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草地螟(Loxosteges ticticalisL),是昆仑山天然草场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探明昆仑山天然草场草地螟的越冬分布和生活史对其监测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据2011~2012年观察结果表明:位于东经79°8′01″~81°07′63″,北纬36°06′33″~36°14′17″,海拔2718~3413m,范围为草地螟主要越冬分布区,其他区域为扩散越冬区。草地螟在昆仑山区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翌年5月上旬茧内化蛹,5月下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进入盛期,6月中旬开始产卵,幼虫始见期为7月上旬,老熟幼虫8月初开始入土结茧越冬。  相似文献   

2.
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田间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种剂型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防治草原蝗虫效果试验表明:绿僵菌饵剂手撒后,祁连山痴蝗Bryodema qilianshanenensis等几种蝗虫的死亡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大田样筐取样调查显示:7 d的平均虫口密度由52.3头/m2降至17.6头/m2,防效66.5%,12 d的平均虫口密度降至11.8头/m2,防效76.7%;在绿僵菌油剂中,按1:1:3的比例加入绿百克和0号柴油,静电超低容量喷洒于蝗虫暴发区后,其防效较绿僵菌饵剂有所提高,大田样筐取样调查显示:7 d平均虫口密度由39.1头/m2降至9.4头/m2,防效75.8%,12 d的平均虫口密度降至5.6头/m2,防效84.6%;蝗虫感病试验观察发现:施药后3~4 d出现感病死虫,此时的虫态多为4~5龄若虫,成虫的死亡出现在施药后25 d;2种试验剂型的持续控制效果较好,施药后37 d收集僵虫时,成虫仍在陆续死亡;绿僵菌对其他草地昆虫无害,无二次中毒,不污染环境,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荒漠化草原地下害虫伪步甲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虫口密度逐渐降低;随着洞口数的增加,虫口密度逐渐增加;在洞口数在12个/m2以下时,伪步甲只分布在0~40cm土层,虫口密度最高28头/m2,未达到需要防治标准;当洞口数量上升到16~20个/m2,伪步甲在0~60cm土层均有分布,虫口密度超过了30头/m2;当植被盖度降低到65%~75%,伪步甲虫口平均密度超过了30头/m2,达到需要防治标准;并随着植被盖度降低,虫口密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
眩灯蛾属鳞翅目眩灯蛾科,是新疆草场的重要害虫,近几年眩灯蛾在我区天山北部、荒漠、半荒漠草场普遍发生,2003年4月乌苏至沙湾一带发生面积达9.3万hm~2,其中严重发生面积达4.3万hm~2,最高密度达1500头/m~2,平均密度达100~150头/m~2。目前国内对该虫的发生防治研究甚少,为了有效地防治眩灯蛾,我们于2003年在沙湾县西戈壁镇对菊马等5种药剂进行了药效对比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大通县草场总面积为15.8万hm^2,可利用草场面积14.6万hm^2;全县草场分为六片,天然草场类型主要有山地草甸类草场、山地灌丛类草场。根据海东地区畜牧兽医站东牧医(2001)第07号文的指示精神,我们于2001年7-8月对全县草场上的害虫分布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天然草地害虫主要是鳞翅目毒蛾科的青海草原毛虫,直翅目蝗虫总科的狭翅雏蝗、小翅雏蝗、短星翅蝗。害虫危害面积为8500hm^2,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79%,草原毛虫虫口密度平均18.68头/m^2,蝗虫虫口密度平均为12.73头/m^2。  相似文献   

6.
草地螟和黄草地螟危害苜蓿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草地螟的虫口密度与苜蓿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苜蓿干草产量损失率(y)与20枝条虫量(x)的关系为y=4.936 6x-0.850 9,相关系数r为0.994 3,二者相关性极显著.按照防治的直接收益与直接成本,确定了宁夏旱地苜蓿和水地苜蓿草地螟的防治指标,旱地苜蓿刈割2和3次的草地螟的防治指标分别是10和14头/100枝,水地苜蓿草地螟的防治指标是7头/100枝.依据同样的试验方法,制定了黄草地螟危害苜蓿的防治指标,旱地苜蓿刈割2和3次的黄草地螟的防治指标分别是45和60头/100枝,水地苜蓿黄草地螟的防治指标是36头/100枝.  相似文献   

