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北京大兴、顺义地区主要蜜源缺乏条件下,要把蜂养好并获得理想效益并非易事。若及时转变传统养蜂产蜜思想观念,结合本地种植作物进行授粉,再通过"数控养蜂"新技术方法进行加强蜂群周年饲养管理,为本地设施作物提供更多授粉蜂群,收到了理想效果。以大兴杜茂合师傅的定地养蜂的成功经验为例,主要介绍定地授粉示范蜂场及其操作规程,管理技术要点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养蜂人员年龄偏大、工价上涨、运输费高、雇工难等问题,许多养蜂者转为定地饲养,可定地饲养,收入低、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等现象困惑着蜂农。为了促进蜜蜂规模化养殖,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笔者多年来通过试验研究,从秋季管理关键、越冬方式、春繁措施、高产技术和机械化取浆技术等阐述,总结出三断子、三治螨及室内越冬等方法,提出天水地区蜜蜂定地规模化养殖关键技术,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高效规模养殖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养蜂爱好者,1973年开始养蜂,至今已有30多年.其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苦也有甜,虽遭受了不少挫折,但从中也吸取了不少教训,并找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现在单人长年定地饲养百箱蜂,还兼顾农活和打工,只采蜜不取浆.虽然收入不高,但在当地还算是数得着的养蜂户,与本地新老养蜂户比较,我养蜂还算成功的,这里总结十条养蜂要点供同行特别是新养蜂户参考采纳.  相似文献   

4.
于英文 《蜜蜂杂志》2011,31(7):19-19
翻开各种养蜂书刊,怎样饲养双王群技术的文章比比皆是,很有一些你不会养双王群就不会养蜂的意思。我个人认为,会不会饲养双王群与养蜂的全过程没什么联系。例如我们辽西南部山区饲养双王群很少有成功的。我定地养蜂30多年,也曾多次养过双王群,吃过很多这方面的亏。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这里每年6月上中旬严重缺少花粉,而这时又是蜂群发展的高峰阶段,  相似文献   

5.
杨选 《蜜蜂杂志》2001,(8):11-11
近年来 ,定地养蜂及定地加小转地的蜂场越来越多 ,长年南北转地 ,连续追花夺蜜者越来越少。这种饲养管理模式的改变 ,无非是每个蜂场在经济核算中所采取的相应措施。本人自 1965年开始养蜂至今 ,历经坎坷。 80年代曾南到“天府之国” ,北至西北高原 ,到也碰到过好蜜源 ,然而却丰收无几 :不是蜜源好时蜂群未繁殖起来 ,就是有好的蜂群又赶不上好蜜源。今年盼明年 ,明年盼后年 ,蜂场几起几落。自 1990年以来 ,本人定地加小转地饲养 ,收入 1年胜似 1年 ,基本稳定在万元上下 ,不仅还清了以前养蜂所欠的债务 ,蜂群由原来的 3 0群上升到百余群 ,基…  相似文献   

6.
不论在什么地区饲养蜜蜂,原则上都要养强群,特别是定地饲养.大家知道定地养蜂和大转地养蜂是无法相比的,因为大转地蜂群由于不失时机的转场,蜂群始终处在不离花的环境里.而定地饲养的蜂群就做不到这点.虽说管理措施大同小异,但定地饲养蜜源有限,只有油菜是一个稳产的好蜜源,就是早了些,开花流蜜期蜂群正处于新老交替期和增殖期,没有更多的适龄采集蜂.  相似文献   

7.
蒋志农 《蜜蜂杂志》2008,28(11):35-35
<蜜蜂杂志>2008年第5期刊登了沈育初先生的文章"裘师傅定地养蜂出高产"一文,笔者触动很大.文中称裘师傅夫妻二人养蜂95箱,年纯收入10万多元.这个数字让我们这些已养蜂几十年,同样是定地养蜂的同行来说.  相似文献   

8.
杨灯云居住在武汉市玉贤村农力村二组,从1986年开始在自己屋后院内定地养蜂。一家5口人靠养蜂为生,养蜂收入是他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养  相似文献   

9.
范克民 《中国蜂业》2006,57(8):27-27
我是一个定地饲养中蜂的养蜂者,养蜂几十年中先后多次遭受甘露蜜中毒。我家地处丘陵地带,林木葱郁,是养蜂的好地方,甘露在我地一般几年出现一次。  相似文献   

10.
辽东地区定地养蜂技术要领辽宁省西丰县成平蜂场(112412)王福仁辽宁省东部地区植被葱郁,种类繁多,自然条件优越,养蜂历史悠久,但由于近些年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蜜源刺槐和胡枝子很不稳产,故本区的专业养蜂场多数采取长途转地或小转地的饲养...  相似文献   

11.
传统养蜂靠转地放蜂 ,追花夺蜜取得高产。但近年来运费涨价 ,各地对放蜂人雁过拔毛 ,同时还易受地痞流氓的骚扰 ,转地放蜂风险大。另外 ,转地放蜂太辛苦 ,还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不少蜂农寻求定地养蜂模式 ,但定地养蜂突出问题是蜜源不足 ,半年养蜂半年闲 ,还要喂糖 ,因此 ,种植蜜源定地养蜂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 ,再不限种“老三样” ,并在全国推行生态农业 ,而蜜蜂授粉是生态农业组成部分。同时国家对西部大开发也提出植树种草 ,退耕还林的号召。这一切都为种植蜜源养蜂创造了条件 ,一种新的养蜂…  相似文献   

