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2009-2010年,在湖南农业大学、澧县、大通湖、省棉科所、南县、君山、安乡7个区试点。对包括湘杂棉8号在内的共11个杂交棉品种组合进行了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从不同生态条件下年际间杂交棉产量性状、纤维品质性状变异系数来看,铃数和麦克隆值变异系数较大,衣分和整齐度变异系数较小;从不同生态条件下年际间杂交棉产量性状、纤维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来看,皮棉产量与铃数、衣分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铃重呈负相关,纺纱均匀性指数与比强、纤维长度成极显著的正相关,与麦克隆值呈极显著性负相关。,衣分值是产量性状中最稳定的,整齐度是纤维品质性状中最稳定的。  相似文献   

2.
李保军 《中国棉花》2012,39(12):23-24
 对17个中长绒棉品系性状分析结果表明:皮棉产量与衣分呈显著正相关,与铃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衣分、铃重分别与纤维品质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育成品系普遍表现为衣分低、铃重小,皮棉产量与对照陆地棉品种差距仍较大。  相似文献   

3.
陆地棉铃壳率与产量、早熟性及纤维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2个棉花杂交组合的伏前桃、伏桃、秋桃的铃壳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组合间、收获时期间的铃壳质量、铃壳率、棉铃经济系数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伏桃的铃壳质量最大,秋桃次之,伏前桃最轻;秋桃的铃壳率最低,伏桃次之,伏前桃最高;秋桃的棉铃经济系数最高,伏桃次之,伏前桃最低.铃壳率降低,有利于产量性状的提高.铃壳率与铃重、小样衣分、单次收花量都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铃壳率与子指呈显著的正相关.铃壳率降低,还能够提高棉花的早熟性,铃壳率与第一次收花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铃壳率增加,有使纤维品质变优的趋势.铃壳率与马克隆值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铃壳质量、铃壳率与纤维比强度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杂交抗虫棉主要性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河南省抗虫杂交棉区域试验多个试验点的数据,采用Excel统计分析处理,把株铃数、密度、铃重等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及抗病性等13个性状综合在一起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旨在更客观合理地找出影响抗虫杂交棉皮棉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为选育抗虫杂交棉新品种提供依据。1产量与其它因素相关分析抗虫杂交棉产量构成因素中,株铃数、密度、霜前花率与皮棉产量相关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且为正相关;黄萎病株率、株高与皮棉产量呈显著负相关,铃重、枯萎病株率、生育期呈不显著负相关;纤维长度、果枝数与皮棉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比强度…  相似文献   

5.
陆地棉主要性状对丰产性选择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研究了陆地棉主要植株性状对选择皮棉产量的效果。结果表明 ,衣分、株高、第一果枝高度、株铃数均与皮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抗倒伏性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伏前桃数、黄萎病指、铃期和铃重均与皮棉产量呈负相关 ,且伏前桃数与皮棉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 ,株铃数、衣分、伏前桃数及抗倒伏性可直接用于皮棉产量的选择 ,株高、第一果枝高度、铃重、铃期及黄萎病指不能直接用于皮棉产量的选择。 9种植株性状对皮棉产量的选择效果为衣分 >株铃数 >抗倒伏性 >株高 >伏前桃 >第一果枝高度 >铃重 >铃期 >黄萎病指。  相似文献   

6.
以纤维品质优异的陆地棉品种中棉所127为父本,以高衣分品系GH07-44为母本,构建了F2和F2:3分离群体,并对F2和F2:3群体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表型评价及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分离群体各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和超亲分离,变异系数为1.15%~15.19%;F2群体中铃重的变异系数最大,2个世代中纤维成熟度指数的变异系数均最小。超高亲比例为1.71%~66.86%,其中F2:3群体马克隆值的超高亲比例最高,2个世代中最小的超高亲比例性状均为上半部平均长度。简单相关分析表明:衣分与马克隆值、成熟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铃重与马克隆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F2群体的成熟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F2:3群体的成熟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产量性状组与纤维品质性状组间存在相关关系,主要表现在衣分与上半部平均长度呈负相关、与马克隆值呈正相关,随着世代的增加,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降低,因此实现产量和纤维品质同步改良虽有一定难度但有可能实现。本研究筛选出2个世代衣分均超过43%且纤维品质较好的材料9个(马克隆值均值<4.5、上半部平均长度均值>30 mm),为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同步改良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拓宽棉花育种的遗传基础,在广泛收集国外种质资源的基础上,筛选优良种质资源作为育种亲本.以60份中亚地区引进的棉花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进行主要表型性状与纤维品质的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及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并以主要农艺性状为指标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 表明:叶色、株型、铃形等6个表型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42与11.32之间;在8个农艺产量性状中,单株铃数的变异系数最大(36.02%),第一果枝位节数(31.15%)和单铃重(29.89%)变异较为明显,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小(5.01%);在5个纤维品质性状中,伸长率的变异系数最大(16.99%),整齐度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1.95%),相较于农艺产量性状,纤维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较小.13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91 ~2.07,以整齐度指数最大(2.07),单铃重最小(0.91);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聚类分析表明60份材料可聚为五个类群,Ⅰ、Ⅱ类共有30份种质资源,其纤维品质性状较好、籽指较高,可作为改良棉纤维品质的杂交亲本来利用,Ⅲ、Ⅳ、Ⅴ类共有30份种质资源,其表现为高衣分、高果枝节位,但纤维品质一般.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海岛棉亲本及F1的经济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海岛棉F1在大多数经济性状上存在杂种优势.海岛棉亲本及F1均以单株铃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铃重次之,衣分居第三;单株无效铃对产量的贡献在亲本及F1间表现不一致;单株皮棉产量与单株有效铃数、铃重在海岛棉亲本和F1均表现正相关,而与衣分、单株无效铃数、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马克隆值等的相关在亲本和F1表现不一致.不同世代间应选择不同选育策略,在考虑有效铃数、铃重、衣分以及生育期长短的同时,要兼顾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山东省近年审定的中熟常规棉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并根据演变规律选育适宜的中熟常规棉品种,以2008―2022年山东省审定的73个中熟常规棉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生育期、株高、铃重、衣分、皮棉单产、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等性状进行比较并分析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同时根据上述性状对73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年间品种生育期明显缩短,皮棉单产呈上升趋势,纤维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呈上升趋势;生育期、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与皮棉单产呈极显著负相关,马克隆值与皮棉单产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当卡方距离值为1.43时,73个品种分为3类,其中Ⅱ类品种的平均皮棉单产最高。综合分析认为,山东省这15年间审定的中熟常规棉品种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受生育期影响最为明显;针对山东省气候条件和棉花栽培管理模式,宜选育生育期120 d左右、666.7 m2皮棉产量超过125.62 kg,且断裂比强度在30.69 cN·tex-1以上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10.
多隐纯合体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罗高玲  吴子恺 《玉米科学》2005,13(3):006-009
利用不同基因型多隐纯合体甜玉米材料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种,再同时种植这些杂交组合及其对应亲本,通过观测一系列农艺性状,灌浆期测定主要品质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结果如下:①授粉后18d果皮厚度与青穗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余4个品质性状与青穗产量相关不显著,各主要品质性状间相关不显著。②干子粒收获期蛋白质含量与含油量相关不显著,胚重比值、胚油分含量与子粒含油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余11个性状与含油量相关不显著。穗粗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它性状与蛋白质相关不显著。③含糖量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其它品质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④除含水量外,其余各品质性状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1.
陆地棉品种间杂种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陆地棉品种问杂种F1代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并对皮棉产量、纤堆长度和霜前花率等3个目标性状进行了遗传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铃重与皮棉产量遗传相关最密切,对皮棉产量的直接遗传正效应也最大;纤堆长度与霜前花率遗传正相关最密切,而对纤维长度的直接遗传正效应最大的则是皮棉产量;霜前花率与单铃重遗传正相关最密切,对霜前花率直接遗传正效应最大的是衣指。通过研究提出高产、优质、早熟性的杂种F1代选育的主攻方向是以抗病性为前提.首抓铃重,次抓衣指。  相似文献   

