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对松纵坑切梢小蠹防治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采取营林措施预防,平均梢被害减退率可达到73.5%;林间设置饵木诱杀,平均越冬虫口减退率可达到56.7%;利用聚集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平均梢被害减退率可达到82.2%;根部喷施8%氯氰菊酯微胶囊水剂200倍或1.5%对硫磷粉剂,杀虫效果均在95.0%以上;在平均气温20℃条件下,利用56%磷化铝颗粒剂12 g.m-3熏蒸饵木,第5天的杀虫效果达到100.0%。  相似文献   

2.
在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综合防治中,蠹害木的清理是一重要环节。依据在轻、中、重受蠹害云南松林区进行的蠹害木清理试验结果,一般情况下,对轻度受害区即被害株率在10%以下,蠹害指数在5以下,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1.00%;对中度受害区,即被害株率在10%~50%,蠹害指数在5~15,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10.00%左右;重度受害区,即被害株率在50%以上,蠹害指数在15以上,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20.00%左右。在重度受害区,除清理蠹害木外,还需辅以其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有效控制蠹害。  相似文献   

3.
不同蠹害区的蠹害木清理试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综合防治中,蠹害木是清理是一重要环节。依据在轻、中、重受害云南松林区进行的蠹害木清理试验结果,一般情况下,对轻度受害区即被害标率在10%以下,蠹害指数在5以下,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1.00%,对中度受害区,即被害株率在10%~50%,蠹害指数在5~15,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10.00%左右,重度受害区,重度受害区,即被害株率在50%以上,蠹害指数在1以上,清理蠹害木应控制在20.00  相似文献   

4.
应用聚集信息素监测与防治纵坑切梢小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监测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最好的诱芯9诱集效果是对照诱集效果的7706.8倍,是饵木的20.49倍;效果中等的诱芯1的诱集量是对照的4288.4倍,是饵木的11.4倍;效果最差的诱芯5诱集量为对照的830倍,是饵木的2.19倍。这一结果肯定了聚集信息素诱虫灵敏度高、效果好的特性。同时虫口密度、有虫株率和梢被害率3项指标的减退率证实了应用聚集信息素防治纵坑切梢小蠹的效果显著可靠。其虫口密度减退率平均为94.35%,有虫株率减退率平均为87.7%,被害梢减退率为88.39%。  相似文献   

5.
饵木诱虫在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 2 0 0 1年在曲靖市麒麟区翠峰公园开展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的诱虫试验 ,并通过不同设置时间、不同规格及饵木所在的不同堆放位置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诱杀效果的分析 ,结果表明 :在曲靖市麒麟区饵木的最佳设置时间为 9月上旬至 10月上旬 ,饵木直径以 12~ 13 9cm的诱虫效果最好 ,堆放层数以两层为佳 ,其中第 2层诱虫效果较好。此结果对指导饵木诱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经2001年在曲靖市麒麟区翠峰公园开展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的诱虫试验,并通过不同设置时间,不同规格及饵木所在的不同堆放位置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诱杀效果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曲靖市麒麟区饵木的最佳设置时间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饵木直径以12-13.9cm的诱虫效果最好,堆放层数以两层为佳,其中第2层诱虫效果较好,此结果对指导饵木诱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四川云南松切梢小蠹发生有代表性的云南松林中采用漏斗状诱捕器和饵木堆在切梢小蠹梢转干高峰期 ,在目测踏查无切梢小蠹发生危害和切梢小蠹发生危害轻两种不同发生程度的云南松林分中使用漏斗状诱捕器和饵木堆两种方法对切梢小蠹是否发生、发生危害程度能进行有效的监测 ,两种方式的监测有效率均达 10 0 %。在无切梢小蠹发生危害和切梢小蠹发生危害轻的两种云南松林分中诱捕器监测准确率分别达 70 %和 6 0 %以上 ,监测有效半径为 30m ,安置方式为每 35m× 35m置漏斗状诱捕器 3套 ;饵木监测准确率分别达 80 %和 70 %以上 ,监测有效半径为 2 0m ,安置方式为每 30m× 30m置饵木堆 3堆 ,每堆 12根饵木按 #字型排立。两种方式的监测效果均高于人工目测踏查法  相似文献   

8.
松纵坑切梢小蠹(Blastophagus piniperda L.)是云南松林内中次期性树干害虫的主要种类。在我省大范围内猖獗成灾,使大面积的云南松濒临死亡。据近几年的防治研究,现已取得可喜的防治效果。对该虫的防治主要采取营林防治措施,即在被害率较低时采取伐除被害木的卫生伐手段;在被害率大时采取皆伐、更新造林。  相似文献   

