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剖检荔枝蝽越冬雌虫卵巢发育等级,对该虫的产卵盛期进行预测。并测定了在产卵盛期前7天或产卵盛期当日施药防治荔枝蝽的田间防效,测定了7种药剂对荔枝蝽成虫和9种药剂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致死作用以及其中3种药剂对两种害虫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以荔枝蝽3级卵巢的发生情况,推算4级卵巢的发生时间,可准确预测雌虫的产卵盛期。在产卵盛期前7天或产卵盛期当日喷施522.5克/升氯氰?毒死蜱乳油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对荔枝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天的防效达71.3%~84.0%。但药后7~10天,防效明显下降。产卵盛期当日施药的防效略优,防效下降的幅度也较小。此外,噻虫嗪、啶虫脒和呋虫胺等3种药剂,对荔枝蝽和荔枝蒂蛀虫成虫均有明显的致死作用,且田间防治效果也较好。这3种药剂对枝蝽的防效为80.5%~87.0%,对荔枝蒂蛀虫为81.5%~88.9%。上述3种药剂,在荔枝果期施用,可有效减少荔枝蝽发生,并兼治荔枝蒂蛀虫。  相似文献   

2.
1 虫害1 1 荔枝椿象。成虫和若虫吸食荔枝嫩梢、花穗和果实的汁液 ,被害部出现褐色斑点 ,引起落花落果。此虫在我区一年发生 1代 ,越冬成虫 3月中下旬开始在小枝分杈处或花穗上取食 ,交尾产卵 ,4月上旬卵开始孵化 ,4~ 5月若虫大量出现 ,5月上旬以前 ,大部分若虫处于 3龄以下阶段 ,抗药力下降。 4龄以上若虫抗药力增强。1 2 荔枝蛀蒂虫。幼虫蛀食荔枝花穗、果实和新梢 ,造成荔枝花穗干枯和落果。此虫 6~ 7月间为害荔枝最严重。成虫羽化、产卵等活动均在夜间 ,卵散产于幼果中下部、成熟前果实的果皮凹陷处或嫩叶的叶腋间。孵化后侵入果实…  相似文献   

3.
目前,荔枝蒂蛀虫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由于药剂的不规范使用,导致施药次数增加,防治难度加大。为筛选对荔枝蒂蛀虫有高效防控作用的药剂,本研究采用药膜法测定了4种药剂对荔枝蒂蛀虫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田间效果评价。研究结果表明:4种药剂中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LC50为7.34 mg/kg,具有较高的毒力,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3%高效氯氰菊酯?三唑磷乳油和15%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乳油的毒力则相对较差。田间药效试验中,以上4种药剂对荔枝蒂蛀虫的田间防效均在90%以上。本研究表明,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3%高效氯氰菊酯?三唑磷乳油和15%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乳油对荔枝蒂蛀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在荔枝产区继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井上蛀果斑螟的产卵特性,室内条件下研究该虫在石榴同一寄主品种果实、枝条和叶片等不同部位及不同品种果实(甜绿籽、甜光颜、酸沙籽和酸绿籽)上的产卵偏好。结果表明,在酸绿籽不同部位直接和挥发物诱导选择性产卵试验中,井上蛀果斑螟均更倾向于选择石榴果实产卵,产卵高峰期在果实上的平均日落卵量分别为42.67和4.67粒,显著高于枝条和叶片。在4个石榴品种果实直接产卵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产卵试验中,均在酸绿籽上的落卵量最多,高峰期平均日落卵量分别为43.47和41.00粒;前者酸沙籽果实上平均日落卵量最少,为18.33粒,后者在甜绿籽上平均日落卵量最小,为25.00粒。4个石榴品种挥发物诱导产卵选择性试验中,酸绿籽上落卵量最多,高峰期平均日落卵量为5.67粒,甜光颜平均日落卵量最少,仅为0.67粒。井上蛀果斑螟对不同石榴品种和不同部位的产卵选择性均存在差异,4种不同品种果实偏好在酸绿籽上产卵,同一品种不同部位偏好在果实上产卵。  相似文献   

