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攀枝花市大部分地区属泥石流重度危险区,所辖区县历史上多次受泥石流危害,现在仍有许多城镇、工矿、电站和交通设施受泥石流威胁。本区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繁的地质条件,坡陡谷深、谷盆交错分布的地形特征,降水集中、气温日较差大、干燥少雨的气候特点,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为泥石流的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受其影响,泥石流与断裂构造、地震活动、地层岩性、岩石风化程度、暴雨强度及人类活动具有空间分布上一致性。这不仅揭示了泥石流与其发育环境的关系,也为区域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冰川泥石流的一些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重点阐述中国近期冰川泥石流的区域分布、发育条件与类型特征。中国的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经102°以西、现代冰川急剧消退的10多座山系中,其中海洋型冰川区泥石流最发育,亚大陆型冰川区泥石流次之,极大陆型冰川区泥石流最弱。按成因划分泥石流类型有冰雪消融型、冰雪融水与雨水混合型及冰湖溃决型。泥石流的发生率与规模,也以海洋型冰川区泥石流为大,如西藏古乡泥石流1964年发生85次,最大流量2.86万立方米/秒。  相似文献   

3.
中巴公路奥依塔克-布伦口段高寒山区泥石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高寒山区泥石流的空间发育特征,进而分析泥石流的诱发机制及危害程度。[方法]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对中巴公路"三高"(高寒、高海拔、高烈度)地区泥石流分布特征、诱发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该区晚近构造活跃,岩体结构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再加上地处高寒山区,受气候影响,岩体冻融剥落,从而为泥石流的爆发创造物源条件。此外,天山独特的构造特征,山顶存在数百米厚的砂卵石层,保证了物源的补给速率。同时,高陡的地形提供了足够的运动势能,从而集中降水和融雪作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直接诱因,散粒体因侵蚀揭底、坍塌堵塞、溃决形成泥石流。[结论]高寒山区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地形地貌、水力以及地质条件的影响。较普通降雨型泥石流有较大差异,高寒山区泥石流具有明显的高原特性,在物源、水源和地形条件上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4.
镜铁山矿区具有泥石流形成发育的基本条件,根据矿区内黑沟北沟、小桦树沟、大桦树沟及火药库沟等4条主要沟道泥石流沟谷的形成条件和发育特征,分析了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危害性,以黑沟南沟泥石流工程治理为例,探讨了矿区泥石流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泥石流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在该区修建水利工程,泥石流是经常遇到的地质灾害问题.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区泥石流发育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气象水文和地形地貌的关系,探讨了泥石流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工程区泥石流沟数量较多,但分布不均匀;泥石流沟流域面积集中于1~5 km2,主沟长度以1~3 km居多,相对高差大多小于1 500 m;70.9%的沟谷坡度为10~30°,88.3%的沟床比降在0.1~0.5之间;泥石流分布受地形地貌的控制,受地质构造和地震的制约,受地层岩性的影响, 表现出区域分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巴山泥石流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研究,从侵蚀机制的角度,将其分为坡面侵蚀,沟谷侵蚀,复合侵蚀三种基本的侵蚀类型,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在各类泥石流发育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坡面侵蚀型泥石流的发育与植被关系最密切;沟谷侵蚀型泥石流的发育对暴雨的依赖性最大;复合侵蚀型泥石流的发育与沟岸的不稳定有很大关系。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巴山区各类泥石流的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北干旱区泥石流成因条件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灾害形式.它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固体物质、水源和地形沟谷条件,而这些条件又受气候、地形地貌及地质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主导因素,探讨了在中国西北干旱区影响泥石流发育的主导因素.通过分析得出:在中国西北干旱区泥石流的主导影响因素是气候条件,特别是降水.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龙泉市地质环境复杂,山地灾害严重,泥石流灾害处于高风险区,是浙江省泥石流的重灾区。随着龙泉市旅游、经济建设的发展,对泥石流的成灾特征及防治研究愈加紧迫。通过普查、遥感解译、专家详查等方法,共调查了146条沟谷,其中重点调查96条,典型调查49条,确定泥石流隐患46处。经分析发现龙泉市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表现出市域面积大范围分布泥石流,集中在台汛期爆发,主要沿断裂带分布,合适的地貌条件利于泥石流形成,火山岩区域发生泥石流几率高,水土流失区和植被良好区均会发生泥石流共6个特征。并根据泥石流灾害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可为该市泥石流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北京泥石流灾害及其降水触发条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北京山区的泥石流灾害易发区的地质地貌特征、降水气候、泥石流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点。重点分析1950年以来,北京山区发生的11次严重泥石流灾害的降水特征,包括灾害发生前10d的降水过程、日降水量达200mm的地区与泥石流发生区、降水强度及泥石流爆发时间的关系等。并指出迎风坡或喇叭口地形,常是降水明显增幅、泥石流最易突发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泥石流孕灾环境和流域形态是泥石流发育及其活动的基础,把握孕灾环境和流域形态特征对开展泥石流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白龙江泥石流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从区域构造环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降水等方面研究了流域泥石流的孕灾环境特征,探讨了各因子与泥石流分布的耦合关系。针对白龙江干流250条泥石流沟,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其流域面积、主沟长和相对高差等重要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明确了干流泥石流的流域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泥石流流量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参数,对泥石流危害性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四川某电站库区一典型泥石流沟的泥石流流量进行研究,采用有压管水力计算公式和洪水计算手册推荐的洪水流量计算公式分别对该泥石流沟上下两个清水动力区的洪水流量进行计算。然后根据雨洪修正法和泥痕调查法对该沟的泥石流流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2.
