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研究从云南建水石榴园、蒙自石榴园采集的土样中分离筛选到对石榴枯萎病菌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芽孢杆菌,其中菌株B110对石榴枯萎病菌的室内抑制率为65.88%,研究表明菌株B110能在石榴根际稳定定殖,具有潜在生防价值。结合菌株B110的培养性状、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Biolog系统)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B110初步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2.
番茄早疫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对番茄早疫病菌具有生防作用的菌株,利用前期研究获得的17株促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对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及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可有效拮抗番茄早疫病菌的生防菌有2株,其中,菌株FX2的抑菌活性较好,抑制率达到70.52%,菌株LHS11的抑制率为65.34%。菌株FX2和LHS11可通过次生代谢物抑制病原真菌,其中菌株LHS11的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率达到65.40%,菌株FX2的发酵液的抑制率为47.26%。菌株FX2和LHS11能使病原菌菌丝发生不同程度扭曲变形。  相似文献   

3.
张振粉  师尚礼 《草业学报》2018,27(1):152-160
采用稀释平板法从表面消毒的甘农三号紫花苜蓿种子中分离、纯化出8株细菌(ZSR9~16),测定其产IAA、固氮、溶磷和分解纤维素生物学功能,明确6株菌(ZSR9~12和ZSR14~15),它们具有功能多样性,均能产IAA、溶磷、固氮和分解纤维素,菌株ZSR9在它们中的所有生物功能最强;菌株ZSR13具有较弱的产IAA的能力;菌株ZSR16具有较强的产IAA、溶磷、固氮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通过对这8株菌的菌体形态描述、表型和16S rDNA鉴定,它们分别属于3个属的8种菌。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有6株: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 ZSR9、沙福芽孢杆菌(B. safensis) ZSR10、莫海威芽孢杆菌(B. mojavensis) ZSR11、地衣芽孢杆菌(B. licheniformis) ZSR12、短小芽孢杆菌(B. pumilus) ZSR14和深褐芽孢杆菌(B. atrophaeus) ZSR15;ZSR13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和ZSR16为土地芽孢杆菌属(Terribacillus sp.)。这些菌种的得到将为其开发利用奠定菌种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茎部及根部分离内生细菌,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内生细菌对紫花苜蓿根腐病菌厚垣镰孢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辣椒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马铃薯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核桃枝枯病菌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和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的拮抗作用,测定优良拮抗菌株的固氮、溶磷(无机磷)和分泌生长素的能力,并对所筛选的优良拮抗内生细菌进行形态学特征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从紫花苜蓿茎部及根部共分离得到的80株内生细菌中,39株对紫花苜蓿根腐病菌的抑菌率高于50%,9株抑菌率在61%以上,分别为MS-43?(63.96%)、MS-40?(63.75%)、MS-46?(63.54%)、MS-2?(63.13%)、MS-31?(62.29%)、MS-52?(62.08%)、MS-80?(61.88%)、MS-55?(61.46%)和MS-33?(61.25%);MS-33、MS-40、MS-43、MS-46和MS-52对其他6株镰刀菌(Fusarium spp.)的抑菌率均高于60%,MS-43的平均抑菌率达66.11%,具有固氮能力和分泌生长素能力;通过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和16S?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菌株MS-43属于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相似文献   

