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生物源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苹果霉心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以及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3%中生菌素WP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苹果霉心病菌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均有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60mg/L、1.84mg/L和1.18mg/L,1%蛇床子素EW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抑制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1.52 mg/L和2.65 mg/L,0.3%苦参碱AS只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EC50值为1.0mg/L。因此,3%中生菌素WP、1%蛇床子素EW和0.3%苦参碱AS可作为后续田间药效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2.
苍耳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抑菌机理初探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张新虎  何静  沈慧敏 《草业学报》2008,17(3):99-104
以番茄灰霉病菌为供试材料研究了苍耳丙酮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及对灰霉病菌菌丝形态、细胞膜透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菌体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苍耳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苍耳提取物浓度为20 mg/mL时,其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可达到70%以上,EC50为11.74 mg/mL;经浓度为30 mg/mL的提取物处理的灰霉菌产生的孢子数仅为33 500个,与对照的孢子数225 000相比,抑制率高达85.1%,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达77.4%,对孢子的形成和孢子萌发表现出极强的抑制作用。苍耳提取物能引起菌丝细胞膜透性发生变化,造成液体培养基电导率增加;灰霉菌菌丝体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阻碍灰霉菌菌丝的生长,经苍耳提取物处理的菌丝变细、分枝增多、节间拉长;分生孢子少且呈畸形,孢子芽管短小。  相似文献   

