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沼气发酵温度对沼液粪大肠菌群去除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沼液作为畜舍回冲水的可能性,研究了沼气发酵温度对粪大肠菌群的杀灭效果。在35℃条件下对TS为8%的猪粪废水进行沼气中温发酵28天后,废水中99.1%的粪大肠菌群被杀灭;但沼液中残留的粪大肠菌群数依然很高,不能作为畜禽舍的回冲水使用。在45℃和55℃的条件下对猪粪沼气中温发酵所排出的沼液进行3天的沼气高温发酵后,沼液中残留的粪大肠菌几乎全部被杀灭。上述结果表明,沼气中温发酵所排出的沼液依然残留有大量粪大肠菌群,可采用短期沼气高温发酵对沼液进行再处理以满足沼液安全使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高温厌氧环境中一株嗜热产甲烷古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交替传代的培养方法,从油层采出液中分离到一株产甲烷古菌DH-5.实验结果表明菌株DH-5为严格厌氧菌,菌体大小为(0.06~0.07)μm×(3.8~8.7)μm,可利用H2/CO2,但不利用其它供试底物;最适生长温度63℃;最适盐浓度0.80 g· L-1;最适pH为7.2;酵母粉为其生长必须因子;最适生长条件下其倍增时间为2.77 h.菌株DH-5与标准株Methanothermobaaer thermautotrophicus DSM 1053T (AY 196660)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8%. 相似文献
3.
4.
沼气发酵液中一株酵母菌菌株的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沼气发酵液中分离到一株酵母菌,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克隆了该菌的18S rDNA序列(GenBank接受号:EU784644)和5.8S-ITS rDNA序列(GenBank接受号:EU784645)并进行测序,结果表明18S rDNA全长1739bp,5.8S-ITS rDNA全长569bp.以5.8S-ITS rDNA序列同源性为基础构建了相关属种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CXF-1与季也蒙毕赤酵母(Pichia guilliermondii)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中,相似性达99.6%,因此将该菌鉴定为季也蒙毕赤酵母(Pichia guilliermondii). 相似文献
5.
解淀粉芽孢杆菌是一种植物根际促生细菌。通过响应面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分离筛选得到的解淀粉芽孢杆菌L-H15的最大活菌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发酵工艺最佳参数。在黄瓜育苗期施用高活性固态菌剂,进行实际效果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发酵条件下,即由1∶2.8的麦麸和豆粕组成固态基质,外加20%的稻谷壳,0.2%乳糖,0.38%大豆蛋白胨,并用0.4 mL/g的液料比混合均匀;装瓶量46%,解淀粉芽孢杆菌L-H15活菌数高达1.68×10~(10)CFU/g;L-H15固态发酵菌剂能明显促进黄瓜幼苗的茎粗、株高、叶面积及生物量的累积(P0.05),根系活力增强,矿质元素含量也有显著性提高。因此,解淀粉芽孢杆菌L-H15能够有效促进植株生长,固态菌剂的研发为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是一种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新型方法。 相似文献
6.
规模化沼气工程沼液中微生物的细菌种群分析与功能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采集了现代牧业集团各地区大型沼气工程的沼液,分析了不同沼液样品中全N,P,K等养分的含量和理化性质,并利用传统微生物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探究了样品中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及种群组成情况,根据BLAST的比对结果,选取并纯化到32株细菌,测定了它们对四种不同病原真菌的拮抗效果.结果表明,各地区沼液样品的pH为6.1~8.7,总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含量最高的为来自通山的样品,达15.4%,含量最低的为马鞍山沼液样品仅为0.94.不同沼液样品中的细菌的数量介于105~106 CFU·mL-1之间,且种群丰富,组成差别较大,芽孢杆菌为各地区沼液样品中的主要优势微生物.拮抗实验的结果表明Paenibacillus peoriae对菌棉花枯萎病、菌尖刀镰刀型黄瓜枯萎病菌、小麦纹枯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四种病源真均有较好的拮抗效果,具有作为生防应用菌株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一株近海沉积物中产甲烷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胶州湾浅海沉积物中分离出一株嗜热自养产甲烷杆菌JZTM,直径0.3~0.5 μm,长3~6 μm,具有弯曲和直杆微弯两种形态,单生、成对、少数成串.能够利用H2/C02和甲酸盐生长,不利用甲醇、三甲胺、乙酸和二级醇类.最适生长温度60℃,最适盐浓度0.5%~1.5%,最适pH为6.5~7.0,酵母膏刺激生长.菌株JZTM与标准株M.thermautotrophicus strain delt H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 相似文献
8.
9.
10.