5.
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茎部及根部分离内生细菌,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内生细菌对紫花苜蓿根腐病菌厚垣镰孢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辣椒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马铃薯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核桃枝枯病菌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和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的拮抗作用,测定优良拮抗菌株的固氮、溶磷(无机磷)和分泌生长素的能力,并对所筛选的优良拮抗内生细菌进行形态学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从紫花苜蓿茎部及根部共分离得到的80株内生细菌中,39株对紫花苜蓿根腐病菌的抑菌率高于50%,9株抑菌率在61%以上,分别为MS-43 (63.96%)、MS-40 (63.75%)、MS-46 (63.54%)、MS-2 (63.13%)、MS-31 (62.29%)、MS-52 (62.08%)、MS-80 (61.88%)、MS-55 (61.46%)和MS-33 (61.25%);MS-33、MS-40、MS-43、MS-46和MS-52对其他6株镰刀菌(Fusarium spp.)的抑菌率均高于60%,MS-43的平均抑菌率达66.11%,具有固氮能力和分泌生长素能力;通过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菌株MS-43属于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高寒草地禾草内生细菌B-401的生物防治潜力,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了其抑菌能力。抑菌谱表明,B-401对马铃薯坏疽病菌、马铃薯褐腐病菌、马铃薯炭疽病菌、马铃薯枯萎病菌、马铃薯干腐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孜然根腐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74.45%,71.57%,70.05%,48.01%,56.01%,60.25%,64.65%,45.01%和31.79%。在贮藏库中进行10倍液喷雾,对马铃薯坏疽病的防效达52.67%。生物学功能测定表明,该菌株在含有色氨酸和不含色氨酸的King培养基中分泌IAA分别为3.42和2.60 mg/L,且具有固氮能力,无溶磷能力。对B-401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其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番茄丁香假单胞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为指示菌,采用含菌平板抑菌圈测定法,从高寒草甸牧草内生细菌中筛选获取优良拮抗菌株261MY6,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16S rDNA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通过平板对峙法、溶磷法、Salkowski法及盆栽试验等测定其生物功能及室内盆栽防效。结果表明,菌株261MY6对番茄丁香假单胞叶斑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1.20 cm,盆栽防效达68.71%。具有溶解无机磷、固氮和分泌IAA的功能,对马铃薯褐腐病菌(Stysanus stemonitis)、马铃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马铃薯枯萎病菌(Fusarium avenaceum)、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黄瓜枯萎病菌(F. oxyspor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马铃薯褐腐病菌(Stysanus stemonitis)、孜然根腐病菌(F. Solani)和番瓜根腐病菌(Fusarium sp.)有良好抑制作用。该结果为解淀粉芽孢杆菌261MY6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表面消毒划线法从醉马草分离获得6株内生细菌,分别命名为261MG1、261MG2、261MG3、261MG4、261MY5和261MY6,并对其进行了生物功能测定和鉴定。结果表明,有5株内生细菌对马铃薯炭疽病菌和马铃薯坏疽病菌有较好拮抗作用,有4株对马铃薯枯萎病菌有较好拮抗作用,且261MG2、261MG3、261MG4和261MY6对3种病原菌均有较好拮抗作用;除261MG4外均有固氮和产吲哚乙酸能力;通过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结合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将261MG1、261MG2、261MG3、261MY6、261MG4和261MY5分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acillus axarquiensis、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耐盐短杆菌Brevibacterium halotolerans和棒形杆菌Clavibacter sp.。该研究结果为醉马草内生细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摘要:寻找1-2株对火龙果茎腐病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通过对黑龙江、江苏、浙江、海南等地的土壤中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细菌菌株206株。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火龙果茎腐病菌具有强烈拮抗作用的菌株1株,PCY-67。菌株能够显著抑制火龙果茎腐病菌菌丝生长,抑菌圈直径分别可达30mm。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鉴定该菌株均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Ash, Priest & Collin)。  相似文献   

10.
甘草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抑菌活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药用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内生真菌资源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通过组织块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选择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枸杞黑果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 f.sp.cucumeris)、黄瓜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4种细菌作为供试指示菌,采用对峙法和改进的菌块法测定抑菌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从甘草根、茎、叶中分离出20株内生真菌,其中根部最多,占分离菌株总数的65.0%,其次为茎部,叶部最少;经形态学初步分类鉴定归于2目2科5属,梭孢霉属为优势菌属,占分离菌株总数的70.0%;在分离的内生真菌中有15株菌对1种或1种以上供试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分离内生真菌总数的75.0%,19株菌对1种或1种以上供试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分离内生真菌总数的95.0%;有7株内生真菌对枯草芽孢杆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P<0.05),有 8株内生真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有3株内生真菌对大肠杆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有1株内生真菌对革兰氏阴性铜绿假单胞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其中菌株RLEFR015对番茄灰霉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菌株RLEFR010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菌株RLEFR002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供试细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菌株RLEFR015、RLEFR002、RLEFR010均为梭孢霉属,为高活性菌株。甘草内生真菌具有多样性和抑菌活性,多数菌株对供试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具有拮抗活性,对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枯草芽孢杆菌拮抗活性较强,预示着甘草内生真菌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1.
猪源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自然生长的健康猪肠道中分离到13株芽孢杆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初步鉴定其中9株为枯草芽孢杆菌,2株为巨大芽孢杆菌,1株为地衣芽孢杆菌,1株为凝结芽孢杆菌;对这13株芽孢杆菌分别进行了耐酸性试验、耐胆盐试验、体外抑菌试验和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其中1株地衣芽孢杆菌B7株和1株枯草芽孢杆菌B9株均有较强的耐酸、耐胆盐能力,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能力,且均安全无毒,可作为动物用益生菌制剂的候选菌种。  相似文献   

