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根据1977~1993年在江苏盐城的田间调查,在玉米螟幼虫期的天敌种群中,玉米螟长距茧蜂占71.6%,玉米螟厉寄蝇占22.4%,其它蜂占6%。一代玉米螟幼虫被寄生的幅度为16.5~75.8%。寄生率的高低常决定当代和下代玉米螟的发生数量。幼虫被寄生的程度与一代玉米螟卵的发生量、5月旬平均降雨量和6月旬平均气温有极显著的相关。利用回归方程式预测寄生率与田间实测的寄生率有很高的拟合性,因此可以在6月底以前利用回归方程来预测一代玉米螟的被寄生率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第一代玉米螟幼虫的寄生率及其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77-1993年在江苏盐城的田间调查,在玉米螟幼虫期的天敌种群中,玉米螟长距茧蜂占71.6%,玉米螟厉寄蝇占22.4%,其它蜂占6%。一代玉米螟幼虫被寄生的幅度为16.5-75.8%。寄生率的高低常决定当代和下代玉米螟的发生数量。幼虫被寄生的程度与一代玉米螟卵的发生量,5月旬平均降雨量和6月旬平均气温有极显著的相关。利用回归方程式预测寄生率与田间实测的寄生率有很高的拟合性,因此可以在6月底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厉寄蝇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 Robineau-Desvoidy是玉米螟的主要天敌之一。几年来我们作了一些观察试验,现把结果报导如下。 (一) 寄生率调查根据几年来的观察,第一代玉米螟幼虫被寄生率一般为30—40%,个别地块达80%,平均寄生率第一代为42%,第二代28.7%(详见表1)。在玉米螟严重发生的年份和集中发生的地块,被寄生率则更高。  相似文献   

4.
螟虫长距茧蜂生物学及其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螟虫长距茧蜂是玉米螟幼虫的重要天敌,一年发生2—3代,以卵或低龄幼虫在寄主体内越冬。自然寄生率为30—40%,最高70%。该蜂为多胚生殖昆虫,主要寄生1—4龄玉米螟幼虫,以3龄寄生率为最高。一头玉米螟(3龄)可育蜂39.12头,一头雌蜂可寄生玉米螟11.7头,繁殖子代460.05头。试验证明:人工繁殖和释放可提高田间玉米螟寄生率。  相似文献   

5.
温度和雨量对玉米螟幼虫天敌寄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是盐城市棉花重要害虫。各年发生程度不同,除了与发生基数、防治水平有关外,主要是幼虫天敌的寄生程度左右着玉米螟的发生水平。据笔者多年的实践证实,温度和雨量影响着玉米螟幼虫天敌的寄生。  相似文献   

6.
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 是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在吉林省一年发生1—2代,在二代区以第一代幼虫为害玉米最重。据五年调查统计寄生在玉米螟幼虫和卵上的天敌有十余种,其中寄生在越冬代幼虫的天敌主要有厉寄蝇 Lydella grisesceus R—D,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 Nees、卵孢白僵菌 Beauueria tanella,细菌 Serrafia sp.,微孢子虫 Nosema pyrausta 等;卵寄生蜂一种。这几种天敌对玉米螟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目前在玉米螟测报和防治上利用天敌还不够普遍,特别是尚未见到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化蛹盛期和一代卵天敌作用的有关报道。  相似文献   

7.
杉梢小卷蛾Polychrosis cunninghamiacola Lin et Pei是我省杉木林主要害虫之一。但是这种害虫有不少天敌捕食和寄生,仅寄生蜂就达13种之多。这些天敌有效地控制了杉梢小卷蛾的发生和发展,其自然寄生率很高,如第二代卵寄生率为5.8%;第三代27.3%;第四代28.5%。幼虫期第二代寄生率达1.01%;第三代5.42%(其中在一块  相似文献   

8.
螟虫长距茧蜂生物学特性和寄生效能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螟虫长距茧蜂 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属茧蜂科,长距茧蜂亚科,是北京郊区玉米螟幼虫的主要寄生蜂。一年发生三代,每头寄主能育茧蜂30头左右。据调查,自然寄生率最高可达80%以上,是控制玉米螟种群数量的重要天敌因素。  相似文献   

