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不同百合品种对百合灰霉病的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不同百合品种对灰霉病的抗病能力,本试验采用离体叶片菌丝块接种和田间孢子液喷雾2种方法测定了百合7个不同品种对百合灰霉病的抗病性。离体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7个品种对百合灰霉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法兰西’和‘罗蒂娜’为高感品种,‘康斯坦萨’和‘索邦’为高抗品种,‘马可波罗’、‘提拔’和‘西伯利亚’为中抗品种;田间接种发病的测定结果除‘西伯利亚’为高抗品种外其余结果与离体接种结果一致;离体接种和田间接种发病情况的系统调查分析得知,感病品种‘法兰西’和‘罗蒂娜’发病早,病情发展速度快,病情指数高;‘提拔’、‘康斯坦萨’、‘西伯利亚’和‘索邦’等抗病品种发病晚,病情发展缓慢,病情指数低;随着品种抗病性的增强,发病速度和病情指数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闫佳会  姚强  陈海民 《植物保护》2016,42(3):212-214
本研究旨在明确青海青稞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对条纹病和云纹病的抗性,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青海主栽的30个青稞品种(系)进行了条纹病和云纹病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青稞品种(系)对2种病害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但缺乏免疫品种。对条纹病表现高抗的有13个品种(系),占鉴定总数的43.3%,其中主栽品种有3个,即‘门农1号’、‘昆仑13号’、‘巴青1号’。品系17发病率最低。对云纹病表现高抗的有品系1、品系2、品系6、品系17、品系28、RQKQ-3、RQKQ-5、RQKQ-6、RQKQ-7、RQKQ-8、‘门农1号’、‘互青2号’、‘北青6号’和‘昆仑10号’,共14个,其病情指数均在10以下;表现中抗的共有8个,分别为品系5、品系11、RQKQ-1、RQKQ-9、‘巴青1号’、‘北青3号’、‘北青7号’和‘昆仑13号’。  相似文献   

3.
11个草莓品种对炭疽病的田间抗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对种植在北京市昌平区的11个草莓品种的炭疽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草莓同一品种的三个部位(叶片、叶柄和匍匐茎)对炭疽病的抗性表现不一致,除‘莫哈维’和‘叙利亚’叶柄的病情指数高于叶片和匍匐茎外,其他品种都是匍匐茎的病情指数最高,‘波特拉’匍匐茎的病情指数高达73。根据叶柄对炭疽病的表现,在所调查的草莓品种中,品种‘森格纳’表现免疫,‘甜查理’、‘阿尔比’和‘圣安德瑞斯’为高抗,‘本尼西亚’和‘波特拉’表现为抗病,‘叙利亚’为高感,其他品种为感病。  相似文献   

4.
加工番茄病毒病田间发生情况及毒原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12年,通过播期、品种试验及毒原的分子检测对石河子地区加工番茄病毒病进行研究.对不同播期加工番茄病毒病的调查表明:晚播(5月20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高达67.94%和43.47,高于早播(4月5日)和适播(4月25日);对15个加工番茄品种发病情况调查并对病情指数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显示,‘里格87-5'、‘石番15'、‘屯河34'、‘石番18'4个品种田间发病较重;‘新番9'、‘新番4*、‘Q027'、‘石番3'4个品种田间发病相对较轻;对400份田间病样5种病毒的分子检测表明,田间发病主要以ToMV与另2种病毒(CMV+PVY、CMV+ BB-WV、PVY+ BBWV)的复合侵染为主.  相似文献   

