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麻选种方向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何凡 《种子》1991,(1):56-57
目前我国红麻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主要来源于青皮1号、马达拉斯红、青皮3号和非洲裂叶。遗传基础的贫乏限制了新品种在生产上使用价值。迅速整理、鉴定、利用新引进的红麻种质资源和加强育种基础理论及新技术、新理论的研究是我国红麻育种工作获得较大突破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4.
赵红  范和君 《种子》1994,(1):35-38
该文利用1980-1992年全国黄淮南片及河南省水地小麦区试验资料,分析了“六五”和“七五”黄淮南片麦区育成品种特点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情况,根据该区的生态条件,生产发展水平等一系列综合条件,提出大面积(亩产350-450公斤)生产条件下对丰产稳产广泛适应性品种性状的要求和今后的育种目标,并在选育广泛适应性品种的方法和途径上,与育种者商榷。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抗旱高产品种鲁麦13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正 《华北农学报》1994,9(3):12-15
运用基因一性状概念,以日本品种小罂栗作为半矮秆株型的Rht1,Rht2一矮生基因源,以智利的欧柔、罗马尼亚的洛夫林13等为早熟、抗病基因的供体,以本地高产品种白蚰包麦为丰产基因的供体,采用多亲本渐近杂交法与水旱地鉴定法,育成了抗旱高产品种鲁麦13号。经良种良法配套后,在非灌溉条件下创造了亩产616.3kg的记录,耗水系数为0.6838mm/亩·mg。  相似文献   

6.
徐宗俦  冯明友 《种子》1995,(5):41-42
杂交水稻系统选育新品种,其理论基础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该选育方法有三个特点:一是由于杂交稻亲本都是经过严格测配筛选,多具有较强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中选目标机率高;二是层出不穷的杂交稻组合用于生产,为选择稳定的水稻品系提供了丰富的杂交后代材料;三是它不用单独杂交配组,选择方法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7.
8.
小麦品种贵农21,贵农22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乐  吴立人 《种子》1992,(5):16-18
采用温室苗期测定和成株期人工诱发接种鉴定方法研究了簇毛麦——硬粒小麦杂种后代贵农21、22的抗病性。苗期抗性测定表明,贵农21、22对国外15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为免疫至近免疫反应,仅对具有毒性基因Yr10的菌系82E16表现出中度感病,对供试的国内14个主要条锈菌菌系呈观免疫至近免疫反应。田间成株期抗性试验结果显示,贵农21、22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免疫,高抗秆锈病,中抗叶锈病。小麦品种贵农21、22可作为抗病资源和生产品种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针对我国高寒山区积温少,无霜期短,无杂交玉米,从搜集超早熟玉米种质资源入手,利用超早熟,抗寒冷玉米珍贵捉质资源“坝上火玉米”,导入高配合力,优良农艺性状遗传基因选育出极早熟优良自交系“承18”,总结出选育一环系和二环系相结合的顶交玉米育种的新途径,并分析该的特点和育成经验,可为今后选育极早熟玉米自交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16.
张绍荣 《种子》2002,(4):54-57
建国以来毕节地区在马铃薯品种引进上取得了较大成绩,育种上也有一定的进展。今后毕节地区马铃薯育种研究主要方向是;加强品种资源的征集研究和基础遗传研究;加强与大专院校及先进科研单位合作促进现代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与育种实践的接轨;适时确立育种目标,努力培育出适于食用、加工及出口等各种用途的多类型品种,促进毕节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河南小麦品种更新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小麦品种发展的历史演变 河南是我国小麦的重要产地,常年播种面积达466.7万hm^2,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1/6,其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5。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全省小麦品种已经完成了8次更新换代,正在进行第9次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18.
从1998年以来,广东新优甜玉米品种以平均每年近10个的速度增长。到目前止,全省已成功培育和引进了70多个优质甜玉米品种,广东甜玉米育种与种植水平均走在全国前列。在2004年12月召开的“广东省甜玉米新优品种展示现场会”上,参展的70多个国内外甜玉米新优品种,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名甜玉米育种专家和种子经销商。  相似文献   

19.
优质、高产苦荞新品种"黔苦2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苦荞新品种"黔苦2号"(原名威93-8),于2004年3月通过全国小宗粮豆鉴定委员会鉴定,定名为"黔苦2号",编号为国品鉴杂2004015,适宜在贵州、四川、陕西、云南、湖南等地区种植.该品种由老鸦苦荞变异单株混合群体选育而成.1995~1996年进行品比试验,平均单产130 kg/667 m2,比对照细白苦荞增产30.7%.1997~1999年参加第五轮全国苦荞区试,参试品种8个,包括统一对照九江苦荞(ck)和当地对照(ck0),3年汇总结果平均单产98.8 kg/667 m2,比ck平均增产1.7%,比ck0平均增产0.76%.2005年在威宁县草海、雪山、么站、盐仓、观风海等5个乡(镇)进行生产试验,平均单产138kg/667m2,比对照细白苦荞增产26.8%.该品种籽粒芦丁含量为2.6%,麸皮含量为6.31%,比全国统一对照九江苦荞的88%,是一般苦荞品种的两倍以上,为目前国内已审定苦荞品种中芦丁含量较高的一个新品种,有望成为优质药用苦荞的原料.  相似文献   

20.
苦荞新品种"黔苦4号"(原名黔威2号),于2004年3月经全国小宗粮豆鉴定委员会鉴定,定名为"黔苦4号",编号为国品鉴杂2004016,适宜在贵州、四川、甘肃、内蒙等地区种植.该品种由高原苦荞混合群体选育而成,1998~1999年进行品比试验,平均产量151.2 kg/667 m2,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30%.200~2002年参加第六轮全国苦荞区域试验,参试品种7个(包括统一对照九江苦荞),参试点28个,2000年平均产量194.67 kg/667m2,比对照增产80.2%;2001年平均产量165.7kg/667 m2,比对照增产53.4%;2002年平均产量178.3 kg/667m2,比对照增产69.3%.3年汇总,平均产量179.56 kg/667m2,比对照增产68.3%.2003年在贵州贵阳、贵州六盘水、四川昭觉、甘肃定西4个试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39.9 kg/667 m2,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6%,综合性状好,产量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