5.
荔枝椿象是我国荔枝、龙眼产区的一种主要害虫。该虫一年发生1代,成虫越冬,4月为产卵盛期,卵多产于树冠下层叶片背面,一头雌虫可产卵5~10次,每次产卵大多14粒。 用药防治抓住两个关键时期。一是早春越冬成虫开始活动时期,即3月中下旬,此时成虫即将产卵,抗药力最弱。可用10%敌·氯乳油(蒂蝽净,广东省东芜市瑞德丰公司产)1500~2000倍液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杀得福,广东省东莞市瑞德丰公司产)2500~ 3500倍液或 90%敌百虫 500~800倍液,防治1~2次即可。二是5月中下旬,此时…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荔枝产区的钻蛀性害虫种类进行调查,并对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进行描述。结果共发现荔枝钻蛀性害虫19种,隶属于3目12科,其中蛀干害虫9种,蛀果害虫10种;其中主要的钻蛀性害虫为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龟背天牛Aristobia testudo (Voet)和荔枝尖细蛾Conopomorpha litchiella Bradley;针对不同害虫提出了科学的防治措施。研究结果可为荔枝钻蛀性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为荔枝的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7.
陈德霞 《蜜蜂杂志》2020,40(2):26-27
1巢虫巢虫是严重危害养蜂业的害虫之一,尤其对中蜂影响大,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分为大蜡螟和小蜡螟2种。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北方地区小蜡螟发病较多,小蜡螟雌螟长9~11 mm,寿命可达25~30 d。白天隐藏于蜂箱、巢脾缝隙或箱外隐蔽处,夜间在巢内活动,常在箱底蜡屑中产卵。1只雌螟每分钟可产卵60~80粒,一生总产卵量200~1600粒。卵于1周后孵化成幼虫(巢虫),1~3 d爬上巢脾后,食量猛增,蛀食巢脾、蜜粉,钻隧道毁坏巢脾,咬伤、咬死幼虫,致使蛹不能封盖,造成所谓的"白头蛹"。  相似文献   

8.
桑枝和桑天牛虫粪挥发物对桑天牛长尾啮小蜂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天牛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fukutai)是蛀干害虫桑天牛(Apriona gernari)重要的卵期寄生蜂,开展该寄生蜂趋性行为与其寄主昆虫(桑天牛)和寄主植物(桑树)挥发物关系的研究对桑天牛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嗅觉测定表明,经不同处理的桑枝和桑天牛虫粪对桑天牛长尾啮小蜂都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且咬食桑枝和产卵桑枝的引诱活性高于正常桑枝。通过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TCT/GC-MS)对桑枝和桑天牛虫粪挥发物进行分析鉴定的结果表明:正常桑枝挥发物主要为酯类物质,咬食桑枝和产卵桑枝挥发物主要为萜烯类物质,且大多数挥发物的释放速率高于正常桑枝,咬食桑枝挥发物的数量多于正常桑枝而少于产卵桑枝;桑天牛虫粪挥发物的数量少于桑枝,主要物质为1,6-庚二炔。  相似文献   