12.
运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13个杂交棉品种中6个农艺性状对皮棉产量的影响。以及产量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性。结果表明:单株果枝数、铃重和铃数对皮棉产量有显著的负向直接贡献,株高、衣分和籽指对皮棉产量均表现为显著的正向贡献。衣分与皮棉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13.
以43份杂交棉F1代为研究对象,时各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竞争优势、相关系教及通径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棉F1代中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和表分都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时皮棉产量直接作用较大的性状为单株铃数、衣分和单铃重,对F1代的筛选应注重对这几个性状选择,以获得强优势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4.
棉花种植方式和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JX013为材料,在湖南浏阳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8000、36000、54000株/hm2)、不同种植方式(直播、漂浮育苗移栽、营养钵育苗移栽)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种植方式中,生育期随密度的增加而延长,株高、果枝数、单株成铃数随密度增高而降低,单位面积总铃数、籽棉产量随密度增高而增加;在同一密度下,生育期以直播棉最短,株高、果枝数、单位面积总铃数、籽棉产量以直播棉最大;不同处理对棉花铃重、衣分、衣指、子指、纤维品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棉花稀植大棵群体不同果枝产量与品质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农杂棉68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稀植大棵栽培下棉花不同果枝产量与品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果枝棉铃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存在差异.第6~17果枝是构成棉花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铃数多、单铃重高、衣分波动较大;中下段第7~10果枝和顶端第20、22果枝的纤维品质具有优势,其纤维长度、比强度较好.棉铃产量和品质综合性状空间分布的聚类分析表明,果枝可分成差异明显的四大类,按优劣性状表现为中上部>中下部>顶部>基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利用杂种优势选择杂交棉新品种,通过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10个杂交组合从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方面与对照(赣棉杂1号)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材料在株高、始果枝着生节位、果枝数、单株成铃、衣分、霜前花率、产量等性状方面表现负向竞争优势,而在始果枝着生高度、单铃重、比强度、纤维长度、整齐度等方面表现正向竞争优势;根据育种目标综合评定,组合1和3为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17.
利用综合性状较好的3个抗草甘膦棉花材料作特定亲本,与6个从黄河流域引进的非抗草甘膦的棉花品种组配25个杂交组合,对各参试组合进行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纤维品质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了具有抗草甘膦棉花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在开花期、吐絮期、成铃进度、脱落率、果枝层数、第一果枝着生高度、单铃重、霜前籽棉产量及籽棉总产量等性状在大多数材料中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而第一果枝着生节位、生育期等性状在大多数材料中则表现为负向竞争优势,大多数组合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优于对照,正向竞争优势明显。筛选出显著增产、综合性状优良的优势组合3个,早熟性状竞争优势明显的组合4个。  相似文献   

18.
在3年生枣树田间作棉花条件下,研究棉花距枣树的不同种植行的生长发育情况,为枣树成林前与棉花间作的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3年生枣树与棉花间作且棉花边行距枣树0.9m以上条件下,不同种植行的生育期差异不大;棉花中间行较边行表现出生长优势,产量较边行高,但铃重、衣分和纤维品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04~2013年新疆棉花品种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基本情况、产量、品质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多以新疆本地育种单位培育为主;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籽棉产量平均每年增加72kg/hm2,皮棉产量平均每年增加36kg/hm2;单铃重下降、衣分提高;纤维长度呈降低趋势、比强度呈提高趋势,但马克隆值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