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深入理解我国食物供给安全,完善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生产对策,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分地区研究了粮食、饲料粮和动物性食物的生产与消费。根据地域临近和气候相似原则,将我国31个省区归纳划分为7个粮食生产毗邻区,基于动物性食物生产及其饲料粮消费,分析了各毗邻区粮食消费构成,论述了其未来发展途径。结果表明,各毗邻区内,粮食生产总量都可以满足本区内的口粮及工业粮需求,全国口粮及工业粮数量供给安全;饲料粮及动物性食物生产是我国食物安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西部区及中部区的饲料粮生产与消费基本平衡,需要稳定维持粮食生产,促进草食动物生产;东北部区是我国饲料粮主要生产供应区,东南部区是我国饲料粮主要消费需求区,每年需要从东北部区调入0.5亿吨原粮,0.2亿吨饲料粮转化的动物性食物。促进东北部区饲料粮在本地的动物性食物转化,特别是通过牛羊等草食动物进行转化,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东南部区在增加粮食生产的同时,需要限制猪肉生产,促进草食动物生产。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出发,大力促进草食动物生产,压减猪肉生产,可大幅削减饲料粮消费,在维持我国粮食总产量6亿吨情况下,仍可保障我国粮食及肉品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2.
鉴于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林果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人口-资源矛盾问题,收集农业气象、耕地等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粮食潜力和安全问题,明确了气候要素限制下长武县各层次粮食生产潜力及开发程度。长武县1993年到2009年可实现粮食潜力总量下降了7.8%,而实际粮食生产总量增产了4.0%,潜力实现率由61.58%增至68.59%。17a间,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了27.8%,单产平均提高44.1%,而人口增长了12.5%,人均播种面积下降了35.9%,人均粮食产量由320.1kg减少至296.0kg,下降了7.5%。温度和土地有效系数的提高是促进可实现粮食潜力增加的主要因素,耕地减少是限制粮食增幅的直接原因,单产提高是促进增产的主要因素。耕地减少、人口增加是该区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粮食单产的提高是维持该区粮食安全稳定的保障。针对该区粮食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提出必须以全面提高粮食单产为目标,科学增加辅助能量投入,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大力推广耕地保育技术和持续高效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相关政策促动下.在科学技术支撑下。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全国粮食产量从2003年的4.31亿t增加至2012年5.90亿t.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并为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提供了强劲支撑。然而。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粮食生产面临很大压力。具体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4.
1粮食生产1.1粮食产量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1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09867亿hm2,比2009年扩大88.6万hm2,增加0.8%;粮食总产5.464亿t,比2009年增加1560万t,增产2.9%。2003年到2010年,连续7年增产,总产由4.307亿t增加到5.464亿t,增加1.156亿t,年均净增3.5%,其中2007年到2010年4年连续保持在5亿t以上。  相似文献   

5.
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农作物果实而忽视农作物的秸秆。我国每年生产5亿t粮食.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亿t(可收集资源量为6.87亿t)。却有2亿t秸秆白白腐烂和焚烧,这其实是白白浪费了生产2亿t秸秆的耕地、淡水和其他农业投入品等资源。因此.充分发展秸秆产业,提高秸秆利用率,实质上等于提高了耕地、淡水等资源的产出率。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退耕对粮食生产产生的可能影响分析表明生态退耕将减少粮食产量近30×104 t,按1999年该区农业总人口665×104计算,人均减少粮食45 kg.从生态退耕的正面影响看,退耕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的转移可以带来未退耕耕地粮食产量的增加;同时技术进步、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势必也对粮食生产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粮食需求预测显示,2010年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总量达693.92×104 t,在人均400 kg、420 kg、450 kg水平下粮食需求分别为475.54×104 t、499.32×104 t和535.01×104 t,粮食总需求均小于总供给.这意味着生态退耕不会对该区的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但也决不能对粮食安全放松警惕.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是粮食生产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557.05亿kg,其中商品量约占78%,首次实现了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全国双第一。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开县县委、县政府围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思路,突出发展粮油主导产业,优化发展柑橘、蔬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201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9.27亿元,位居全市第四位,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8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9.75万吨,比上年增1.15%,粮食产量连续五年实现增产,先后三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一、加大政策扶持,激发种粮动力在认真落实各级种粮直补政  相似文献   

9.
