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 一、饲养麝鼠的意义 我国自1945年起,先后于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发现野生麝鼠。1957年后,从苏联引进700百余只优良种鼠在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青海、山东、江苏、浙江、湖北、贵州等地建立许多人工散放点,发展很快,年产麝鼠皮达数十万张。近年来,人工家养麝鼠先后在黑龙江、吉林等省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麝鼠的人工饲养已逐渐在各地城乡群众中兴起,家庭饲养麝鼠户逐日增多。另外,由于目前种鼠来源区限较小,大多数饲养者都要从外地引进种鼠,要想使家庭饲养麝鼠获得成功,对麝鼠的  相似文献   

3.
我所毛皮动物养殖场于1987年10月中下旬发生了麝鼠巴氏杆菌病。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发病情况1986年6月从黑龙江省引进麝鼠,同年9~10月有4只麝鼠死亡,当时疑为麝鼠巴氏杆菌病,经过综合防治,收到满意的效果。1987年10月2日晨发现3只成鼠死亡,至10月20日共死亡12只。  相似文献   

4.
<正>麝鼠的散放也是人工饲养麝鼠的一种形式。它是依据麝鼠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适宜地点,放入定量种鼠并通过适当的人工管理,来迅速扩大麝鼠种群的一种方法。因此,具有能充分利用天然资源、投资少、收效快、在短期内能大量增殖野生麝鼠资源等优点。 麝鼠的人工散放在国外开始于本世纪初期。我国于50年代引进种鼠,先后在新疆、青海、贵州、江苏、浙江、黑龙江、吉林等省实行人工散放,均获得成功。 麝鼠的人工散放包括散放地的选择、散放前的准备、引种、种鼠的释放和散放后的  相似文献   

5.
<正> 有关麝鼠在低纬度地区饲养繁殖的情况,尚未见详细报道。广西科学院生物所在南宁北湖园艺场和一些饲养专业户的协助下,1986年3月从东北引进麝鼠,在南宁、苍悟、龙胜等地进行人工养殖试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场曾发生一起雏鸭急性型巴氏杆菌病,其死亡率达79%,经济损失严重,现介绍于后. 1发病情况及症状 我场曾从本县邓某家引进北京世系鸭苗267只.其全部饲养在6.48m2的鸭床上育雏脱温.当饲养至8~14日龄时,发生了一种疾病,死亡211只,死亡率达79%.  相似文献   

7.
麝鼠又名青根貂。原产于北美洲的沼泽地带,后来美国、法国、苏联、加拿大等国先后引进饲养.我国五十年代开始从国外引进种鼠,在东北三省及江苏、贵州、青海等省区进行散放饲养。近年来,东北三省发展迅速,尤其以黑龙江为多。七十年代末黑龙江、吉林两省又大胆的进行了麝鼠的人工驯养工作。  相似文献   

8.
崇明县某专业户为发展麝鼠生产,首次从江苏启东、海安引进麝鼠62只。第一批14只于85年10月引进。除在运输途中咬死2只外,其它生长情况良好。以后又于86年2月和4月引进48只。后两批都在引进第二天开始发病,并相继死亡。症状为精神沉郁,口渴,食欲减少,后期废食。临死时出现有一肢瘫痪、抽搐、跛行、尖叫。死后肛门处附着血粪。病程1~2天。共计死亡43只,死亡率为71.67%。  相似文献   

9.
<正> 我县让贤乡某毛皮药用动物饲养专业户,饲养麝鼠146只,毛丝鼠27只,艾虎16只,水貂16只。西德长毛兔40只,以及全蝎、地鳖虫、食用蜗牛等。几年来,生长发育和繁殖都很正常。但是,在1983年10月20日至12月1日的40余天中,先后有133只麝鼠、6只毛丝鼠和3只艾虎发病死亡。经综合诊断确定为巴氏杆菌病。一、发病经过1983年10月20日晨,突然发现1只麝鼠死在笼内,死鼠肛门外翻并常有血迹,笼底有一堆血粪。当时认为是饲料中毒,对可疑麝鼠投服阿托品片,结果仍继续发病死亡,同时还波及到毛丝鼠和艾虎。11月初,要求我站出诊,根据鼠粪严重带血,误为出血性疾患,用维生素K_3及畜用土霉素治疗无效,继续发生死亡。11月下旬,对病死的麝鼠、毛丝鼠和艾虎进行剖检及微生物学诊断,方确认为巴氏杆菌病。立即改用青、链霉素治疗,并以土霉素拌料预防,至12月2日疫情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10.
我场在1987年5月6日从上海松江县种禽场引进一日龄罗斯商品代苗鸡5700只。于5月11日至5月20日先后发病,前后十天共死亡苗鸡1210只,死亡率达21.23%。经确诊为雏鸡大肠杆菌病。发病经过:5月10日晚更换饲料批次,第二天死亡42只。发病鸡群呈现精神欠佳,白痢较多,后在饲料中加入0.2%精制土霉素碱粉,青霉素3000单位/只饮水。五月十二日死亡达120只,即将死亡病鸡与饲料样  相似文献   

