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与和杂F1代牛的育肥、屠宰性状和肉质性能。[方法]试验选择健康无疾病,体重相近的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与和杂F1代公牛(日本和牛×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各60头,在饲养管理相同的条件下,强度育肥5个月,试验结束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和肉质分析。[结果]结果表明: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试验期间的体尺增长与和杂F1代牛差异不显著(P0.05)。但日增重和杂F1代牛(1.28kg)比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1.07kg)提高19.6%(P0.05);屠宰率和剪切力和杂F1代牛明显好于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P0.05),其他指标pH值、肉色、眼肌面积、滴水损失、大理石纹和熟肉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眼肌面积和大理石纹和杂F1代牛好于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结论]因此,日本和牛杂交改良中国西门塔尔牛太行类群有提高屠宰性能和改善肉品质的潜力,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和杂F1代,还需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主产区是位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测量等方式,调查了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数量、生产性能及品牌、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品种资源内容。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成为通辽市肉牛业的主导品种,形成了以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为支撑的产业化格局。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通辽市是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地类型群(简称中国西门塔尔牛,下同)主产区,2010年年末,全市牛存栏188万头,其中90%以上为中国西门塔尔牛,受传统养牛生产的影响,以及饲草料资源的制约,养牛区域主要分布在牧区和半农半牧经济类型区。近年在东部农区以提高秸秆利用率为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的牛种资源--中国西门塔尔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门塔尔牛,是由国外引进的西门塔尔牛与我国地方优良黄牛品种杂交改良后经选育形成的一个大型乳肉兼用牛品种,本文阐述了中国西门塔尔牛的选育历程,中国西门塔尔牛的种群特性和生产性能以及该品种牛在我国草原、平原、山地和丘陵等地区推广应用的现状,并已其作为新的乳肉兼用型牛品种的优势和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科左后旗是乳肉兼用型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的核心产区,西门塔尔牛质量、数量及养殖综合技术水平率先实现了跨越。推进了西门塔尔牛产业化的格局形成。介绍了科左后旗西门塔尔牛产业基本情况、发展特点、牛品种改良工作具体措施及今后的发展目标,以期为促进内蒙古科左后旗西门塔尔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门塔尔牛是我国育成的肉役奶兼用品种,被农业部列入黄牛改良区域规划中的主推品种.青海省民和县2006年起开展了中国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采用人工授精方式对当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工作.本研究于2007-2009年对中国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后代进行了不同年龄阶段体尺、体重测定,以研究中国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后代的生长发育情况,为中国西门塔尔牛在高原地区品种改良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西门塔尔牛母牛(西门塔尔牛×蒙古牛杂二代)与蒙古牛母牛生产性能的差异,选用体重相近的西门塔尔牛母牛(西门塔尔牛×蒙古牛杂二代)与蒙古牛母牛进行屠宰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西门塔尔牛母牛的屠宰率、净肉率分别较蒙古牛成年母牛提高了1.59个百分点和1.34个百分点。结论:西门塔尔牛母牛的产肉性能和饲料转化率均比蒙古牛母牛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研究西门塔尔牛(西门塔尔牛×蒙古牛杂二代)与蒙古牛母牛的生产性能差距。[方法]选用相同体重体型相近的西门塔尔牛(西门塔尔牛×蒙古牛杂二代)母牛与蒙古牛母牛进行屠宰对比试验。[结果]西门塔尔牛母牛的屠宰率、净肉率较蒙古牛成年母牛分别提高了1.59、1.34个百分点。[结论]西门塔尔牛母牛的产肉性能和饲料转化率较蒙古牛母牛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牛业科学》2011,(1):101-101
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牛业科技高端论坛于2010年11月6~8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会议由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究员主持,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许尚忠研究员致开幕词。  相似文献   

10.
自80年代初以西门塔尔牛为主的冷冻精液改良本地黄牛开始,至今阜新种牛场有西门塔尔种牛220头,并有一部分种牛被全国奶牛育种委员会列为中国特一级种牛,该场现已成为全国四大西门塔尔牛基地之一.在阜新西北一些养牛重点乡(镇),利用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改良黄牛约占50%,其杂交后代乳肉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