《农业信息探索》2011,(2):38-38
近年来,江苏省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科技支撑,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全年粮食总产达到323.5亿kg(647亿斤)实现连续7年增产,7年累计增产粮食76.5亿kg(153亿斤)。粮食单产首次连续5年保持在400kg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江苏在发展粮食生产上突出了"四个坚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特征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首先分析了1949-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特点,随后以粮食为判据,基于人口与粮食关系,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模型,从分县尺度对中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949-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呈台阶式上升特征,且伴随周期性波动,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人口增幅小于粮食产量增幅,人均粮食占有量从建国初期的不足209 kg,增长至21世纪初期的400 kg,呈稳步提升态势;2007年我国分县土地资源承载力主要以人口超载、粮食短缺为主要特征。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及四川盆地等主要粮食生产区表现为粮食盈余,而人口压力较大的东南沿海以及粮食生产水平较低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则表现为人口超载。国家尺度上,中国粮食尚处于盈余状态,因此粮食短缺地区需通过贸易、调配来满足超载人口的粮食需求。东、中部城市密集地区人粮关系尤为紧张,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些地区人粮矛盾会进一步加剧,粮食贸易和调配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该研究可为国家粮食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灰色预测方法在山东省粮食总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1995年~2004年山东省粮食总产量为原始数据,建立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一次残差序列分析后,经精度检验小误差概率p=0.8889,后验比c=0.4830,模型精度等级达到合格水平,可以用来进行预测。用该模型预测未来3年山东省粮食总产量分别为3335.735万t、3247.150万t和3161.735万t,粮食产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运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确定了甘肃内陆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各项措施的调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果表明:内陆河流域各措施累计调水30.40亿m3,各措施累计保土2.69亿t,调水保土主要来自于坡面措施减蚀效益;内陆河流域梯田、水保林、经济林、人工种草经济效益分别为1.25亿元,195.16亿元,4.35亿元,14.57亿元,合计215.32亿元。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治理程度的提高,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受旱灾程度有了一定的控制,全省年均受灾面积、作物减产面积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并且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建设涉及9 省( 市) 183 个县, 10 年来共投入资金12 亿元,投工13 亿工日, 完成土石方14 亿m3 ,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 万km2 , 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治理区林草覆盖率提高了19 % , 人均基本农田达0067 hm2 , 人均产粮达450 kg , 有800多万人口摆脱了贫困。由于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树立了国家重点工程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有机肥料资源及利用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本文对近30多年来我国有机肥料资源与利用资料进行了统计概算,分析了我国有机肥料基础资源量估算结果不一致的原因。统计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有机肥料基础资源每年约57亿t实物量,其中畜禽粪尿约38亿t (鲜),人粪尿约8亿t (鲜),秸秆约10亿t (风干),绿肥约1亿t (鲜),饼肥约0.2亿t (风干)。折合N约3000万t、P2O5约1300万t和K2O约3000万t,N+P2O5+K2O养分总量约7300万t。然而,我国有机肥料资源利用率较低,主要原因包括社会、经济、政策、技术及推广等多方面。有机肥料资源收集、贮存和加工过程中养分损失严重,不仅导致其利用率低,也成为农业源环境污染的根源。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加强有机肥料资源收集、加工和施用各个环节的技术开发和相关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是目前解决其利用问题的关键。坚持政府补助的优惠鼓励政策,推行市场主体参与运行管理,建立有机肥料资源收集、加工和利用的完整产业与利益链条是有机肥料资源化高效利用的社会、经济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5.
