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黄泛沙地杨树丰产林不同无性系蒸腾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蒸腾速率是反映植物调节体内生理机制和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1].植物蒸腾强度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调节水分损失的能力及适应逆境的能力,不仅受植物体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也受外界环境因子的制约[2].因此,研究不同杨树无性系蒸腾速率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具有重要的水文学和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植物生长在极端环境下 ,能够导致光合器官的损伤 ,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 ,如强光 (Johnsonetal.,1993)、低温 (张木清等 ,1999)和水分胁迫 (kateetal.,2 0 0 0 ;Luetal.,1999;罗俊等 ,2 0 0 0 ;王可盼等 ,1997;韦振泉等 ,2 0 0 0 )等。许多研究表明 ,光合作用受到伤害的最原初部位是与PSⅡ紧密联系的 (Weisetal.,1988;Havanetal.,1996 )。水分胁迫是抑制植物光合作用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之一。研究表明 ,水分胁迫导致叶绿体光合机构的破坏 (罗俊 ,2 0 0 0 ) ,PSⅡ放氧复合物的损伤 (Luetal.,1999) ,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 (LHCⅡa、LHCⅡ…  相似文献   

3.
不同光环境下濒危植物崖柏的光合日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崖柏(Thuja sutchuenensis Franch.)为柏科(Cupressaceae)崖柏属常绿乔木,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1].该植物目前多见于重庆城口县和开县交界的石灰岩山地,喜光,生长缓慢,耐瘠薄.目前有关崖柏的研究有遗传多样性[2-3]、群落生态学[4]、无性繁殖[5]和低温适应机制[6]等,但是崖柏光合特征参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及其对光环境响应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光是影响植物生存和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植物与光环境的关系一直是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生长光强的变化,植物能够在形态及生理方面产生可塑性响应,以适应变化的光环境[7].  相似文献   

4.
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及其阈值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植物水分利用策略是植物对环境适应性的体现,植物种类、生长阶段以及生长季节都是影响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差异性的重要因素。由于降雨量以及植被覆盖的差异性,土壤水分对于降雨的响应以及阈值也具有明显的差别,植物生理特征及其阈值也会随着水分供给的变化而产生波动。文中阐述了目前植物水分利用策略、植物生理特征对水分的响应及其阈值、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及其阈值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多方法、多角度以及深入进行植物水分利用机理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环境胁迫下竹类植物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克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兼有生理可塑性和生理整合的属性。竹类植物是克隆植物的一类重要资源。竹类植物生态适应性策略是竹林健康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竹林对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文中从克隆植物的生理整合及生理可塑性等方面对竹子在水分、温度、光照及土壤矿质元素等环境胁迫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进行综述,并从加强竹子生理整合特性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抗性生理机制研究、"南竹北移"引种驯化等3个方面提出将来研究重点,以期为研究竹子应对异质环境胁迫、提高生态适应性和扩大竹子生长范围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环境对个体植物生长、生存及繁衍的影响。即以生理学为基础,从遗传与环境的交叉点上去观测植物个体的生长状态和繁衍过程(Kr-amer 1948);在这种成规下,许多学者去研究生理学中生物化学的调控机制;目前重点放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而且整株植物生理研究有所回潮(kramer 1986)。现代生理学已远脱离了作物和森林群体实践应用的轨道,最新植物生理研究成果在生理生态、  相似文献   

7.
竹子生态适应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子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优良物种,具有强烈的生理整合能力和特殊的种群生长更新特点。竹子生态适应性是竹林生态和栽培学的研究基础,该文综述了水分、温度、光照和土壤性状等主要环境因子对竹子生长与分布的影响及其机理,提出了竹子生态适应性的重点研究方向,旨在为竹子的生态学研究和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引种及高效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森林生态学的内容: 森林生态学是把森林看作一个生物群落,研究构成这个群落的各种树木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这些生物和它们所在的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 1.研究树木个体和群体与周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主要是研究光、热、水分、大气、土壤等因子的生态学意义;它们与森林群体(或个体)的作用方式、作用力大小;树木个体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和耐性,森林群体(和个体)对环境的反作用力;估价森林对环境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讨论林下经济植物对林木的生长响应。认为:(1)以光照为主的林地小气候和土壤是林下经济植物生长最重要的因子;(2)林下经济植物对林地光照(或郁闭度)因子存在一个"最适光照(或郁闭)阈值";(3)林地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性,决定了林下经济植物种类和经营措施的动态适应性;(4)林下经济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必须依据生态学原理;(5)间作和轮作的种植模式是发展林下经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合理种植林下经济植物,有利于改善林地小气候、提高土壤理化性质及有助于林木生长等。  相似文献   