9.
王德朝 《蜜蜂杂志》2005,25(7):27-27
巢虫为蜡螟的幼虫,蜡螟成虫白天多隐藏在缝隙中,夜间出来活动。雌蛾与雄蛾在夜间交尾,经交尾后的雌蛾即可潜入蜂箱内产卵。每只雌蛾可产卵2000~3000粒,卵产于蜂箱的缝隙里或蜡屑中。初孵化的幼虫在蜡屑中生活2~3天后,就可上脾危害。当蜂群弱小,脾多蜂少时,巢虫便乘机上脾穿洞蛀食蜡质,吐丝作茧,大量繁殖,伤害蜜蜂子脾,严重破坏了蜂群正常生存及繁殖条件。在气温较高时,蜂群中撤出的备用巢脾及一些深色老脾极易遭受巢虫危害,蜡螟窜入空巢脾产卵,巢虫以蜂蜡为饲料加速繁殖,不久便使巢脾失去利用价值。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蜂场中巢…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克服传统杀虫剂防治水体中白纹伊蚊幼虫的局限性,解决引诱蚊虫产卵以集中防治的问题,本试验通过物理包埋的方法制备一种具有杀灭与引诱白纹伊蚊作用的复合型固体缓释剂。以多杀菌素作为模型药物,碳酸铵作为诱卵剂,十六醇与聚乙二醇作为药物结合载体,通过高温搅拌混合的方法构建成骨架层-缓释层的复合结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多杀菌素缓释剂的缓释效果;用幼虫浸渍法对缓释剂快速与长效灭蚊效果进行测定;用诱蚊诱卵试验测试缓释剂诱卵效果。结果显示,缓释剂中多杀菌素9 d平均释放率为14.54%,与纯多杀菌素释放相比有良好的缓释效果(P<0.01);不同剂量缓释剂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毒力效果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缓释剂1个月长效测试灭蚊效果显著优于纯多杀菌素(P<0.05),引诱剂对白纹伊蚊的平均诱卵率为83.71%,产卵活跃指数为0.68,与对照相比有极显著的诱卵作用(P<0.01)。因此,本试验制备的复合型多杀菌素固体缓释剂对药物有长效缓释的效果,对白纹伊蚊表现出良好的杀灭与引诱作用,可作为新型防蚊制剂。  相似文献   

11.
给蜂群喂水该是一年四季都注重的事。我们习惯是在春天给蜂群喂水 ,这是因为春天是繁蜂时期 ,巢内卵、虫较多 ,天气又干旱 ,巢内急需用水。夏天因为有雨 ,蜜蜂采进来的蜜、粉含水分较多 ,巢内卵脾、子脾水汪汪 ,所以一般不用特意给蜂群喂水 ;但如果天气干旱 ,蜂群内缺水则是另一回事了。冬天不喂水是因为天气寒冷 ,蜂巢中水分很少蒸发 ,加上蜜蜂已经结团不再活动 ,巢内水分足够蜜蜂本身需用 ,所以也是一般不用特意喂水。秋天喂不喂水那就要看天气了 :在山东莱州地区 ,秋天往往天气干旱 ,如发现蜂王产卵不少 ,但见子不见蜂 ,卵、虫较干 ,那就…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讯日前,顺昌县久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专项资金补助项目"柑桔皮精油绿色提取"项目顺利通过南平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并获得"福建省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补助30万元。柑桔皮精油的提取工艺,选取柑桔新鲜果皮,将果皮压榨,压榨同时喷淋高压水;可得到油水混合液和果粒组成的混合物,将混合物分离,去除果粒,得到油水混合液;将油水混合液分离,去除水,  相似文献   

13.
无菌种蝇培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择了当地自然环境中的舍蝇,通过舍蝇蝇卵的采集、蝇卵的孵化、蛹的收集与羽化,经过三次重复选择与消毒等无菌措施培养,达到了种蝇的要求。选择后的种蝇,能保持较高的繁殖能力,产卵效果明显,每笼饲养种蝇1000-1200只,每天可产卵4g(约45000粒)。  相似文献   

