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对陆地棉品种713、百棉1号、百棉3号的115d正常愈伤组织与褐化愈伤组织的可溶性蛋白、SOD酶、CAT酶、IAA氧化酶、PPO酶及棉酚的测定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褐化与PPO的活性和棉酚的含量有关,褐化导致了SOD酶、IAA氧化酶和CAT酶活性的降低及蛋白合成的减少。  相似文献   

2.
陆地棉新品种在体细胞培养中愈伤组织褐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陆地棉新品种百棉1号和百棉3号的115d正常愈伤组织与褐化愈伤组织的可溶性糖、丙二醛(MDA)、棉酚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褐化愈伤组织的PPO活性、棉酚含量和MDA含量均高于正常的愈伤组织,而褐化愈伤组织的SOD活性、CAT活性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低于正常的愈伤组织。当细胞膜遭到破坏时,MDA的含量升高,遭到破坏的膜使PPO与棉酚在有氧条件下结合生成醌类物质,导致愈伤组织的褐化。而愈伤组织的褐化促使了SOD、CAT活性下降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3.
以欧洲卫矛生长健壮的叶片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不同激素配比筛选出适宜其分化的培养基,将愈伤组织置于不同条件下培养。结果表明,适宜欧洲卫矛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1 mg·L-1 NAA;欧洲卫矛愈伤组织适宜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生长周期为28 d,28 d后愈伤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褐化;可溶性糖含量先升后降;SOD和POD活性均出现2个峰值,可溶性蛋白变化趋势与POD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溶性蛋白在分化中起重要作用,且光照条件下,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SOD和POD活性均高于黑暗条件下,PPO在培养后期活性下降,可能与愈伤组织褐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测定了9种不同品种/基因型柑橘胚性愈伤组织的多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的活性,对其与柑橘愈伤组织褐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柑橘品种/基因型间多酚含量和PPO活性有明显不同;多酚含量高的宽皮柑橘类胚性愈伤组织容易褐化,葡萄柚与甜橙类的次之,说明柑橘胚性愈伤组织褐化与多酚含量成正相关;PPO活性与柑橘愈伤组织褐化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完善建立斑兰叶的组织培养技术,以斑兰叶的地上茎、嫩叶及老茎上的侧芽作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愈伤组织芽分化与抗氧化酶类关系,以期为提高斑兰叶愈伤组织的芽分化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含0.03 mg/L TDZ与0.5 mg/L 6-BA的培养基上,只有侧芽能够诱导出黄绿色愈伤组织。侧芽基部愈伤组织先增殖分化为黄绿色愈伤组织,在添加KT与6-BA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为黄褐色愈伤组织,最终由黄褐色愈伤组织分化出芽,为芽分化愈伤组织;在只含KT的培养基上,黄绿色愈伤组织培养成褐白色愈伤组织,继续培养为黑褐色愈伤组织,无芽分化;5种愈伤组织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相差不大,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普遍较低,其中褐白色愈伤组织的CAT活性最低,为91.43 U/g;SOD活性最高,为513.05 U/g;但其无法分化出丛生芽,黄绿色愈伤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最高(6 237.17 U/g),黄褐色愈伤POD活性最低(2 144.94 U/g),黄褐色愈伤组织在分化成芽分化愈伤组织后POD活性上升。  相似文献   

6.
山梨醇对枇杷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梨醇作为游离枇杷原生质体的渗透压稳定剂,效果较同质量分数的甘露醇差,但随着山梨醇质量分数的提高,原生质体得率递次升高,至16%时,可达1.3×106g-1.原生质体经液体培养在附加一定浓度糖类的培养基上,可出现第1次细胞分裂并持续分裂,10%蔗糖加5%山梨醇是原生质体早期培养最合适的稳压剂兼C源,效果比单用蔗糖或山梨醇好.原生质体起源的愈伤组织,只有转入以3%或5%的山梨醇为C源的培养基中,才能分化茎原基并进而再生植株;转入含蔗糖的培养基,不能分化,继代数次,愈伤组织褐化.分化茎原基的愈伤组织与一般愈伤组织和褐化愈伤组织相比,其山梨醇含量和山梨醇脱氢酶的比活力,均显著升高.且愈伤组织内出现了一些结构变化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细胞没有中央液泡,只有小液泡,细胞器非常丰富.这种愈伤组织的显微结构特点与上述山梨醇代谢活跃相平行,共同构成茎原基分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魔芋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内异戊烯基嘌呤类(iPAs)细胞分裂素含量的上升与不定芽发生中呈正相关,而玉米素类(ZRs)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变化与器官发生无显著关系。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种类和浓度,影响魔芋愈伤组织细胞内iPAs的生物合成,从而影响魔芋愈伤组织的细胞分化,器官发生和植株再生。魔芋愈伤组织的不定芽姓对培养基中CTK种类有很强的选择性,适宜的分化培养基为MS+NAA0.5mg/1+...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理化因子对青钱柳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青钱柳第8代愈伤组织生长量最大,增长倍数为13.29,第10代愈伤组织的总黄酮达到最大值,黄酮含量为2.02%。(2)3种光照处理中,12 h.d-1光照的愈伤组织增长量、黄酮含量最高。(3)当pH为5.8时,愈伤组织增长量最大,增长倍数达17.32;当pH为6.0时,黄酮含量最高,为2.40%。(4)3种碳源差异极显著,以附加3%分析纯蔗糖的愈伤组织生长量和黄酮含量最高;4种添加物中5 mg.L-1E物质愈伤组织增长量最大,黄酮含量也是最高。(5)以5月中旬采集的材料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继代生长后,增长量最大;从黄酮含量上比较,以7月中旬最高。  相似文献   