10.
竹子生理整合作用的生态学意义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理整合是克隆植物的重要特征,对于克隆植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扩张和资源利用等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竹类植物作为典型的克隆植物,克隆生长形式使其具有许多特有的生长性质,能够有效地利用异质性生境资源,具有强烈的生理整合功能.该文从土壤水分、养分、光照和种群扩张等方面综述了竹子生理整合特征及其研究进展,提出了基于竹子生理整合作用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濒危植物短柄五加光合特性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短柄五加在林下和开阔地生境中的光合特性及其与内外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下植株的光合补偿点,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均小于开阔地上植株,表观光合量子产额相差不大,开阔地上短柄五加植株光合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类型;其日光合总量大于林下植株,林下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林下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具有显著影响,开阔地短柄五加多年生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和空气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13年7月,在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林风倒区1.5 hm2的样地内,选取由掘根倒木形成且包含坑和丘微立地的大、中、小3个代表性林隙。在每个林隙中心安装HOBO自动气象站,测定了7—9月林隙中心以及林隙内丘顶和坑底的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并在郁闭林分和空旷地设置对照。分析了不同大小林隙之间以及林隙内丘顶和坑底之间小气候在生长季的动态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林隙总辐射、PAR以及空气温度依照大林隙、中林隙和小林隙的次序依次降低;同一林隙内,丘顶的总辐射、PAR和空气温度大于坑底,丘顶空气相对湿度小于坑底;月均气温和月均PAR均为7月>8月>9月,绝大多数按照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和郁闭林分的次序递减,仅9月份小林隙的气温大于中林隙。同一林隙的平均气温日较差均为7月>9月>8月,相同微立地(林隙中心、丘顶、坑底)气温日较差均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相同月份丘顶的气温日较差均大于坑底。各林隙空气相对湿度均为8月>9月>7月,并按照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和郁闭林分的次序依次递增。7月份大林隙的总辐射、PAR与8、9月份相比均差异显著。9月不同大小林隙之间的总辐射、PAR差异均不显著。7—9月,大林隙和小林隙中心的空气湿度均差异显著。同一林隙相同月份丘顶和坑底的PAR、空气相对湿度差异均显著,空气温度差异不显著;无论是在林隙内还是林隙内的丘顶和坑底,同一林隙不同月份的温度差异均显著。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是中国干旱、半干旱沙区典型沙地,其中水分是最大限制因子,随着未来全球变化,尤其是降水变化进一步激烈,将给这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和生产力带来巨大影响,本文选择毛乌素沙地优势灌木油蒿为研究对象,人控4种降水量梯度来探讨油蒿幼苗的生理生态对降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施水量的油蒿幼苗净水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叶片温度、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率日变化动态存在明显差异,当少量施水时,幼苗受到明显水分胁迫,故而关闭气孔,降低气孔度和蒸腾速度,以免过多的蒸腾失水。当充分施水时,幼苗叶片气孔开放,提高气孔导率、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降低叶片温度、以此提高光合作用。不同施水的油蒿幼苗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生态适应策略,幼苗荧光效率随着施水量增大,从机理上解释了幼苗光合作用随着施水量的增加而增长;向后剔除变量分析表明,随着施水量的增加,限制幼苗净光合速度的主要因子逐渐减少。当充人地水时,幼苗主要受到光合有效辐射和叶片温度的限制。当中度施水时,幼苗主要受到蒸腾速率、胞间/大气CO2浓度差值的限制,不少量施水量时,幼苗主要受到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大气CO2浓度差值、叶片/大气温度差值及其大气温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研究结果表明 :生长季内 (6~ 9月 ) ,气温变化幅度农田最大 ,林地最小 ;土壤温度 (0~ 2 0cm)差异以裸地最大 ,农田居次 ,林地最小 ;水面蒸发量由大到小排序为裸地 >农田 >林地 ;农田平均空气湿度为 85 .8% ,林地为 73.5 % ,裸地为 6 8.8% ;农田、林地与裸地相比均具有一定的水分涵蓄作用 ,但作物和林木对土壤水分的消耗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张庆峰 《江苏林业科技》2010,37(6):29-31,41
城市热场空间分布和动态演变受城市下垫面特征影响较大,基于试验观测数据,对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不同景观类型下垫面(林地、草地和裸地)的温、湿度变化规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的温度变化趋势相似,温度白天在13:00左右达到最高点,夜间4:00达到最低点;而林地、草地、裸地的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相反,一般在白天13:00左右为最低,而夜间2:00~4:00为最高。白天裸地、草地的温、湿度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林地,而在夜间3者非常接近。冬季裸地的地温变化幅度大于草地的地温变化幅度;各深度的地温均为草地高于裸地,并且差异显著。因此草地比裸地具有更强的保温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早银桂光合速率进行了测定。通过研究早银桂在当地的日变化规律,了解其光合特性,为夏季栽培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早银桂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0:00和16:00,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气孔因素是导致午休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受非气孔因素的影响,中午光照强度大,温度高,湿度低,诱导了叶片光合午休。早银桂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气温、有效光合辐射等生态因子也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热带林地经游垦后气温和土温增高,相对湿度降低,水土流失加剧,地表迳流加大,土壤入渗量减少,贮水能力减弱,肥力下降。反复烧垦后形成茅草坡,难以恢复。热带林的更新和演替方向视采伐方式及人为活动干扰程度而异,采取保持郁闭度0.4以上的择伐,对森林恢复比较有利,尖峰岭林区今后经营方向应以保护为主。  相似文献   

