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陕西省吴起县城周边地区进行样地植被和土壤调查,研究退耕还林过程中人工植被恢复区与自然植被恢复区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通过退耕还林可使植被得以恢复,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在自然植被恢复区,植物群落主要以草本群落为主,偶见一些灌木群落.在人工植被恢复区,乔、灌、草3种植被群落均有分布,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差异不大.人工植被恢复区草本群落的各多样性指标略高于自然植被恢复区.在生物量方面,人工恢复区明显高于自然恢复区.由此可见,人工恢复区植被恢复程度优于自然恢复区,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有助于提高植被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量化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生态效益,为今后退耕还林工程的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运用2015年底北京市退耕还林工程的资源数据,采用北京市及其周边的森林生态站和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的长期固定样地积累的长期定位连续观测研究数据,并运用权威机构公布的社会公共数据,依据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 相似文献
5.
6.
7.
喀斯特山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分区与适生模式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森林植被、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坡耕地特点将贵州喀斯特山地划分为3区10亚区16小区,并阐述了各区的相关特点;建立在树种和树种组基础上的适生模式筛选结果,将贵州喀斯特山地的退耕还林模式归为23类,可指导同区或相似区域的退耕还林模式建设。 相似文献
8.
石家庄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家庄市为例,采用土壤蓄水量法、影子工程法等方法对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改良土壤、改善环境等方面的效益分别进行量化评估,确定工程建设取得的数量化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草)不同立地条件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依据山区退耕还林的总体目标、主要原则与指导思想、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与科学论证,运用现代生态学经济学与系统工程学理论,提出了适合山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实际的生态林、林草牧、林药、林茶桑、退耕还林坡改梯、综合管护专业户等六种退耕还林模式。同时,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点、目的,指出了六种模式的适应范围,林草种配置与技术方案,以期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达到既改善生态环境,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以撂荒地作为对照,通过野外采样、定点观测、室内试验,研究了山西省太谷县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应是不同的,刺槐+山桃>刺槐>山桃林>撂荒地;刺槐+山桃、刺槐、山桃林负氧离子浓度分别为2019、1893、1738个/cm^3,是撂荒地的1.86倍;负氧离子寿命分别为17.35、16.28、14.94 min,是撂荒地的1.96倍;PM2.5浓度分别为59.07、65.77、73.36μg/m^3,是撂荒地的0.65倍;土壤容重分别为1.15、1.17、1.19 g/cm^3,是撂荒地的0.80倍;土壤总孔隙度分别为49.60%、48.94%、47.57%,是撂荒地的1.24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7.16%、6.77%、6.17%,是撂荒地的1.43倍;土壤有机质分别为2.93%、2.71%、2.53%,是撂荒地的1.42倍,土壤表层日较差分别为11.63、11.77、11.85℃,是撂荒地的0.80倍。 相似文献
11.
青海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野外采样、定点观测和室内实验,研究了青海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相同林龄(8 a)的不同退耕还林模式(5种)水土效应:云杉桦树混交>桦树>云杉沙棘混交>云杉>沙棘>农田;生物效应:云杉桦树混交>沙棘>桦树>云杉>云杉沙棘混交>农田;小气候效应:云杉桦树混交>桦树>云杉沙棘混交>沙棘>云杉>农田。研究结果同时表明,相同退耕还林模式(沙棘)生产力效应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10 a沙棘>8 a沙棘>3 a沙棘。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原状土芯法对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HN)、光皮桦人工林(H)、扁穗牛鞭草(NC)、柳杉人工林(LS)4种退耕模式细根(草根)分解、影响分解的质量指标及N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细根(草根)分解速率符合Olson单指数分解模型,年分解常数(k)分别为1.06,0.93,1.32,0.86,分解1年后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65.49%,60.55%,73.32%,57.51%.在1年研究期内,各模式细根(草根)分解过程中的C/N与细根分解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N含量无关,其中光皮桦细根分解速率还与C含量有关.分解90天后,各模式细根(草根)木质素含量与分解速率关系分别为,H,LS呈显著负相关(P≤0.05),HN呈较弱负相关(P=0.087),NC不相关(P=0.279).分解1年后N初始含量最高的HN具有最高的N释放率,N初始含量最低的LS具最低的N释放速率,4种模式N释放速率大小顺序为HN(70.12%)>H(56.49%)>NC(46.67%)>LS(21.76%),N初始含量高是导致此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阐述易门县绿汁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的生态、经济、社会成效。对重造轻管、产业化水平低、长效保障机制不健全、工作经费缺乏等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藉此提出建设与保护并重、加快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加强科技扶持、整合政策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辽东山区次生林3种大小林窗夏季近地面气温及土壤温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林窗已成为森林小尺度干扰研究的热点(Whitmore,1989;王进欣等,2002).林窗是森林中具有特殊性质的微结构(Clinton et al.,1993;Gray et al.,1997;梁晓东等,2001;Gagnona et al.,2004),它影响着森林群落的发展方向、物种组成以及种群动态(Spies et al.,1990;安树青等,1997;Zhu et al.,2006),如有些物种只能通过林窗才能进行更新(谢宗强,1999;贺金生等,1999). 相似文献
16.
17.
辽东山区主要森林类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合,森林内生物多样性越大,物种越丰富.分布越均匀时,才可以说此生物群落具有稳定的组成结构,生物多样性对确定合理的林型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在5种森林类型中杂木林的生物多样性最好,杂木林中灌木层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大,柞树林、红松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差异不大;草本层生物多样性指数以杂木林最大,红松林下草本植物分布均匀。阔叶林在郁闭度0.6—0.7.针叶林在0.7—0.8时各物种分布均匀,物种丰富度较大,乔、灌、草各层生长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