9.
解大明 《植物医生》2002,15(2):20-20
稻纵卷叶螟是思南县水稻上发生频次高、危害最烈的害虫。在各年度间全县田间均有不少稻纵卷叶螟幼虫被天敌寄生 ,通常年份天敌寄生率在10%~30 %左右 ,有的年份天敌寄生率高达70%以上。寄生天敌对稻纵卷叶螟在田间的发生程度 ,是不容忽视的自然控制因素。为了摸清当地稻纵卷叶螟幼虫寄生天敌种类和控害情况 ,近年对全县稻纵卷叶螟各代幼虫的寄生天敌发生情况作了初步观察。1观察方法在各代稻纵卷叶螟幼虫期按各龄分别采集50头幼虫于室内进行分头分管饲养 ,于每天6时 ,12时 ,18时分3个时间对各管进行定时观察 ,记录从各头幼虫…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主要玉米产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越冬代幼虫天敌和病原菌的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2年秋季采集14个省,20个点共计14984头玉米螟越冬幼虫,在室内(26±1)℃,RH(70%±10%),光周期16L:8D的环境中饲养。明确了主要病原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及主要寄生性天敌昆虫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和大螟钝唇姬蜂Eriborus terebranus在各地的寄生率。各地越冬幼虫平均感染苏云金芽孢杆菌死亡率为36.2%,感染白僵菌死亡率为14.4%。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白僵菌的感染率在东北春玉米区年度间有波动,而在夏玉米及其它玉米产区,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感染率显著高于白僵菌。腰带长体茧蜂和玉米螟厉寄蝇在各地普遍分布,为优势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致死率分别为7.0%和5.1%。大螟钝唇姬蜂仅在北方春玉米区的海伦、沈阳、应县和夏玉米区的保定等少数地区发生,且寄生率<1.0%。与天敌昆虫寄生死亡率相比,感染病原菌的死亡率显著较高,但年度间波动较大。由此可知,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白僵菌是玉米主产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的主要致死因子,且具有波动性;腰带长体茧蜂和玉米螟厉寄蝇是相对稳定的致死因子,大螟钝唇姬蜂具有区域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不同控制措施对棉田害虫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控制措施对棉花害虫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农药防治对棉田捕食性天敌伤害大,第3代棉铃虫发生期间的捕食性天敌总量比自然控制区减少23.48%。第4代期间数量减少41.26%;种类在第3、4代期间分别减少2、3种,生物农药防治措施对天敌伤害小,不同控制措施对棉铃虫幼虫寄生蜂的寄生率均有影响,自然控制区幼虫的寄生率明显高于化学防治区,生物农药防治区和转基因棉区,不同控制措施还影响寄生蜂的羽化率,转基因虫棉田寄生蜂的寄生率低于常规棉田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ss)属膜翅目、姬蜂总科、茧蜂科、长距茧蜂亚科。是大丰县玉米螟的主要天敌之一。近年来作者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自然寄生率调查据几年来的观察,螟虫长距茧蜂对玉米螟幼虫寄生率为20~40%,个别田块高达87%以上(见表1)。一般比玉米螟厉寄蝇和黄眶离缘姬蜂的寄生率高5~20倍,对玉米螟的发生发展起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78~1980年,我们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观察,对日本龟蜡蚧的天敌昆虫进行了调查,发现其寄生性天敌30多种,捕食性天敌昆虫4种。现将经鉴定的几种主要寄生蜂和瓢虫分列如下。 1.长盾金小蜂一年发生2代,以初孵幼虫在雌蚧腹下越冬。越冬代寄生率一般为10%左右,第一代寄生率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4.
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是本地玉米螟幼虫天敌的优势种。我们于1974年以来,对其进行观察和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 (一) 年生活史该蜂在栖霞地区常年发生2~3代(见图1)。个别情况下寄生于4~5龄寄主幼虫,可发生4~5代。以卵或幼虫在玉米螟幼虫体内越冬,翌年6月  相似文献   

15.
江苏沿海旱粮棉区玉米螟寄生性天敌有8种,其中优势种为赤眼蜂及螟虫长距茧蜂。玉米上一、二代玉米螟幼虫受螟虫长距茧蜂的寄生,对棉田玉米螟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可使发生期推迟2~5天,发生量可减轻1~2个等级  相似文献   

16.
螟虫长距茧蜂对棉田玉米螟发生影响的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旱粮棉区玉米螟寄生性天敌有8种。其中优势种为赤眼蜂及螟虫长距茧蜂。玉米上一、二代玉米螟幼虫受螟虫长距茧蜂的寄生,对棉田玉米螟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可使发生期推迟2-5天,发生量可减轻1-2个等级。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玉米秸秆垛中越冬代亚洲玉米螟的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吉林省中部地区(公主岭)越冬代玉米螟蛹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通过对田间系统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一、二代玉米螟卵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一代玉米螟卵的孵化率达90%以上,卵很少被寄生和捕食,一代幼虫化蛹率为89%~94%.二代玉米螟的田间整个落卵期卵粒赤眼蜂寄生率达70%,卵被捕食和脱落很少,在9月12日左右二代老龄幼虫占92.7%,未见二代幼虫化蛹.研究表明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螟已由每年发生1.5代转变为每年发生2代.并对导致世代数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一代玉米螟低龄幼虫盛期常与玉米喇叭口生育期相遇,为害日趋严重。通过3年对玉米栽培技术、施药方法、天敌对害虫影响及害虫对玉米产量危害损失、防治指标研究。组建了春玉米一代玉米螟综防措施,经在4万多亩玉米田示范推广,综防区较常规防治区减少用药面积41.8—49.34%;每亩减少农药费0.28元,节省施药、施肥用工2.89个,增加产量27.72公斤,折每亩净增加收入18.32元;天敌寄生率,一、二代分别提高26.04—124.33%和0.61—6.24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综防措施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9.
刘德钧 《植物保护》1984,10(5):13-14
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是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幼虫主要的寄生性天敌,上海地区各代玉米螟幼虫自然寄生率为10—30%,最高可达50%左右,对玉米螟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研究螟虫长距茧蜂的应用价值及大田释放过程中,常常在预定的时间需要一定数量的成蜂,因此蜂茧保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1980—1982年进行了茧的发育起点及低温保存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0.
据1963—65年观察:重庆地区小地老虎春季世代田间幼虫的存活率为39.87%,天敌寄生死亡率高达60.13%。第一次发蛾期中,田间种群雌蛾的自然交配率在90%以上;而第二次蛾期交配率驟降至10%左右。交配率的下降与成虫未取得补充营养有密切联系。試驗結果说明,春季大量幼虫因天敌寄生消亡过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二代幼虫的发生数量。但造成夏季世代田间虫口数量急剧下降的决定性因素是,4月中旬以后由于缺乏补充营养,大量雌虫没有交配产卵,不能繁殖后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