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新技术》2006,(3):50-50
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2005年全国耕地减少到18.31亿亩,人均1.40亩。国土资源部表示,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必须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相似文献   

2.
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事关国家安危、经济民生以及社会稳定。我国人均耕地少,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耕地面积减少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守住18亿亩耕地的底线相当困难。此外,人口还在不断增加.粮食单产的增长也极其有限,粮食安全形势必将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3.
从粮食问题看我国动物营养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短缺现象日益严重。这一问题对主要依赖于粮食发展的饲料工业和养殖业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因此,也成为动物营养领域研究的基本课题。一、人口、粮食、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现状我国人口已突破了12亿。尽管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呈不断下降趋势,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净增数字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约1500万)。我国目前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粮食的消费仍然是低水平的。要在本世纪内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对农业仍…  相似文献   

4.
1.1秸秆养畜是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但耕地面积确不多。18亿亩耕地。人均不足1.4亩。而且大都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9%.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2%,有耕地面积10亿多亩,东部地区人均耕地0.84亩。因此依靠种植粮食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空间已经很小,另一方面。我国每年在收获粮食、油料等农作物的同时,会产出农作物秸秆约6.5亿吨,除少数被利用外。大多数处于闲置状态。或是被付之一炬。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必须是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加快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讲:我国的农业尚未破题。时至今日,我国农业发展仍基本沿袭传统轨迹行进,由于只在1.2亿hm^2耕地上做文章,于是随着人口增加和人均耕地减少,出现了三大潜在危机:一是耕地减少,粮仓不保。随着工矿、交通、城镇化建设高速发展大量占用耕地。水热条件好的昔日粮仓苏、鄂、川、冀今日粮食只能自给。浙江和珠三角洲则变为严重缺粮区。二是增产有限,人均粮食趋降。在水资源有限条件下,人们把粮食增产措施主要放在改良品种和增施化肥上。  相似文献   

6.
畜牧业的发展对粮食有很大的依赖性。据报道,按200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4600亿公斤计算,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仅为354公斤,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耕地继续减少,粮食紧张程度将长期存在,因而饲料短缺也将长期存在。开发和利用非粮饲料是减少饲料粮消耗,解决当前饲料紧缺、人畜争粮矛盾、提高养殖效益的有效方法。具有开发价值的非粮型饲料有以下十二类: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农业大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不注意汲取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同时,自然资源、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等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21世纪中国在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遇到的挑战将比世界上任何国家更为严峻。找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占世界24%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然而据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我国将有16亿人、12亿家畜、70亿家禽生息在这片人均不足1亩耕地的国土上,而且水资源严重不足,中国怎样养活中国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  相似文献   

8.
畜牧业的发展对粮食有很大的依赖性。据报道,按200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4600亿公斤计算,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仅为354公斤,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耕地继续减少,粮食紧张程度将长期存在,因而饲料短缺也将长期存在。开发和利用非粮饲料是减少饲料粮消耗,解决当前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口已超过12亿,尽管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净增1500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个奇迹。但随着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仍将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据专家论证,我国人均占有粮食只能恒定在385-400千克,其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讲:我国的农业尚未破题.时至今日,我国农业发展仍基本沿袭传统轨迹行进,由于只在1.2亿hm2耕地上做文章,于是随着人口增加和人均耕地减少,出现了三大潜在危机:一是耕地减少,粮仓不保.随着工矿、交通、城镇化建设高速发展大量占用耕地.水热条件好的昔日粮仓苏、鄂、川、冀今日粮食只能自给.浙江和珠三角洲则变为严重缺粮区.  相似文献   

11.
上期已经发表了农牧生态系统中的人口、耕地、粮食政策问题,这期专家继续就人均粮食和高效转化展开讨论,专家认为人均粮食占有需要基本稳定;高效转化是畜牧业长期目标,坚持尽量降低肉粮比。  相似文献   

12.
一、草地资源我国草地资源近60亿亩,其中北方牧区草地约47亿亩,南北方山区草地及滩涂约13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0%强,为耕地及林地的三倍多,是不可忽视的可更新资源。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较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15亩,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面积49.5亩的三分之一;人均占有耕地不到1.6亩,为世界人均占有耕地5.5亩的四分之一;我国人均占有草地6亩,只占世界人均草地11.4亩的二分之一。过去,农业以粮为纲,不分牧区、农区、山区的生态条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5亩,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便在农业上采用相当的科技手段,预计到2000年人均占有粮食仍难以超过400公斤。因此研究如何改善国民食物结构,提高人民营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应从这一耕地和粮食资源基础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4.
信息与动态     
《养猪》1997,(1)
十年来我国动物性食品生产成就卓著,今年我国养猪生产仍将平稳发展1985~1995年10年间,我国人口从104108亿增至11.8468亿,粮食总产量从37910.8万吨增加到46661.68万吨,人均占有粮食没有大幅增长,但人均占有肉蛋奶和水产品分别增加2.4、2.8、2.0和3.1倍。1995年我国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发展高效节粮型畜牧业的必要性及类型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必要性 高效节粮型畜牧业是以资源导向型的草食畜产品开发和以先进饲养技术为依托的畜禽高效生产同时并举,以实现尽可能少的粮食而能稳定增加畜产品产量,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畜牧业经济。我国是世界上第1人口大国,人均耕地只有1.85亩(每亩667平方米),目前我国人均粮食365~370千克。  相似文献   

16.
发展草业对优质高效畜牧业、农业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从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发展草业的必要性1.1 从人均占有资源来看 ,发展草业是建设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必由之路中国是具有 9亿多农民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大国 ,人均占有耕地 0 .10 6hm2 ,以不到世界 10 %的耕地 ,养活着占世界2 2 %的人口。人均占有草原 0 .2 1hm2 ,人均占有粮食 3 40kg。从资源占有量来看 ,中国是人均占有耕地、草原较低的国家 ,如不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资源 ,将要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存质量。就是说要拿出更多的粮食来发展畜牧业困难重重 ,从战略的角度看 ,中国必须走节粮型畜牧业发展道路。受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 ,出现阶…  相似文献   

17.
河北农业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粮棉产地之一,也是人口多、耕地少、粮食不富裕的农牧结合较密切的农区。1995年全省总人口6436.51万人,耕地面积9775.878万亩,人均耕地1.5188亩。从1985到1995年10年间,全省总人口增加了819.48万人,耕地减少了129.23万亩。人均耕地减少了0.2446亩。这种局面,今后难以改变。种草养畜与人类生存需要种植粮食相比变得微不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世界各国,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即畜牧业的发展对粮食有很大的依赖性。世界上畜牧业发达的国家(新西兰除外)无不以大量粮食为后盾:美国人均占有粮食1500多千克,苏联800多千克(每年还大量进口饲料粮)。我国人均占有粮食只有360千克,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耕地继续减少,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展望未来,即使是比  相似文献   

19.
借鉴国内外经验开发利用牧草资源沈子仪(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大力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建立“节粮型”畜牧业结构,这是我国既定的方针。我国农村喂养牲畜较少依赖粮食,更大程度地依赖牧草和各种农作物副产品做饲料。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低于世界水平。由于人口增加和耕地...  相似文献   

20.
草粉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粉的开发利用何明福贵州省台江县农牧局(556300)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耕地有限,粮食总量不足,饲料粮短缺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解决饲料问题,缓解因人口增长所引起的粮食危机,国内各方面专家经反复探讨,一致认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