3.
任宝仓  冯秀玲  杨成德 《草业科学》2014,31(7):1248-1253
对青稞(Hordeum vulgare)褐穗病菌(Corticium rolfsii)的生物学特性及营养利用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稞褐穗病菌担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0 ℃,最适温度为20 ℃;在自由水中可以萌发,但在100%相对湿度中不萌发;pH为4.53~9.18时均可萌发,最适pH为5.59;48 h萌发率为76.5%;蔗糖、土壤浸渍液、青稞叶浸渍液和牛羊粪浸渍液4种营养液及光照处理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担孢子在温度15.5~21.0 ℃、相对湿度31%~71%下,最少能存活69 d。果糖培养基褐穗病菌菌丝生长显著高于对照(P<0.05),山梨糖、淀粉和乳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硝酸铵和硫酸铵对褐穗病菌菌丝生长略有促进作用,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谷氨酸、酪氨酸、尿素和碳酸氨对菌丝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清  李保同  汤丽梅 《草业学报》2014,23(3):262-268
大蒜素是从大蒜中提取的植物源抗生素。为探明大蒜素对辣椒炭疽病和辣椒疫病病菌的抑制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大蒜素对辣椒炭疽病菌和辣椒疫病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采用叶面喷雾法研究了大蒜素对2种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大蒜素可抑制辣椒炭疽病菌和辣椒疫病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和孢子萌发,其活性随着浓度的提高而增强,对辣椒炭疽病菌EC50值分别为130.15,142.60和127.21 μg/mL,对辣椒疫病菌EC50值分别为128.11,123.64和139.68 μg/m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6%大蒜素水乳剂600~1200 μg/mL处理第3次喷施后3 d对辣椒炭疽病和辣椒疫病的防效分别为83.54%~88.25%和82.85%~85.88%,第3次喷施后14 d分别为74.59%~79.16%和74.59%~78.01%,与对照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 μg/mL处理无显著差异;66.7~200.0 μg/mL处理第3次喷施后3~14 d对辣椒炭疽病和辣椒疫病的防效均低于76%,显著低于对照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 μg/mL处理。6%大蒜素水乳剂防治辣椒炭疽病和辣椒疫病的推荐使用剂量为600~1200 μg/mL,在辣椒苗期和挂果期每隔10 d喷施1次,连续喷施3次。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对桑褐斑病病原菌有高效抑制作用且对养蚕生产安全的杀菌剂,在室内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Bereng.)Allesch]病菌的抑制活性,以及对家蚕(Bombyx mori)3龄起蚕的急性毒性。5种杀菌剂对桑褐斑壳丰孢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嘧菌酯,以上排序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06 6、0.020 5、0.028 9、0.258 0和2.265 0 mg/L;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嘧菌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以上排序杀菌剂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12.835 5、16.996 4、19.491 8、20.466 1和30.025 2 mg/L。5种杀菌剂对3龄起蚕的24 h毒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嘧菌酯、氟环唑、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以上排序杀菌剂对3龄起蚕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899.075 8、1 728.665 7、1 914.126 6、3 283.528 3、6 058.064 5 mg/L,均表现为低毒性。试验结果提示,嘧菌酯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可以用于桑园中对桑褐斑病的预防;其余4种三唑类杀菌剂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可以用于感染桑褐斑病的桑树的治疗。具体的施药方案,则需要进一步评估田间用药对家蚕的安全风险性后确定。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吸水链霉菌5-4的抑菌活性,本研究以拮抗Foc TR4病菌的抑菌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三步法对链霉菌5-4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大幅度提高了链霉菌5-4发酵提取物对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Foc TR4)的抗真菌活性,其中可溶性淀粉(21.512 g/L)、氯化钠(4.734 g/L)、接种量(3.217%)是次级代谢物抗真菌活性高的关键因素,优化后的抑菌活性达到了88.36%,比优化前(54.96%)提高了33.4%。优化后发酵提取物(500 μg/mL)的校正孢子萌发抑制率达到100%,比优化前提高了36.38%,且经过提取物处理后Foc TR4病菌的菌丝出现明显的分叉增生、肿大等现象。链霉菌5-4发酵条件的优化可以为以后分离抑菌活性物质提供条件,也为后续菌株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针对保护地辣椒多发、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的4种真菌病害,开发高效安全的生物农药新资源。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微量稀释法、种子萌发和温室盆栽防效等试验,研究了黄帚橐吾有机溶剂提取物对保护地辣椒4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及其所引发病害的防控效果以及对被保护植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黄帚橐吾有机溶剂提取物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均有显著的抑制活性,抑制活性强度与其浓度呈正相关,对各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的EC50分别为11.93、51.25、19.93、13.84 g·L-1, 对其孢子萌发抑制率的EC50分别为15.05、55.26、57.86、16.50 g·L-1,最小抑菌浓度为0.83~1.75 g·L-1,最小杀菌浓度为2.50~11.67 g·L-1。对4种病原真菌引发的辣椒灰霉病、枯萎病、根腐病和疫病防治效果较好,100倍稀释液的预防效果均可达75%以上,治疗效果也可达70%左右,与相应常用化学农药防效相当。但是其对辣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浓度大于20.00 g·L-1时,种子萌发抑制率大于52.27%,幼苗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均与对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证明黄帚橐吾有机溶剂提取物能有效防控保护地辣椒多发性真菌病害的危害,是一种广谱生物杀菌剂优质资源,合理应用将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
摘 要 多效唑作为生长调节剂主要用于促进植物成花和座果等,但其是否能减轻植物病害的发生尚缺乏实验验证。本文以芒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为样本,采用分生孢子萌发与离体叶片接种等方法,测定多效唑对芒果炭疽病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供测试的700mg/L、800mg/L、900mg/L、1000mg/L 4个浓度的多效唑药液都能一定程度影响炭疽病菌在芒果离体叶片上的扩展,但800mg/L多效唑能明显减轻炭疽病病症。800mg/L多效唑在玻璃纸上能够抑制芒果炭疽菌菌丝生长,致使孢子畸形,不形成附着胞,但其在寄主叶片上对病原菌生长影响较小,病菌孢子形态正常,能萌发产生附着胞,但附着胞产生的时间晚于对照1d,说明药剂在寄主上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强烈。因此,一定浓度的多效唑能减轻病原菌对寄主的危害,但其可能主要通过调控寄主抗病性抑制病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9.
正据《果树资源学报》2021年第3期《3种植物提取物对梨叶黑斑病菌抑制作用研究》(作者高小宽等)报道,以梨黑斑病原菌为供试菌株,采用离体叶盘法、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和病原孢子萌发率方法,研究了三七、五味子和银杏3种提取物不同浓度对梨叶黑斑病病原菌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桑炭疽病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及药剂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不同营养、温度、湿度,PH值和光照条件进行了桑炭疽病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并用7种杀菌剂各3种浓度制成的含毒PDA平板培养基测定了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单糖、双糖和多糖作为碳源都能被病菌所利用,以甘露糖为最好。菌丝生长在24~28℃、PH6~7为最适。分生孢子在1%葡萄糖液和20%桑叶汁液、20~28℃、相对湿度100%及PH6~7条件下萌发率最高。散射光、黑暗对孢子萌发无明显差异,而紫外光有较强的杀伤作用。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A.N.Z.A.A.S.     
  相似文献   

12.
A.N.Z.A.A.S.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Extract

The many friends of Peter Flodin were shocked to hear of his sudden death ad the age of forty just two days before Christmas, 1957. He died after only a few minutes' illness whilst on a farm in the Hutt Valley.  相似文献   

17.
A.N.Z.A.A.S.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