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筛选出适宜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的抗穗发芽白粒小麦品种或种质资源,以36份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要品种(系)及地方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已报道的4个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Vp1B3、Xgwm155、Xgwm269和Xbarc170进行有效性验证。测定参试材料种子萌发指数(GI),并用上述4种标记进行PCR扩增,对扩增条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GI值显示,红粒品种(GI均值为5.1%)明显较白粒品种(GI均值为28.0%)低;4种标记扩增出的带型中仅Vp1B3的845 bp片段能有效地区分36份小麦品种(系);GI值筛选出6份抗穗发芽品种(系)中,其中3份为Vp1B3标记鉴定,可作为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穗发芽抗性育种中首选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2.
用STS标记检测春化基因Vrn-A1在中国小麦中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晓科  夏先春  何中虎  周阳 《作物学报》2006,32(7):1038-1043
在证实Vrn-A1春化基因的STS标记与CAPS标记结果一致的基础上,用STS标记检测了全国主要麦区历史上大面积推广和当前主栽的250份品种的春化基因Vrn-A1。结果表明,中国品种Vrn-A1基因平均分布频率为36.8%,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不同,依次为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西北春麦区(100%)>新疆冬春麦区(42.9%)>西南冬麦区(35.3%)>黄淮冬麦区(19.8%)>长江中下游冬麦区(17.4%)>北部冬麦区(3.0%),这与冬春特性有关。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品种中,Vrn-A1基因分布频率随着时间推移呈降低趋势;在黄淮冬麦区品种中,20世纪50到70年代呈上升趋势,随后呈下降趋势。在年最大推广面积大于66.7万hm2的58份品种中,Vrn-A1基因的频率为27.6%。这些信息有助于改良小麦品种的适应性和提高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黄淮麦区小麦育种情况和品质现状,对2012-2022年度国家试验审定品种和品质结果进行汇总。结果表明:从审定麦区分布进行区分的情况下有4片麦区,分别为黄淮南片(69.84%)、黄淮北片(14.68%)、旱肥组(9.13%)、旱薄组(6.35%);从地域分布进行区分有8个区域,分别是安徽(9.13%)、河北(8.73%)、河南(46.43%)、江苏(8.33%)、山东(11.51%)、陕西(5.16%)、山西(3.17%)、北京(7.54%);从育种单位类型进行区分有4种类型,分别是种子公司(45.63%)、科研院所(43.25%)、高校(10.32%)、个人(0.79%)。审定品种现状:从品质方面看,容重、粗蛋白(干基)、湿面筋、吸水量这4个指标近年来有一定提高;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延展性等加工品质数值偏低,但近年来提升较大。黄淮麦区应着重提高小麦的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等加工品质,选育优质中强筋以上的优质品种,提高黄淮麦区小麦的品质育种。  相似文献   

4.
王平信 《种子科技》2012,30(4):29-30
皖麦52号自从2007年国审(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09)以来,迅速推广,目前已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该品种2010年、2011年被农业部定为黄淮麦区主导品种,在黄淮麦区种植面积较大。因此,对该品种提纯复壮,保持种性,迅速大量繁殖高质量、  相似文献   

5.
该文利用1980~1992年全国黄推南片及河南省水地小麦区试资料,分析了“六五”和“七五”黄推南片麦区育成品种特点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情况,根据该区的生态条件、生产发展水平等一系列综合条件,提出大面积(亩产350~450公斤)生产条件下对丰产稳产广泛适应性品种性状的要求和今后的有种目标.并在选育广泛适应性品种的方法和途径上,与育种者商榷。黄淮南片麦区是全国的第一大产麦区,孩区横跨豫(中北)、皖(北)、苏(北)、陕(关中)四省,生态、土壤、气侯等条件复杂,对小麦品种的要求比较严格。1980年以来,该区各育种单位开展了联合攻关,培育出很多小麦新品种,!980~1992年仅黄淮南片冬、春水两组区试就鉴定了96个品种,其中有25个经国家或豫、皖、苏、陕等省审定,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对该区小麦单产和总产的不断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因此,了解核区小麦品种选育和利用特点及大面积生态环境对小麦品种的要求,将有助于确定今后育种目标和选育模式,培育出适于该区大面积广泛利用的突破性品种。  相似文献   

