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对从内蒙古赤峰巴雅尔草业基地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到的菌株 BYE27-2-5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rDNA-ITS 序列分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和28℃;pH 值5.0~11.0均宜于菌丝生长,产孢最适 pH 8.0,孢子萌发最适 pH 7.0;光暗交替利于菌丝生长,光照利于产孢和孢子的萌发;孢子在相对湿度低于75%不萌发,高于95%萌发较快;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利于产孢;碳源中葡萄糖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蔗糖利于产孢;氮源中蛋白胨利于菌丝生长,酵母膏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菌丝致死温度为54℃(10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8℃(10 min);根据其形态特征和 rDNA-ITS 序列分析结果,鉴定其为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 )。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木霉菌株GAU 1-X-2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碳氮源、酸碱度及生长温度等方面对俄罗斯木霉(Trichoderma rossicum)菌株GAU 1-X-2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木霉菌株GAU 1-X-2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0℃;菌落在pH值为5.0~12.0的培养基上能够生长,pH为7.0时,生长最快,pH值为8.0时产孢量最大;营养生长最好的碳源为甘露醇,产孢量最好的碳源为葡萄糖;营养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在供试的7种氮源中,培养6d未观测到该菌株产孢;完全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孢子致死温度为68℃,10min。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利用常规方法研究了当归炭疽病菌(束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利用能力,为明确当归炭疽病的发生流行规律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为10 ℃到35 ℃,最适为25 ℃;在pH 5~11间菌落可以生长,最适pH为11;在pH 8~11间产孢,最适pH为10,但中性有利于孢子萌发;该菌对碳氮源利用范围广,但甘露糖、D-半乳糖和氯醛糖抑制其生长;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相对湿度95%以上分生孢子能萌发,水中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湿度条件(P<0.05),蔗糖能够促进孢子的萌发,但马铃薯汁液抑制其萌发。  相似文献   

4.
龙眼叶枯病菌疏毛拟盘多毛孢生长温度10~30℃,最适生长温度20~25℃;在14~26℃下培养时,RH100%和 pH 6.3~7.2产孢量最大;分生孢子萌发率则以在25℃和RH+水滴及在24~26℃和pH 6~7时较高。黑暗处理促进菌丝生长,日光灯照射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分生孢子致死温度57℃10min。该菌能利用多种单糖、双糖和醇类作碳源,葡萄糖和蔗糖增进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能很好利用供试氮源L-白氨酸、L-胱氨酸和L-天冬氨酸等。L-组氨酸作为氮源时病菌产孢量最大,而氯化氨作为氮源时病菌不产孢。  相似文献   

5.
苜蓿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主要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对苜蓿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0~28℃;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10~38℃,最适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5~32℃.在pH值5~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值5~9;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最适pH值6~7.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5%时不能萌发.光照处理对该菌生长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或55℃,5 min,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60℃,30 min或65℃,5 min.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苜蓿根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最佳杀菌剂,本试验采用不同培养基、温度、pH、光照和碳氮源的条件培养尖孢镰刀菌,测定菌落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率;用4种杀菌剂与PDA培养基混合制成含药培养基培养尖孢镰刀菌,测定菌落生长速率和抑制率。结果表明:适宜培养尖孢镰刀菌培养基有PSA、SNA和YMM;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pH为7~8;黑暗条件适于生长。其中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20℃,最适pH分别为7和5,最适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糖,最适氮源分别为尿素和蛋白胨,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2℃(10min)和50℃(10min)。在供试的4种杀菌剂中,75%百菌清抑制效果最好,在稀释500倍时抑制率为89%,EC_(50)为4.5279mg/L。  相似文献   

7.
摘要:在贡柑黑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对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Alternaria citri Ellis & Everhart)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佳。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1~30 ℃和18~30 ℃,适宜pH值分别为5~12和4~7。供试的6种碳源中,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较利于菌丝生长,蔗糖较利于孢子萌发;供试的6种氮源中,牛肉膏较利于菌丝生长,酵母膏较利于孢子萌发。光照条件对病原菌产孢影响不大,完全光照与光暗交替12 h较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1 ℃水浴10 min。  相似文献   

