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吴县临太湖之滨,位于北纬30°51′—31°33′,东经119°55′—120°54′,是杉木分布的北缘地区。解放后特别是七十年代我县共发展杉木林1.7万亩,目前保存面积1.5万亩。现10年生的杉木林平均高7.4米,平均胸径9.7厘米,每亩蓄积达7立方米左右。为了促进现有杉木林的生长和提早成材,探讨本地区培养中径材的途径,我们于1981年开展了杉木抚育间伐强度的试验。现将四年来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林地概况  相似文献   

2.
油松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为了研究油松的生长,我们在赤峰市宁城县黑里河林场对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林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一、调查地区的自然概况黑里河林场位于宁城县西南部,地处东经118°16′—118°40′,北纬41°21′—41°35′,属于大兴安岭山脉和燕山山脉相  相似文献   

3.
李一三 《经济林研究》1991,9(1):107-109
近几年来,孝感地区经济林,特别是果树的发展,方兴未艾。各级党政把发展经济林生产作为中部、北部岗地、丘陵、低山地区本世纪末经济再翻一番的战略决策。本文拟就我区发展经济林的有利条件和措施作一个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 自然地理条件 孝感地区位于湖北省东北部,东经113°19′—104°36′,北纬30°22′—32°05′,海拔由  相似文献   

4.
吴县地处苏州市郊,临近太湖之滨,是杉木分布的北缘地区。全县共有丘陵面积27万亩,其中宜林山地22万亩。解放以来,特别是七十年代,大量引种杉木达1.7万亩,目前保存面积1.5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仅0.5万亩。这主要由于对栽杉种源选择认识不足,加之造林选地不当等原因造成。为了选择适宜的杉木种源造林,提高现有杉木林的生产力,为种源调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分别对本县皋峰林场栽种的本省宜兴种源和东渚林场栽种的湖南会同种源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浅析于后。 一、林地概况与调查方法 吴县地理位置为北纬30°51′—31°33′,东经119°55′—120°54′,属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温度15.9℃,极端最高气温38.8℃,极端最低气温-8.7℃,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降雨量1110.4—1467.2毫米,集中在4—9月,以5月上旬至7月上旬最  相似文献   

5.
1 概况 龙陵县地处云南省西部边陲,东径 98°25′—99°11′,北纬24°07′—24°50′之间。属南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泛北极植物区系和左热带植物区系。由于地形、地貌、气候复杂,植物种类丰富,产生了多种生态环境,有稀有植物—野生稻、玉米草和大树花生;珍贵树种—北热带的贺登木、宝树,南亚热带的冬棕;还有保留植物原始形态的活化石—醉香含笑、银杏、香果树和裸子植物苏铁。  相似文献   

6.
<正> 恩施地区位于北纬29°5′—31°5′,地处杉木中心产区的北缘。气候条件属亚热带湿润——水分充足气候区。植物资源丰富,盛产杉木。是全国杉木重点商品林业基地之一,也是湖北省杉木的主要产区。  相似文献   

7.
杉木萌芽林经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杉木萌芽林的生长规律和经营技术,1977年以来,我们在叙永、洪雅、邛崃筠连等县的国营林场,进行了杉木萌芽更新,幼林生长规律的观测和经营技术试验.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东经103°15′—105°28′,北纬27°50′—30°20′的中山地带,海拔1000—1500米.年均温9.8—13.1℃,年降雨量1100—2000毫米,年日照600—900小时,植物生长期200—270天.土壤为沙岩、页岩等发育而成的山地黄壤和山地紫色土、PH4.5—5.5,植被以芒箕、紫箕、里白、狗脊等蕨类植物为主,其次有水竹、方竹、巴茅、马尔草等禾本科植物构成林下主要植被.  相似文献   

8.
江汉平原位居湖北省中南部,长江、汉江贯流其中,南与洞庭湖平原毗邻,西与鄂西山地相接,北与鄂中丘陵接壤,东与鄂东北低山丘陵、鄂东沿江平原和鄂东南低山丘陵相通,属长江中游平原的一部分,所包括的范围大致为北纬29°26′—31°37′和东径111°14′—114°36′,兼跨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是由长江和汉江共同冲积而成的广阔平原。  相似文献   

9.
前言对西江林场面积最大、代表性较强的46块杉林设立标准地进行调查分析,目的在于找出杉木几种不同林龄立木的适宜密度,为该场今后确定造林密度、间伐强度和主伐年龄作参考。一、林场基本情况西江林场位于北纬23°08′,东经114°48′。北临西江,地跨郁南、云浮两县,属高  相似文献   

10.
抚州地区于1986—1990年开展森林植物疫情调查,基本上摸清了检疫对象的发生分布与为害情况,经全省质量检查评比获一等奖。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一、基本概况本地区位于江西省的中东部,东经115°40′—117°18′;北纬26°30′—28°14′,所辖11县1市,207个乡镇,总人口301万。全区地势南高北低,属亚热带季风气  相似文献   

