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1孵化前的准备工作1.1制订计划在孵化前,根据孵化与出雏能力、种蛋数量以及雏鸡销售等具体情况,订出孵化计划。一般每周入孵两批,工作效率较高。也可采用3天入孵一批,孵化效果好,工作效率高。现将孵化计划分别叙述如下:①每周7天中,隔3天和隔4天各入孵(出雏)1批;②1周中固定周l  相似文献   

2.
高温导致鸡胚死亡杨秀芝(河北省衡水外贸冷冻厂化验室053000)某孵化场入孵一批艾维茵种蛋,入孵蛋数为17000枚,孵化至第10天头照,发现鸡胚已全部死亡。该场有6台孵化机,每隔5~7天入孵一批种蛋,种蛋均来源于同一种鸡场,正在孵化的另外三批胚蛋均发...  相似文献   

3.
采用美国白羽王种鸽分组观察比较其超常并孵和免孵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每对亲鸽并孵3枚蛋的效果与正常孵化无显著差异;并孵4枚蛋则破蛋率显著上升,受精蛋孵化率比正常孵化和3蛋并孵低约11个百分点;连续免孵的亲鸽表现正常,其平均产蛋周期为11.63天,比正常孵化兼育雏的亲鸽缩短约26天。在集约化肉鸽生产中实施超常并孵可显著地提高乳鸽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1肉鸽的人工孵化 饲养肉鸽一般选用纯种王鸽和银王鸽2种肉用王鸽,饲养方式可采用室内三层单笼配对生产。种鸽所产的蛋分批放入小型孵化机进行孵化。因鸽蛋小,故应将鸡蛋的蛋架改成适合放鸽蛋的蛋架,孵化温度控制在37.8~38.2℃,相对湿度为55%~65%、后期湿度为70%~80%。照蛋分3次进行,第1次在入孵后第5天,取出无精蛋和死精蛋;第2次在入孵后第10天;第3次在入孵后第16天,取出死胚蛋后转入出雏机,入孵后第17~18天仔鸽开始出壳。  相似文献   

5.
洪渊  豆彩红 《家畜生态》2003,24(2):58-63
许多因素对种蛋的孵化率有显著影响,因此不同孵化场甚至同一孵化场的孵化率也有很大差异。一些环境和管理因素如温度、湿度、转蛋等对孵化控制很重要。同时,入孵前种蛋管理和出雏后雏鸡的放置同样影响孵化效果和雏鸡质量。本文讨论了获得好的孵化率的环境和技术因素,也提到了对这些因素作用的生物学机理,特别是发育中胚胎忍耐性的研究结果。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上述影响孵化的因素。必须提供最佳的种蛋收集、储存和处置条件以保证入孵前和孵化期间胚胎的存活力。入孵后孵化机中的温度、湿度、翻蛋、凉蛋、落盘、出雏机和雏鸡处置必须进行控制,才能获得尽量多的雏鸡,降低可售雏鸡的成本。  相似文献   

6.
<正>1孵化计划的制定根据孵化出雏机的容量、种蛋来源、雏禽销售合同等具体情况制定孵化计划。如孵化出雏机容量大,种蛋来源有保证,雏禽销售合同集中而量大,可采用整批入孵的变温孵化法;反之,可采用分批上蛋的变温孵化法。在制定孵化计划时,尽量把费时的工作(上蛋、照蛋、落盘、出雏)错开安排,不要集中在一起进行。2操作人员培训现代孵化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很高,有关技术参数设定后就可以自动控制。但是,孵化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能出现,要求孵化人员不仅能够熟练掌握码盘、入孵、照蛋、落盘等具体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7.
许多因素对种蛋的孵化率有显著影响,因此不同孵化场甚至同一孵化场的孵化率也有很大差异.一些环境和管理因素如温度、湿度、转蛋等对孵化控制很重要.同时,入孵前种蛋管理和出雏后雏鸡的放置同样影响孵化效果和雏鸡质量.本文讨论了获得好的孵化率的环境和技术因素,也提到了对这些因素作用的生物学机理,特别是发育中胚胎忍耐性的研究结果.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上述影响孵化的因素.必须提供最佳的种蛋收集、储存和处置条件以保证入孵前和孵化期间胚胎的存活力.入孵后孵化机中的温度、湿度、翻蛋、凉蛋、落盘、出雏机和雏鸡处置必须进行控制,才能获得尽量多的雏鸡,降低可售雏鸡的成本.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好的入孵计划包括三方面因素:准确性、及时性、连续性,生产中要严格按照入孵计划开展工作,才能确保孵化率达到理想水平。一准确性即入孵估算数量、落盘估算数量、实际出雏数量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差异。差异小,准确性高;反之亦然。影响入孵计划准确性的因素有:受精率、早期死亡率、中期死亡率、死胎率、污染率、淘汰率、利用率、落盘程序。  相似文献   