18.
对四川盆地北部湿地松人工林小气候特征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并以空旷地为对照揭示湿地松林四季对小气候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林内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均低于林外,最低温则相反高于林外,林内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存在逆温现象;(2)林内空气相对湿度高于林外,白天空气相对湿度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增,而夜间冠层顶部和林内下部高、中部低;(3)林内土壤温度低于林外,而林内表层土壤湿度高于林外;(4)林内风速小于林外,且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减;(5)林内蒸发量和降水量小于林外,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6)林内CO2浓度白天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增,而夜间则是林内下部和冠层顶部高、林内中部低。  相似文献   

19.
浙西低山区森林小气候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eatherHawk全自动气象站对浙西低山区不同林型(杉木林、侧柏林和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不同空间位置(林外空旷地、林缘、林窗和林内)的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和林内空间位置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日进程呈多峰曲线;太阳辐射强度和大气温度日均值在不同林型内大小顺序为林外空旷地〉杉木林〉马尾松林〉侧柏林,在杉木林不同空间位置的日均值大小顺序为林外空旷地〉林缘〉林窗〉林内,大气相对湿度顺序相反;林外空旷地的3个气象因子日进程晴天呈单峰曲线,阴天表现多峰曲线;林分内3个气象因子波动幅度比林外空旷地小,侧柏林的降温保湿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20.
根据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生态作用的有关原理,选取典型的城市园林绿地进行小气候实测分析。试验选择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4个不同结构类型的园林绿地为研究对象,在冬季进行了连续3 d的试验。研究结果如下:由常绿针叶林构成的纯林、混交林型的乔-草型绿地上的湿度较高,温度较低,具有降温增湿效应;草坪型绿地和由落叶乔木构成的乔-草型绿地上的温度较高,湿度较低。经研究得出了不同结构类型园林绿地温度、湿度的分布规律及差异,并对城市绿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