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洛夫林10小麦品种是我国近年来应用最多的抗病亲本材料,它被引入陇南后,于1979年开始发生抗锈性丧失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据考察,该品种的抗锈性丧失现象首先发生在山区,逐渐向平川地区发展。作者等自1983年5月至1984年7月,在过去工作基础上对陇南地区洛夫林10品种抗锈性变异的发展情况和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1983年夏季在陇南以川道地区为主洛夫林10品种上已出现了在常温下能正常侵染的新菌系,暂定名为“洛10常温致病菌  相似文献   

2.
绵阳系统小麦条锈菌新菌系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陇南小麦条锈菌标样中分离出三个能侵染绵阳11成株的新菌系。鉴定结果表明,尽管三个菌系分别能侵染洛夫林13或洛夫林10,但在其他品种上的反应模式明显不同于条中28、条中29号小种,并且条中28和条中29号小种对绵阳11成株均无毒性。毒性范围测定表明,三个新菌系能侵染陇南、关中的一些生产品种和一些抗源材料。随着新菌系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引致绵阳11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洛夫林13是我国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抗源材料之一。它被引入陇南后,于1979年开始其抗条锈性发生变异,随后病情逐年加重。据作者调查,1984和1985年陇南洛夫林13田块已出现典型的高感植株。我国现有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对小麦洛夫林13均无致病性,为此作者于1982—1985年对洛夫林13上的条锈菌系进行了分离培养和回接筛选,并对发现的洛夫林13菌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绵阳系统小麦条锈菌新菌系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陇南小麦条锈菌标样中分离出三个能侵染绵阳11成株的新菌系。鉴定结果表明,尽管三个菌系分别能侵染洛夫林13或洛夫林10,但在其他品种上的反应模式明显不同于条中28,条中29号小种,并且条中28和条中29号小种对绵阳11成株均无毒性。毒性范转帐测定表明,三个新菌系能侵染陇南,关中的一些生产品种和一些抗源材料。随着新菌系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引致绵阳11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5.
洛夫林小麦抗条锈性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洛夫林系统小麦是由罗马尼亚引进的抗锈良种,该系统品种除在陇南局部种植外,主要用作小麦抗条锈育种的抗源。北京、山东、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市)许多育种单位用洛夫林10号(Lovrin 10)和洛夫林13号(Lovrin 13)作抗源已选育了一批优良品种或品系,有希望取代目前华北、西北广大冬麦区已丧失抗条锈性的一些主栽品种。但是洛夫林小麦在陇南种植后,业已感染了条锈病,任其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抗条锈新品种兰天35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冬小麦新品种兰天35号为以兰天25号为母本、周麦11为父本,采用系谱法杂交选育而成,原代号兰天05-9-4。在2014—2015年度陇南片川区组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6 807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25号增产9.5%。经分小种接种鉴定,该品种对条锈混合菌及条中32号表现感染,但抗条锈菌主要小种及致病类型条中33号、贵22-9和贵22-44。主要适宜于陇南和天水的川水地、浅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对洛夫林10小麦品种能致病的叶锈菌小种群在不断上升,给抗病育种带来了威胁。本试验选用的小麦品种有目前参加品比、区试和生产上推广的53个优良品种,其中38个其亲本是以洛夫林10为抗源。用对洛夫林10能致病的7个优势小种,和对洛夫林10不能致病的4个优势小种与这些品种进行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以洛夫林10为抗源所培育的品种对“洛10”小种不是都感染的,它们与叶锈菌的亲和率为22%,不以洛夫林为抗源的品种与叶锈菌的亲和率则为42%。另外还有4个以洛夫林10为抗源的品种对参试的所有小种都抵抗,说明洛夫林10这个品种作为叶锈病抗源,目前在生产上对叶锈病的防治还有相当的价值。然而,研究也表明,除了“洛10”小种群外,有些非“洛10”小种对以洛夫林10为抗源的品种也能致病,这说明抗性基因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中起作用,而在另一些背景中不一定起作用。为此,应避免抗源单一化,并加强遗传学研究,大力筛选新抗源,使抗病性建立在抗源多样化的稳固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8.
小麦品种资源抗条锈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1990年对甘肃3578份小麦品种资源抗条锈性分小种鉴定结果,冬麦区,陇南的品种抗条锈性明显好于陇东;春麦区,甘肃中部和临夏的品种优于河西。亲本以繁六、钱保德、水源11、抗引655、7084和柯斯的杂种后代抗条锈性强;洛夫林10号、13号、牛朱特和山前等“洛类”品种的杂种后代多数感染条中29号小种,国内各省品种的抗锈性,西部品种的抗性比东部好;国外材料表现免疫至高抗的有Aminda、Ibeech等。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新品种兰天23号是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其亲本组合为SXAF4-7/87-121.2004-2005年度在天水市川区组区试中,平均折合产量7 578.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6号增产65.20%,居11个参试品种(系)的第2位;2005-2006年度在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区试中,平均折合产量7 500.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3号增产10.30%,居10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经接种鉴定,苗期对条锈菌混合菌中感,成株期对条中29号、条中31号、条中32号及致病类型水4、水7和水14免疫.籽粒含粗蛋白13.64%、赖氨酸0.42%.适于在天水市和陇南市的川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前言所谓的小麦与黑麦1B/1R 替换系衍生物——洛夫林10号、山前麦、阿芙乐尔、高家索等抗源品种,随着被我国育种工作者的广泛利用,其抗锈性已逐步丧失。截止1986年5月,作为最后壁垒的华中地区主推的鄂恩一号(洛夫林10号后代)亦成为感染条锈、叶锈、白粉病品种。进而,宣告1B/1R 后代在中国作抗源已成历史。早在三年前,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江苏农科院品资室就着手于新抗源的侦寻。以其工作为基础,本文期望通过进一  相似文献   