12.
枯草芽孢杆菌MA139类细菌素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定枯草芽孢杆菌MA139产生的类细菌素的抑菌活性。本试验采用管碟法对枯草芽孢杆菌MA139产生的类细菌素对多株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类细菌素不但对芽孢杆菌属的其他菌种有抗菌活性,对病原菌和霉菌也有拮抗作用;不同指示菌对类细菌素的敏感性不一样,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最敏感。该类细菌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有作为畜禽饲料添加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桑树内生拮抗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L144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探讨该内生菌的开发应用价值,研究了该内生菌对植物生长及营养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L144菌株培养液能明显提高玉米和桑树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胚根长,增加玉米和桑树幼苗的株高及植株鲜质量和干质量,提高植株体内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且以菌株培养液10倍稀释液的促生作用最为显著;该菌株的菌体悬浮液及胞外分泌物对玉米幼苗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生作用;该菌株还具有分泌植物生长激素、溶解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性能,有可能是其促进植株生长的主要作用机制。试验结果提示,L144菌株的培养液及菌体和胞外分泌物对植物有较明显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岷山红三叶根际分离出高效溶磷菌,并对其分泌生长激素、拮抗病原菌特性进行测定,筛选出优良促生菌6株,根瘤菌1株,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复合菌肥,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复合菌肥对岷山红三叶产量、品质及异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筛选的优良促生菌和根瘤菌研制的复合微生物菌肥符合《微生物肥料》标准(NY227-94)。75%化肥+PGPR菌肥处理使岷山红三叶干草总产量较CK增加4.76%,同时,该处理可提高红三叶粗蛋白、粗灰分、钙、磷含量,降低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50%化肥+PGPR菌肥处理对岷山红三叶的总干草产量、营养品质以及4种异黄酮的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是否具有抑菌活性,以96株罗汉松内生真菌为研究材料,将菌丝及其培养液经氯仿-甲醇抽提后,采用杯碟法测定了全部菌株的抑菌活性。罗汉松内生真菌中49%的菌株具有抑菌作用,其中菌株LHS18、LHS42、LHS67、LHS92和LHS93抽提物经100倍稀释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有强的抑菌作用,菌株LHS30抽提物的100倍稀释溶液对大肠杆菌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抑菌活性较强的6株菌根据其ITS序列相似性进行了分子鉴定。菌株LHS18和LHS42鉴定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LHS92为四孢脉孢菌(Neurospora tetrasperma),LHS30为丝枝霉(Aphanocladium sp.),LHS67为拟茎点霉(Phomopsis liquidambari),LHS93未能鉴定出种属。研究结果提示,罗汉松内生真菌中49%菌株具有抑菌活性,其中6株菌对动物和人类的病原菌有强列的抑制作用,是挖掘高效抑菌物质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6.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银杏组织分离的内生细菌菌株中筛选对灰葡萄孢菌抑菌活性较好的菌株,其中菌株HZ-6-3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79.06%。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和gyrA基因分析将菌株HZ-6-3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抑菌谱测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其他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该菌株可产生蛋白酶、果胶酶、β-1,3-葡聚糖酶和淀粉酶;能够显著抑制病原菌的菌丝生长,使菌丝生长扭曲,细胞膨大、形成串状泡囊结构等畸变。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该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控效果,结果显示1×108 CFU·mL-1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最高,可达81.12%和70.45%。上述结果显示菌株HZ-6-3具有作为生物制剂的潜能。  相似文献   

17.
为青海省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提高地上生物量筛选优良的生防芽孢杆菌菌源,采用16SrDNA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法,鉴定分离自青海省黄南州高寒草甸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根围的3株芽孢杆菌菌株;平板对峙试验检测菌株拮抗病原真菌活性;菌悬液(细胞浓度为106 cfu·mL-1)浸种以检测菌株对植物催芽及促生效果;CMC、Gram染色法及DNS法检测菌株降解纤维素活性,并扩增菌株降解纤维素酶编码基因。结果表明,菌株HNC3被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菌株HNC8、HNC11被鉴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3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瓜类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明显的拮抗活性(抑菌圈平均直径均≥11mm);3株菌株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种子具有明显的催芽及促生效果;小麦种子经菌株HNC3菌悬液处理后,芽长、根长增加率分别达55%、80%;菌株HNC3降解纤维素酶活高达367.51U·mL-1,并在该菌株中扩增到地衣聚糖酶(Lichenase,blg1S)、甘露糖苷酶(mannosidase,ManSig)、木聚糖酶(xylanase,xynD、xynB)4个纤维素酶编码基因。分离自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根围的3株芽孢杆菌兼具拮抗、催芽、促生及降解纤维素活性,在高原草地植被恢复、生态农牧业中具有一定的研究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饲用玉米根际促生菌资源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玉米根际促生菌(PGPR)菌株并明确其功能特性;以玉米根系及根际土壤为材料,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筛选溶磷菌与固氮菌,测定所选菌株溶磷能力和固氮酶活性,并测定其产IAA的能力,从中筛选综合性能优良的菌株,在此基础上,运用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优良菌株的种属。结果表明:玉米根际有大量PGPR菌,分布特征表现出根表(RP)根表土(RS)远根土(NRS)根内(HP)的数量分布规律,呈根际效应。最终获得262株PGPR菌,其中固氮菌48株,溶解无机磷细菌108株,溶解有机磷细菌106株,有分泌IAA能力的菌株15株。筛选出综合性能优良、有进一步开发应用潜力的菌株7株。经鉴定其中3株为Pseudomonas fluorescens;2株为Bacillus subtilis;Klebsiella oxytoca和Bacillus megaterium各1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