5.
贺占雪  马建鹏  杨斌  赵宁 《植物保护》2019,45(4):195-200
为了解云南地区不同核桃品种对叶枯病的抗性,从而为核桃抗病品种选育和叶枯病的防治提供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调查和离体叶片接种法获得病斑面积和病情指数,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田间调查和离体接种的病斑面积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病害分级标准,综合评价云南主栽37个核桃品种对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大泡核桃1’叶片上未出现病斑,‘小圆果’病斑面积最小,为5.05 mm~2,而‘圆菠萝2’病斑面积最大,达到887.68 mm~2;采用Ward最小偏差平方和法和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其聚类效果与接种结果和田间调查结果的吻合度最好。通过田间调查和离体接种综合评价,将37个核桃品种分为13个抗病品种、15个中抗品种、7个中感品种和2个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6.
采用离体有伤接种绿枝条的方法分析了我国25个葡萄主要品种对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抗/感程度并建立了抗性分级标准。根据接种发病后的病斑长度,利用系统聚类方法鉴定不同葡萄品种对葡萄座腔菌的抗性并进行分级,建立了葡萄对葡萄座腔菌的抗性评价方法和抗性分级标准。结果表明,我国25个主要葡萄品种对葡萄座腔菌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巨峰’、‘红宝石无核’、‘藤稔’、‘红地球’、‘香妃’、‘玫瑰香’、‘巨玫瑰’、‘霞多丽’、‘龙眼’、‘西拉’、‘品丽珠’、‘贝达’、‘峰后’、‘梅鹿辄’、‘美人指’、‘赤霞珠’和‘山葡萄洛桑’等17个品种对葡萄座腔菌表现为抗病,‘弗蕾无核’、‘5BB’、‘夏黑’和‘无核白鸡心’表现为感病,而‘维多利亚’、‘牛奶’、‘矢富罗莎’和‘摩尔多瓦’表现为高感。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对叶盘保湿方法的改进, 不同菌源接种后发病严重度的分析, 抗?感病对照品种的确定, 建立了一种更为便捷?可靠?稳定的葡萄白粉病室内抗性鉴定方法:取葡萄藤自上而下第2~4片幼嫩叶片, 打取直径15 mm的叶盘置于1.5%水琼脂平板进行保湿, 采集田间菌源直接制备孢子浓度为2×105个/mL的孢子悬浮液接种, 选定抗?感病葡萄品种做对照, 14 d即可完成抗性鉴定?采用此方法对11个葡萄品种(品系)进行了葡萄白粉病抗性评价, 结果表明:供试的11个品种(品系)对葡萄白粉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高感品种为‘巨峰’‘夏黑’和‘阳光玫瑰’等, 感病品种为‘玫瑰香’和‘马瑟兰’, 抗病品种为‘瑞都科美’和‘无核翠宝’, 高抗品种为‘北冰红’?试验结果为葡萄抗病品种的选育及利用提供了方法和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苜蓿品种对镰孢菌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守彦  李敏权  赵慧 《植物保护》2011,37(1):110-114
为探明苜蓿不同品种对能引起苜蓿根腐病的茄镰孢(Fusarium solani)、半裸镰孢(F. semitectum)、弯角镰孢(F. camptoceras)等3种镰孢菌的抗性差异,提供筛选抗耐病性材料的新来源,通过室内盆栽法,对30个苜蓿品种(系)进行了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各品种之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其中‘德里兰德’、‘新疆大叶’、‘苜蓿王’对半裸镰孢表现为抗病,病情指数分别为18.11、19.93、19.96,占鉴定总数的10%;总体来看,‘猎人河’等7个品种表现耐病,病情指数为25.30~39.95,占鉴定总数的23.3%;‘甘农2号’等18个感病品种,病情指数为40.55~59.56,占鉴定品种总数的60.0%;‘德宝’等5个品种为高感,平均病情指数为61.7~68.6,占鉴定总品种数的16.7%,无免疫和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9.
烟草嫁接苗对黑胫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嫁接技术是植物病害绿色防控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探寻抗烟草黑胫病的高抗嫁接组合,本研究以4个高抗烟草品种为砧木,生产上4个主栽品种为接穗,开展了不同嫁接组合烟苗对黑胫病的抗性鉴定。人工接种黑胫病菌后,以‘Florida 301’作砧木时烟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0~4.76%和0~2.86;以‘革新3号’作砧木时分别为0~20.71%和0~15.72;以‘Beinhart 1000-1’作砧木时分别为1.11%~13.18%和1.11~11.47;以‘L8’作砧木时分别为20.02%~65.33%和13.58~60.89,而以接穗品种‘K326’、‘云烟87’、‘NC55’和‘红花大金元’自根苗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K326’,39.98%和35.46,‘云烟87’,45.81%和39.18,‘NC55’39.33%和35.93,‘红花大金元’,74.67%和65.48。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以‘Florida 301’、‘革新3号’和‘Beinhart 1000-1’品种为砧木的嫁接苗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低于接穗品种自根苗(P0.01);‘L8’品种为砧木时,只有‘云烟87’作接穗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极显著低于‘云烟87’自根苗(P0.01)。采用平板涂布计数法,对抗、感黑胫病烟草品种根际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了抗、感病品种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抗、感病品种均是根际细菌根际放线菌根际真菌,且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远多于真菌数量,抗病品种的根际微生物数量整体上多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0.
辽宁花生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及流行时间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辽宁花生产区栽培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差异及病害发生流行规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五点调查法对不同花生品种疮痂病田间发生情况和时间流行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8个品种花生疮痂病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主栽品种白沙1016病情指数最高,可达34.5,新花2号病情指数最低,仅为15.7.根据花生疮痂病相对抗性评价标准,供试品种整体分为3类,高感品种4份,感病品种6份,中抗品种8份,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病害发生规律表现为:7月初为始发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病害盛发期,8月末至9月上旬为病害衰退期.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花生疮痂病病情指数随时间的流行动态,依据模型公式也推导出主栽品种白沙1016的病情指数最大,日增长量为0.89.  相似文献   