6.
豫麦33的系谱及特性豫麦33(原名郑州83203)是由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采用复合杂交选育而成。1994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经河南省区试和生产示范证明,该品种抗病性突出,丰产、稳产、早熟。系谱分析豫麦33之所以抗条锈和白粉病,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7.
大穗型小麦形态特性与产量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穗型小麦形态特性与产量结构李民栋李惠民杨洁莉李鑫(陕西省咸阳市农科所712034)小麦品种一般可分为多穗、大穗和中间型3种类型,其各有不同的高产模式。北方麦区以多穗取胜,南方麦区则多属大穗或中间型。虽然不同麦区的高产品种各具特点,但在高产栽培条件下...  相似文献   

8.
漯麦8号是漯河市农科院1998年以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品种鲁麦14(烟中1604)为母本,以高产、优质、遗传基础丰富的豫麦41(温麦4号)为父本配制成单交组合(编号为漯9816),采用系谱法定向选择选育而成。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9.
宛麦20(区试、生试代号为宛黑064)是河南省南阳市农科院2000年以漯珍1号作母本、豫麦18为父本进行杂交,得到F1(黑粒),为了增加黑色性状的遗传力,第2年又用漯珍1号作父本与F1进行杂交,经系谱选择于2006年选育而成的特殊粒色小麦新品种。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11012号。适宜河南省麦区(南部稻茬麦区除外)中晚茬种植。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242份国内秋播麦区小麦品种(系)水溶性戊聚糖、非水溶性戊聚糖和总戊聚糖及溶剂保持力的遗传变异及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戊聚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水溶性、非水溶性和总戊聚糖变异范围分别为0.72%~1.81%、2.92%~6.93%和4.42%~8.11%。硬麦水溶性戊聚糖含量显著高于软麦,软麦非水溶性戊聚糖显著  相似文献   

11.
黄淮麦区小麦抗穗发芽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黄淮麦芍要小麦品种(系)的抗穗发芽性调查表明;黄淮麦区、无抗穗发芽品种,中等抗性品种(10%-40%)占8.2% ,而不抗穗发芽品种,田间穗发芽率在57.1%-98.3%之间,外引优质品系之中,抗穗发芽品种占18.7%,中抗的占12.5%,抗穗发芽问题应从品种选育着手,结合栽培技术及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2.
针对长江中下游麦区历年受赤霉病严重危害的生产实际问题,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致力于抗赤霉病品种选育。从1000余个单、复交组合中,先后选育出丽麦16、丽麦77、丽麦153、丽麦331、丽麦4710、丽麦8109及丽麦384等一批丽麦系列抗赤霉病品种(系)。其中的丽麦16曾被省列为重点推广的抗赤丰产品种。作者还就抗赤育种研究中的亲本选择及小麦植株形态与抗赤性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搪塞。  相似文献   