11.
将四川小麦条锈病菌致病类型Su-12菌株接种不同小麦品种和及其混合组合,连续繁殖3代和9代后收集夏孢子接种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发现病菌毒性发生了显著变化。连续繁殖3代后,Su-12未再检出,但出现了1个对水源11和Hybrid46均不具毒性的未知致病类型以及4个对水源11具毒性的未知致病类型。连续繁殖9代后,条中33和2个对水源11具毒性的新未知致病类型分别出现在绵阳31、川麦107和川农10号上,而条中32、Hy-4和4个对Hybrid 46具毒性的未知致病类型则分别发生在川麦36、川麦37、川育18、混I、混II和铭贤169上。起始菌株对川麦36具毒性,但在川麦107、川育18、川农10号、铭贤169和上述6个品种的等比混合上继代培养9代后对川麦36失去毒性。将不同品种和混合组合上继代培养后C1、C3和C9代的夏孢子经铭贤169繁殖后,提取DNA经酶切、连接和预扩后,利用对四川小麦条锈病菌能够显示AFLP多态性的引物对E7(GTAGACTGCGTACCAATTCAT)/M5(GACGATGAGTCCTGAGTAAAT)和E7/M3(GACGATGAGTCCTGAGTAATC)选扩产物电泳后,各样品间未观察到AFLP多态性。以上结果表明小麦抗性品种含有的抗性基因具有定向选择作用,而在感病品种上繁殖多代后,小麦条锈病菌病菌毒性有可能减弱,多品种混合组合上繁殖的小麦条锈病菌毒性弱于绵阳31和川麦36单播,可能与高抗品种的定向选择作用被稀释有关。  相似文献   

12.
7个小麦品种抗叶锈性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7个小麦品种洛夫林10,洛夫林13,阿芙乐尔,高加索,山前麦,Sage和方秃头分别与感病品种5389杂交。对各自的F_1、F_2、F_3和测交一代用叶锈菌培养物85—16—3(4)—3(叶中1号)进行测定,发现除洛夫林10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表现高反应外,其它6个品种各有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该培养物的低反应。  相似文献   

13.
四个小麦抗源品种水原11、洛夫林18(Lovrin 18)、尤皮Ⅰ(Jufiliar Ⅰ)、钱保德(Chambord)和一个感病品种燕大1817配置成5×5的半双列杂交,在温室苗期和大田成株期用条中23号生理小种的单孢菌系对其亲本、F_1、F_2、F_3和部分组合的回交一代或测交一代进行抗锈反应的鉴定(燕大1817×洛夫林18缺 F_2、F_3)。①主效抗病基因的遗传分析表明:水原11携带一对抗病基因,在各组合的苗期和成株期表现为显性遗传;洛夫林18携  相似文献   

14.
中梁46号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中心2012年以自育材料云麦56/02208的F1为母本,以07H505-7-8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抗锈病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平均株高94.09 cm,平均亩穗数32.1万穗,平均穗粒数40.75粒,千粒重47.61 g,容重748 g/L。2019-2021年连续2年参加甘肃省陇南片冬小麦川区组区域试验,平均折合产量7 641.3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9.79%; 2021-2022年在甘肃省陇南片川区组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7 329.0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4.09%。经接菌鉴定,该品种苗期对混合菌2020年表现中感,2021年表现免疫;成株期对供试小种及混合菌2020年表现免疫,2021年对当前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2号及混合菌表现免疫,对其他供试小麦条锈菌当前流行小种及ZS混合菌表现抗病,总体抗病性表现优异。该品种适宜在甘肃省陇南、天水川地冬麦品种类型区种植。于2023年通过甘肃省审定。  相似文献   