9.
水稻愈伤组织发生褐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水稻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与褐变发生有关的五种影响因系。结果表明,水稻基因型的影响在所研究的诸因系中居首位。水稻不同基因型间愈伤组织发生褐变的褐化率差异很大,品种间最低与最高褐化率可相差6.67倍。培养基的不同pH值对愈伤组织褐变发生也有明显的影响。在灭菌前培养基pH6.0~6.4(灭菌后pH5.6~6.0)范围内,愈伤组织的褐化率最低,而当大于或小于此pH范围时,褐化率则明显上升。培养持续期在1~3周内,愈伤组织的褐化率与褐化指数均随培养期延长而增加。用水预先浸胚处理可增加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褐化率。紫外光预先照射稻胚处理也会增加愈伤组织的褐化率,但其影响程度基因型间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油棕的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其在形成愈伤组织过程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的动态变化,以及褐化前后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油棕的油棕愈伤组织形成过程缓慢,随时间延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有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先上升,后下降;电导率保持平稳。褐变对油棕愈伤组织的活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不同外植体对甘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同激素配比条件下,采用组织培养法研究不同外植体(根、茎、子叶、下胚轴)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外植体中,下胚轴对愈伤组织的平均诱导率最高(93.9%),且出愈时间最早,褐化率最低(10.6%),是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材料。在特定激素浓度条件下,下胚轴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甘草总黄酮的含量相对其他外植体较高;而子叶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甘草酸的含量相对其他外植体较高。  相似文献   

12.
以黑亚14号和Opaline亚麻为试验材料,选取无菌苗、初始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非胚性愈伤组织、褐化组织5个阶段提取可溶性蛋白,通过对5个时期蛋白质进行SDS-PAGE分析,发现黑亚14号胚性愈伤组织在47ku处有一条特异性条带,Opaline胚性愈伤组织在50ku处有一条特异性条带,这两条特异性条带有可能作为各自的生化标记。  相似文献   

13.
几种抗氧化剂对水稻愈伤组织抑制褐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4种抗氧化剂的不同浓度溶液,对离体稻胚作预处理,研究其抑制水稻愈伤组织褐变的效应。结果表明,每种抗氧化剂抑制愈伤组织祸变都有其最适浓度,PVP、V_c、柠檬酸和DTT的适宜浓度分别为0.5%,0.1%,0,1%和10mg/L或500mg/L且各抗氧化剂抑制愈伤组织褐变的有效浓度及其有效性程度与培养期有密切的关系。作者根据研究,提出了用上述抗氧化剂防止水稻愈伤组织褐变的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14.
褐变是导致青钱柳组织培养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维生素C(VC)、植酸(PA)和柠檬酸(CA)3种抗氧化剂对青钱柳愈伤组织生长、褐化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抗氧化剂处理能有效抑制愈伤组织褐化率,促进愈伤组织生长,抑制培养过程中细胞质膜透性的增加。其中VC的处理效果较为明显,PA其次;最适浓度分别为VC 100 mg·L-1、PA 250 mg·L-1和CA 50~100 mg·L-1。VC 100 mg·L-1处理的愈伤组织鲜重增长率比对照增加73.88%,褐化率和细胞膜透性分别比对照低56.52%和45.75%,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适当浓度的抗氧化剂使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但对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抑制作用总体上不明显。总之,适当浓度的3种抗氧化剂处理能有效降低青钱柳愈伤组织褐化及其产生的伤害,促进生长,对PPO活性的调控可能不是其控制褐化的主要方式,有关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凤丹’牡丹组织培养获得的增殖幼苗为材料,在含有0~5.0 mg·L-1硝酸银的初代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后,通过测量总酚含量、单体酚种类及其含量的变化和相关酶活性变化,确定不同浓度的硝酸银对抑制愈伤组织褐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加入硝酸银能明显减轻褐变,其中2.0 mg·L-1的综合效果最好且对组培苗正常生长无影响;硝酸银对组培苗褐变过程中产生影响的单体酚有绿原酸、芦丁、香豆酸、对香豆酸、表儿茶素、二氢槲皮素。愈伤组织中总酚含量与褐变等级呈现极显著相关性(P<0.01),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褐变程度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褐变程度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