名,特别是土类的不规范命名,遵照国家标准中的土类名称,借鉴分县土壤志剖面记载、省级和国家级分类汇总文献和著作,将300余个不规范土类命名修编为60个国家标准命名;采用层次编码方法,按照土纲、土类至土种的五级编码实现全库每个土壤类型的唯一编码;采用国家标准境界实现行政边界的无缝连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土壤图空间库存储单元由分县转换为1﹕5万标准分幅。【结论】利用异源大比例尺非标准土壤图资料构建大区域的土壤图数据库,其质量控制的关键为数字化地理精度控制、土壤要素标准化、全图整合赋码。针对这三个问题构建的质量控制方法和相应指标,符合我国土壤普查图件数字化建库实际情况,为建设覆盖我国全域的土壤图数据库提供了质量保障。采用这一方法,建立了1﹕5万土壤图数据库共计13 240个,1﹕5万标准分幅,涉及1 688个县市和国营农场。本文还讨论了本研究成果的现状并展望其拓展方向,期望通过结合土壤理化性状信息,为进行土壤长效性质数据挖掘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水料比对红景天药渣发酵制有机肥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料比为2.5∶1.0的物料培养基中,腐植酸含量最高,全氮、全磷含量较高,综合分析水料比为2.5∶1.0为发酵有机肥料的最佳水料比。  相似文献   

7.
贾志成  杨光  杨国苑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147-2148,2156
在宁夏盐池县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以1∶5万和1∶10万地形图制作的DEM为研究对象,以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基本技术平台,分别提取了地面坡度及坡向、平面曲率、剖面曲率4个地形指标,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精度DEM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指标的提取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最后提出了运用负地形法从DEM提取平面曲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数据库构建是掌握各类生态环境因子精确空间分布规律的关键。以多尺度陆地界域为研究区域,依1∶100 000、1∶10 000、1∶2 000地形图进行梯形网格、矩形网格划分,按照国际分幅编号规则分别形成10.3万幅、7.37万幅、1.69万幅覆盖全球/全国/北京的格网数据,提取并整合森林植被覆盖数据、地形地貌数据、气候气象数据、土地土壤数据、大气污染物等多种生态环境因子信息,建立属性数据库,进而建成全球及区域多尺度生态环境格网数据库,便于进行多类型数据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实现了现有多类型生态环境基础数据的科学有效管理及可视化表达。构建的多尺度生态环境数据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已应用于森林植被生境因子空间变异研究及北京市可吸入颗粒浓度分布研究,为科研、教学及生产实践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为今后进行多因子多维度空间分布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基于土壤粒径分布模型的河北省土壤可蚀性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利用河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中的土壤质地组成、土壤图及相应的理化性质属性资料,在验证双参数修正经验逻辑生长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将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系统转换为美国制;并采用公式法计算该省土壤可蚀性K值,编制具有准确几何位置可与地形图配准的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分布图。同时,计算得出该省土壤可蚀性K值在0.25~0.4之间的易蚀性和较易蚀性土壤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8.6%。探讨了土壤可蚀性K值和K值图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桂阳县烤烟新品种云烟97种植密度与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烤烟新品种云烟97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肥量双因素的试验结果表明,桂阳县施纯氮165 kg/hm2,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为1.0∶1.0∶2∶5,种植密度1.65万株/hm2;或者施纯氮180 kg/hm2,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为1.0∶1.0∶2.5,种植密度1.50万株/hm2;这2种方式栽培有利于该品种生产优质烟叶,有利于烟农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桂阳县构建施肥模型和肥料配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省多次土壤调查与制图资料的综合分析,选择适当的成图比例尺和国家标准地形图,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和土壤系统分类原则为依据,进行土壤类型的划分与制图综合以及图斑颜色设计等,提出了福建土壤图集编制的若干技术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缩编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形图缩编是一项系统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在城市宏观管理和规划中,往往还需要更小比例尺的地形图,如1∶2 000或者1∶5 000。在现有1∶500地形图基础上,若采用重测的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文章论述了由1∶500的地形图缩编至1∶2 000地形图的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其中地形图中各要素缩编的关键过程的处理技巧。该方法可显著地提高缩编过程的效率,节省工作量及大量费用。  相似文献   

13.
苏俊彦  方源敏  田淑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579-12581,12584
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整合升级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全力推进全国“一张图”(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现阶段整合工具的不完善,给数据整合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加快整合任务进度,该研究以云南省1∶10 000地形要素数据(DLG)整合为例,探索在数据处理质量控制范围内通过设计软件工具完成部分人工整合作业内容,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景观地形分异格局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1∶10 000地形图及2003年秋季时相的Quick Bird卫星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资料进行景观制图,并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进行图层叠加分析,研究典型嵌套流域内不同景观类型随地形变化呈现出的分异特征及变化成因.结果表明:① 在较大尺度上,地形因素是本区景观分异的首要因素;②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封山育林与生产性造林以及近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是局部地区景观组分在各种地形梯度上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自然恢复过程对于这种格局变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③ 目前流域内人为的干扰活动主要是过度放牧,集中在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过渡的中游地带;④ 在本流域高程1 000~1 200 m、坡度25°~35°、坡向半阴坡的关键地区,应采用科学的人工促进自然生态恢复措施,逐渐增加近自然景观组分,尽量减少负面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5.
以《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标准绘制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土地调查底图,依《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标准对地形图上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进行提取。详细探讨了从地形图上水系、居民点及设施、交通、管线、植被与土质等地物中提取的地类信息的归并情况,指出了从大比例尺地形图上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存在的问题,为共享资源,节约社会成本,建议统一地类划定标准,用定量的数值来定义各种地类等。  相似文献   

16.
利用遥感影像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时,在室内先对影像进行预判解译,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地利用现状图制作的工作效率。而室内解译前所收集的大量图件资料通常为电子图件及纸质图件,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以江西省抚州市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Auto—CAD平台上开发的测量数据处理软件CASS7.1制作抚州市1:10000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利用低效园地山坡地开发整理为耕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缓解人地矛盾,选取了坡度、土壤、水源、交通等6个评价因子,建立评价体系,在MAPGIS软件支持下编制各评价因子图件,进行各因子图叠加,生成评价单元图,并采用多因素综合法对英德市一定范围的低效园地山坡地进行了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评价的13524.04hm2低效园地山坡地中,当前宜耕的占63.48%,为8585.06hm2,其中园地为610.22hm2,山坡地为7974.84hm2。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阐述了水土保持治理图编留原则、图面表示内容及表示方法的基础上,以淳化县泥河沟流域为例,利用彩色红外航片和野外调查补充,通过收集资料,选用地理基础底图、水土保持措施的分类与分段、位置及界线的确定,以及图例设计、清绘量算等过程,编制了此图。同时,指出了该流域今后的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时期大比例尺遥感信息源为依据,对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进行科学地、客观地评价,并以图的形式从定性、定量、定位诸方面表示出综合治理措施的空间分布、质量水平、生态和经济效益。然后把两期的综合治理评价图进行叠合比较,编制新的综合治理评价动态图,研究综合治理评价的动态变化,并可以直观地显示出今后需要加强治理的地块以及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