基于IPCC排放因子法估算碳足迹的京津冀生态补偿量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量化标准关系着京津冀区域的健康发展。采用IPCC排放因子法计算京津冀地区2006-2015年的碳足迹,结果表明:10 a间京津冀地区碳足迹变化趋势分为2个阶段,2006到2013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增长率约为8.5%,2013年之后基本保持不变;考虑森林、草地、农用地的固碳能力的前提下,测算了京津冀地区2006-2015年的碳承载力,结果表明:2009年京津冀地区的碳承载力有明显增高,之后基本保持平稳,略有提升;为了对比不同区域内(人口和区域面积)碳赤字对生态的影响,提出了碳赤字敏感度,进而利用碳赤字敏感度构建了生态补偿因子的概念,并据此确定京津冀三区生态补偿的量化标准,结果表明:河北和北京每年都应得到天津支付的一定额度的生态补偿,其中河北2012年应获得补偿最多(161亿元),北京2013年最多(61.5亿元)。研究结果对加快建立完善的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AquaCrop applies an automatic calibration procedure through semi-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determine degree of soil fertility stress on crop production and water productivit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is capability of AquaCrop to simulate maize grain yield and biomass production, canopy cover and soil water content in the root zone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N) applications in a semi-arid environment. The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the research farm located in Tehran, over the 2015 and 2016 growing seasons. Five N treatments were investigated including no nitrogen (N0), 50(N1), 100(N2), 150(N3) and 200 kg N. ha?1 (N4) for each year. Calibration was carried out using the data of N0 and N4 in 2015 and validation in the field was performed with remaining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ange of relative root-mean-square error (RRMS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and mean bias error (MBE), for estimating final biomass production were obtained as 5.16%, 0.966, 0.28 ton. ha?1, and for final grain yield were 14.64%, 0.939, 0.56 ton. ha?1, respectively. The AquaCrop simulated canopy cover and biomass production development with RRMSE of 16.23–24.12% and 6.09–32.39%, respectivel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for simulating soil water content was also good with RRMSE< 10.78%. Over all, thes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AquaCrop model could be an applicable tool for managing maize production under different N stresses in a semi-arid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7.
木质颗粒燃料锅炉替代燃油燃气锅炉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木质颗粒燃料应用的效益,该文通过对比分析常规能源和木质颗粒燃料的单位能价及典型锅炉实际运行成本,在民用、工业锅炉领域,木质颗粒燃料的综合运行成本为燃油的32.95%、燃气的67.41%,仅替代现有燃油热水锅炉拥有量的1%,每年将节约运行费用60亿元,替代等量燃气锅炉每年将节约14.25亿元,并且将减排温室气体(CO2)440万t。在环保要求高的大中城市或者旅游区,推广这种木质颗粒燃料,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8.
猪肉生产加工信息追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针对中国畜牧业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研究猪肉生产加工信息可追溯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国际通用物流信息标识和条码表示系统作为基础,对猪肉生产加工信息的可追溯性进行了需求分析和体系结构分析。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猪肉生产全程追溯体系,分析了猪肉生产供应链中物流单元的个体标识和追溯信息组成,设计了物流单元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标识载体样式;提出并分析了适用于该体系的软硬件系统结构以及生产质量控制预警机制,涵盖猪肉生产供应链的全过程;并给出了一个追溯应用范例。该体系能够将猪肉生产的信息流和实物流系统地联系起来,供应链各成员及消费者能够获取完整的猪肉生产加工信息。该体系是确保畜牧业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河北平原农田耗水与地下水动态及粮食生产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田耗水是河北平原地下水资源消耗的主体,农田耗水与地下水动态、粮食生产互制机理研究可为农业节水提供重要依据。基于1981—2010年河北省经济统计年鉴、地下水开采量与地下水位、常规气象等数据,分析了河北平原近30年来农田耗水、粮食产量、降水量、地下水等动态变化特征,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河北平原农田耗水总量约722.4 km3,生产粮食约5.9×108 t,开采地下水约440 km3(其中约330 km3用于农田灌溉),地下水位共下降约11.5 m;河北平原农田耗水与粮食产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2000年以来地下水开采量有所减少,但地下水位一直持续下降;农田耗水与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埋深、粮食产量相互之间关系密切,每生产1 t粮食所消耗的水资源约1 224.4 m3(包括地下水597.1 m3),而地下水开采量每增加1 km3,河北平原地下水位实际下沉约0.03 m;农田耗水、地下水埋深均与年降雨量无明显相关性,由于降水入渗、灌溉渗漏不足以弥补开采的地下水,超采是引起河北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直接原因。因此,进一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效率是促进河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发展黄自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郑州450003)NewAdvanc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WorkintheYellowRiverBasin¥HuangZiqiang(YellowRiver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