7.
扎兰屯市紫花苜蓿草地螟危害的调查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7月,扎兰屯市草原工作站在成吉思汗镇种植紫花苜蓿150hm^2,8月末~9月初,草地螟第2代幼虫大发生。经调查在8月25日~9月1日期间,虫口密度为18头~24头/m^2,虫情指数高达68.7,紫花苜蓿受害率达85%~90%,严重影响了它的生长发育,直接威胁到它的安全越冬。9月1日~2日,使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3000倍液喷雾灭虫,防治效果达95%以上,害虫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选取同一品种、日龄相当、体重相近的健康断奶仔猪33头,空腹称重后随机分成6组,在同一栋猪舍的面积相同(2m×1.5m)的不同圈舍中饲养,每圈分别为3、4、5、6、7、8头。推算出饲养密度分别为1m~2/头、0.75m~2/、0.6m~2/头、0.5m~2/头、0.43m~2/头和0.38m~2/头,观察测定每组猪的生长表现(主要指增重情况和患病率)和行为表现(主要指咬斗次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大,每日咬斗次数明显增加,从1.07次/头增加到4.59次/头,同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就生长表现而言,断奶仔猪适宜的饲养密度为0.5~0.6m~2/头,在此饲养密度下的猪群增重速度相对较快,患病率较低。饲养密度过高和过低都影响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9.
1冬季清园清理烧毁当年被害植株的树头、树根,尤其是柑桔园改种龙眼园的柑桔树头和树根,清除烧毁可能存在的越冬幼虫,减少虫口密度。2树干涂白于3月底成虫羽化前用1:1:10的生石灰、硫磺粉和水配合煮涛的适量牛皮腔调制成粘稠状涂白剂,对地面上0.7m以下树干进行涂白处理,减少成虫于树基产卵的机率。3人工捕捉根据星天牛成虫的活动习性,在成虫4-8月羽化季节,巡视果园,于天气晴好的中午捕捉枝端的成虫,黄昏前后或破晓时分捕捉活动于树基的成虫。一旦幼虫孵化,便定期逐株检查树基,人工约杀幼虫。4药物防治在星天牛高发区,每株每…  相似文献   

10.
1985年曲麻莱县采用2.5%溴氰菊酯超低量喷雾灭治草原毛虫。为了确定施药方案,我们在防治工作开始前进行了不同浓度溴氰菊酯液对草原毛虫防治效果的试验,现简述于下: 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曲麻莱县东风乡长江一队的草场,海拔4 100米,系高寒草甸,植被覆盖度85%,主要牧草为小嵩草、矮嵩草。毛虫密度最高达203头/m~2,最低10头/m~2。喷药期间(即6月11日)虫态为2—4龄。  相似文献   

11.
1 青海1992年草地虫害发生及防治情况1.1 草地虫害发生情况由于气候异常,致使虫害暴发。据统计,1992年全省6州19县和5个国营牧场的54.84万hm~2草场受到虫害的严重侵袭,虫灾面积比正常年景增加3倍多。其中,蝗虫灾害面积35.44万hm~2,最高密度540头/m~2,平均156头/m~2;毛虫灾害面积19.4万hm~2,最高密度400头/m~2,平均118头/m~2。牧草比正常年景减产30%—50%以上。重灾区泽库、同德、刚察、祁连、曲麻莱、玉树县有33.33万hm~2的优良草场减产一半以上,成  相似文献   

12.
蔡贡 《青海草业》2007,16(1):60-60
贵德县毛虫发生区在常牧乡上岗查村冬春草场和部分夏秋草场,海拔在3100~3600m之间,年降水量平均为252.2mm,平均温度0.2℃,无霜期70d。牧草生长期为160d。草地类型以高寒草甸类和山地草甸类为主。毛虫种类主要为青海草原毛虫,经防前60个密度样方调查,毛虫密度最高达24头/m2,平均密度91.26头/m2见表1。该乡从6月21日开始实施,历时24d,共灭治面积达1.4×104hm2,平均灭效95.16%。使用25%辛硫·甲氰乳油4×106m l,共雇用“手扶”拖拉机4台,其中2台为牵引式喷雾机,2台为拉水专用车,人工背负式超低量喷雾器250台,投入劳动力262人,折合日工6132个。…  相似文献   

13.
草坪蛴螬的简便药剂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蛴螬 (金龟子幼虫 ) ,是我国发生最为普遍的地下害虫之一。它不仅危害玉米、高粱、小麦、花生、大豆等农作物 ,而且对草坪的危害也相当严重。2 0 0 2年 8月中下旬 ,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的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草坪蛴螬危害严重。该草坪为草地早熟禾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草坪 ,草坪面积 10 0 0m2 ,由于蛴螬的危害使 1/ 4面积草坪已变黄甚至干枯死亡。经鉴定主要种类为鲜黄鳃金龟幼虫 ,并有少量的大黑鳃金龟幼虫。蛴螬虫口密度为 15 5 0头 /m2 ,严重地段已达 2 2 0 0头 /m2 。 8月底第 1次用 4 0 %辛硫磷 2 5 0mL ,浓度为 5 0 0倍液 ;第 2次与…  相似文献   

14.
锡林郭勒退化草地植物功能群与草地螟种群的相关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统计分析,对锡林郭勒盟退化草地各植物功能群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草地螟幼虫种群密度与一年生杂类草的相对盖度(r=0.92,P0.05)和相对生物量(r=0.94,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密度呈正相关(r=0.69,P0.05);草地螟成虫种群密度与一年生杂类草的相对盖度(r=0.60,P0.05)、相对密度(r=0.69,P0.05)、相对生物量(r=0.49,P0.05)分别呈现正相关。幼虫与成虫密度均与多年生禾本科草、多年生灌木与半灌木、多年生杂类草的群落特征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严和平 《江苏蚕业》2005,27(4):17-18
<正>桑尺蠖又名造桥虫,幼虫食害桑树芽叶,全年可 见,以越冬幼虫为害刚萌发的冬芽,近年来虫口密度 逐年升高,2002年秋季高邮蚕种场早生桑667m2虫 量高达6500-7000头,株最高虫量94头,为了进一 步摸清桑尺蠖在田间的分布和发生情况,我们应用 三种种群的扩散型指数测定了桑尺蠖的空间分 布型。  相似文献   

