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刚 《蜜蜂杂志》2008,28(7):34-34
引起蜜蜂白垩病的蜂球囊菌繁殖快、传播快、不易消灭,因而危害大.患此病蜂群幼虫死亡率高,新老蜂接代脱节,群势快速下降,甚至全群覆灭,短时间内可弄跨一个蜂场.因此蜂农必须高度重视蜜蜂白垩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蜜蜂白垩病,又名"白灰质病",是蜜蜂幼虫的一种顽固性传染病,1991年4月在我国宁波首次发现.蜂群患白垩病后,染病幼虫被成年蜂拖出,尸体像黑白色的大米粒状,花子现象严重,往往是见虫不见蜂.此病传染快,不易治愈,与蜂脾关系及天气有关.蜂脾相称,气候干燥,病情好转,反之则病情严重.  相似文献   

3.
金传忠 《蜜蜂杂志》2010,30(1):32-32
<正>蜜蜂白垩病是由蜂具或蜂粮不洁,受蜂球囊菌感染而引起的真菌性传染病。该病具有复发快、根治难和减轻病势容易等特点。因此,只要常年加强防治,掌握发病规律,就可以把白垩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4.
王奎月 《蜜蜂杂志》2010,30(1):33-33
<正>白垩病是一种传染快,很难治愈的蜜蜂病害。在春季雨水多的年份易发此病。我从杂志上了解到许多蜂友都没有防治白垩病的好办法。我用生石灰治白垩病取得很  相似文献   

5.
黄坚 《中国蜂业》2006,57(10):33
蜜蜂白垩病在我地曾于20世纪90年代暴发,此病传染快、危害大。经过长时期治疗经验的积累,体会到碱性抗真菌药物效果好,尤其是用石灰水喂蜂,对蜜蜂白垩病既可防又可治。特点是疗效好,原料便宜,制作方便,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6.
石灰水防治白垩病效果好蜜蜂白垩病在我地曾于20世纪90年代暴发,此病传染快、危害大。经过长时期治疗经验的积累,体会到碱性抗真菌药物效果好,尤其是用石灰水喂蜂,对蜜蜂白垩病既可防又可治。特点是疗效好,原料便宜,制作方便,使用安全。其一:效果良好,因为白垩病菌属偏酸性真菌。在偏酸性环境中发生、发展快。若在碱性环境中则生长不利而受抑制。其二:成本很低,大多蜂友认为价钱贵的药效果好,其实不然。笔者曾经用过灰黄霉素等价格较高的药物,效果不好。关键在于药物的酸碱性。石灰水价格便宜,但效果比灰黄霉素好。灰黄霉素20多元,用石灰水…  相似文献   

7.
蜜蜂白垩病是由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感染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幼虫引起的一种真菌性传染病.防治白垩病微生物筛选,是从土壤、腐烂果蔬、发酵蜂蜜、小曲和固体酵母中分离出28株酵母茵,用平板抑菌圈法筛选到5株酵母茵对蜂球囊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地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山区的出入口 ,洋槐多 ,蜜源充足 ,是省内外蜂友的首选放蜂之地。每年春季 ,由于大量转地蜂群的涌入 ,我地蜂群不同程度地受到白垩病的侵染 ,当地蜂农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小。因此 ,白垩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白垩病是由蜂球囊菌引起的 ,能使大幼虫及封盖的幼虫死亡。死虫表面布满白色的丝状菌 ,慢慢变成疏松的石灰状硬块 ,颜色由灰逐渐变黑。白垩病的发生有如下特点:1 .蜂群发病的箱外条件是:低温、潮湿、蜜源不足或蜜蜂被蜜蜂球囊菌感染。2 .蜂群染病的箱内条件是:蜂种抗病能力差 ,巢内缺粉蜜 ,蜂数稀疏…  相似文献   

9.
白垩病是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简称意蜂)的一种常见真菌性疾病,不同蜂群间的抗白垩病能力强弱差异检测是抗病育种的基础.研究通过实验比较分析意蜂不同蜂群抗白垩病能力的差异.采用DPS软件方差分析系统分组实验统计分析和Tukey法多重比较,对4群患病蜂群和4群健康蜂群自然状态和接种蜜蜂球囊菌病原状态下的3次检测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情况下不同蜂群间的抗病能力有差异;1号蜂群在接种蜜蜂球囊菌前、后蜂群患病个体数均显著高于其他蜂群(p<0.05);用白垩病死尸粉末拌入花粉饲喂的方法可以有效诱发蜂群发生白垩病;实验筛选出抗白垩病能力强、弱的蜂群为抗白垩病相关分子标记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0.
蜂幼康颗粒冲剂(简称"蜂幼康")是纯中草药提取有效成分研制成的新蜂药,应用临床取得较好的防治蜜蜂传染病效果.在曾发生欧洲幼虫腐臭病、美洲幼虫腐臭病、"爬蜂病"、蜜蜂"白垩病"等传染病的地区,预防性给药有效防止了疾病的再次发生;对已发生这些传染病的蜂群给药治疗,平均总有效率达98.01%,其中治愈率为72.79%.由真菌引发的白垩病治疗效果稍低,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2.00%和23.10%.  相似文献   