9.
2015—2016年连续2 a在同一侧柏幼龄林内开展了饵木诱杀双条杉天牛试验,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饵木诱杀双条杉天牛数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诱集量呈多峰动态变化,诱集量与温度显著相关,并建立了双条杉天牛诱集日累积百分率与温度回归方程。连续2 a的饵木诱杀减少了天牛种群数量,降低了被害株率,证明饵木诱杀法既可监测天牛成虫羽化期种群数量变化,又可作为一种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松纵坑切梢小蠹属鞘翅目小蠹科切梢小蠹属.是一种钻蛀树干为害很严重的森林害虫。该虫主要发生在立地条件差、林地卫生条件不好或其它各种原因导致树木生长衰弱的林分。小蠹虫主要包括柏肤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柏肤小蠹为害侧柏、桧柏等;纵坑小蠹虫主为害油松、黑松等。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聚集化合物对松小蠹的林间引诱活性,探讨用聚集信息素进行林间诱集和种群监测的方法,在陆良县云南松纯林中进行了引诱试验.结果表明,除(-)APX*外,几种供试化合物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APX加MBXT、(-)APX加MBXS复配方化合物的引诱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化合物,漏斗状诱捕器诱虫量明显高于IMP诱捕器.对试验林分松小蠹种群动态的监测实践表明,用聚集化合物诱集成虫测报松小蠹成虫扬飞期,确定清理及防治的最佳时期,提高了清理、防治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气候因子关系密切。大气湿度低、气候干旱,入侵严重;温度越高,小蠹发育速度越快,侵入成功率越高;云南松林立地条件差、阳坡、山脊、林缘、郁闭度低、长势弱均易遭蠹害。森林火灾、乱砍滥伐造成小蠹虫的虫源地,上述因素是酿成云南省小蠹虫大面积危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1997~1999年,在不同试验点的云南松蠹害林分中设置饵木堆、整株饵木和活立木引诱松小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方法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设置的衰弱木饵木堆诱虫效果明显高于健康木饵木堆;在饵木堆上加置MBXS,(-)APX或(-)APX+YS复合剂,诱虫量比不加置这些聚集信息化合物的饵木堆增加4倍以上。试验所用窗式诱捕器以寄主天然化学气味物质为诱饵,对转干期成虫具有较高而稳定的诱捕量,且设置检查方便、价格低廉,适用于梢转干期林间松小蠹诱捕和种群动态监测;活立木上加置(-)APX+YS复合剂,对各时期松小蠹成虫均有一定引诱作用,可用于梢部小蠹种群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省曲靖市沾益、陆良县遭受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云南松林为样区,应用NOAA/AVHRR、LandsatTM、CBERS-1 CCD和EOS/MODIS 4种卫星遥感数据,对其受纵坑切梢小蠹的重度危害区和健康林分进行了光谱信息的分析。据此,初步提出了两种监测模型,差变率(DR)模型和灾害指数(DI)模型,可用于区分典型的云南松健康林分和遭受纵坑切梢小蠹重度危害的林分。表明若DR值较大,云南松林的健康状况较好;反之DI值越大,林分受到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来,云南全省云南松林区遭受纵坑切梢小蠹的猖獗危害,造成大量林木死亡。1992年在昆明市现有的云南松与栎类、云南松与华山松、云南松与滇油杉混交林及云南松纯林中,设置11块定位观察样地,观察云南松混交林蠹害发生情况,1992~1995年经过4年的观察,混交林平均株受害率10.9%,纯林平均株受害率48.9%。混交林比纯林降低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率38.0%。混交林内由于乔、灌、草种类的多样性,带来纵坑切梢小蠹天敌种类的多样性,有效地抑制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发展,形成有虫不成灾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松材线虫等5种有害生物在贵州省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国内外专家对有害生物风险评价的分析方法,结合贵州省森林资源状况和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et Buhrer)Nickle、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 Mamiya et Enda、云南木蠹象Pissodes yunnanensis Langor et Zhng、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ng、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innaeus 5种松树病虫在贵州的潜在风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为高度危险,萧氏松茎象、云南木蠹象、纵坑切梢小蠹属中度危险。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云南松物候测报松纵坑切梢小蠹发生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1995年,在大理州祥云县下庄乡云南松中龄林内选定30株样木,进行云南松物候与相应小蠹虫虫情观察。结果为:发生期与物候的相关值为0.9732,发生期与温度的相关值为0.8805,发生期与湿度的相关值为0.8886。因此利用物候作为发生期的测报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纵坑切梢小蠹对加勒比松的为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纵坑切梢小蠹在白云山不同变种加勒比松的为害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掌握了该虫为害松树的特征如:侵入孔部位、侵入孔直径、侵入孔道长度、为害梢直径、为害梢长度等,发现纵坑切梢小蠹对疏叶型本种加勒比松的春梢为害较严重。  相似文献   

19.
云南松切梢小蠹虫在攀枝花市的发生面积已经达到3.35万hm^2,是攀枝花市的主要森林病虫害。本文分析了该害虫在攀枝花市爆发的原因,总结和探讨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纵坑切梢小蠹是欧亚大陆的主要森林害虫之一。文章系统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扩增后电泳分析、PCR-RAPD、PCR—RFLP分析和DNA序列分析等技术在纵坑切梢小蠹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些重大成果,重点介绍了纵坑切梢小蠹起源及与近缘种的遗传学关系等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