11.
浑江市靖宇县某部队养鸡场,于1986年5月份从浑江市种鸡场引进星杂“579”商品代母雏2500只,在运输途中死亡8只,剩余2492只,饲养在电热育雏器。引进头一天,鸡群很健康,活泼,食欲旺盛,没有死亡。第2天,发现有些雏鸡不爱活动,鸡群采食量突然下降为70%,死亡35只。经用痢特灵、敌菌净、青霉素等药物治疗均未见效,  相似文献   

12.
鹧鸪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6月以来,我市某养殖场饲养的鹧鸪,陆续发生不明原因的死亡,死亡率达33.75%.诊断为巴氏杆菌病.报道如下. 1 流行病学该场于1998年5月引进美国雏鹧鸪90余只,至发病时共有成年鹧鸪80只.自1999年6月以来,不断发生死亡,至7月3日止,共死亡27只,死亡率为33.75%(27/80).该群鹧鸪曾注射过鸡马立克氏病及鸡新城度Ⅰ系、Ⅱ系疫苗.  相似文献   

13.
<正>我所毛皮动物饲养场于1985年建成,先后从东北、山东、南京等地引进了麝鼠、乌苏里貉、蓝狐等毛皮动物,现均饲养成功,并在1992年消灭了蓝狐空怀.我们的经验是把好选种、选配和饲养管理三关.一、选种1988年我场从东北引进了挪威蓝狐11组,虽然公、母比例高达1:2,数量又多,仍由于种狐系谱不全,质量参差不齐,致使当年只有17只发情(占77%);13只受配,(占59%);9只怀孕(占41%).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依照残缺不齐的系数,结合1989年繁殖成绩,开始了有目的选种、选配,并制订了下列选种措施.  相似文献   

14.
麝鼠养殖是一项新兴起的养殖业,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是,由于饲养者缺乏经验,麝鼠不是不孕,就是死亡,往往以失败而告终。根据上述事实,经过几年现场观察认为,造成麝鼠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外下述几种:1.天气炎热,供水不足,引起麝鼠中暑死亡;2.麝鼠在水中排便,麝鼠饮用了被粪便污染的池水,引起发病死亡;3.引入新鼠或饲养密度过大,相互残杀死亡;4.饲料单一,引起营养缺乏症死亡,或从外地购入病鼠引起传染病死亡;5.配种期间,如将两公一母或两母一公放在同一笼内,引起同性之间的相互残杀死  相似文献   

15.
通过模仿野生环境,对153对野生麝鼠进行人工饲养试验,观察了解野生麝鼠的生活习性,总结出野生麝鼠在不同季节的饲养管理及繁殖期的饲养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某场初春引进种鼠60对,6月份突然死亡一只,未引起注意,随后又有几只相继死亡。检查死亡麝鼠,发现体质消瘦,体表被毛中有大量皮屑,皮肤增厚、无弹力,有皱褶,并可见到如虱样的寄生虫体,且爬行速度较快。肉眼可见:幼虫为白色,成虫为血红色。同时对活鼠进行检查,除少数无虫体寄生外,均发现同一种类寄生虫,发病率为90%。从病鼠被毛中采集虫体,鉴定确认为草螨。  相似文献   

17.
桂平市蒙圩镇养鸭场,饲养种鸭3500只,2006年3月开始发病,出现零散死亡.5月13日,一天内死亡153只,死亡达到了高峰.到6月16日,累计死亡790只,死亡率为22.6%,经综合性诊断,确诊为禽霍乱,进行了防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场从1983年开始试验鸡的人工授精。1984年统计入孵种蛋97,910个,受精率为95.28%,1985年统计入孵种蛋938,304个,受精率85.38%;到1986年饲养的20,000只种鸡,绝大部分用500—600只配套公鸡人工  相似文献   

19.
<正>潮水地区某毛丝鼠养殖场于1994年8月份从美国引进种鼠970只,引进后毛丝鼠健康状况良好。4个月后因患毛球梗塞发病7只,发病率为7‰,死亡5只,死亡率为5‰。  相似文献   

20.
<正> 1986年7月,山西某水貂场发生水貂黄脂肪病,发病率40%,死亡率8.4%,给该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现将详细情况报告如下。一、发病情况1986年该场饲养种貂375只(其中公貂90只,母貂285只),幼貂684只,共计1059只。7月25日开始死亡到8月1日共死亡幼貂91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