12.
王汉生 《中国蜂业》2007,58(10):20-20
齐齐哈尔地区养蜂绝大多数是平原定地饲养,以农田蜜源为主。秋季主要蜜源是向日葵,繁殖期长达120天,春夏自然界辅助蜜粉源较少,有断档现象,给饲养双王群增加了难度。一、本地区适合养季节性双王群。利用养蜂  相似文献   

13.
在长白山区,蜂群进入秋繁阶段后,外界的气候、蜜粉源不利于蜂群的繁殖。而大多数饲养中蜂的方式为定地饲养,更增加了蜂群秋繁的饲养难度。实践证明,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看蜂群繁殖的强弱就知道养蜂者的技术水平高低。同时秋季蜂群繁殖的强弱,还直接影响着蜂群越冬的安全,所以蜂群的秋繁管理至关重要,必须随着外界蜜源、气候的变化,科学调整蜂巢,因地制宜地进行奖励饲喂,更好发挥蜂王的产卵优势,防止蜂群病敌害的发生,使其繁殖出强壮的群势,为蜂群安全越冬奠定基础,确保饲养中蜂的健康发展,才能提高养蜂生产的经济效益。现将笔者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原鄞县)曾是养蜂重点县。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促使该区经济迅猛发展。许多蜂农弃蜂改行,近年余下的百多户蜂场主也在探索养蜂经营模式来提高经济效益。该区宝幢镇谢蜂友养蜂40年,进入新世纪便改多年长途转地养蜂为小规模定地养蜂。  相似文献   

15.
《中国蜂业》2017,(1):32-33
<正>近年,我潜心研究蜜蜂养殖技术,先后认真阅读了许多养蜂书籍,虚心向身边一些养蜂老师傅们请教,却始终没能解决实践中的一些困惑。我自身实践不断探索才悟到了一些蜂书上没有、师傅又不肯教的养蜂技术,现介绍如下:一、喂蜜促产喂粉促浆,缺少花粉定地难成强群定地饲养中蜂,我平时坚持3喂。度夏或越冬,无论是强群,还是中等群,群势一般都会下降。成蜂体质差、子脾状况不佳。一些蜂群的蜂数减少虽不很明显,  相似文献   

16.
我在上党定地养蜂35年,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治螨经验,介绍给不会防治蜂螨的蜂友(特别是上党地区的),供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7.
<正>有不少养蜂户饲养的蜂群数量在二三十群,少的也有十几箱的,有些在自家房前屋后或院落定地饲养,也有不少养蜂人每年随养蜂大户到长白山采椴树蜜。这样一来,在转地落场时,如果忽略了蜂箱的摆放位置,加之蜂箱颜色差异,很容易造成蜜蜂偏集到养蜂同行的大群里。轻者蜂数明显减少,偏集严重的撤场时只剩平箱群,甚至有的蜂群所剩无几。笔者多年跟随养蜂大户转地采蜜摸索出一些预防措施。一、蜂箱的颜色很多养蜂者将自制的蜂箱或旧蜂箱刷成白色,看  相似文献   

18.
也谈“数控养蜂法”养蜂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随着人们对蜂群生物学的不断认识,养蜂的技术也不断提高和发展。数控养蜂法是杨多福师傅在多年的养蜂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整套的科学饲养管理方法。使人们在养蜂生产中有数可依。养蜂由原来的土法饲养进入话框饲养...  相似文献   

19.
养蜂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不与农业争地,也不与牧业争粮的生态型快速致富产业,特别是定地模式养蜂,对十八大提出的"环境友好"型生态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久的战略意义。我县是承担国家蜜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的示范县之一,现有示范蜂场3个,结合本县以定地养蜂为主的实际情况,主要是进行定地饲养技术与管理技术模式探索,如何实施健康养殖,增加蜂农收入,是目前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研究与探索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养大群养强群,通过强群采集,增加单群效益,达到增收的目的;第二是通过扩大养蜂规模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20.
陈渊 《蜜蜂杂志》2006,26(11):11-11
我是1961年开始养蜂,在南北驰骋的35年中吃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1994年以后,由于年岁已高,改在义乌定地饲养。我自幼爱好文学,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我都带着一箱书随蜂场走。我既不抽烟,也不喝酒,更不打牌,空闲时看看书、写写蜜蜂文章和诗歌;自从改为定地饲养后,更从事对蜜蜂文化的探讨。子女们都为我高兴,我对蜜蜂的热爱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为了表达对养蜂事业的热爱,我放弃了许多次赚大钱的机会,并把蜂胶无偿送给患者,整整11年来有上千个各类疾病的患者受益;战严寒、斗酷暑,把子女给我的零花钱都搭上了,可是2006年8月1日,一场灭顶之灾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