9.
刘玉弟 《中国家禽》2000,22(9):28-28
对于整批入孵方式,一般孵化器孵化数量少些的,最好采取变温孵化工艺,不宜采用恒温孵化。这是因为整箱同一胚龄的胚蛋,中后期代谢热高,容易引起自温超温。因此,在孵化前期温度略高一些,以后逐步降低。经过长期工作实践,认为鸡胚胎较适宜变温孵化施温方案见表1。  相似文献   

10.
从由市场收购鹅卵入孵的孵房内采集不同胚龄期的鹅胚蛋,将蛋壳、尿囊液、羊水及胚体制成被检样品,以敏感鹅胚进行小鹅瘟病毒的分离和检测,结果表明小鹅瘟病毒可以由污染蛋壳随着胚龄的增大而侵入胚体,而免疫鹅只所产蛋在不同胚龄期的上述组织中均不能分离到病毒。因此,对种鹅实施健康监控及对种蛋、孵抱设施、市场等施以严格消毒在防治小鹅瘟上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某集体养鸭场饲养樱桃谷种鸭3000只,每年向市场提供鸭雏10万只。今年5月,该场出现了孵化期落盘死胚多、弱雏多、病雏多的“三多”现象。经我们对两批抽检落盘死胚进行细菌分离,其带菌率为34%。为此,我们运用实验室方法,对该场开展了孵化消毒效果的监测、检测与判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1.孵化条件:该场采取地火垄供暖,三层孵床装卵,棉被保温,无水孵化的方法。每5天入蛋1次,每次入蛋6000枚左右,孵化温度为38.5℃。入孵前,对孵化室、孵床用福尔马林薰蒸消毒1次。 2.种鸭群:3岁种鸭昼放牧,夜舍饲。日粮中定量  相似文献   

12.
孵禽场的卫生管理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奎 《中国家禽》2003,25(7):30-32
孵禽场是孵禽生产的地方,要获得健康雏禽的良好经济效益,孵禽场必须布局合理,按操作顺序安排工作房屋;必须坚持卫生消毒,杀灭经种蛋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必须加强每个操作环节的卫生管理。1孵禽场的布局与流程孵禽场的建筑布局与设计,应使孵化种蛋从一端进入,出壳雏鸡则从另一端出去。就是说种蛋和雏鸡的流向,应按整个孵化过程的需要由一室进入毗邻的另一室,不能逆向。这样的流程可使各室更好地相互隔离,减少人员往来(图1)。这种设计仅适用于小型孵化场,而在多数情况下,各室的布置排列必须使各室利用率更高,缩短种蛋的移动路程,尽量减少职工在…  相似文献   

13.
根据胚胎发育的特点,蛋鸡雏孵化有两个关键时期:1~7胚龄和18~21胚龄。在孵化操作中要尽可能创造适合这两个时期胚胎发育的条件.前期注意保温,后期重视通风。 一 1~7胚龄 1~7胚龄为了提高孵化温度,尽快达到适宜孵化温度,可采取下列措施: 第一:种蛋入孵前预热,既有利于鸡胚的苏醒和恢复活力,又可减少孵化器中的温度下降,缩短升温时间。 第二:孵化的1~5天,孵化器的进出孔全部关闭。,  相似文献   