11.
葡萄霜霉病对葡萄叶片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对葡萄生产影响极大,是葡萄栽培中主要病害之一。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分析鉴定对照组与霜霉病组代谢物含量的变化,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并结合t检验的结果,筛选出造成健康和发病的葡萄叶片显著差异的20种主要代谢物质。其中,霜霉病处理组差异代谢物含量显著上升(P<0.05)的物质主要分为4类:氨基酸类、核酸代谢类、植物激素类和其他化合物;显著下降(P<0.05)的物质分6类:糖类、羧酸类、甾类、二萜醇类、三萜类和其他化合物。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氨酰tRNA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戊糖磷酸途径,二苯乙烯类、二芳基庚烷类和姜辣素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6条代谢通路中。由此可知,葡萄霜霉病侵染导致了葡萄叶片糖、核酸、氨基酸等相关代谢物的显著变化,相关代谢途径可能是霜霉菌侵染葡萄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葡萄根瘤蚜是葡萄上的毁灭性害虫,对我国北方葡萄生产具有潜在威胁.结合北方气候变化和葡萄栽培措施,从葡萄根瘤蚜的发生史、分布现状、生活史、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和防治现状等方面综合分析该虫在北方葡萄产区形成灾变的可能性,并简要提出了控制为害蔓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葡萄叶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作用及有效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葡萄叶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作用,测定了葡萄叶提取物及其有效物质对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观察了其对葡萄生单轴霉在叶片中扩展、产生孢子囊能力的影响,并对葡萄叶提取物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葡萄叶提取物对葡萄生单轴霉孢子囊的形成和萌发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葡萄叶提取物浓度为10 mg/mL时,其对孢子囊形成的抑制率为82.4%,葡萄生单轴霉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的萌发率仅为7.6%和1.1%,均显著低于无菌水处理。荧光显微观察发现,葡萄叶提取物可以抑制葡萄生单轴霉在叶片内的扩展。当葡萄叶提取物浓度为10 mg/mL和50 mg/mL时,对葡萄霜霉病的室内防治效果分别为80.1%和100.0%;且浓度为10 mg/mL的葡萄叶提取物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预防效果为67.8%,与烯酰吗啉处理无显著差异。液质联用技术检测显示,葡萄叶提取物中含有白藜芦醇和紫檀芪,其对葡萄生单轴霉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紫檀芪的抑制效果强于白藜芦醇。  相似文献   