在泥石流堆积物粒度分维原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改变研究对象和应用条件,进一步完善了计算方法,并对两种方法下求得的粒度分维进行比较.实例证明,利用改进后方法得到的粒度分维与泥石流堆积物土体的机械组成更相吻合,同时也反映了泥石流的搬运能力和破坏能力,体现了泥石流更多的特征.该研究是对泥石流堆积物土体机械组成和分形特征研究的补充,对泥石流堆积物特征和分形理论的研究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泥石流流域地貌形态的统计分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面积、主沟长度和沟床比降等地形地貌要素,在泥石流的发育和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证明三者与泥石流沟分布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回顾了泥石流流域地貌的分形研究,并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对原来泥石流流域地貌的分维计算进行了改进,得到的分维结果更具有关联性。同时,建立了泥石流流域地貌的统计分形模型,对泥石流流域地貌分维的意义进行了详细论述。这为泥石流发育、形成和分布的非线性研究提供了一条定量化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李俊  陈宁生  卢阳 《水土保持通报》2013,33(1):29-33,156
震后环境下单沟高含沙水流与泥石流相互演化规律是泥石流工程防治的关键问题.以茂县牟托沟泥石流为例,探讨了牟托沟泥石流物源补给和微地貌在高含沙水流与泥石流相互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首先分析了牟托沟地形地貌特点;其次利用容重分析了牟托沟高含沙水流与泥石流相互演化特征;最后采用一次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的形态调查法和阶梯-深潭微地貌效应分析方法分析了高含沙水流与泥石流相互演化机理.研究表明:(1)牟托沟泥石流起动模式为冲蚀→冲沟→堵塞→溃决→泥石流的模式;(2)在弃渣和崩坡积物的影响下牟托沟易形成阶梯一深潭微地貌;(3)高含沙水流与泥石流的相互演化和一次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阵流是黏性泥石流的主要运动形式。选择蒋家沟1987-1994年8年间运动过程完整,阵次明显并且观测资料齐全的50次典型泥石流作为研究对象,讨论泥石流阵流产生的原因,并统计分析泥石流阵流的活动规律和特征。通过对完整的泥石流暴发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泥石流阵流径流量与阵流频次之间存在幂律关系;通过对历年典型泥石流流量过程的分析,发现蒋家沟泥石流阵流活动具有多峰性与多时段性。对于进一步认识泥石流(尤其是黏性泥石流)的运动规律和运动特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泥石流的发生与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而且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给泥石流活动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带来了困难.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南地区某泥石流地区的降雨条件加以分析、研究,从降雨方面,给出该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对该泥石流沟的物源及该泥石流发生后的残留物质做颗粒试验,通过实验结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颗粒级配方面,给出了该泥石流的发生概率.并在最后给出了该论文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环境、生态、灾害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紧迫问题,同时也构成当代科学研究的最前沿课题之一。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除在空间表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外,在时间上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特点。表现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宏观动态特征不仅有其特殊的波动特性,而且还显示一定的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喇嘛溪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及其对工程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喇嘛溪沟是流沙河的一条支流,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同规模的泥石流。沟内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丰富,在特大暴雨的诱发下,有暴发泥石流的可能。为确保桥梁的安全运营,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喇嘛溪沟流域的特征,分析研究了喇嘛溪沟沟谷发育特征和泥石流的运动特性。通过对不同设计概率下的泥石流流速、峰值流量、一次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的计算,桥梁工程设施按100a使用寿命考虑,喇嘛溪沟流域内的松散物源在遭遇100a一遇特大暴雨的情况下有失稳启动的可能,并对桥梁安全运营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研究对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山坡地防灾工程的规划设计,常需考虑地文与水文参数,而这些参数常具有高度之不确定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导致灾害的评估结果潜藏风险,也造成防灾工程规划设计之可靠性不足;因此,首先介绍风险与可靠度分析的基本概念,然后说明如何利用此概念来进行土石流发生条件之风险概率分析,以及如何结合可靠性概率来评估高含砂水流之设计流量。  相似文献   

20.
泥石流扇形地是山区宝贵的土地资源,但其土壤层次结构不合理,物理结构性差,养分贫瘠,有机质含量均不足1%,有效氮、有效磷及有效钾含量水平中等偏低.针对扇形地本身的地形、土质、养分等特点和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泥石流扇形地改造利用的整地措施、改土措施和培肥措施.通过引浑停淤改良,土壤颗粒主要分布在0.02~0.002mm之间,土壤质地由壤质砂土改良为粉质黏壤土;土壤表土层厚度增加7 cm,达到25 cm;土壤微团聚体数量为95.31%,比未改造泥石流荒滩地提高了56.87%,改良后的微团聚体主要分布在0.02~0.002 mm之间,对增强土壤保肥蓄水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经过改造后的扇形地具有很高的生产潜力,其自然生产潜力可达3万2 586 ks/hm2;而泥石流荒滩地、非引浑改良泥石流滩地土壤的自然生产潜力分别仅为1万9 295和2万8 299 kg/hm2.在不同类型的泥石流扇形地中,黏性泥石流形成的扇形地细颗粒含量较多,容易改造成优质高产农田;稀性泥石流的扇形地细颗粒含量相对较少,改造的难度大,成本高.在不同开发程度泥石流扇形地中,新开垦的泥石流扇形地(砾石含量高),宜种植水果、西瓜、红薯、花生等;经长期改造土壤质地和肥力都得到明显改善的扇形地,可种植水稻和反季节蔬菜等高效益的有机粮品和绿色粮品;而对于难以改造的稀性泥石流扇形地,可以经过简单整地,发展西瓜、石榴等对土壤质地要求不高的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