14.
萹蓄干粉及其提取物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棉铃虫3龄幼虫为试虫,通过饲料混毒法对萹蓄干粉及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了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萹蓄干粉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后第3和第5天对棉铃虫的体重抑制率分别达58.6%和77.5%。成虫单雌产卵量明显减少,平均产卵量低于对照400~500粒;萹蓄不同溶剂提取物对棉铃虫幼虫的生物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乙酸乙酯>甲醇>95%乙醇>丙酮>石油醚>氯仿>水,水提取物基本无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5.
粗狭肋鳃金龟(Holotrichia scrobiculata Brenske)是蓝莓主要害虫,以幼虫在地下啃食根系为害。为掌握该虫在麻江的发生特点,探讨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采用定期定点调查及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粗狭肋鳃金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1年发生1代,以蛹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6月下旬成虫羽化出土,5月上旬开始产卵,5月下旬幼虫孵化,12月上旬老熟幼虫开始作蛹室化蛹并在土中越冬。成虫于每晚6点至10点集中出土并转移至壳斗科植物上进行取食或生殖活动,出土高峰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上旬,寿命22.50-24.40 d;晚上20:00-21:00为成虫交配高峰期,交配后4-7天开始产卵,卵期10-20 d,产卵高峰期为6月,单雌产卵量30-50粒,散产;7月为幼虫孵化盛期,幼虫共3龄,历期219-252 d。此外,提出了黑光灯诱杀、人工采虫、冬季深耕翻土等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黑粉虫体内所含的几种重要氨基酸与黄粉虫可取长补短,尤其胱氨酸的含量较高,这是其他食物所不能比拟的,而胱氨酸是蜕皮所不可缺少的物质。黑粉虫较黄粉虫生长发育缓慢得多,在温度平均25℃时,发育周期需要8个月。幼虫需14周蜕14次皮而化蛹。蛹经半个月而羽化为成虫,成虫期为3个月。成虫半个月后开始产卵,每雌虫能产卵400粒,卵经15d后孵化为幼虫。幼虫期较长,需6个月左右。①幼虫。长圆筒状,老熟幼虫长可达3.5cm。②成虫。体形稍大于黄粉虫。暗黑色,鞘翅上无金属光泽。触角末节长度小于宽度。第三节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二两节之和。其他形态与黄粉虫相同。  相似文献   

17.
桑白蚧在四川一年发生3代,各代经过两月左右。1~3代一龄若虫期分别是4、6、8月下旬或5、7、9月上旬,这段时间无介壳保护。药剂防治效果最佳。卵色与性别的关系是:橙色卵为雌,白色卵为雄,中间色卵如黄色卵、水红色卵等绝大多数为雄。未交尾的雌成虫有脱蚧现象,且不产卵,寿命延长。始脱蚧者,交尾后虫体能重新缩入蚧壳内,但推迟产卵期,减少产卵量。当雌虫脱蚧1/2时,分泌白色腊质覆盖虫体,直至全部脱蚧。人工除雄虫与雌成虫交配,可见针状交尾器在蚧壳四周试探,交尾时,头昂、竖翅、呈坐式,持续4分钟左右。雌、雄混养,其成虫发生期比较一致,没有脱蚧现象,能繁殖后代,故桑白蚧为两性生殖,对此,可设想在成虫羽化期,即5、7、9月底左右喷药防治雄成虫,对抑制后代繁衍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桑白毛虫在重庆市一年发生2代,越冬后的蛹在5月中旬进入羽化期.第1代桑白毛虫各虫态历期:卵期3.9天,幼虫期21.2天(25.99℃),蛹期61.5天,成虫寿命5~7天;幼虫发生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每头幼虫全龄食桑量9234.73mg,经6个龄期而化蛹;成虫羽化盛期在8月下旬~9月上旬,每雌平均产卵量447粒,雌:雄=1:1.48.第2代桑白毛虫幼虫发生期从8月下旬开始至11月底结束,盛期在10月中旬~11月中旬,幼虫全龄经过46.22天(17.48℃),幼虫食桑量与第1代相近似,化蛹期集中在气温较低(15℃~16℃)的11月份.  相似文献   

19.
试验证明,797·129与798·241品种,其雌蛹体重与羽化迟早、造印量、产卵量呈高度正相关,与良卵拉、产出率无明显关系,与克卵粒数呈高度负相关。所以,生产中要创造优良的气象、营养等条件,促进蚕体健壮。在种革比价上,以全苗量作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诱杀剂对柑橘大实蝇的诱杀能力,本研究以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成虫为供试对象,通过Y型嗅觉仪试验,利用均匀设计(Uniform Design,UD)和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对优化配方的柑橘大实蝇成虫诱杀剂进行了筛选与研究。经过两轮室内筛选优化,柑橘大实蝇成虫诱杀剂对柑橘大实蝇雌虫的引诱效率由之前的50%提高到了76.7%,提高了26.7%,优化效果明显。通过单因子效应分析发现,引诱成分中,柠檬烯、柠檬酸、乙酸对柑橘大实蝇雌虫的引诱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其单位配方(按100mL水溶剂算),最适的量分别为1.5 mL,1.0 g,1.0 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