15.
天水地区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变异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系统调查和试验查明,天水地区种植的重要品种77-69和成良5号、6号已丧失抗条锈性,引致这些品种丧失抗锈性的原因主要是条中29号小种及其相近致病类型的出现和发展,山区低温为引致变异的重要诱因。提出成良5号、6号应停止种植,77-69高产可在川区控制使用,并提出了抗性比较稳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新品系天9362-10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中心以自育中间材料8845-①-①-1-1为母本,引进品种贵农22号为父本经过杂交选育而成.在2003-2005年天水市川区组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7 375.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6号增产31.5%,生产试验增产10%以上.该品系籽粒含粗蛋白14.16%、赖氨酸0.42%、灰分1.56%(干基),湿面筋含量24.23%,沉降值44.00 mL,容重790~800 g/L.对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条中29号、条中31号、条中32号、水3、水4、水7、水14和混合菌均表现免疫.适宜在天水市渭河河谷川道区及塬台机灌地,陇南的西和、礼县等西汉水上游海拔1 400 m以下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七十年代后期,我国北方冬麦区利用“洛类”(主要是洛夫林10号)小麦品种,选育出了一批抗锈材料,我院选育的品系73(36)1就是其中之一。该品系在我院鉴定的基础上,1978年又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鉴定,高抗“三锈”和白粉病。这些品种、品系是一类值得深入研究的抗源材料。1981年秋,为了研究比较抗源材料碧玉麦(Quality),中农28(villa Glori)、丹麦1号(原名不详)、洛夫林10号(Lovrin 10)及其衍生系的抗条锈病性,以及有  相似文献   

18.
在本试验中,用了对鉴别寄主洛夫林10有毒力的菌株8个和对它无毒力的菌株3个,分别对叶锈菌的8个鉴别寄主作了周年的重复鉴定试验,观察环境条件对鉴别寄主对叶锈菌的反应的影响。在8个鉴别寄主中,只有丰产3号和洛夫林10号在不同条件下对不同菌株的反应不同。丰产3在3—10月都表现为感病,但在11月—1月,在短日照,低温(12.4—14.4℃和弱光照(4069.6—7658Lux)情况下表现为抗病,因而小种60被鉴定为20。洛夫林10与菌株79—15—1结合,在1—2月,在短日照,低温(12.9—15.3℃)和光照7132.2—9448.3Lux情况下表现为感病。在5—9月,在长日照,高温(16.5—25℃)和半遮阴的光照(4566.6—9419.5Lux)下则表现为抗病,小种61相应地被鉴定为60。但洛夫林10与其他6个有相同毒性公式的菌株结合,则在5~9月却表现为感病。因此洛夫林10在不同条件下表现为抗病或感病,决定与不同菌株相结合。在本试验中也观察到具有相同毒性公式的菌株其致病性并不相同。也观察到来自同一菌株的不同单孢子堆的夏孢子所繁殖的培养物的致病性也可以不同。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42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新品种中梁42号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自育材料11110(白芒麦//04H668/天选50号)为母本、兰天19号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经过多年选育而成。在2017—2019年进行的甘肃省陇南片冬小麦川区组区域试验中,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6 956.25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3.17%;在2020年进行的甘肃省陇南片冬小麦川区组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为7 465.50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33号增产3.90%。中梁42号属冬性普通小麦,生育期245 d,平均株高90.35 cm,平均穗粒数46.5粒,千粒重46.02 g,容重748 g/L。经接种鉴定,苗期对条锈菌混合菌表现免疫,成株期对条锈菌供试小种及混合菌均表现免疫。适宜在甘肃省陇南、天水川地冬小麦品种类型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小麦叶锈菌小种2号和3号的4—6个菌株,对26—27个小麦品种进行接种试验,其致病力都不相同。用同一套鉴别寄主鉴定为同一的小种在鉴别寄主外另加品种,就可以把命名为同一的小种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生理型”。我组根据东方红3号、丰产3号、白蚰包、阿夫4个品种所鉴定的小种15和16,在上述4个品种的基础上再加上太山4号、洛夫林10号、6068、IRN66—331和Redman 5个品种,可将小种15的26个菌株分为10个类型,将小种16的121的菌株分为17个类型,如在以上的基础上再加6个品种又可将小种15的24个菌株划分为21个类型和将小种16的118个菌株划分为84个类型。所用的品种越多,划分的“生理型”也越多。证明了用有限的鉴别寄主鉴定为同一的小种其致病力不一定相同。也就是同小种的致病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