脂环酸芽孢杆菌具有嗜酸耐热的特性,是果汁工业中关键的质量安全因子。论述了脂环酸芽孢杆菌的发现历史及分类,不同来源脂环酸芽孢杆菌属主要特征及分布,阐述了脂环酸芽孢杆菌对果汁工业的危害及愈创木酚等产物代谢路径,系统分析了脂环酸芽孢杆菌识别与检测研究进展,同时也讨论了果汁加工业中脂环酸芽孢杆菌控制技术方法,为果汁生产加工中脂环酸芽孢杆菌的快速识别与控制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为保障果汁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沼液膜浓缩处理工艺的现状、问题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畜禽养殖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畜禽粪便污染问题。厌氧发酵是处理畜禽粪污的有效方式,但是也带来了大量的副产物——沼液。沼液有机物含量较高,碳氮比失调严重,可生化性较差,处置不及时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膜浓缩技术是沼液资源化处理的有效手段。文章根据国内外研究总结了不同粪污沼液的基本性质;对比了当前常见的沼液膜浓缩技术及其组合工艺的性能,明确了膜污染严重、成本和耗能高、浓缩肥认可度低等限制沼液膜浓缩工艺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前处理、膜工艺运行参数优化、膜材料改性、膜污染清洗等方式可以提高膜浓缩效率、控制膜污染、延长膜使用寿命。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沼液膜浓缩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铁炭微电解处理沼液能够有效降低COD 和氨氮,提高沼液可生化性。试验采用铁炭微电解对沼液进行预处理,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的最佳条件:曝气量为3L/min,初始pH值为4,铁炭体积比为1∶1,HRT 为2.5h, COD和氨氮最高的去除率可达到56.86%,32.31%。通过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优化分析可知最佳试验条件:曝气量为3L/min,初始pH值为4,铁炭体积比为2∶1,HRT为2.5h。 相似文献
14.
15.
叶面喷施沼液对甘蓝虫害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普通塑料大棚种植的甘蓝为试材,探讨喷施不同浓度沼液对减轻甘蓝虫害及提高产量、商品率的影响,以期为沼液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共设10个处理,3次重复,研究结果表明:在甘蓝莲座叶生长期、结球前期、结球期喷施一定浓度的沼液,对甘蓝蚜虫、菜青虫有明显的驱避作用,可提高甘蓝产量及商品净菜率;其中以喷施浓度66.6%沼液的驱避效果最好,增产效果最为显著,净菜率最高,增产率、净菜率分别达41.2%和91.3%。 相似文献
16.
17.
18.
高效稳定沼液营养液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冬小麦返青期施用稳定沼液营养液对冬小麦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施用尿素相比,稳定沼液营养液可以明显促进冬小麦株高的增长和干物质的积累,并显著提高产量,增产可达23.3%;与施用原沼液相比,施加稳定沼液营养液对冬小麦增产可达10.3%。施用稳定沼液营养液与施用尿素及原沼液相比,冬小麦籽粒中粗纤维含量分别下降20.9%和1.4%,淀粉含量分别上升4.8%和4.0%。同时对土壤养分的测定结果表明,施加稳定沼液营养液可以显著增加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49.1%,24.5%和18.7%。因此,稳定沼液营养液的使用可以更为有效的促进冬小麦产量的增加,同时改变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9.
沼液灌溉对稻田水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沼液灌溉对稻田水环境的影响,寻找安全的沼液施用量.本试验采用水稻盆栽试验,设置5个不同沼液灌溉量的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在水稻生长期间共灌溉沼液9次,并在灌溉之后测定上覆水和下渗水的养分含量和重金属含量.试验研究发现,灌溉沼液期间稻田上覆水的养分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单季灌溉量为2250 mL·kg-1土的T4处理其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处理,而各处理上覆水的重金属含量动态变化不明显;T4处理的稻田下渗水中养分含量在沼液灌溉后期急速上升,造成地下水环境富营养化的可能性增加.综合沼液灌溉对稻田上覆水和下渗水中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来看,沼液灌溉的安全施用量应控制在单季灌溉量为2250 mL·kg-1土的范围之内,使沼液灌溉对稻田水环境污染的可能性降低. 相似文献
20.
中国沼液施用对作物产量效应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在中国地区施用沼液的增产效应,文章综合1999~2017年间已发表的78组田间试验研究数据,应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沼液施用在不同条件下对作物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施用沼液提高作物产量在西北和华北较为明显,西南和华东地区略低;沼液的增产效应不受作物影响,小麦、玉米、番茄和水稻产量均有所提高,增产率分别为15.97%,20.62%,18.02%和12.57%;沼液施用年降雨量≥500 mm和年降雨量<500 mm时均能提高作物产量;较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气温≥12℃时作物增产率更为显著。该研究成果可为沼液在农业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