16.
典型草原亚洲小车蝗危害对植物补偿生长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辉  韩建国  张泽华 《草业科学》2008,25(5):112-116
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为对象,通过田间罩笼和人工模拟取食2种方式,比较了亚洲小车蝗4个龄期及3种密度下对典型草原不同植物补偿性生长反应的特点。结果表明,3龄、4龄期罩笼试验地上生物量高于模拟取食(P<0.05),5龄、成虫罩笼试验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模拟取食试验(P<0.05),说明亚洲小车蝗的取食对植物生长存在明显的补偿生长作用。5龄亚洲小车蝗密度小于16头/m2时,地上生物量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P>0.05),植物表现等补偿生长;成虫亚洲小车蝗密度大于4头/m2时,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植物表现欠补偿生长;3龄、4龄亚洲小车蝗密度大于4头/m2时,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植物表现超补偿生长。亚洲小车蝗3、4龄期,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出现超补偿生长,其他植物种群均出现等补偿生长;5龄和成虫期随密度增加,均出现欠补偿生长。  相似文献   

17.
由于青海和西藏部分地区去冬的暖冬现象和今春出现的高温及比常年高 1~ 2成的降雨量 ,使该地土壤温湿度适宜 ,为一些草原害虫特别是草原毛虫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造成两省部分地区大面积爆发草原虫灾。据西藏农牧厅反映 ,那曲地区草原毛虫灾害尤为严重 ,实属历史罕见 ,虫害主要呈以下特点 :一是分布较广。沼泽草场 (那扎 )及高山草甸草场 (帮扎 )发生面积都较广 ,呈片状分布 ;二是虫口密度大。草原毛虫密度一般为 2 0 0~ 5 0 0条 m2 ,最高虫口密度高达 30 0 0条 m2 以上 ;三是害虫为害面积大。据西藏农牧厅上报资料 ,受害面积…  相似文献   

18.
西藏高原是我国牦牛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占全国牦牛数量的90%以上,其中林芝地区是藏东南山地牦牛集中产区,海拔2 100~5 000 m,草场主要是高山草甸、山地草甸和高山灌丛草场.本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7~9 ℃,相对湿度60%~70%.林芝地区种畜场位于海拔4 000 m左右的鲁郎县,牦牛在西藏林芝地区畜牧业生产中具有独特的经济地位.近年来,该地区牦牛生产性能、繁殖性能以及抗病力逐渐下降,为了搞清其原因,我们首次对林芝地区种畜场牦牛进行了寄生虫种类、分布、流行规律和危害情况的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来源来自林芝地区种畜场牦牛8头(两岁公牦牛4头,成年公母牦牛各2头),部分牦牛均在半年前不同时期进行过驱虫.  相似文献   

19.
海拔梯度对天山北坡天然草地鸭茅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鲜花  朱进忠  李海琪 《草业科学》2016,33(12):2551-2558
采用邻接格子样方法,利用方差/均值比率、负二项参数(K)、丛生指标(I)、聚块性指标(m*/m)和Cassie指标(CA)等对天山北坡东段与西段不同海拔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种群进行了空间分布类型、格局强度及格局规模分析。结果表明,分布类型上,鸭茅种群在东段与西段山地不同海拔地段呈聚集分布,均不服从随机分布;格局强度上,东段山地,鸭茅种群的分布格局强度为中度聚集,而在西段山地,除海拔2 000m处为中度聚集外,在海拔1 800和2 200m处鸭茅种群聚集强度均为强聚集;格局规模上,不同区域鸭茅种群的均方区组曲线均有1~2个明显的峰值,聚块最小面积0.2m~2,最大6.4m~2,不同海拔地段上,鸭茅种群在区组4、区组8、区组32和区组64上均有明显的峰值;鸭茅种群有随密度增大,平均拥挤度呈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深圳高尔夫球场草坪蛴螬发生及其生物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查了深圳2个高尔夫球场春季草坪蛴螬发生情况,研究了昆虫病原真菌绿僵茵对球场不同龄期蛴螬的致病性。调查发现,不同草坪样地的虫口密度为0-16只/m^2,对草坪危害不严重,草坪质量为中等偏上;虫口密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虫口密度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草坪色泽、根系完整性都与虫口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草坪密度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但二者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从球场采集到主要为害虫为红脚绿丽金龟成虫,经产卵和孵化饲养获得幼虫用于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绿僵菌对各龄期幼虫均有较强致病力,其中对1龄幼虫作用最强。在土壤舍菌量66.7×10^8孢子/kg和33.3×10^8孢子条件下,1龄幼虫分别在6和9d内死亡率达到90%;在土壤含菌量16.7×10^8孢子/kg时,对1、2、3龄幼虫致死中时LT5。分别为7.3,14.3扣18.0d。增效剂能加速绿僵菌对蛴螬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