8.
对禾草云斑病病原菌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其病原菌菌落铺展,菌丝白色, 产孢细胞直接从菌丝生出,分生孢子梗缺,圆筒形,双孢10~20×2.5~5μm,孢子顶细胞具有锐角或直角向的喙状突起.菌丝生长温度范围6~39℃,最适温度24℃,孢子萌发温度范围6~36℃,最适温度24℃;菌丝和孢子在温度达70%以上均可萌发,并随湿度升高菌落铺展扩大,孢子萌发率升高,在水滴处理中孢子萌发率最大;不同光照处理均可促进菌丝生长,但差异不显著,光暗处理有利于孢子萌发,连续光照、黑暗均不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pH值范围为2.5~7.5,最适pH值3.5~4,孢子萌发pH值为2.5~7.5,最适pH值为4.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从内蒙古赤峰巴雅尔草业基地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到的菌株BYE27-2-5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r 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和28℃;p H值5.0~11.0均宜于菌丝生长,产孢最适p H 8.0,孢子萌发最适p H 7.0;光暗交替利于菌丝生长,光照利于产孢和孢子的萌发;孢子在相对湿度低于75%不萌发,高于95%萌发较快;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利于产孢;碳源中葡萄糖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蔗糖利于产孢;氮源中蛋白胨利于菌丝生长,酵母膏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菌丝致死温度为54℃(10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8℃(10 min);根据其形态特征和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鉴定其为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  相似文献   

10.
对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 fera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组织分离、培养,确定其病原菌为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菌目暗色菌科弯孢霉属).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温度、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存在着显著影响,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存在显著影响,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其中最适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8~31 ℃,pH值为5~6.最适于孢子萌发的温度为31~34 ℃,pH值为5~6.12 h光照交替有利于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柑橘炭疽病是常见的柑橘病害,虽然该病被研究多年,取得显著成果,但对该病的探究仍需深入。本文以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为主要论述对象,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这两种病原菌的研究状况,包括炭疽菌的种类及侵染循环、鉴定、致病机理和防治方法等。此外,本文还提出了未来该病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侵染引起的柑橘炭疽病是柑橘的主要真菌病害。为研究不同柑橘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本试验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根据病情指数、平均直径、系统聚类分析3种不同抗性评价方法来探讨52个柑橘品种对胶孢炭疽菌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种质资源共分为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四类,未发现免疫和高感种质,胡柚、晚棱脐橙等8个品种为高抗品种。本文讨论了不同柑橘品种间的抗性差异,为下一步的抗柑橘炭疽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柑橘炭疽病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95%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0026mg/L,95%咪酰胺次之,EC50为0.0075 mg/L;95%肟菌酯、95%醚菌酯、95%恶霉灵、96%戊唑醇、95%百菌清、 95%甲基硫菌灵、80%代森锰锌和10%多抗霉素毒力依次减弱,EC50分别为0.018124、0.058939、0.075695、5.8693、27.2789、50.3972、62.9007和169.0314 mg/L。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盆栽试验,以孢子悬浮液(浓度1×10-6个·mL-1)喷雾接种14d后统计病情指数,测定株高、生物量、相对质膜透性、脯氨酸、可溶性糖和木质素含量,对50份苜蓿(Medicago)种质材料进行苗期抗亚麻刺盘孢的抗性评价,探索室内抗病评价方法,旨在为病害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抗病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对亚麻刺盘孢表现为高抗的材料有:兰热来恩德、干地、呼伦贝尔、吐鲁番、霍纳伊、阿尔贡奎因、龙牧801、杜普梯和西奎尔;表现为高感的有:新疆大叶、法国(M 47)、榆次、南特、沧州和普罗莫。其他指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抗亚麻刺盘孢较强的种质材料有:兰热来恩德、霍纳伊、阿尔贡奎因、龙牧801、敖汉、吐鲁番和西奎尔;抗亚麻刺盘孢较弱的种质有:法国(M 47)、润布勒、武功、草原三号、陇东、新疆大叶、陇中、普罗莫、沧州和榆次苜蓿。综上所述,确定苜蓿苗期抗亚麻刺盘孢较强的种质材料有:兰热来恩德、霍纳伊、阿尔贡奎因、龙牧801、吐鲁番和西奎尔;抗亚麻刺盘孢较弱的种质材料有:榆次、沧州、普罗莫、新疆大叶和法国(M 47)苜蓿。  相似文献   