11.
江西大岗山丘陵区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惠刚盈  罗云伍 《林业科学》1989,25(6):564-569
我们对江西大岗山丘陵区杉木人工林生产的生态特性、净生产量及生产力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寻求杉木人工林合理的经营途径,提供科学依据。一、林分概况试验是在江西大岗山山下林场陂元杉木人工林中进行的。该地位于中亚热带东部,罗霄山北端武功山余脉,属丘陵地形。调查林分为12年生的杉木人工林,初植密度为1530—3345株/ha,土壤为页岩上发育起来的黄红壤,土层80—150cm,腐殖质层(A+AB)厚度为10—50cm,海拔高度130—220m,坡向东南,坡度30°,主要林下植被为:杜茎山、紫珠、柃木、黄瑞木、芒萁、狗脊蕨等。  相似文献   

12.
以湖北省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166块具有代表性的杉木人工林标准地,并测定样地的常规立地因子。利用数量化理论Ⅰ的方法建立了杉木优势高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对研究区杉木人工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及立地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所选择的5个立地因子与优势高数量化拟合的复相关系数为0.639;海拔、腐殖层厚度和坡位这3个立地因子对优势高的贡献率达84.99%,且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采用海拔、腐殖层厚度和坡位3个因子构建研究区杉木人工林立地类型,共划分为22类;按照优、良、中、差4个评价等级对166块样地所属的立地类型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得出湖北省杉木人工林在中海拔、土壤湿润、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的立地条件下生产力较高,研究区立地质量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8年生香叶树与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生物量测定,进行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香叶树是一种生长迅速的阔叶树种,其人工林蓄积量为421.88m^3/hm^2,比杉木人工林高7.09%;香叶树人工林分生物量为305.43t/hm^2,是杉木人工林的1.59倍,其生物量乔木层是杉木林的1.68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8年生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土壤肥力的测定,进行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培肥土壤和涵养水源功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杉木人工林相比,营造香叶树人工林后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团聚体稳定性增强,土壤密度降低,总孔隙度增加,林地土壤结构状况、孔隙和水分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表层土壤养分得到富集,香叶树具有比杉木林更好的培肥土壤功能;香叶树叶的最大持水率高于杉木叶,其林分地上部分持水量是杉木纯林的1.21倍,同时由于香叶树人工林土壤结构及孔隙状况的改善,林地的蓄水能力增强,使得香叶树人工林表现出比杉木林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湖南省绥宁县堡子岭国有林场4个不同林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的调查,研究了不同林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阶段杉木林单株各器官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01),杉木林及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和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树干、树根和树枝在碳累积方面优势较大,成熟林和近熟林的乔木层碳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收集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数据,分析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林分年龄、枝叶生物量、凋落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林龄、林下植被生物量、凋落物量、枝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关性最大,与年均温呈负相关,而与年降水量无显著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林龄可单独解释枯枝落叶现存量变化的21.2%,而林龄、降水量、年均温、枝叶生物量可以解释枯枝落叶现存量变化的38.6%。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收集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数据,分析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林分年龄、林分密度、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枯枝落叶层现存量等8个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林下植被生物量与林龄、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以与草本层生物量相关性最大,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而与年均温、年降水量无显著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林龄、林分密度、草本生物量可解释枯枝落叶现存量变化的90.6%。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南方,天然次生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是一种常见的管理措施。为研究森林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我们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比较了天然次生阔叶林、第一代和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明显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林。第一代、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仅为天然次生阔叶林的53%和46%,微生物氮为97%和79%。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也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但微生物量氮则相反,为杉木人工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林。因此可以得出,天然次生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以及杉木林连栽引起了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土壤质量降低。图2表3参36。  相似文献   

19.
对福建省邵武市桂林乡乐昌含笑人工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8年生乐昌含笑与杉木1∶1混交林的乐昌含笑和杉木胸径、树高年均生长量、单株材积及总蓄积量均大于各自纯林。不同坡位9年生乐昌含笑人工纯林的胸径、树高及蓄积生长量均以下坡林分为最高,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8年生乐昌含笑和杉木人工纯林的平均木生物量分别为31.55 kg和33.74kg;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1.73 t.hm-2和45.55 t.hm-2;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94.28%和96.85%,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较少;乐昌含笑和杉木平均木生物量各器官的比例分别表现为:干>根>枝>叶>皮、干>根>叶>枝>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林分径级、树高结构差异,在江西大岗山地区设置样地,选取杉木纯林、马褂木纯林各4块,对样地进行每木检尺,运用SPSS对胸径和树高数据进行处理,对胸径、树高的相关关系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大岗山地区杉木纯林与马褂木纯林胸径、树高分布整体上符合正态分布,假设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但曲线陡峭程度杉木纯林(-1.487)大于马褂木纯林(-1.670),曲线偏移程度杉木纯林(0.191)大于马褂木纯林(0.010),树高分布曲线陡峭程度马褂木纯林(2.407)大于杉木纯林(-1.706),曲线偏移程度马褂木纯林(1.134)大于杉木纯林(0.4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