11.
以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简称意蜂)为对照,研究了喀尼阿兰蜂(Apis mellifera carnica pollmann 简称喀蜂)抗白垩病的能力及机制.结果表明:喀蜂比意蜂具有较强的抗白垩病能力,意蜂的发病率是喀蜂的5倍.喀蜂抗白垩病的机制是:1.喀蜂群内子脾间的温度通常都超过30℃、相对湿度一般低于80%,不利于子囊孢子的形成;2.喀蜂清巢能力强,能有效地减少蜂群内的传染源;3.喀蜂幼虫能得到充足的饲料和适宜的温湿度,发育健康,增强了抗病力;4.喀蜂的王浆比意蜂的王浆具有更强的抑菌能力.研究结果为利用抗病蜂种防治蜜蜂白垩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蜜蜂欧洲幼儿虫病、爬蜂病、白垩病是近几年长白山区对蜜蜂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播快、患病后很难根治等特点。1992年以来,我们走访调查了40多个蜂场、1400群峰,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和分析。现将长白山区蜜蜂3种病发病原因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蜜蜂真菌病虽然不如蜂螨那么凶猛,却是西方蜜蜂的第二杀手,每年不少蜂场因患真菌病而减产甚至垮场。治螨用的杀螨剂各地都有大量供应,而治真菌病的药物则寥寥无几,即使有也只解决不了问题。蜜蜂的真菌病主要是白垩病及真菌爬蜂病。一、白垩病1.发病症状白垩病的病原体是蜜蜂球囊菌。刚发生时只有少数白色块状物出现在巢房中,然后逐渐增多。1周后许多房孔被掀开,黑白菌丝硬块增多,最后蔓延至全群。患病蜂群由于幼虫受损,成年蜂下降,幼  相似文献   

14.
钱向辉 《蜜蜂杂志》2002,(10):24-24
1 茶花烂子与白垩病在某些方面的区别(1)从发病原因看 ,茶花烂子是由于茶花蜜中含有棉子糖和水苏糖不能被蜜蜂消化和利用引起的 ;白垩病是由于蜂具和蜂粮不洁净受蜂球囊菌感染而引起的真菌性传染病。简而言之 ,茶花烂子是因“中毒”引起 ,白垩病是一种“传染病”。(2 )虽然茶花烂子和白垩病发病的都是封盖前的蜜蜂幼虫 ,茶花烂子时蜂群散发出一股酸臭味 ,白垩病发病蜂群无臭味。(3)从发病季节看 ,茶花烂子发生于秋末冬初 ,白垩病却在春夏季节都有可能发生。(4)从蜜蜂幼虫死亡后的酸碱性上分析 ,二者恰好相反 ,茶花烂子为碱性 ,白垩病则为酸…  相似文献   

15.
蜜蜂白垩病是西方蜜蜂的一种恶性传染病,其病原菌为真菌蜂球囊菌(Ascosphaeraapis)。应用中药10~15ml/脾防治蜜蜂白垩病效果好,使用方便,对卵、幼虫、蛹及成虫无毒副作用,蜂产品中无药物残留。  相似文献   

16.
白垩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恶性传染病,虽然只是幼虫发病,成年蜜蜂不感染此病,但成年蜂是白垩病的主要传播者,它所接触的蜜、粉、水及所有的蜂具都是传播途径.由此而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不管怎么治疗,其结果都是治好了复发,复发后再治,形成恶性循环.为此,笔者从2003年开始对饲料及蜂具等定期消毒,确保蜂群健康发展.所以,要让白垩病远离蜂场,就必须彻底切断传播途径,定期消毒,才是治愈白垩病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位三 《中国蜂业》2008,59(1):28-28
蜜蜂白垩病是真菌蜜蜂球囊菌(Ascophaera apis)引起的,容易感染西方蜜蜂的幼虫,成年蜂虽不易感染,但是病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1991年我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蜜蜂白垩病并逐渐蔓延,现在仍然危害着养蜂生产。2008年我地的蜂场蜜蜂白垩病发病率较高,一些受到白垩病危害的蜂群其蜂蜜产量是健康蜂群的1/3。为此,笔者提醒蜂  相似文献   

19.
蜜蜂白垩病综合防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蜜蜂白垩病多年来对蜂群的危害相当严重 ,威胁着养蜂业的发展 ,因此 ,对该病的防治非常重要。1 白垩病的病原蜜蜂白垩病原主要是蜂球囊菌 (As cosphaeraapis)所引起。蜂球囊菌的实体里面有许多孢囊 ,孢囊内充满大小的孢囊孢子 ,孢子的抗逆性很强 ,在适宜条件下孢囊萌发雌、雄菌丝。雌菌丝形成藏卵器并与雄菌丝生长形成藏精器结合 ,再形成膨大球形的子囊 ,子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干燥状态下 ,存活时间很长。蜜蜂白垩病主要是通过孢囊孢子和子囊孢子传播。患病幼虫、病死幼虫的尸体 ,以及被污染的饲料 ,蜂具等都是该病的传…  相似文献   

20.
蜜蜂白垩病的综合预防浙江省绍兴县加会燕强蜂业商店(312003)单尧燕对于蜜蜂白垩病,我们必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才能对此病有的放矢。据我了解,蜂群白垩病有如下特点:1.白垩病的病原体是蜂球囊菌,其生存能力极强,蔓延迅速、广泛,目前尚无特效药物。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