15.
以4个抗病性不同的柱花草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接种胶胞炭疽菌后过氧化物酶(POD)、草酸氧化酶(OXO)、多酚氧化酶(PPO)、抗坏血酸氧化酶(AAO)、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变化。高抗品种Tarido、中抗品种CIAT184和TPRC90087在接种后能较快和较大幅度诱导POD活性,在48 h分别为对照的2.69,1.48和2.27倍。而高感品种Graham需较长时间才诱导POD活性,且诱导幅度较低,在48 h与对照相比没有增加。高抗品种Tar-ido接种炭疽菌后PPO活性持续升高,96 h达到最大值时,处理是对照的2.22倍,中抗品种和高感品种Graham的PPO活性在接种后与对照间差异不大。Tarido的β-1,3-葡聚糖酶在接种后诱导幅度和持续时间均大于CIAT184和TPRC90087,最大增幅依次为对照的1.72,1.46和1.45倍。而高感品种Graham的酶活性无变化。4个品种的总几丁质酶、AAO和OXO活性在接种后与对照相差不大。结果表明,柱花草接种后POD、PPO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被诱导的时间及程度可能与品种的抗病性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细胞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杧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在杧果叶片、果实上的侵染过程,并研究了温度、湿度、刺伤对其发病情况的影响。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3h,病原菌分生孢子在刺伤、不刺伤的叶片及果实上均开始萌发,其孢子萌发率为36%-81%,附着胞形成率为20%-61%;接种6-12h,¬¬¬大量分生孢子开始萌发,并形成附着胞;接种后24h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均超过88%;接种后48h后菌丝体进一步生长呈现网膜状的菌丝团,并不断扩展。在不同温湿度下,刺伤与不刺伤的杧果炭疽病的发生情况差异显著,20°C情况下叶片和果实上的病斑平均直径最小分别为13.4mm和3.5mm。30°C情况下叶片和果实上的病斑平均直径最大分别为26.1mm和8.7mm。在7和14 天,湿度69.2%条件下,病情指数仅为12.9 和 12.9,而湿度84.5%时,病情指数分别达27.9和 87.1。刺伤处理的叶片和果实发病率均为100%,其病情指数分别为68.57和57.14,病斑直径分别为8.7mm和11.7mm。不刺伤的叶片和果实的发病率仅为70%和40%,其病情指数也只有38.57和5.71, 病斑直径分别为1.8mm和12.7mm。杧果炭疽菌在条件适宜情况下,可在3h内萌发并侵入寄主组织;伤口可促进杧果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但不利于附着胞的形成。在温度20-28°C间,温度越高发病越重,湿度69.2-85.4%间,湿度越高发病越重,且伤口可加重杧果炭疽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磷酸化是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在调节植物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对柱花草与炭疽菌互作的磷酸化知之甚少。本文以太空诱变柱花草抗病株系‘2001-84’和感病株系‘2001-71’为试验材料,通过非标记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了两种株系接种炭疽菌前后的差异磷酸化蛋白。结果表明:在‘2001-84’和‘2001-71’中分别有138个和106个蛋白的磷酸化丰度特异性响应炭疽菌侵染。蛋白功能与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2001-84’特异性磷酸化蛋白主要定位在质膜附近,参与胞内信号传导,并显著富集在MAPK级联信号通路、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病原菌互作途径等代谢通路;‘2001-71’则更多的定位于细胞器膜上,参与细胞器的分解,代谢通路只在剪接体途径显著富集。通过对‘2001-84’特异性磷酸化蛋白进一步分析,发掘了跟抗病相关的蛋白。本文研究可为后续解析柱花草抗炭疽病的分子机制和培育柱花草抗病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兰花炭疽病颉颃细菌Z-62的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兰花炭疽病颉颃细茵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葡萄糖3%、大豆蛋白胨3%、FeSO4·7H2O 0.05%、KCl 0.05%、种龄20 h、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250 mL三角瓶装液量30 mL、接种量4%、发酵时间60 h.在该条件下培养得到的发酵液抑菌圈直径可达26,28min,抑菌活性提高了29.4%.  相似文献   

19.
由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侵染引起的柑桔褐斑病和炭疽病是重庆万州地区红桔的主要真菌病害。为筛选适合万州地区发展的柑桔品种,采用离体叶片室内人工接种和病情指数抗性评价方法探讨了16份宽皮柑桔种质对柑桔褐斑病菌和炭疽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对于柑桔褐斑病菌,不知火桔橙、W?默科特、春见桔橙和温州蜜柑为高抗种质;对于柑桔炭疽病菌,不知火桔橙、W?默科特、蔓生红桔和苏红为高抗种质。综合考虑,重庆万州地区可选择抗病性较强的鹅蛋红桔、福桔、安江红桔、不知火桔橙和W?默科特等宽皮柑桔进行品种替换和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