14.
一、变温孵化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认为一般孵化量少些,室温上下浮动不大的,应采用变温孵化,不宜采用恒温孵化,因为恒温孵化在其孵化过程的中后期,由于鸡胚代谢量高,易形成高温。因此,在孵化前期温度应略高些,在后期再逐步降温。实践认为鸡胚较适宜的变温孵化用温方案见表1。二、恒温孵化在种蛋少,或室温较高的情况下,可采用恒温孵化,但应采用分批入孵,因为整批入孵中后期鸡胚代谢热量高,不容易降温,而分批入孵,可利用前期鸡胚自发的热量缓冲中后期的高温。恒温孵化方案见表2。室温胚龄(天)1~1819~2122~2837.8037.30(蛋)37.25(肉)表2恒温…  相似文献   

15.
孵化在整个产业链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商品代鸡在孵化过程中出现各种原因的死胚现象越来越严重,给孵化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也给整个产业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而导致鸡死亡的病例越来越多,各方对商品鸡的死亡病例报道很多,而对于鸡胚因为缺乏维生素在孵化期死亡报道却较少见。本研究材料来源于山东某商品代鸡孵化场,该孵化场采用恒温孵化法进行孵化,每隔5d入孵一批鸡蛋,与孵化相关的各种制度、机器设备等均正常。在5月份连续四批鸡皆在孵化期的17d左右出现大批死亡,死亡率在20%以上,远远高出正常的死亡率,死亡鸡胚大多数出…  相似文献   

16.
孵化机孵化鸭蛋的方法有几种,一种是一次性整批上蛋,同机变温变湿度孵化,25天后移至出雏机出雏;二是分批上蛋同机恒温恒湿度孵化25天后移至出雏机出雏;三是易机移蛋孵化,这可分批上蛋,15天前在甲机孵化,16~25天由甲机移蛋至乙机孵化,甲机与乙机的施温、控湿、凉蛋次数及喷洒温水次数均有差异,25天后的胚蛋由乙机移至出雏机出雏。有些资料表明,第一种机孵  相似文献   

17.
作为孵化场的管理者,必须采取全面有效的技术措施,规范日常工作,在整个孵化期,都认真操作管理。要重点抓住两个关键阶段:l-7胚龄和18一刀胚龄c在孵化操作中,尽可能的创造适合这两个阶段胚胎发育的孵化条件,才能既提高孵化率又保证雏鸡质量。1第一阶段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加强保温措施,尽快缩短达到适宜孵化温度的时间,主要措施有:l‘l种蛋入孵前预热,这样有利于鸡胜的苏醒。恢复活力,也可缩短升温时间cl.2孵化前期的2-3d孵化器进出气孔关闭。1.3消毒种蛋时,应在蛋壳表面凝水干燥后进行,如用甲醛熏蒸消毒应避开24-96h胚龄的…  相似文献   

18.
据文献报道,种蛋从蛋库入孵前,对种蛋进行预热能提高1%~2%的孵化率。种蛋预热能缩短入孵后的孵化恒温时间。我们通过连续三批种蛋不经预热直接入孵与正常预热4h入孵孵化效果对比,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赫书苹 《中国家禽》2001,23(18):24-24
在孵化生产中,获得理想的孵化率除需要适当的温度、良好的通风、翻蛋及湿度外,种蛋的质量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现将我地区一起因种蛋质量不良而引起胚胎死亡、造成孵化率下降的情况叙述如下。1基本情况我地区某规模化孵化场,于2000年5月15日首次代孵黑羽乌骨鸡。第一批入孵种蛋12500个,出雏12400只,8天时照蛋,受精率94.5%,入孵蛋孵化率达86.45%,首次孵化成功。隔10天后,用同样的方法于5月25日入孵第二批种蛋17700个,在孵化期间,突然出现死胚率增高的现象,8天时照蛋受精率80%,…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届农业贸易展览会在中东召开,在此之前笔者应邀参观了当地一个大型家禽综合养殖公司。在该公司的办公室中,公司总裁告诉笔者,该公司孵化场使用的是相当老式的机器。孵化用蛋由公司自己的肉种鸡场生产,所有人孵种蛋均很理想,只是孵化情况并不是很好。他说,胚胎早期死亡是最大的问题,高达20%。总裁希望笔者能够去孵化场看一看以查明引起这个问题的确切原因。而此问题也吸引了笔者,因而很乐意前往。于是约定,在笔者参观该公司的孵化场后,再在随后的展览会上见面,届时笔者将向他汇报本次参观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