14.
系统比较了云南省石林县(‘红地球’)和弥勒县(‘水晶葡萄’)葡萄园采用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对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viticola(Berk.Curtis)Berl.de Toni.的防治效果,监测了田间葡萄园内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处理中葡萄霜霉病的发生流行与植株冠层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并结合适宜葡萄霜霉病病害循环的温度、相对湿度、叶面持露时间及田间葡萄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的变化对避雨栽培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气象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避雨处理可有效控制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和危害,石林县和弥勒县两地葡萄园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7.84%和66.29%。弥勒县‘水晶葡萄’对霜霉病的抗性较强,霜霉病发生较轻,但在避雨栽培条件下霜霉病的病情指数也显著低于对照。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变化分析表明,避雨栽培可以减少决定霜霉病菌能否成功侵染的叶面水膜持续时间,创造不适宜霜霉病菌萌发和侵入的条件,还可以显著减低棚内植株冠层适宜孢子囊产生的相对湿度的持续时间,减少霜霉病菌的侵染菌量,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霜霉病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5.
Famoxadone is a new fungicide developed for the control of crop diseases, including grape downy mildew (Plasmopara viticola). The majority (>90%) of the spray deposit from a famoxadone 500 g kg−1 water‐dispersible granule formation on a grape leaf were found on the leaf surface or associated with epicuticular waxes. A significant fraction of this deposit could not be removed by a water wash, suggesting strong binding to the waxes. Nearly 100% of the spray deposit was still recovered after 12 days of exposure to a dry environment, confirming the good residu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tance. Thirty per cent of the applied active ingredient was lost after exposure to a wet environment, probably via hydrolysis or wash‐off. Studies with radiolabelled famoxadone formulated as a suspension concentrate indicated that redistribution occurred both in dry conditions, via diffusion in the cuticular waxes, and in wet conditions via dissolution in water followed by re‐deposition. No systemic movement of famoxadone was observed within the treated plant. Grape plants treated with famoxadone alone or in mixture with cymoxanil and subjected to up to 50 mm of artificial rain remained well protected against downy mildew infections. Good rain‐fastness was observed even 2 h after fungicide application. Despite low water solubility, famoxadone spray residues on grape leaves were reactivated in surface water sufficiently quickly to prevent infection by P viticola. © 200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6.
斜纹夜蛾是一种间歇性发生的世界性害虫,近年来在葡萄上的发生面积和种群数量不断扩大,为明确斜纹夜蛾在葡萄上的发育与繁殖潜力,本研究采用生命表方法对斜纹夜蛾在葡萄上的适应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棉花相比,斜纹夜蛾在葡萄上的存活率低、幼虫生长周期长、龄期增多、繁殖能力低,幼虫期取食棉花、‘巨峰’和‘红地球’葡萄叶片的斜纹夜蛾成虫产卵量分别为786.80粒±41.88粒、581.27粒±20.03粒、619粒±17.99粒。以‘巨峰’和‘红地球’为寄主的斜纹夜蛾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139 2和0.114 1,低于其在棉花上的内禀增长率0.149 7。斜纹夜蛾在葡萄上能够正常完成生活史,种群可顺利繁衍,但其在葡萄上发育与繁殖适合度低于棉花。  相似文献   

17.
在成熟期,测定土壤以及葡萄根、茎、叶和果实中Pb、Cd、Cr、Ni、Cu、Zn、Hg、As等重金属含量,探讨其在植株不同部位分布特征及不同品种吸收能力。结果表明:植株不同部位重金属分布特征不一致,Cd主要积累在茎和根,As主要在根和叶,Zn、Cu、Hg主要在叶,Pb、Cr、Ni主要在根;葡萄对不同重金属吸收能力差异较大,其中对Cd吸收能力最强,具有富集能力,Zn吸收能力次之,具有一定富集能力,而Cu、Hg、Ni、Cr、As、Pb吸收能力相对很弱,基本无富集作用;不同品种吸收能力差异明显,户太8号较强,其次为巨峰、醉金香和阳光玫瑰,茉莉香等综合吸收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8.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通过对辽宁省不同葡萄品种进行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调查,以期为葡萄抗性品种的选育和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中,没有对霜霉病完全免疫的品种,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和田间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不同品种间霜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供试的65个品种中,室内离体叶片接种评价高抗品种3个,抗病品种23个,感病品种24个,高感品种15个;田间自然发病调查评价高抗品种1个,抗病品种19个,感病品种35个,高感品种10个。欧美杂交品种(系)相对欧亚杂交品种(系)较抗病。  相似文献   

19.
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采后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是引起葡萄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之一。葡萄灰霉菌可在田间潜伏侵染,采后由健康果实携带进入销售市场,该菌的显著致病症状为果实软腐和脱落。灰霉菌与葡萄的其它采后致病菌,如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镰刀菌(Fusarium sp.)、芽枝霉(Cladosporium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黑曲霉(Aspergillus nigar)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相比,不仅表现出明显的潜伏侵染优势,而且具有较强的低温(4℃)条件下的致病优势。4℃低温下灰霉菌在寄主葡萄体外和体内分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力均显著高于以上各菌,而在25℃下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该2种温度下灰霉菌接种果实后的症状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20.
硅酸钠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硅酸钠在室内和田间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以巨峰葡萄为材料,对葡萄炭疽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速率及室内和田间防治炭疽病效果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硅酸钠对葡萄炭疽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室内接种炭疽病菌5 d后,15、20和25 mmol/L硅酸钠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0.58%、44.37%和52.71%,且抑制效果差异极显著;田间最后1次喷药10 d后,15、20和25 mmol/L硅酸钠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94%、67.16%和73.46%,喷施10%苯醚甲环唑6次的防治效果为76.84%,喷施3次的防治效果为64.29%;25 mmol/L硅酸钠与喷施6次苯醚甲环唑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但与喷施3次苯醚甲环唑的差异极显著。研究表明,在生长季可利用硅酸钠与常规药剂交替使用来防治葡萄炭疽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