13.
HMW-GS和LMW-GS组成及1BL/1RS易位对春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分析了221份春小麦品种(系)的HMW-GS、LMW-GS组成和1BL/1RS易位状况,并用其中104份品种(系)研究了HMW-GS和LMW-GS等位变异及1BL/1RS易位对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7+9、5+10、GluA3a和GluB3j分布较广,频率分别为57.5%、45.2%、63.8%、29.0%和42.5%。1BL/1RS易位系相当普遍,西北春麦区和东北春麦区频率分别为44.3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适宜黄淮麦区种植推广的高产稳产及适应性强的小麦新品种,以 2021-2022 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联合体试验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的 16 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变异系数法、高稳系数、适应度等方法对 16 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进行分析评价。变异系数分析表明,农艺性状中的生育期波动性最小,成穗率的波动性最大;品质性状中稳定时间波动性最大。高产稳产分析结果表明,中麦 6319 的高产稳产系数最大,新麦 77 次之,安科 2002 居第 3 位。适应度分析结果表明,新麦 9813、航麦 2088、泛麦 56 的适应性最好。经过高产、稳产与适应性综合分析,筛选出中麦 6319、安科 2002、新麦 9813、新麦 77 和泛麦 56 等 5 个品种,可为在黄淮冬麦区小麦新品种的下一步推广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文静  高桂立  罗毅  姜玉梅 《作物学报》2005,31(10):1305-1309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3个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品种藁麦8901(强筋)、豫麦49(中筋)和洛麦1号(弱筋)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及其组分积累动态和与之有关的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3个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支链淀粉的合成均与直链淀粉的合成同时进行,灌浆中后期支链淀粉的合成比直链淀粉的合成快。豫麦49籽粒中直链、支链和总淀粉积累速率均高于其它两品种。3个品种籽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粒结合的淀粉合成酶(GBSS)、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豫麦49在灌浆期上述各酶活性变化的峰值均高于其他两品种,且大部分酶类在灌浆中后期仍维持较高活性。可见,与藁麦8901和洛麦1号相比,豫麦49具有较强的淀粉合成能力。  相似文献   

16.
淮麦30系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用郑麦9023/淮86175(黔丰1号/78—4101//石81-424)采用轮回选择法于2006年选育而成的弱春性中早熟小麦新品种,2010年9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0~2012年该品种在江苏淮北及沿淮麦区多点生产示范种植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多抗、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性,是适合于在淮北麦区晚播及沿淮麦区大面积推广的高产稳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天麦 178 是河南天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郑麦 366/ 矮抗 58 的 F1 为母本、周麦 22 号为父本杂交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大穗、高产、优质、抗倒、广适。2016-2020 年参加河南省丰收小麦品种试验联合体冬水组试验,2021 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 20210065,适宜在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地种植。  相似文献   

18.
1999年国家调整了粮食保护价收购范围,夏粮收购实行了优质优价,各产区都在研究如何发展优质小麦。笔者认为,现有条件下发展优质小麦生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家知道,小麦品种具有生态类型(冬春性)之分,发展优质小麦品种,首先必需选择与本地生态类型相近的品种。针对现有优质小麦生态类型多为冬性、半冬性的现实,北方麦区如山东、河南等省可发展品质一流的优质小麦;南方麦区特别是淮河以南的红麦区,小麦生长后期雨水多,梅雨来得早,穗发芽、烂麦场的危险很大,只宜发展品质有所改良的小麦品种,如…  相似文献   

19.
张勇  金艳  张伯桥  张晓  徐亮  徐扬  程顺和*  徐辰武 《作物学报》2012,38(11):2131-2137
溶剂保持力(SRC)是评价软麦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解我国不同麦区小麦品种溶剂保持力的差异, 2008—2009和2009—2010生长季测定了181个小麦品种的4种溶剂保持力, 并分析其遗传变异及不同麦区品种SRC特点。结果表明, 4种SRC值在品种、年度和麦区间均差异显著 (P<0.01或P<0.05), 此外, 年份´品种和年份´麦区的互作效应也达显著水平(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 仅主成分1的特征值大于1.0, 其对方差的解释率为72.3%;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对供试品种聚类, 结果显示各麦区品种SRC值变异明显, 存在不同SRC类型的品种资源, 低SRC品种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相对较多, 而中、高SRC品种多分布于黄淮麦区。筛选出阿勃、法展5号、淮麦17、宁麦3号、宁麦6号、皖麦48、选7、扬麦13、扬麦17、郑麦004等低SRC品种, 可用于弱筋小麦品种选育和品质改良。  相似文献   

20.
对2020—2021年度河南省主要推广小麦品种(郑麦379、百农4199、百农207、西农511、新麦26、周麦36号、郑麦1860、中麦578、平安11号、丰德存麦5号)进行评价,针对北部麦区、中南麦区、东部麦区、南部麦区、旱作麦区提出2021—2022年度小麦品种布局利用意见,针对北部强筋麦区,中南部强筋、中强筋麦区,豫南沿淮弱筋麦区提出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适宜种植区域与布局意见,以期为全省小麦丰产稳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